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滋味(已打).doc_第1页
阅读的滋味(已打).doc_第2页
阅读的滋味(已打).doc_第3页
阅读的滋味(已打).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的滋味有道是“阅读至乐”。阅读不仅是快乐的,更要能读出其中的滋味。阅读重在读味,书有百味,你读几何?阅读的滋味并非指书纸的墨香味,亦非指一般文字对感官的肤浅刺激,而是指作品字里行间流露或隐藏其深处所揭示的自然、社会规律及做人、做事的道理。读之,妙趣横生;品之,回味无穷。它启迪你人生的智慧,是伴随你成长的精神力量;它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是指引你前行的灯塔航向。有一个寓言故事:甲猪与乙猪在一起生活,突然有一天,乙猪开始读起书来,甲猪好奇,问是何故,乙猪说:“我想做人。”甲猪说:“你看我们的圈子变得越来越干净舒适了,饲料也越来越精良可口了,这样不是挺好的吗?”乙猪不以为然地说:“猪只知道吃饱吃好,而人还能得到幸福!”由此可见,阅读能使人聪明起来、高尚起来,幸福起来。这种快乐和幸福的滋味,只能在阅读中才能体味得到。故读书要读出人生的味道、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的道理。有些书或文章读起来津津有味,而有的则索然寡味,不对胃口。有思想性、艺术性、充满感染力的作品,能让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犹如品尝新鲜的蔬果和可口的佳肴。反之,就会让人感到味同嚼蜡、心生厌恶、不知所言。这种不知其味的阅读,读也白读,反而疲劳了视觉、浪费了光阴,实在是得不偿失。古语说得好“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无媒勿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阅读好的书籍有如“黄金屋”、“颜如玉”,能让人了却缺憾,一生有财富相随、娇妻相伴、美事相牵、幸福相连,其滋味岂不幸福美满。人生有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也浸润了人生的味道,关键看你是否能读出其中的滋味。有人说“文如其人”,是说作者所写的文章直接或间接体现了其品味、修养、性情、爱好、思想等,问题是你能读出其中的几分。撇开中国四大文学名著思想性、艺术性不谈,读红楼梦,看到四大家族表面奢华风光,可结局是“家破人亡了”,有一种酸味;读西游记,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真经取到了”,是一种甜味;读水许传,一百零八将个个豪气冲天,结果几乎“死的光光了”,是一种苦味;读三国演义,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终于盼到“国家统一了”,有一种辣味。曹雪芹用毕生的心血浇灌而成的不朽作品红楼梦,先后曾增删五次,字字珠玑,句句精彩。好了歌、红楼梦十二曲等更是他奉献的精神美餐。你且品味十二曲中飞鸟各投林一段:“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短短的103个字,揭示了红楼梦众多女子的悲惨命运、四大家族的崩溃及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规律。品读红楼梦,有人读出了一股男女间病态情爱的胭脂粉黛味,也有人读出了人世间的凄凉辛酸味,还有人读出了封建社会及家族的破落衰败味红楼梦乃一部百科全书,不同的人,欣赏的角度不一样,味道也各不相同。有的人热衷其中的美食,有的人独爱文中的诗词,有的人欣赏精美的文字,有的人领略园林雅致,有的人钟爱书中的画石,有的人领悟了禅道、佛寺,有的人寻找到了疾病的医治,有的人看清了社会渣滓,有的人恨透了封建礼制,有的人读懂了“石头记”的虚实,有的人悟出了曹雪芹写作的旨意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有表象,味道各异。正如作者开篇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好书不厌百回读。好作品就象用文火慢炖的大骨汤,越熬越香。读书要有选择,明朝吕坤在呻吟语中写道:“要体认,不须读尽古今书,只一部千字文,终生受用不尽。”“要体认”就是指读书要真正体会领悟其中的道理。读书主要是学习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古人提倡讲道理的书应全部读,讲事务的书应该尽量多读,文章书少读,闲杂书休读,邪淫虚妄之书可以一把火烧掉。正如英国格雷厄姆沃拉斯所说:“生命短暂,不读很好的书,要读最好的书”。读最好的书,自然能品尝到最真、最纯、最美的味道。不同的时间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味道。