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学(供中医学、针推学、骨伤本科专业用)总论(一)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2.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的特点。3.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二)教学内容1.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2.简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3.简介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及其依据。4.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和发病学特点。5.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和证候学特点。6.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的特点。7.介绍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8.说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指出注意与前期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的衔接,和与其后期课程伤寒论、金匱要略和温病学的关系。(三)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为主,配合电化教学手段。各论第一章肺系病证一、感冒(一)目的要求1.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以及预后。2.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3.熟悉寒包火感冒、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二)教学内容l.介绍四时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2.叙述感冒的病因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3.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4.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加减。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加减。暑热感冒用清热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寒包火感冒当清里温表。5.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三)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为主。2.临床见习。3.有条件介绍刊关感冒的录像片。二、咳嗽(一)目的要求l.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2.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养正气。3.掌握各类咳嗽的辨证施治。(二)教学内容l.介绍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2.分析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内伤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3.讲述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4.重点讲解咳嗽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伤肺证,用疏风清热肃肺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证,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肝火犯肺证,用平肝清肺降火法,泻白散、黛蛤散加减;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化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5.简介咳嗽的调摄护理。6.综述咳嗽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三、哮病(一)目的要求1.了解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逆。2.明确哮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而实多虚少,标实本虚。3.掌握哮病发作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4.熟悉哮病发作时区别寒痰、热痰;平时着眼肺、脾、肾的具体辨证。(二)教学内容1.介绍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并简要交待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2.指出哮病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3.说明哮病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4.讲述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发作时辨别寒证、热证及寒包火证;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5.指出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说明发作时祛邪利气。寒证: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法,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热证,用清肺泄热,化痰平喘法,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寒包火证:用解表清卫法、麻杏石甘汤加减。平时宜分别调补阴阳,肺虚用玉屏风散,桂枝加芪汤;脾虚用六君子汤;肾虚用肾气丸等。久病大发作时,上盛下虚者,可参阅喘证篇。6.简介哮病的调摄护理。7.综述哮病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四、喘证(一)目的要求l.了解喘证的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2.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论治。3.熟悉寒热互见,虚实挟杂理论和喘脱的治疗。(二)教学内容1.介绍喘证的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2.说明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内伤可由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痰热壅肺,宣降不利;虚喘属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反复发作可致喘脱。