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doc_第1页
有这样一个人.doc_第2页
有这样一个人.doc_第3页
有这样一个人.doc_第4页
有这样一个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这样一个人毛泽东主席曾经赞誉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周恩来总理评价他“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北京大学因为有了他而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教育因为有他而荡漾出暖暖春意说到蔡元培,人们习惯称其为“北京大学校长”。其实,蔡元培并不是北大的首任校长,在他任校长之前先后有严复、章士钊(由马良代理)、胡仁源四任校长;而且,他担任校长的时间也不很长,只有两年多的时间。 蔡元培对中国教育文化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史上无人可比的。正如杜威所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胡适眼中的蔡元培“我们回想一下,在过去数十年间,在思想界、文化界执着火炬而不断前进的有几个?数十年如一日,不为利禄变节的有几个?始终忠实于真理,不愧屋漏的有几个?为民主自由而奋斗到底,不避刀俎斧钺的有几个?始终成为青年导师,知行合一,不欺骗青年的,又有几个?”(我所见的蔡元培先生胡愈之,1940年)一、朴素为人 “光绪三十年间,先生在上海,办爱国女子学校,又治警钟报,为革命之倡导,隆冬之日,余往访,先生仅服薄棉袍,长才敝膝,受寒,流涕不绝。”(蔡元培逸事马叙伦) “天气非常寒冷,编辑室大而且空,并无火炉设备。先生每晚总须写撰两篇论文一篇文言,一篇白话。那时先生右手冻疮溃裂,肿得好似馒头一般。我记得先生右手套了半截露指手套,将左手放在大衣袋里取暖,仍旧冷冰冰的座在那里工作。”(纪念蔡孑民先生马鉴)“先生一生专力于革命和教育事业,素不知家产。一般人言家无积蓄为家徒四壁,先生在六十岁以前,连“徒四壁”的房子也没有。(时任北大校长)当孙氏第一次接受访问送出时,见门前无车辆,曾对先生说:“你现在不可再徒行了。”先生唯唯。第二次来时又如此,孙氏于是买了部新马车送给他。过了些时间因事再访,孙氏见所赠新车还未应用,等先生走后,随着派人将自己常御的马再送去。 直到十一年底,我们看见不少“一九二三型”汽车,在车的左右各站着一个彪型战士,腰间挂着饰有五色流苏的木刻枪,在故都的大街上电掣飚驰而过,而先生还坐在这部表面斑驳的车厢里,仍由这匹有气无力的马每天按时拖到北大第一院上班。” (曹建蔡孑民先生的风骨) “蔡先生为公众服务数十年,死后无一间屋,无一寸土,医院药费一千元,蔡夫人至今尚未给付,只在那里打算典衣质物以处丧事,衣衾棺木的费用,还是王云五先生代筹的” (王世杰追忆蔡先生)先生在民初的时候做过部长,后来官至院长。他本应有足够的财富来充实自己的物质生活,但是他却选择了用自己充满自由的和民主光辉的思想,用教育兴国的方式来带领中国民众寻找封建主义禁锢下的曙光。 他轻装简行,像许许多多革命家一样,仅穿上一双用自己坚定的信仰编织成的草鞋就开始了他的征程。因为他知道,在这种并不奢华的生活方式中,在这种淡漠名利的生活态度中所滋养出的洁净的精神是他心无旁骛去追求理想的无限动力,是他挥戈上阵无所畏惧的精神保证。 孔子说过: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先生不在乎天下人给予他的声望名誉,不在乎可以用那些声望名誉换来的大笔大笔的财富,所以他一贫如洗,可是他依旧富甲天下。2、 知进知退 蔡元培从51岁出任北大校长到61岁最后卸任,共在任十年,但实际上在校时间不足五年,期间他曾七辞北大校长而不准。有人曾做过统计,说蔡元培一生辞职了24次。蔡元培为何在北大就辞职了七次呢? 七次辞职,各有原因。第一次辞职是因为反对拥宣统废帝复辟。不过复辟闹剧只玩了12天就完蛋了。他于当月23日回北大。 第二次辞职是因为北大学生要到北洋政府请愿,反对中日一个军事协定,他劝说不成,当天请求辞职。 第三次辞职是在五四运动期间,他奔走要求释放被抓的游行学生,以辞职表示和北洋政府的不合作。结果因为政府一再挽留,他辞职不成。 第四次辞职是在1919年12月31日,北京教职员因为不信任教育部,全体停止职务,他作为校长当然要辞职。第五次辞职原因有点例外,因为北大学生发生讲义风潮,对讲义收费不满闹事而辞职。这次风潮由胡适调停解决。 第六次辞职是因为罗文干被冤枉逮捕,他了解罗文干的人格和清白,不与北洋政府同流合污,他向总统和教育部提出辞职,还写了一篇关于不合作宣言的文章。他的这次辞职社会反响很大,舆论强烈,教育总长也因此下台。总统黎元洪出面挽留,他辞职不成,但不再到校,由蒋梦麟代理。1926年6月28日,也就是三年半以后,他从欧洲回国,第七次提出辞职,仍没有获准,但他没有再回到北大。加上北大师生和北京九个学校的恳切挽留,又没有辞成。一直到了1927年7月军阀张作霖取消北大改为京师大学校,他的校长名义才取消。简评:从1916月以来,10年间,北洋政府的总统就换了5次、还有临时执政1人、摄政2人,内阁总理换了30次,而蔡元培一直是北大校长。 他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除了上面说到的具体原因,还有一个答案就在他自己写的关于不合作宣言这篇文章里。他开篇引用了易经的话,“小人知进而不知退”。他不是小人,是君子,所以他知“退”。他想起1919年春天华北欧美同学会在清华开会,有人发言说,现在政府哪个部门能离得开留学生,如果留学生都辞职,政府当得起吗?他提出在黑暗恶劣的时局面前知识分子要懂得进退,退有时候比不进重要,所以提出“不合作”三个字。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合作,他一次次辞职,一方面是以告退的形式维护自己的人格自尊,一方面是抗议和示范。