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韩文化差异.doc_第1页
论中日韩文化差异.doc_第2页
论中日韩文化差异.doc_第3页
论中日韩文化差异.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日韩文化差异中、日、韩这东亚三国不仅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而且在历史上同属汉文化圈,不论是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都可以从另外两个东亚国家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不是存在着差异:中日韩筷子文化 韩国人吃饭一定要同时使用筷子和匙子。他们使用的筷子和匙子是不锈钢制的,对于初次使用的人来说很重,而且吃饭时要不停地交换筷子和匙子,饭后你会感到两只手很累。我刚来韩国时就有这种感觉。后来参观了国立公州博物馆,看到百济时代的铁制筷子和匙子,才知道同时使用筷子和匙子不是当今韩国人的发明。韩国人所以使用不锈钢制的筷子,大概因为他们吃的菜和肉都被做成大块儿的,用一般材质的筷子夹不行,这也叫势均力敌。韩国人的饭碗一般也用不锈钢制的,圆圆的,上面带有一个圆盖儿,碗不能托起来,只能放在桌子上吃。汤碗一般是用不锈钢制的直径二十厘米左右的大碗。韩国人一定要先把饭倒入汤里,然后再用匙子捞起汤和饭来大口大口地吃。 日本人不是这样,他们吃“和食”(日本饭菜)时只用筷子,不用匙子。他们用的一般是喇叭花似的口大底小的碗,因为有底边,吃饭时可以将它托起来。日本人吃菜几乎都考虑人嘴的大小,再加上他们常食鱼,所以筷子都是木制圆尖头筷子,夹菜很轻便,剔鱼刺也很灵活。日本人喝汤时,先用木筷子将汤搅混一下再喝,然后再用筷子夹起汤里的菜吃。但是,日本人绝不把饭倒入汤里吃,那是要被人轻蔑的。 日本人为什么不用韩国人的那样的匙子喝汤呢?听一个日本老人说,匙子是从中国传到朝鲜半岛的,朝鲜半岛和日本隔着海,所以匙子没有传到日本。 关于中日韩电视剧的杂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观看一部电视剧就不只是仅限于电视机了,而国外的精彩剧集也悄然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许是文化差异不大的缘故,除了国产电视剧外,接触的大多外语片都是来自韩国和日本的。但他们却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电视剧文化,三种完全不同的理念。 国产的电视剧都是以古装历史题材,或历史纪录片为主的。有着雄才伟略的康熙削平三藩、统一台湾的;威武的汉武大帝命年轻有为的大将军霍去病北逐匈奴、封狼居婿,总会让你心中不由的涌起一阵阵热浪,久久不能平息。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那个朝代,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圣明的统治者、如此神勇的将帅而自豪。此时此刻,你会为自己出生在中华民族而感到欣慰。 当你向一个外国人提起中国影视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是中国功夫了。说到功夫,也许只有咋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快意恩仇、豪情壮志了。当古龙、金庸的小说被一代又一代的英雄美女们搬上电视银屏的时候,有谁会不给这些大侠们面子呢? 日本电视剧应该是讲人生哲理和励志类的会比较多一些,有时候你会因为一部电视剧而去思考人生,理解“顿悟”这个词的含义。它会教你去怎样坚强、积极的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挫折,同样教会你怎样为人处世、理解人生。我们可以在一公升的眼泪中和亚也一起面对艰辛的岁月,从中得到勇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会珍惜生命;我们同样可以在龙樱树下,和一帮高三补习生共同找回失去的信心,一起努力进入东大;或许会为白色巨塔中一群坚持自己信念的人为追求公正而做出的的努力而喝彩。它的题材往往会来自发生在你身边的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从一件件平常所遇到的小事中体现出人生的大道理,反映人生的善与恶。 也许是韩国人的情感太过细腻了吧!爱情从来都是很艰辛的,两个人往往都会不顾一切的克服种种困难走到一起。他们永远都会是笑着面对人生、为自己的生活忙碌着。你不必为王子不眷顾灰姑娘而当心,GUNG中精致的画面如果不能吸引你的眼球,那么你就去和有斌一起去过过巴厘岛的日子,再或许到百万朵玫瑰中体会复杂的人物关系。在这其中,我感受到了韩国人对待朋友热情而真挚的内心世界;对待爱情的矢志不愈以及发自内心的那种对长辈的尊敬。而这一切可能会在一些家庭琐事中展现给大家。 红色中国 原色韩国 杂色日本 对中国人来说,红色意味着吉兆和财运,即所谓红红火火。过春节时,门框上贴上红对联,过元宵节挂上红灯笼,新娘新婚穿红色的礼服. 日本人则避免鲜艳的颜色,喜欢灰和淡褐色等中间色。我把这种中间色称为杂色。日本年轻女性的时装,多为淡褐色的套装和藏青色的制服;日本男性的时装也和女性的一样有同样的杂色倾向。 韩国人在服装和色彩感觉上比中国和日本都要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得多。比如,赤、橙、黄、绿、青等,全是原色。崇尚个人主义的韩国人,是用鲜艳夺目的时装来突出自己的个性,强调自我的主张;中国人没有韩国人那么强烈的个人主义主张,但是却以红色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意志,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兼顾社会集团的意志;在东亚,日本人最无个性,习惯于集团主义,所以色彩偏于杂色,款式趋于统一。 