3.讲述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虚实。治疗原则,实证祛邪利肺;虚证培补摄纳。实喘:风寒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加减;痰热证,清泄痰热,桑白皮汤加减;表寒里热证,宜肺泄热,麻杏石甘汤加味;痰浊证,化痰降气,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气郁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虚喘:肺虚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饮、补肺汤加减:肾虚证,补肾纳气,肾气丸、参蛤散加减。4.介绍喘证大发作时,导致喘脱危证的应急处理。5.简介喘证的调摄护理。6.综述喘证的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课堂讨论。五、肺胀(一)目的要求1.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2.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变证。3.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4.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二)教学内容1.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并阐述肺胀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2.指出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3.阐明本病辨证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虚的不同,偏实者分清风寒、风热、痰浊(水饮)痰热;偏虚者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 (通阳、淡渗),甚至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者则以补益心肺、温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4.分别讲解(1)痰浊壅肺证,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法,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法,麻杏石甘汤,桑白皮汤加减。(3)痰壅神窍证,用芳香开窍,涤痰熄风法,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热闭予以局方至宝丹。(4)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喘脱证,用参蛤散或黑锡丹。5.简介本病调摄护理知识。6.综述本病治疗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l.以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典型病例讨论。第二章心系病证一、心悸(一)目的要求1.了解心悸的基本概念,惊悸与怔仲的区别与联系。2.熟悉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及其主要病机类型。3.熟悉心悸的诊断、辨证及治疗要点,各证候类型的临床表现、特点、治法及常用方药加减。(二)教学内容l.介绍心悸的基本概念,惊悸与怔仲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历史沿革及病证范围。2.讲解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明确心悸的病位、病性及常见病机类型的区别、联系及演变。3.讲述心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详细讲解心胆气虚、必脾两虚、阴虚火旺、痰火扰心、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等证候类型表现特点,治法方药。4.介绍心悸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教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有条件可辅以声像资料。二、胸痹(一)目的要求1.了解胸痹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2.熟悉胸痹的证候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3.掌握胸痹的辨证及治疗要点,各个证候类型的辨证施治。4.了解胸痹的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二)教学内容1.介绍胸痹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沿革。2.讲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及过食肥甘者的机理,了解虚、瘀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3.详细讲解胸痹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重点讲解心脉瘀阻、气滞心痛、痰浊闭阻、寒凝血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病症类型的辨证施治,明确临床治疗时的标本缓急。4.介绍胸痹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教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围绕典型病例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3.尽量采用声像教学手段。(附)真心痛(一)目的要求1.了解真心痛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2.熟悉真心痛的证候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3.掌握真心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各个证候类型的辨证施治。4.了解真心痛的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二)教学内容1.介绍真心痛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沿革。2.讲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明确发病基础是本虚,标实是发病条件。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在急性期以标实为主。3.详细讲解真心痛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重点讲解气虚血瘀、寒凝心脉及正虚阳脱等病症类型的辨证施治,明确临床治疗时的标本缓急。4.介绍真心痛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教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围绕典型病例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3.尽量采用声像教学手段。