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允许各种学术派别自由发展,允许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大学任教,是思想自由的普遍原则,也是大学的特色所在。北大教员, 既有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物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也有在政治上落后保守,但在学术上有造诣的旧派人物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陈介石、陈汉章等,当时,新旧学派共处一校,各讲其学,形成新旧学派对峙、争鸣的形势,有时甚至出现两个教师唱对台戏的情况。蔡元培不但看到陈独秀办新青年的才智奇勇,还挖掘出了陈独秀深通训诂音韵学,不在太炎先生之下,如此苦心全面评价陈独秀,又以三顾茅庐之诚意,才终于把陈独秀及新青年请进了北大。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曾并行开两个哲学讲座,一是由胡适主讲,主要是西方文化;一是由梁漱溟主讲,主要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时间都排在星期六下午。胡适在北大三院大礼堂讲,梁漱溟在北大二院大礼堂。蔡元培这样安排,使两人唱对台戏,让学生自由选听,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时讲文字学的有两位观点截然不同的学者,一位是新派人物钱玄同,一位是旧派人物黄侃。据王昆仑回忆,“有一天,听钱玄同的课,对面教室正在讲课的黄侃大声地骂起来钱玄同了。钱听了也满不在乎,照样讲课。”这引起了王昆仑的兴趣,以后便“既听听钱玄同的课,也听听黄侃的课,以便两相对照”。黄侃(18861935)湖北蕲州人 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昌高等师范、金陵大学等校教授。一生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章太炎以太平天国为例,谑封黄侃为“天王”。 一次,黄侃问胡适:“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究其故。黄说:“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应叫胡适,应称往哪里去才对。”胡一时语塞。又一次,黄侃给学生讲课兴起之际,又谈起胡适和白话文。他说:“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其电报费要比用文言文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聘黄侃(时年28岁)为该校国学教授。黄携眷赁其友吴承仕屋而居。黄侃平时生活自由散漫,尽管教授待遇不低,他却常处窘乡,连房租也交不出。后来他的长子念华久病医治无效而早殇,黄痛惜不已,认为是屋之不吉,举家迁出。临行,揭字条于大门曰:“天下第一凶宅”。吴承仕见后十分恼火,指责黄侃不付房租不说,还如此诅咒。黄侃却气冲冲地说:“再饶舌,须先赔我儿子来!”吴承仕只得摇头而返。在北大讲课:黄侃讲文选和文心雕龙十分传神,吸引了大批其他系的学生。冯友兰说:“他上课的时候,听讲的人最多,他在课堂上讲文选和文心雕龙,这些书我以前连书名都没听说过的。”黄善于吟诵诗章,抑扬顿挫,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所以,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唱和,成了北大校园一种流行的调子,被师生们戏称为“黄调”。在当时宿舍中,到晚上,各处都可以听到“黄调”。辜鸿铭(1857-1928),原籍福建同安,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名汤(TOMSON),又号立诚,别署汉滨读易者、读易老人。晚年自称东西南北老人。曾祖为当地华侨首领,父辜紫云,在槟榔屿为英商布朗经营橡胶园,母为欧洲人。因从小聪明伶俐,被布朗收为养子。一八六九年,十三岁时,辜氏随养父布朗赴欧留学,接受系统的西方教育,后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辜氏先后留学欧洲十一年,广泛涉猎西方文学、哲学等,精通英、德、法、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这在早期留学生中也十分罕见。辜氏后来暴得大名也与他精通多国外语有很大的关系。 辜鸿铭真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20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大力宣讲西方文明的时候,他却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成为当时访问中国的外国作家、政治家、记者的口头禅。他创造性地向西方译介了“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中庸和大学。英文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晚年的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文诗。在讲台上他说:“英文诗分三类,国风、小雅和大雅。国风中又可分为苏格兰风、威尔士风等七国风。”他还让学生练习翻译三字经、千字文。这位民国时代仍穿长袍、拖长辫的“古怪”老头成为北大一景。蔡元培聘请辜鸿铭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国文学。这个时期正是辜氏在西方文化界如日中天的时期。