因为,不同的时间人们的心情、感觉不同,自然会读出不同的味道。这种味道正好与人们在不同季节的感受相适应。比如夏天,天气炎热,心情焦躁,以读清淡味的历史类书籍为主,春秋季节,气候宜人,人也能静下心来,精神舒畅,胃口较好,喜爱运动,这时适合读点国学经典或专业技能书籍;冬季,气候逐渐变冷,人们喜爱味重一点的书籍,暖暖的、甜甜的或咸咸的,这时较适合读点经典名著、文学艺术等,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当然每个人喜爱和偏好的味道不同、习惯不同、地域不同、心智不同,感觉、品味也会有所差别。读健康理财、专业技能类书籍,有一种“财富味、教益味”,实为“金”味;读历史书籍、人物传记,有一种“故纸味、草药味、时代味”,归为“木”味;读日月风光、赏风花雪月、品香茗、看歌舞、赏美眉、惜才女,有一种“甜美味、自然味”,故为“水”味;读伦理道德,法律典制类书籍,有一种“劝告味、警示味”,是为“火”味;读文学作品、诗词歌赋、音乐绘画等,有一股浓浓的“风土人情味、诗情画意味”,乃为“土”味当然,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书或文章有不同的偏好,读起来味道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喜读古典味,有的人则好时尚味;有的人偏好豪放洒脱味,有的则热衷婉约忧伤调;有的人专挑“喜乐汇”,有的独选“呻吟语”;有的喜爱华丽的外表、精美的装饰,有的则看重形式和内容相统一;有的好甜酸味,有的喜麻辣烫;有的独爱浓情,有的则喜清淡;有的偏向五味俱全、兼收并蓄“大杂烩”,有的则注重专一精粹,偏爱“独一味”;高尚人总能读出书香味,庸俗之人总爱盯着“腐臭味”;有心人阅读时善于体味,读出“门道”,无心人走马观花,盲目附和,不懂品味,只看“热闹”故天下不是没有好书、好文章,只是没有找到“对味”的读者,有的书或文章,你读不懂或你不喜欢,只是说明你还不是它的知音。正所谓:“伯牙抚琴,子期辨声,高山流水遇知音”。读书读的是修养,读的是心灵,读的是品味,读的是情趣。读南怀瑾历史的经验,你会懂得“在人生中必须融入历史的智慧”;读海明威老人与海,你就会明白“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读美国柯维与成功有约,你就会践行“用心血去编写自己的生命剧本”;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你会更加坚信“人性的本质是积极的,所以有了永恒的意义”;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你就会“用全身心的爱迎接今天”;读美国考门夫人荒漠甘泉,你不得不相信“用信心能战胜整个世界”;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你就能“享受生活的盛宴”;读大卫梭罗瓦尔登湖,你一定会惊奇“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应当有一泓瓦尔登湖”;读李嘉诚传,他告诉人们“诚实和信用是人最好的担保”;读拿破仑传,你深深地感受到“梦想的高度,就是人生的高度”;读富兰克林自传,你就会“养成卓越的习惯”;读居里夫人传,你就知道“恒久的耐性决定一切”;读贝多芬传,你会发现“用痛苦换来的欢乐是最深刻的欢乐”;读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自传,你会读懂“盲人教导我们怎样看待世界”。读儒教经典,你就会学到“存心养性”,读道教精华,你就会懂得“修心炼性”,读佛教圣典,你就能做到“明心见性”这些就是书中的一些味道。总之,读经典名著或名篇,仿佛是在聆听智者的教诲,抑或与高人交谈,读者能从中领略到贤人雅士之胸襟、智者高人之见解、古圣先哲之精神,品尝其中的各种美滋美味。阅读有静读,有闹读;有默读,有诵读;有慢读,有快读;有朗读,有唱读;有通读,有选读;阅读不光靠“口读”、“眼读”,更要用“耳读”、“心读”。书中的味道,不全是靠“口读、眼读”读出来的,更是靠“倾听”出来的,“悟”出来的。“倾听”就是静静地聆听作者呼吸的声音、心灵的跳跃和智慧的旋律,从而达到一种心灵默契相通,灵魂水乳交融的境界。正如精美的古董商寻找宝物,并非仅凭一双眼睛,而是靠鼻子“嗅出”古董的味道;亦如韩剧大长今,长今在一度失去味觉的情况下,能成为御膳房烹调第一名,其美味并非仅凭双手做出来的,更不是用舌头尝出来,而是将味道放在心里,将各种食材、环境、食者身体、口味习惯等巧妙加工组合,在大脑里勾画出美味来。正所谓“画出来的味道”,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智慧和技巧。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是说治理国家要像做小鱼小虾一样,不能大起大落,反反复复,瞎折腾,要因势利导,慢慢来才好。仔细品读以上的道理,阅读的滋味真是无穷无尽!读书贵在用心去体味其中的味道。