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张海宁.doc_第1页
颐和园 张海宁.doc_第2页
颐和园 张海宁.doc_第3页
颐和园 张海宁.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颐和园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 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 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课后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4、 能将颐和园的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给别人。教育方面:1、 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三、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18课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移步换景”这一写作方法,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四、 教学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百度这个平台学到更多的知识。语言优美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为了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得到理解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在第二课时我准备了“小导游”的环节,让学生将自己搜索到的资料结合课本中的内容,为大家介绍颐和园的一处景点,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自学本课生字词,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游览另一处地方颐和园。(教师板书,齐读课题)2,颐和园简介【百度百科】颐和园 /view/7379.htm二、 检查预习1.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2.范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画出游览路线。【百度搜索】颐和园课文范读 /u32/v_ODAxMDA1MjU.html三、合作释疑1你能用一话来概括随作者游览完颐和园之后的感受吗?颐和园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2. 这篇课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游览的顺序)3. 交流并展示作者的游览路线(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4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移步换景5.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来感受颐和园第一个景点长廊之美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你认为能表现出长廊之美的句子,做好批注。 (2)交流展示,出示长廊图片【百度图片】颐和园长廊 /i?tn=baiduimage&ct= %A2%99%95%BF%E5%BB%8A&ie=utf-8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色彩美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形状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画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周围环境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游人心情美(3)这么美的长廊,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但是,颐和园的美并不单单表现在长廊上,你还能找出其它景点的美来吗?三布置作业 1.自学课文3、4、5自然段,感受不同景点的美 2.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准备颐和园一处景点的导游词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搜集资料和课文内容完成导游任务教学过程一 检查学习,反馈课堂1.上节课我们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谁还能记得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来介绍颐和园的?(出示检测内容,抽查学生学习情况)(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 )。(3)登上万寿山,站在( )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5)这种写作方法叫做( )二展示导游要求,以长廊景点做好示范1.小导游要求:(1)姿态端庄大方,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2)结合课本内容,运用搜集资料,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美2.以长廊介绍做示范,指导学生开展导游工作三小组合作,做好准备1.出示景点图片,小组合作准备导游词2.教师巡视,做好指导工作四小导游展示1.佛香阁【百度图片】佛香阁/i?tn=baiduimage %E4%BD%9B%E9%A6%99%E9%98%812.排云殿【百度图片】排云殿 /i?tn %92%8C%E5%9B%AD%E6%8E%92%E4%BA%91%E6%AE%BF3 昆明湖【百度图片】昆明湖/i?tn=baiduimage B%AD%E6%98%86%E6%98%8E%E6%B9%964 十七孔桥【百度图片】十七孔桥/i?tn=baiduimage1%E4%B8%83%E5%AD%94%E6%A1%A5五小导游点评1.同学们,听了这几位导游的介绍,你最想去那个景点游览呢?2.评选出你最喜欢的导游,并说明原因3.教师评价六总结升华 同学们,就像作者说得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相信你们也一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吧,希望你有机会,一定去颐和园游玩。六、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美文。她的美不仅表现在景物上,还凸显在语言上,它的美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会颐和园的美。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证明,学生都读出了自己感受的美。借鉴百度平台,学生更形象直观的领略到了颐和园的美。小导游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高涨,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教给学生怎样将搜集资料与课本内容加以整合,所以,许多学生仅仅是运用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