葡萄褐斑病防治-图文识别技术.doc_第1页
葡萄褐斑病防治-图文识别技术.doc_第2页
葡萄褐斑病防治-图文识别技术.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葡萄褐斑病分布广泛,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和为害,以多雨潮湿的沿海和江南各省发病较多。多雨年份和管理粗放的果园易发生,特别是葡萄.葡萄褐斑病又称斑点病、褐点病、叶斑病和角斑病等。分布广泛,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和为害,以多雨潮湿的沿海和江南各省发病较多。多雨年份和管理粗放的果园易发生,特别是葡萄采收后忽视防治易引起病害大量发生,造成病叶早落,削弱树势,影响产量。【葡萄褐斑病症状】葡萄小褐斑病为害叶片后期症状仅为害叶片。病斑定形后,直径310mm的称大褐斑病;直径23mm的称小褐斑病。大褐斑病:初期在叶片表面产生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的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叶背面病斑周缘模糊,淡褐色,后期病斑上生灰色或深褐色的霉状物。病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病叶干枯破裂而早期脱落。小褐斑病:病斑较小,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一致,边缘深褐色,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较明显的黑色霉状物。【病原与发生规律】大褐斑病病原Psedocercospora vitis称葡萄假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小褐斑病病原Cercospora rossleri称座束梗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天,气温升高遇降雨或潮湿条件,越冬菌或分生孢子梗束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到叶片上,由叶背气孔侵入。发病时期一般56月开始,79月为盛期。降雨早而多的年份发病重,干旱年份发病晚而轻,壮树发病轻,弱树发病重。发病通常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发生最盛。葡萄园管理粗放、不注意清园或肥料不足,树势衰弱易发病。果园地势低洼、潮湿、通风不良、挂果负荷过大发病重。【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采用抗病品种。秋后结合深耕及时清扫落叶烧毁,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生长中后期摘除下部黄叶、病叶,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湿度。2、春季萌芽后可喷施下列药剂减少越冬菌源: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3、展叶后6月中旬,即发病初期,可用下列药剂:53.8氢氧化铜悬浮剂100012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0005000倍液;5己唑醇悬浮剂100012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加倍液;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50007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3000倍液;12.5烯溴醇可湿性粉剂25004000倍液;24腈苯唑悬浮剂25003200倍液;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60007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5001000倍液;25戊唑醇水乳剂20002500倍液;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等,喷旅间隔1015天,连喷23次,防效显著。 www.sunbet.asi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