被称为“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从来还没有一个中国人被西方如此认可,并得到这样高度评价。就连李大钊也在一九一八年撰文称“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辜鸿铭一向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眼中能看得上的人寥寥无几,蔡元培算得上是其中的一个。也许是因为蔡元培请他到北大的,所以他对蔡元培一向十分维护,甚至到了可笑的地步。五四运动后,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蔡被迫辞去北大职务,大家都竭力挽留,辜鸿铭也走上讲台表示挽留之意,讲话时突然来一句:“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他的用意很明白,但把蔡元培比作皇帝的说法在当时却很不合时宜,若是换了别人,早挨了众人一顿批,但因为他是辜鸿铭,而且又是为了表达挽留蔡元培的好意,所以也就没人与他计较了,反倒哄笑起来。 “新潮派学生对于辜(鸿铭)、刘(师培)二氏攻击之更不遗余力”,对此,一贯秉持“兼容并包”之办学思想的蔡元培开导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学辜先生的英文和刘先生的国学,并不要你们也去拥护复辟或君主立宪。” 蔡元培选聘教员,坚持“以学诣为主”,至于政治见解,学术派别什么的,只要不妨碍授课,则听任自由。相反,对于“滥竽充数”者,不论什么人,他都坚决辞退,即便是面对外籍教员的控诉乃至时任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了的”之类恐吓,他也泰然处之。蔡元培以“学诣为主”取舍教员,不仅指向大学的性质,演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公例,亦是为了彻底改变此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升官发财观念。蔡元培北大改革的灵魂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原则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了女生,正式生之外包容了旁听生,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与垄断,对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当然,蔡先生的兼容并包并非无原则的自由包罗。蔡先生请刘师培讲六朝文学但决不允许刘提倡帝制,请辜鸿铭讲英国文学但决不允许辜提倡复辟、反对共和。其次,兼容并包的各种学说必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否则是不会让其出现在北大讲堂上的。学生录取: 1917年北京大学招生期间,参加阅卷的胡适在招生会议上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主持会议的蔡元培表示同意。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是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不出众。由于蔡、胡两人的执意,学校还是破格录取了这名学生。他就是罗家伦,著名文学家,清华校长。教学方面: 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给学生上课时,有一次突然问学生:“5加5是多少?”学生以为校长所问必有奥妙,都不敢作答。好一会儿,才有一学生率直地说:“5加5等于10!”“对!对!”蔡元培先生笑着鼓励说,“青年们切记不要崇拜偶像。” 不崇拜偶像,坚持真理与自由,蔡元培将自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传给下一代的祖国的栋梁。简评: 从学术发展的规律来看,没有思想的自由驰骋,没有不同学派和学术观点之间的比较和竞争,学术的发展就失去了活力,也就不可能有新生战胜腐朽,先进战胜落后,真理战胜谬误。 蔡元培不仅卓有远见地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观,还成为了这一理念矢志不移的践行者。他对各种“言之有理”的思想的兼容并包,更体现了他对真理的追求的尊重。这是他作为一校之长极其珍贵的品质,也是他为北大带来前所未有的学术自由、各派并存、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的原因所在。理论的提出需要卓越的智慧与远见,而对理论的不懈实践更是需要内心的坚韧和对真理的坚守。四、平等谦和蔡元培从踏进北大校门的那一刻起就与他的前任截然不同。他到校的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校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鞠躬回礼。此后,他每天出入校门,校警向他致敬,他都脱帽还礼。他应小事以圆,而处大事以方。他待人极和蔼,无论任何人有所请托,如写介绍信之类,他几乎有求必应,并不询问来人的资格学问经验。可是到了出处大节,国家大事,他却绝不丝毫含糊,而且始终如一,不因事过境迁而有迁就。他是当代最有风骨的一个人。” (陈西滢关于蔡先生的回忆)简评:一个人的谦和彰显的是他的自信和善良,是对他人的体谅和善意的尊重。无论自己的学识和地位如何高高在上,都不需要刻意去拉远自己与身边人的距离。谦和使蔡元培人格鲜活起来,弯下身来,世人看到了他精神境界的高度。蔡老的这一优雅谦和的举动让全校惊叹的同时,也给了这封建积习严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