三、不寐(一)目的要求1.了解不寐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2.熟悉不寐的证候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3.掌握不寐的辨证及治疗要点,各个证候类型的辨证施治。4.了解不寐的预防调护。(二)教学内容1.介绍不寐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沿革。2.讲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明确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3.详细讲解不寐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讲解肝炎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病症类型的辨证施治。4.介绍不寐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教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围绕典型病例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3.尽量采用声像教学手段。四、厥证(一)目的要求1.了解厥证的概念、范围。2.熟悉厥证的病因病机。3.掌握厥证的诊断,和昏迷、中风、痫证的鉴别诊断。4.掌握厥证的急救措施和辨证论治。5.了解厥证的转归和预后。(二)教学内容1.简介厥证的概念、范围,以及历代对厥证的不同描述。2.阐述厥证的病因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所致。说明厥证虚实二类的不同病理。3.叙述厥证的诊断要点,证候特点。与眩晕、中风、痫病、昏迷的鉴别诊断。4.讲述厥证的治疗原则,发作时回厥醒神,缓解后调理气血。5.讲解厥证的证治。(1)气厥:实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虚证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2)血厥:实证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虚证:独参汤、人参养营汤。(3)痰厥:痰浊证导痰汤加减;痰火证礞石滚痰丸加减。6.介绍厥证的护理、转归和预后。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一、胃痛(一)目的要求 1.了解胃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大体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2.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3.掌握胃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二)教学内容l.介绍胃痛的定义、沿革及范围。2.分析胃痛的病因病机,以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为基本病机,明确脏腑关系。3.叙述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4.讲解胃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以及通法的运用。5.详细讲解胃痛的证治方药。6.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为主。2.结合课间见习。3.有条件可介绍有关声像资料。二、泄泻(一)目的要求1.了解泄泻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2.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3.掌握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二)教学内容l.介绍泄泻的定义、沿革及范围。2.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脾虚湿盛是基本病机。3.叙述泄泻的症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4.讲解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6.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为主。2.给合课间见习。3.有条件可介绍有关声像资料。三、痢疾(一)目的要求1.了解痢疾的概念、传染性和流行情况。2.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3.熟悉痢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要点。4.掌握痢疾的各证之辨证论治和疫毒痢的救治措施。5.了解痢疾的预防和转归。(二)教学内容1.简介痢疾的概念、范围、传染性、流行性。2.阐明痢疾的病因为外感时疫毒邪和饮食不洁,病机在于邪毒与气血搏结于肠腑,大肠传导失司, 脂膜和血络受损,化为脓血而成。病位在大肠,与胃、脾关系密切。3.叙述痢疾的诊断要点、证候特征,和泄泻、霍乱的鉴别诊断。各类痢疾的治疗原则即热痢宜清,初痢宜清,久痢宜涩。4.讲解痢疾的证治:湿热痢:芍药汤加减;疫毒痢:白兴翁汤加味以及救治措施。寒湿痢: 不换金正气散。噤口痢:开噤散加味。休息痢:连理汤加味。虚寒痢:真人养脏汤。5.介绍痢疾的调摄护理及预防描施。四、便秘(一)目的要求 l.了解便秘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2.熟悉便秘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3.掌握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候分类。(二)教学内容1.介绍便秘的定义、沿革及范围。2.分析便秘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有气血寒热虚实之别。3.叙述便秘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4.讲解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在辨明气血寒热虚实情况下,运用通腑之法。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6.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为主。2.结合课间见习。3.有条件可介绍有关声像资料第四章肝胆病证一、胁痛(一)目的要求1.了解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该病和范围,调摄与护理以及现代研究进展。2.熟悉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3.掌握胁痛的证候特征,诊断要点,证候分型,辨证论治。(二)教学内容1.介绍胁痛的定义与范围。2.讲解胁痛病因病机,明确病位在肝胆。其病理特点为肝郁气滞,气滞及血或湿热内阻,或肝阴不足,致使络脉失和,疏泄不利。3.重点讲解胁痛的证候特征,辨证要点以及通则不痛治法在本病治疗中的运用。4.详细讲解胁痛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5.简介胁痛病证调摄护理,研究进展的概况。(三)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2.结合临床见习。3.有条件可介绍有关胁痛研究的录像片。二、黄疸(一)目的要求l.