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doc_第1页
创造适合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doc_第2页
创造适合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doc_第3页
创造适合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doc_第4页
创造适合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造适合学生的校园文化(对留守儿童的特色教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入城打工。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外出打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入城生活。他们被父母托付给祖辈或亲戚朋友监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他们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和保护,遇事无助,自卑心理严重,一遇到不顺,便出现消沉情绪,容易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较多的留守儿童自控力差,遇事偏激,容易导致行为过激,有的更容易引发犯罪。多数留守儿童因为委托监护人文化太低或责任心偏差,在学习上得不到应有的家庭监督评价,缺乏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儿童的自信和进取,又由于自卑心理的形成,许多留守儿童性情孤僻,不愿合群,丧失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为解决日益突出的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成了学校创建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成为当下农村学校教育的盲点。 一、切实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让留守儿童享受到家的温暖,体味到独立生活的乐趣,从小培养儿童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懂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衣食住行是生活中的四大要素,对未成年学生来讲,这些方面大都由父母打理。而对进入校园的留守儿童来讲,这四大生活要素则基本由老师来负责,教师对留守儿童就负有了传授知识和照料生活的双重义务,课堂上是知识的传播者,生活中是妈妈,是朋友。二、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汲取到校园文化的甘露。学校环境文化是一所学校的象征和灵魂。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优质的学校环境文化让生活于其中的人都能得到成长,能感受一种畅悦。使每一个人如火种一般引燃周围的人,校园环境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内容。校园里绿荫成行,花团锦簇,让学生感觉到书香飘在墙壁,笑语撒向花草,让情感留驻校园。生动活泼的花木简介、个性张扬的师生作品在校园俯拾即是,亲切自然的文明用语、温馨动人的环保标语让人如沐春风,学生浸浴在美的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传播美。同学们时时处处不知不觉地受到校园里各种环境文化的感染和教育,就能不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激发生活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学校要致力营造一个教育生态校园,以建筑的布局造型美、环境的清新典雅美、师生的言行举止美为主体,挖掘“菊花”傲然风霜、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并从菊花的人文精神中提炼出“生命”的主题思想,通过“设计个性化、环境育人化、行为规范化、活动序列化、校风优良化”,形成校园环境文化特色。让校园里的一切都充满生命的律动和活力,让学生感觉到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会说话、都能育人。 三、营造浓厚的人文关爱气氛,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父母关爱,体味姊妹亲情,营造人文关爱气氛。要通过一系列教学行为和互动方式来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爱心情感。(1)培养老师的爱。学校以班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随时负责关注和记载每个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并设置亲情电话,定期对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和委托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做到多问候,多了解,多沟通,多关心,要求每一位教师把温馨带进教室,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爱心带给学生。课余时间,老师要转换角色,成为慈祥的父母,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劳动提供爱护和帮助,使学生随时能感受到父母亲情就在身边。(2)培养儿童的爱。学校要不失时机地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对困难留守儿童举办捐赠活动;教师要多为留守儿童提供与老师、父母沟通的平台。教育学生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教会学生唱感恩歌曲,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学校、感谢社会,从而形成爱父母、爱老师、爱学校、爱社会的健康心理。(3)培养学生间的互爱。