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doc_第1页
明代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doc_第2页
明代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doc_第3页
明代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收稿日期:2015年11月23日王士平作者简介:王士平(1990),男,山东肥城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史.(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8)摘 要:明代内阁制度至迟到仁、宣时期,初步形成了“非翰林不入内阁”、特简与廷推并行、票拟与首辅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内阁大臣在明初虽然得以参预机务,但却没有丝毫独立之权力。仁宣之后,内阁最大的权力也不过是“票拟”而已,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其“儒臣入直,备顾问”的性质。后来,又由于皇帝的极端专制以及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内阁反而成了司礼监宦官专权的工具。关键词:明代;内阁制度;司礼监;宦官专权中图分类号:K248; 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abinet System and Monopolized Power of the Eunuch in Ming DynastyWANG Shi-ping(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250358,China)Abstract:The Ming Dynasty cabinet system has initially formed a series of institutions in the period of Ming Ren-zong and Ming Xuan-zong at the lasted.They include“Not Hanlin can not enter the cabinet”,Te jian(特简)and Ting tui(廷推)implement together and Tickets Drafting(票拟)and Grand Secretary(首辅)system,and so on.Although cabinet ministers can interfere in the affairs of state,they have no independent power.After Ren-zong and Xuan-zong,Tickets Drafting is the biggest power for the cabinet.The nature of cabinet is “Confucianism ministers get into the cabinet and prepare for consultants.”Then there is no change from beginning to end.Later,as the emperors extreme and the ruling class corrupt increasingly.The cabinet has become the tool that eunuchs monopolize the power.Key words:Ming Dynasty;The cabinet system;Si Li-jian;Monopolized Power of the Eunuch.明朝建立之初承袭元制,置中书省、设丞相,管理全国政务。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废中书、罢丞相,设府、部、院、寺分理庶务。为了便于总揽大权,太祖“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监司平驳” 张廷玉等著.明史职官志一卷72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33.,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可实际上朱元璋仍是事必亲躬,手握决策权,学士们很少参与。到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人以翰林官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但是这时的内阁并不是一个机关,阁臣们都是些编、检、讲读之官,没有官署,没有任何独立权力。至迟到仁宣时期,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一、明代内阁制度仁宗、宣宗时期,杨荣、杨士奇等人以东宫旧臣由学士、大学士不断晋升为尚书、保、傅等,“阁职渐崇”,“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 张廷玉等著.明史职官志一卷72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34.,内阁的权力也逐渐加重,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制度。(一)非翰林不入内阁永乐初年,内阁中的七人中,非翰林出身的占到大约一半 李天佑.明代的内阁内监与君主专制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1981(8):27-32.,但自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以后,就发展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 张廷玉等著.明史选举二卷70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02.的状况。宣宗正德十年(1515年),曾任命巡抚杨一清以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干预机务,杨一清却推辞说:“历朝选拔阁臣,都是翰林院的精英,而从其他衙门进入内阁的也就只有李贤、薛瑄二人,但他俩都是才行俱佳之人,我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这充分说明了进入内阁的大臣必须是翰林出身,俨然成为了一种制度。(二)特简与廷推并行弘治八年(1495年)以前,明朝内阁大臣皆由特简选拔,不从廷推,后来才逐渐演变成廷推或会推制度。 王世贞撰;魏连科点校.弇山堂别集皇明奇事述三卷18M,北京:中华书局,1985:331.其实,明代的特简与廷推制度一直都是并行的。明世宗独断专行,特简的阁臣最多,但他简用之人,一般不是首辅推荐的,就是近侍引荐的。而且在很多明朝士大夫看来,“特简”是很不得体的,甚至不以为荣而拒绝皇帝,例如明孝宗曾以中旨改徐恪为南京工部右侍郎,徐恪却上疏对皇帝说:“大臣们的进用,适宜出自廷推,还没有听说过有奉旨得到的。臣生平不敢经由其他途径升迁,希望皇上能够罢黜中旨。” 张廷玉等著.明史徐恪传卷185M,北京:中华书局,1974:4905.明代阁臣选拔制度在此表露无疑。(三)票拟与首辅制度明史职官志记载了内阁大学士的职责,即“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票拟始于宣统、正德年间,之后,内阁也有了自己的官署,即制敕房和诰敕房,而且都有专用的中书舍人。 李天佑.明代的内阁内监与君主专制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1981(8):27-32.内阁大学士多的时候有六七人,少的时候也有三四人,所以逐渐演变成了首辅制度。首辅大都凭入阁的先后、资历及皇帝的旨意来确定,且具有票拟之权,其余阁臣只是参论。到了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为了剥夺首辅的权力,票拟“令众辅分任”,后来竟沿袭下来。明代内阁最大的权力就是“票拟”,而且票拟是否照准,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硃”裁决。总之,明代内阁制度是皇帝厉行专制独裁的产物。设立内阁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一旦内阁与皇权发生了矛盾,就会改组易人。所以,明代阁臣除了很少的一部分外,大都是些碌碌无为之辈。二、明代宦官专权明初的几个皇帝,大都秉承祖训,自操威柄且勤于政事,内阁虽然参预机务,但也只能充当“备顾问”的角色。到英宗正统以后,统治阶级日趋腐朽,大多皇帝都把宦官视为心腹,从而导致宦官专权的局面。明代宦官有庞大的机构,即所谓的“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和八局。其中,司礼监掌理皇城内的一应礼仪刑名,内外奏章文书,并照阁票批硃,而且,只要有政令下达各个衙门时,都以皇帝旨意批红,由内府司礼监传奉发出。到了明朝中叶,内官的定制权等也划归司礼监了。由此可见,司礼监地位的重要性和其与内阁关系的密切性。另外,司礼监宦官还会利用批红权、转呈奏章、传宣御旨、直接参加内阁会议发表意见、干预“三司会审”等等一系列手段干预朝政。而恰恰正是因为如此,当皇帝腐朽,把宦官视为心腹时,司礼监大臣便可以乘机窃权,操纵内阁,为所欲为。明史指出:“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 张廷玉等著.明史职官志一卷72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30.纵观明史,由于司礼监职位及其与皇帝和内阁的密切关系,在整个明代政治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司礼监和内阁的权力也是互为轻重,但总体趋势却是司礼监压倒内阁的。 李天佑.明代的内阁内监与君主专制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1981(8):27-32.自英宗时的王振开始,其后又有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瑾,司礼监宦官无一不是权及朝野。例如魏忠贤专权时,亲自掌管东厂,从内阁六部,到四方督抚,全都是他的死党,内阁完全变成了他专权乱政的工具。而这种现象一直到崇祯帝明亡之际,依然没能得到改善,实属遗憾。结论总之,明朝内阁在明初虽然得以参预机务,但也只是“备顾问”,没有丝毫独立的权力。到仁、宣之后,其最大的权力也只不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