了解黄疸的证候特征、范围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2.掌握黄疸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3.掌握黄疸的临床证候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二)教学内容1.介绍黄疸的定义与范围。2.讲述黄疸病因,外因多为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内因多为脾胃虚亏、内伤不足。其病理关键是湿。3.重点讲解黄疸病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详细讲解阳黄、阴黄、急黄证治方药。5.简介黄疸证的调摄护理以及预防的具体措施。6.简介黄疸证的现代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临床见习。3.配合电化教学如录像片、幻灯片。三、鼓胀(一)目的要求l.了解鼓胀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明确范围、历代沿革及研究进展。2.熟悉鼓胀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3.掌握鼓胀的临床证候特、诊断与鉴别诊断。4.掌握鼓胀的证治方药。5.掌握鼓胀的调摄护理。(二)教学内容1.介绍鼓胀的定义、历代认识及其范围。2.讲解鼓胀的病因、病性、病位以及气虚为本,气血水互结本虚标实病理特点。3.讲解鼓胀证治分型及攻兼施的论治规律、调摄护理。4.简介鼓胀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其成果。(三)教学方法l.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典型病历的幻灯录像片同步教学。2.临床见习。四、头痛(一)目的要求l.了解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范围及研究进展。2.熟悉头痛的病因病机与转归。3.掌握头痛的分类及证候特证,诊断依据,及与郁病、失眠、健忘、眩晕的鉴别要点和证治内容。(二)教学内容l.说明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特点的常见多发病,也是有关疾病的-个常见症状,又是有关疾病加重、转危的一个先兆;了解内伤与外感两大类头痛及所讨论的范围。2.讲解头痛属外感者,以脉络阻闭为实,内伤者以脉络失养为虚的病机特点,以及实证日久不复,正气受损,转为虚灰夹杂的虚证。3.讲解头痛以自觉头部疼痛,或痛在局部或痛及全头,又有内外之别:即外感头痛以突然而作,其痛如破,痛无休止为特点;内伤头痛以病任而缓,绵绵而痛,时痛时止,日久不除为特点以及痛之轻重、性质、部位、时间和某些因素的影响等所表现复杂的临床表现特点。明确其诊断及与眩晕、中风先兆、郁病、失眠、健忘等病鉴别要点。4.重点讲解头痛的证治方药。(三)教学方法l.以课堂讲授为主。2.临床见习。3.有条件时介绍头痛临床表现的声像资料。五、眩晕(一)目的要求1.了解眩晕的基本概念。2.掌握眩晕的病因病机及风、火、虚与瘀血的病理变化在眩晕发病中的作用和区别。3.熟悉眩晕各种类型的证候特点、治疗方法及常用方药。(二)教学内容1.介绍眩晕的证候特点及历史沿革。2.讲解眩晕的病因病机及风、火、痰与瘀血的特征和区别。3.详细讲解眩晕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瘀血阻络的证候特点及治疗方法,重点讲解眩晕治疗的标本缓急以及各型治法、方药与加减。4.讲解眩晕的转归预后,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有条件可配合声像教学手段。六、中风(一)目的要求1.了解中风的发病情况及历史沿革,及其研究进展。2.熟悉中风的范围、证候特征和调护。3.掌握中风的病机要点和辨证论治。(二)教学内容1.介绍中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和辨证要点。2.分析中风的病机要点,其以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赛涩,偏身麻为木为中心证候。3.叙述中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和辨证要点。4.明确中风证治内容。重点讲解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法,天麻钩藤饮。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用化痰通腑法,大承气汤加减。气虚血瘀证,用益气活血,扶证祛邪法,补阳还五汤。阴虚风动证,用滋养肝肾 潜阳熄风法,镇肝熄风汤。痰热内闭清窍证,用清热化痰,祛痰开窍法,羚羊角汤、安宫牛黄丸加减。痰湿蒙塞清窍证,用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法,涤痰汤加减。元气几脱,神明散乱证,用益气回阳固脱法,参附汤加减。以上主证中痰热内闭者,可使用清开灵注射液。5.介绍中风病的调护及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为主。2.临床见习。3.配合教学录像片重点讲解证候特征及辨证要点。七、瘿病(一)目的要求1.了解瘿病的基本概念。2.掌握瘿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及病理性质。3.熟悉瘿病各种类型的证候特点、治疗方法及常用方药。(二)教学内容1.介绍瘿病的证候特点及历史沿革。2.讲解瘿病的病因病机,明确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3.详细讲解瘿病气滞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阴虚的证候特点及治疗方法、方药与加减。4.讲解瘿病的转归预后,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2.结合临床见习。3.有条件可配合声像教学手段。第五章肾系病证一、水肿(一)目的要求1.了解水肿的概念。2.熟悉水肿的发病因素及肺、脾、肾在水肿病机中的作用。3.明确水肿病以阴阳为辨证纲领,以及治疗以发汗、利水、攻逐、健脾、温肾为大法,但对攻法应慎用、少用。4.掌握水肿病的辨证诊治。5.了解水肿病出现水钠潴留危重证候的预后险恶。(二)教学内容l.介绍水肿的一般概念,并阐述古代文献对水肿病的认识。2.阐明水肿病因由于外感风邪 (寒或热)水湿浸渍、疮毒内归,以及饮食劳欲所致。病理变化主要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水液潴留、泛滥成肿,三脏之中,关键在肾。并简要提示水肿久延,肾气衰竭,水毒潴留的严重转归。3.讲述水肿病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水属实,阴水多为本虚标实;并交待阳水和阴水之间的转化,夹杂与联系。4.介绍水肿病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壅结证,脾阳不振证。肾阳衰弱证的证候特征。5.讲解水肿病的治疗原则,阳水:疏风利水法,越婢加术汤加减;解毒利湿消肿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通阳化湿利水法,胃苓汤、五皮饮加减;分利湿热法,疏凿饮子加减。 阴水:健脾利水法,实脾饮加减;温肾利水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法,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法,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并附述水毒溢留危重证候的治疗。6.指出水肿病的预后和生活起居,以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二、淋证(附尿浊)(一)目的要求1.