不同时代的书籍、同一时代不同题材、背景的书籍、不同时代相同类别的书籍等,阅读时比较阅读,仔细揣摩,找出不同中的相同点,或者相同中的不同之处。不断积累,逐步升华。比如读四大古典名著,你会发现它们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揭示了矛盾和斗争。红楼梦围绕“情爱”在争斗,重点写了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但最后的残酷结局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种结局、这种矛盾正是那种罪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三国演义围绕“政权”在争斗,写了一群男人的故事。国家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由三分天下到天下归晋,打来斗去,为的都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最悲惨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水浒传围绕“生存”在争斗,主要写了105个男人和3女人的故事。水浒英雄、梁山好汉个个身怀绝技,但要么落草为寇,要么劫富济贫、要么逼上梁山,这又是为什么呢?“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这只是现象,根本原因还是腐朽的社会制度问题。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主要围绕“正邪”在争斗,重点写了四个和尚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本是玄奘的化身,玄奘生活在唐太宗时代,社会清明,政权稳定,阶级矛盾不很突出。天庭、玉皇大帝等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利和统治,也隐喻为统治阶级的政权。在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取经的路途中,降服了各种大小不同的妖怪,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了真经。不过这些妖怪的死法有些不同:“凡是有关系、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放过了,没有后台的妖怪都被一棍子打死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人、鬼、神三界亘古不变的真理,但这种“人情风”,赏罚不公平的现状,恰恰暴露了世俗的恶习、法治的不公和社会的矛盾。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四大名著: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揭示了“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的历史现象。三国演义证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社会规律。水浒传体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社会现实。而西游记说明了“邪不胜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致胜之道。红楼梦重点写了男女间的悲惨的爱情故事,告诫人们“跟谁斗,不要跟命运斗”。三国演义说的是战争的故事,它教导人们“跟谁斗,不要跟智勇者斗”。水浒传表现的是忠义的故事,它提示人们“跟谁斗,不要跟朝廷斗、跟官僚斗”。西游记则写的是人、妖、神的故事,它昭示人们“跟谁斗,不要跟佛祖斗、跟正义斗)”。以上看法,不免有些消极、有些表面化,但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此残酷。只是我们应该积极些、自信些、变通些、努力些。我们不仅要从读书中读出滋味,还要学会读人、读自然、读社会、读高山流水、读江河湖海,读天空大地,从中去读出另一番滋味。要学会敞开心扉,竖起耳朵去倾听:“听书、听戏、听歌声;听鸟、听禅、听鼾声;听风、听雨、听吆喝声”,正所谓:春听惊雷鸟鸣,夏听燕呢蛙声,秋听松涛阵阵,冬听雨雪虫吟。此乃“平民的圣餐”,从中阅读大自然和社会的声音,别有一番情趣。借用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无门关里一则诗句改编一下为:“春读百花秋读月,夏读凉风冬读雪,若能读出其中味,便是人间好时节”。饮食吃的是物质粮食,阅读补的是精神食粮。一日三餐饮食固然重要,每日也不可缺少精神给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