中国的“忍” 韩国的“恨” 日本的“劈” 假如用一个字来概括中、韩、日文化:中国“忍”文化;韩国“恨”文化;日本“劈”文化。 日本人多认为韩国“恨”的文化就是指韩国人对日本人恨之入骨。这是很大的误解。韩国崔吉城教授在其大作恨的人类学中认为,“恨”,决不是怨恨。“恨”是沉淀在自己本身内心里的情感,没有具体怨恨谁那样的复仇的对象。“恨”,是对未能实现的梦想的憧憬。韩国具有代表性的民谣阿里郎,堪称表现恨文化的极致。 与韩国文化的“恨”相对的是日本文化的“劈”志向。刀堪称日本文化神髓,武士的命根子。用刀劈,这一劈的动作,使日本文化“劈的志向”得以完成。说日本文化是劈出来的,这也不为过。把外来文化“劈”而取之,剖腹文化,剖筷子文化,盆栽和庭院,插花,都是大同小异。 中国的文化,是“忍”。“忍”意味着“心字头上一把刀”,让你感受到剜心绞肺般疼痛,却一定要顶住。中国人的忍耐力,恐怕是世界第一。它是在贫困的环境和连年不断的战乱中培养起来的“人生哲学”。 插花的残忍美 缠足的人工美 庭院的自然美 插花是集中地反映了日本“视觉”美的艺术。在这个美的世界里,我渐渐发现了它的残酷性。日本插花的美学的核心是“剪的美学”。而在中国和韩国,插在花瓶里,却是不加任何修饰地进行观赏。日本插花美看起来静默寂寥,但其背后却隐藏着残忍的一面。这种寂静美与残忍性的共存是日本艺术的真正面目。 中国也有这种违背自然追求人工美的东西,那就是古代中国妇女的缠足。为追求“三寸金莲”的人工美,女性从小就被强行用布条颤起脚,使女性的跖骨变形脱臼。 韩国艺术价值取向最接近自然。同时庭院,韩国的却不是缩小自然,切割开来使其再生。因为房子本身就是在自然中建造起来的,所以他们觉得没有对其进行再加工的必要。坐在房子里隔着篱笆向远处望去,自然总是与人共生共存。 韩国人“表现”,中国人“含蓄” 日本人“被动” 我喜欢汉城古色古香的仁寺洞,每次去韩国我总是住在那附近的宾馆或旅馆。徜徉在仁寺洞的店铺里,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在店铺的陈列窗里,肯定摆着华丽的、高级的、大的货物,也就是尽摆好东西。在顾客出入的地方放着好东西,里边放普通的小东西。我喜欢脸谱,经常去的那家店,也是前面摆着最大最贵的,越往里去东西就越小。 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去古玩店,最外面象征性地摆一些小东西,不值钱的;店家听客人说想要什么样的货之后,才从最里面拿出藏好的宝贝给你看。 从这个现象里,我发现了潜藏其中的民族性差异。就是说,韩国人有重表现的性格。而中国人则有善于隐蔽、不溢于言表的性格。 韩国的招牌美得无与伦比,服装和物品的原色系列设计能够让人一下子过目难忘;日本的设计稳重清洁,让人感到“寂静”;中国的设计,既不华丽也不清洁,让人感到有一种悠然、留有空白的有待完成的沉重。 一位做导游的朋友说,在中国,大多认为韩国的旅游者是最热闹的外国人。日本人,总是跟在中国旅行社的导游身后,一边静静地记笔记一边配合导游工作;可是韩国人,也许是由于个性强,什么事总是个人意志优先,不守规矩,所以带他们总是很累。 韩国人表现激情最典型的是一句口头禅“唉沟”。韩国人张口不离的“唉沟”,既是悲痛的时候发出的咏叹,也是感激时发出的感叹。让我们看一下飞机遇难者家属的行为,韩国人是捶打地面,放声大哭;而日本人则默默地哭泣。 最近韩国出了一本书:会表现的人最美。书名本身就是这种国民性的最好表达。要是日本的话,恐怕书名就会变成表现慎重的人最美。 比起不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不表现的韩国人,中国人当然具有大陆化的强烈表现力,但却不像韩国人那样为表现而表现。中国人控制表现,更注重强烈的隐蔽意识。中国成语“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就是这一隐蔽意识的最好说明。在著名的菜根谭里,有这样的教诲: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这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想法:出头的椽子先烂,退一步海阔天空,爱叫的狗不咬人。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消极地对待人生和缺乏上进心。这正是中国人生活的智慧之一。在我的故乡沈阳,两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独身老人,每天靠卖“十三香”(十三种调料)维持生活。他穿着破烂的黑上衣、破破烂烂的裤子,腰上系着破布条当裤带。可是,老人死后,在他家的床底下竟发现了130万元巨额人民币。这位百万富翁每天都睡在如此多的人民币上,并通过他的死告诉了我们中国人不溢于言表的隐蔽意识。 听说在中国的一个大城市,有一个韩国人的社长,在酒吧里拿出100美元,趾高气扬地对女招待说:“你们没看过这种钱吧。我们韩国人都是大款。”话音未落,让旁边喝酒的另一位朝鲜族大款给揍了一顿,在医院里躺了一个多月。表现欲太旺盛,就有飞来横祸的可能。 和韩国人的表现意识、中国人的隐蔽意识有所不同的是,日本人具有一种“被动”意识。日本人没有韩国人那么旺盛的表现力,也没有中国人那种控制表现的能力。但是,不善于自我表现的日本人,在善于接受对方这一点上确实很优秀。在世界上,大概极少见到像日语这般“被动”表达方式极发达的语言吧。“”这一表现,对外国人来说,是很难的表达方式。我一直使用表达自己立场的韩国语和中国语,所以很难习惯这种“被动表现”。 在自我介绍时,韩国人总是在如何幽默地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上下功夫;中国人也极善于推销自己。而日本人却总是为了不显示自己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