了解淋证的发病原理和辨病知识。2.掌握淋病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各种淋证的证治及相关联系。3.熟悉尿浊的病因、治疗原则及证治。(二)教学内容l.介绍淋证的定义,简述古代对淋证的分类。2.阐明淋证的病理:主要是肾虚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3.介绍热淋、血淋、石淋、膏淋、劳淋的证候的证明候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指出淋证初病属实,以清利为主;久病多虚,以补益为主;本虚标实者,以补益清利并施。4.讲解各种淋证的证治,热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法,八正散加减;石淋,治以清热利湿,排石通淋法,石苇散加减;气淋,实证用理气疏导法,沉香散加减,虚证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膏淋,实用清利湿热,分清泻浊法,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虚证用补虚固涩法,膏淋汤加减;劳淋治以健脾益肾法,无比山药丸加减。5.附述尿浊的概念和膏淋的异同点,指出本病初起属实,湿热为多 治宜清热利湿;久病脾肾两虚,治宜培补脾肾,固摄下元;虚实夹杂者,予以兼顾。三、癃闭(附关格)(一)目的要求l.明确癃闭的病理主要是肾和膀胱气化失司,但与肺、脾、肝、三焦有关。2.熟悉癃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掌握癃闭各个证型的辨证施治。4.了解癃闭的转归和预后。(三)教学方法l.简介癃闭的概念和范围,并说明癃和闭的区别与联系。2.阐明癃闭的病机主要是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调,病理性质有虚实的不同,实证是膀胱气化不利;虚证为肾虚膀胱气化无权。3.叙述癃闭的治疗原则应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于通利,但通之法,又有虚实之不同。实证治以清湿热,散痰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则小便自通。4.讲解癃闭的证治有:膀胱湿热证,用清热利水法,八正散加减;肺热壅盛证,用清肺利水法,清肺饮为主方;肝郁气滞证,用疏利气机法,沉香散加味;浊瘀阻塞证,用行瘀散结法,代抵当丸加减;脾气不升,用升清降浊法,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肾阳衰惫证,用温补肾阳法,济生肾气丸加减。5.介绍针灸、按摩、探吐、取嚏、外敷、导尿等疗法及调摄护理。(附)关格(一)目的要求1.了解关格的概念及定义。2.明确关格的病因病理及病变部位。3.熟悉关格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掌握关格各证型的辨证论治。5.了解关格的预后。(二)教学内容1.介绍关格的概念和定义,并简述古代文献对关格认识。2.阐明关格是由于各种疾病的不同病因,发展至脾肾阳衰,阳不化湿,便水浊内生,浊邪壅塞三焦所致,而且以脾肾衰败为本,浊邪壅塞为标。3.叙述关格的诊断要点以及与癃闭、走哺的鉴别。4.讲解关格的证治有: 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法,以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法,以杞菊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加减; 温阳固脱,豁痰开窍法,以参附汤合苏合香丸,及涤痰汤。5.介绍关格的预后及调摄护理。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一、郁证(一)目的要求1.掌握郁证的证候特点。2.了解郁证的病因病机。3.掌握郁证的诊断鉴别诊断。4.掌握郁证的治疗原则,了解精神治疗的重要性。5.掌握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心肾阴虚等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6.了解郁证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二)教学内容1.介绍郁证的概念及范围,讲述郁症的证候特点。2.说明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以六郁邪实为主,病久可导致阴虚火旺、心肾阴虚或心脾两虚之证。3.阐述郁证诊断及鉴别诊断。证候特征、病史、性别是诊断的主要依据。郁证需与虚火喉痹、噎隔、癫证等病证相鉴别。4.讲述郁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理气开郁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尚应配伍活血、降火、化痰、祛湿、消食等法。对于虚证,则宜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精神治疗对郁证有重要的意义。5.讲述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心肾阴虚等郁证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6.讲述郁证的调摄护理及介绍郁证的研究进展。(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电化教学、典型病例讲座或示教。二、血证(一)目的要求1.熟悉血证的病因病机。2.掌握治疗血证的基本原则。3.掌握咳血与吐血,便血与痢疾、痔疮、尿血与泻泄的鉴别。4.熟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的辨证论治。5.掌握紫斑的辨证论治。(二)教学内容1.简介血证是一类范围广泛的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证。2.简述对血证认识及治疗的历史沿革。3.讲述血证的病因病机。多种原因均会导致出血,而主要的病机是火热薰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4.详细讲明血证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治火、治气、治血。5.分别讲述各种血证的辨证论治。鼻衄:热邪犯肺证。用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法,以桑菊饮加减;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以玉女煎加减:肝火上炎证,用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法,龙胆泻肝汤加减;气血亏虚证,用补气摄血法,以归脾汤加减。齿衄:胃火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以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法,用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咳血:燥热伤肺证,用清热润肺,宁络止法,以桑杏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法,以泻白散合黛蛤散;阴虚肺热证,用滋阴润肺,宁络止血法,以百合固金汤加减。吐血:胃热壅盛证,用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法以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肝火犯胃证,用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气虚血溢证,用健脾益气摄血法,以归脾汤加减。