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了落实纲要对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要求,我校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的课题的研究,该课题于2006年由中央电教馆立项,并被列入国家电教馆“十一五”专项课题予以研究。扬州立项后,我校课题组立即展开工作,并在各级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硬件、软件建设,开展师资培训,积极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掀起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应用、探索、创新的热潮。一、完善组织,制定计划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关键。白塔小学成立了以校长为课题组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其中课题组成员包括学校教学副校长、教研室主任、信息技术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等。形成了以教研室牵头、协调、管理,教科研骨干带头,信息技术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并提供主要技术支持的研究体系。形成了上下互动,左右联系,层层抓,抓层层的工作局面。围绕此课题研究,我校制定了年度和学期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措施具体,操作性强。学校开学第一周抓计划的制定,学期中途抓计划的落实,期末抓各项工作的终结性考核评估。二、更新理念,创设环境1、更新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与日俱增,不能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学校,将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同样不能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教师也将被淘汰。唯有不断学习,自加压力,勇于探索,提高素质才是根本。学校领导与教师们一起学文化、学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不离手、不离口,我们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学习了,信息技术与新世纪的中国教育,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改革等书籍,强化理论,促进了观念的更新和认识的飞跃,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说,被整合的个体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这些个体在统一目标之下,经过精心的设计,培育并转化到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习行为上,将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经过刘玉芬校长的多方努力,我们还邀请了省信息化教育专家组成员、辽阳市教育科研所所长王学齐所长专程到我校作报告,并和教师们互动交流,使我校教师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最后,王所长还对我校的科研课题如何开展作了指导和建议,对我校已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此外,我校还邀请市电教主任刘勤、朱君、王柏清老师等多次到我校对该课题作指导。经过专家引领,教师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技术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充分保证了我校科研课题的实施。2、信息技术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保证我校拥有一批水平高,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一,加强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普及计算机知识,使广大教师均能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我校几年来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Internet、word、PowerPoint、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第二,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经过不断的充实,我校现已拥有一支计算机的技术骨干,为使他们能有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知识、新经验的机会,学校不定期地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先后组织教师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莅校讲座、指导,让广大教师们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第三,把教师培训与各种教研活动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说课比赛,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活动,青年教师课件制作,网页制作,论文评比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在职的每一位教师主动参与到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潮中来。鼓励引导教师建立博客并指撰写经验材料。现在我校已有20余位教师在互联网上拥有了自己的博客,这些博客各具风格和特点,都充分体现了各位教师的个性和爱好,教师们把博客当成了记录个人成长经历的笔记本和教师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对外宣传和学习的纽带。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建设我校的教育资金虽然不足,但校领导非常重视对现代教育设施的建设,本着“整体规划,超前发展,年年投入,先急后缓,分步装备”的原则,逐步完善学校电教配套设施。两年来,在市教委、区教文体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投资近1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终端为150个节点的校园网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是一个全新、高效、功能强大的21世纪现代化校园网络教学的应用体系,并实施了四大工程:(1)、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网);投资近80万元建立了中心机房,全校22个班级均配置了多媒体电脑,用于辅助课堂教学。为近30个办公室、专用室配备较为高档的微机,建立了电子阅览室,电化教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形成了高效实用的校园网络系统。(2)、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含摄录编设备),两台数码摄像机及DV电视制作系统;(3)、卫星电视接收系统。(4)、打印室(含复印机、速印机1台、多媒体微机2台、激光打印机一台、彩色喷墨打印机2台等)。4、加快资源库的建设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资源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说硬件是高速公路、软件是汽车,那么资源就是货物。资源库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后备,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园地。我校在校园网建成后,正在努力向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推进,努力争取在今后几年全面形成管理现代化。作为资源库建设项目,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在购买部分素材库的基础上,我校采取全体教师参与,部分教师负重任的措施进行资源库建设。我校组建了资源库建设小组,根据学校教师对计算机掌握程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资源库建设小组,最大程度地把熟练的教师组织起来。小组成立后我们做了下面几项工作:(1)、人员分工。我校是根据筹备组成员的水平,以及成员所教学科进行分配,让相应的学科人员尽量能在自己的学科中发挥其作用,同时每个小组都有一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相对其他教师而言)。(2)、人员培训。我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对小组成员进行资源库的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培训过程也让其他教师参与(3)、管理员工作。管理员在人员培训前把分组、菜单设置、系统设置处理好。并把资料及时进行整理。三、加强整合,探讨活动模式 信息技术教育是学习活动的另一主线,重点放在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完成各种探究任务,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及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工具。而综合实践活动课重点是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在实践中产生对计算机工具(知识与技能)的需要。让学生在用中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完成信息收集的任务。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以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为理论指导,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性学习、获得最多最佳的信息制造“会话交流”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地获取信息,综合提取信息,正确的概括要学习的文字、音像等知识,查阅各类在线图书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在活动课程的内容设置安排上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参与性学习环境。充分体现活动课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中更让学生参与各项实验、练习,操作。对于一些不便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就运用信息技术模拟一种适合学生参与的学习环境。学生自己根据课题内容制作学习专题网页,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后通过网上探究去参与活动过程,完成活动任务,并通过网络提交成果,并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自我评价和展评。这种方式的活动,可以更充分地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竞技式活动的开展利用网络或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研究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内容开展活动,比如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开拓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游戏式活动的开展。(五)息技术支持下研究式活动的开展这种形式的活动开展其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十分喜欢。学生在以有的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开完成研究过程,获得研究成果,并制作相应的专题课件或网站,或者编辑成电脑报进行展示,提出各种问题,并在活动中给学生留下空间进行研究和答辩。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平台。 四、取得的成绩及存在不足学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学校要求所有课题组人员在各项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尽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投影片、录音、录像带等利用率不断提高,而以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是得到普遍使用,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 (一)、推动了课题组成员教学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目前,课题组成员无论是上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或平时的常规课,基本上都具有主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资源的意识,能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个人制作的课件各具特色,针对性强,效果好。课题组成员在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石启宝老师的课件获省一等奖,他指导魏传风、刘新的综合实践网络课获省评比一等奖。王海兵、张寰老师的信息技术课获市优秀课。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自己编程,建立了白塔小学综合实践专题网站,对课题研究实施网络全程管理,以便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能随时掌握各课题组的研究动态,并进行有效调控,为课题资料的再利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二)、促进了学生学的能力提高 “运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和的研究”课题实施,营造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产生了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中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具有多种形式的这个特点,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3、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4、信息技术平台的使用,为学生亲手操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环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三)、强化过程记载,注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积累和整理工作,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一套较完整的资料,它能使整个研究过程,各个研究环节重复再现,更能够反映出学校的整个研究情况。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收集了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纱线生产过程中的设备维护与管理考核试卷
- 躺式旅行悠闲享受度假时光考核试卷
- 轻质高强泡沫塑料的研究与发展考核试卷
- 航天器空间碎片监测与预警系统考核试卷
- 通风电器具物联网技术应用考核试卷
- 蔬菜加工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考核试卷
- 管道工程法律法规政策学习、运用与实施考核试卷
- 玻璃保温容器耐压性能研究考核试卷
- 甲状腺患者的护理
- 智能停车项目投资建设与回报协议
- 边防证代办委托书样板
- 福建省泉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大班韵律《朱迪警官破案记》
- 湖北省高中六校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件-2.2 OSI参考模型
- Photoshop平面设计与制作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松北校区)
-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项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眼科(025)(正高级)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试题及解答参考
- 肿瘤化疗病人的健康教育【完美版】
- 燃气公司绩效考核评价表
- 脾破裂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