便血:肠道湿热证,用清化湿热,凉血止血法,地榆散或槐角丸,气虚不摄证,用健脾益气摄血法,以归脾汤加减;脾胃虚寒证,用健脾温中,养血止血法,以黄土汤加减。尿血:下焦热盛证,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法,以小蓟饮子加减;肾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法,以知柏地黄丸地加减;脾不统血证,用补脾摄血法,以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味,养中益气汤加减;肾气不固证,用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法,以无比山药丸加减。紫斑:着重讲述内科杂病范围的紫斑。血热妄行证,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法,以犀角地黄汤或十灰散;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宁络止血法,以茜根散加减;气不摄血证,用补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味。三、消渴(一)目的要求1.熟悉消渴的证候特证。2.熟悉消渴的发生与阴虚、燥热、血瘀的关系。3.掌握消渴的诊断及鉴别诊断。4.掌握消渴各个证型的辨证施治。5.了解消渴的预后及转归。(二)教学内容1.简介消渴的概念及历史沿革。2.阐明消渴的病机主要是燥热、阴虚、血瘀,主要与肺、胃、肾三脏密切有关。3.讲述消渴的证候特征主要为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及尿有甜味。4.讲解消渴的治疗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为基本治则,并应根据病情适当结合清热泻火,健脾、补肾、涩精、活血化瘀等法。5.讲解消渴的证治有:上消:肺热津伤证,用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法;消渴方加减。中消:(1)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法,玉女煎加减;(2)气阴亏虚证,用益气健脾,生津止渴法,以七味白术散加减。下消:(1)肾阴亏虚证,用滋阴固肾法,六味地黄丸加减。(2)阴阳两虚证,用温阳滋阴补肾法,金匱肾气丸加减。6.介绍消渴的预后及调摄护理。四、自汗、盗汗(一)目的要求1.熟悉汗证的证候特征。2.熟悉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3.掌握汗证的治疗原则。(二)教学内容1.介绍汗证的要领及范围。2.讲明汗证的病机主要是表卫失司,心液不藏,郁热逼津外泄等,以致汗液外泄失常,而形成汗证。3.讲述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主要从出汗特点及伴见症状两方面进行,脱汗见于病情危急之时,而战汗见于急性热病。4.讲明汗证以属虚者为多,属实者少。虚证当益气、补血、养阴、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并可酌加固涩止汗之品。5.讲解汗证的证治有:(1)肺卫不固证,用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加味。(2)心血不足证,用养血补心法,归脾汤加味。(3)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当归六黄汤加减。(4)邪热郁蒸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法,龙胆泻肝汤加减。五、内伤发热(一)目的要求1.熟悉内伤发热的证候特征。2.理解和熟悉内伤发热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的关系。3.掌握内伤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4.掌握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及主要证候的辨证论治。5.了解内伤发热的预后及调护。(二)教学内容l.介绍内伤发热的概念及简介历代对内伤发热的认识。2.阐明内伤发热以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多表现为低热的临床证候特征。3.阐明内伤发热由多种原因导致,其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或由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去平衡而引起发热。4.讲述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及与外感发热的鉴别。5.讲述内伤发热的治疗应以实火宜泻,虚火宜补为基本原则,并应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为主。6.讲解内伤发热的证治有:阴虚发热证,用滋阴清热法,清骨散加减。血虚发热证,用益气养血法,归脾汤加减。气虚发热证,用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发热证,用温补阳气,引火归元法,金匱肾气丸加减。 气郁发热证,用疏肝理气,解郁泻热法,丹栀逍遥散加减。湿郁发热证,用利湿清热法、三仁汤加减。 血瘀发热证,用活血化瘀法,血府逐瘀汤加减。7.介绍内伤发热的预后及调摄护理。六、虚劳(一)目的要求l.熟悉虚劳的证候特征。2.了解虚劳的发病与气血阴阳及五脏的关系。3.掌握虚劳和肺痨及一般虚证的区别与联系。4.掌握虚劳的治疗要点。5.熟悉虚劳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6.了解虚劳的预后及调摄护理。(二)教学内容l.说明虚劳是多种慢性衰弱性症候发展到较重阶段的总称。简述历代对本病在理论、治疗上认识的发展。2.讲明虚劳的证候特征是出现脏腑气血阴阳亏损的一系列症状,且病程较长,久虚不复。3.讲述虚劳可由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大病久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居间合同的违约责任
- 聘用保洁员合同5篇
- 2025年餐厅兼职员工的劳动合同样本
- 寿县隔音屏施工方案设计
- 大同无尘室工程施工方案
- 施工方案都要两级交底吗
- 2025年黄山市属事业单位考试试卷
- 绿化带内排水施工方案
- 二次进场专项施工方案
- 新型蓄水池施工方案范本
-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监理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辩证及护理方案
- T-SZEIA 001-2024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变电站电气设备
- 2025年湖南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同步分层作业设计含答案解析
- 简易钢结构雨棚施工承包合同范本
- 苏州市前期物业管理委托合同范本
- 2022年冀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气管支架临床应用》课件
- 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分析及反思
- 2024新指南: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指南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