组建大手拉小手分队,开展学生与学生间的手拉手活动,为学生搭建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促进的平台。班主任要多鼓励学生的互助行为。学校要定期举办以“我与我的好同学”为主题的习作和演讲活动,让学生真心体会“不是兄弟姐妹,胜似兄弟姐妹”的同窗亲情。(4)学校注重美育特色教育,主动挖掘学科教学内容的美育价值,创建校园艺术长廊,开设民俗工艺、灵风听音心理课、合唱、国画等多门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特长发展。(5)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尊重差异,让学生发现自己,绽放生命光彩”的办学理念,努力提供一些家庭无法提供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展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每个孩子都看到希望,激发每个人发展的积极性。坚持立德树人,启迪人生智慧,培育人文精神,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坚持“人文化理念、班级精细化管理、体验式教育、开放式办学”,引导师生树立“学校因我们而精彩”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做到包容、宽容、融合、融洽、光荣,在事业上自强不息,在人际上宽容友善,从而实现和谐发展。(6)依照整体性原则,把校园环境文化分解成十个子文化:场地文化、道路文化、班级文化、园地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生活区文化、食堂文化、洗手间文化、阵容文化。体现“道路文化”:展示校园风采的;“班级文化”:明确培养目标的“墙壁文化”;强调师德规范的“办公室文化”;突出师生创新的“教室文化”;反映童真童趣的“生活区文化”;警示学生珍惜的“食堂文化”等,无一不充满着校园的勃勃生机与活力。依照本土性原则,他们从地方文化中延伸出校园特色文化“菊花文化”“菊花”校徽:由橙、黄、绿学校建筑三主体色组成,红色“J”为“菊”的“J”的字母,代表对教育执着追求的教师;黄色滚动的菊花代表生动发展的学生;绿色“C”字母代表充满蓬勃发展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菊花”班:每班以菊花为题,由学生设计班名、班徽、班旗、班歌、班训和班规。“菊花”报:每班一块创作园地,围绕“菊花”,根据各年级特点制作黑板报。“菊花“路:校园四条道路分别以春菊、夏菊、秋菊、冬菊命名。“菊花”园:生态乐园里开辟菊花种植园,让学生了解菊花的生长过程。“菊花”书:开发以菊花为主题的教材,让学生对菊花形成系统的认识,把菊花“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作为校魂。“菊花”展:一年一度的菊花艺术节,展示师生的绘画、摄影、书法、手工调查报告、电脑报告等系列作品。依照创造性原则,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空间。图书馆、温馨屋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让“图书馆成为学生寻求快乐的地方”,让“温馨屋成为学生寻求放松的地方”。紧张了一天,放松一下,这里的交流不再拘谨,这里的氛围十分和谐,这里是学生松弛的好去处。(7)物质、制度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身心特点,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成“十有十无”顺口溜,让学生时时谨记:指导行为有标识,室内布置有格调,垃圾处理有规定,上学离校有秩序,集合进餐有队列,按时作息有规律,待人处事有礼貌,团结互助有爱心,课间娱乐有情趣,影视书报有选择;升降国旗无轻慢,尊师爱生无失礼,团结互助无打骂,遵守纪律无迟到,完成作业无抄袭,积极锻炼无散漫,清洁卫生无死角,公共设施无损坏,衣着大方无怪装,诚实谦虚无谎话。学校还设立了“规范章”、“环保章”、“特长章”、“智慧章”、“体能章”五个集体章,让荣誉真正向每一位学生招手,也使更多学生品尝到成功的甘醇。(8)精神文化:“国旗下的讲话”,“小风铃广播站”的声音,“小雷锋”、“小天使”、“小明星”的评选,在学生之中营造了公正健康的舆论氛围。钢琴、书法、美术、陶艺、扬琴、国际象棋、民间工艺等十多个兴趣小组的开设,使全校每个学生都能选到自己理想的活动项目,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而“金秋体育节”、“仲夏艺术节”,又给“特长生”提供了一显身手的舞台。竞赛、游览、读书、征集、影评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休闲空间,也用高雅文化占领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开展献爱心“手拉手”活动,实施一天两扫制度、花木领养制度、值周班文明岗制度等,不仅开发了周边资源,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四、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让学生享受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业余爱好。学校对留守儿童而言,既是校园,更是家园,不能让以校为家的留守儿童上完几节课后无所事事,必须为学生创设课余活动平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使这些留守儿童进得来,学得好,玩得乐。为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完善活动设施,提供活动条件。学校要想方设法加大活动硬件设施的投入,设置各种体育活动场所,提供各项体育活动器材;开设文体俱乐部,添置各类音、体、美设备;完善学生阅览室,添置图书,定期对学生开放;完善信息教育设施,装备语音室、电子阅览室,连通互联网。(2)组织各种活动,发展业余爱好。学校可根据学生兴趣,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设第二课堂。例如乒乓球、象棋、围棋、舞蹈、合唱、乐器、跳绳等活动深受学生欢迎。通过活动,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大丰富,业余爱好得到培养,特长、潜力得以挖掘。校园文化氛围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留守儿童的身心均能健康成长。 五、营造浓厚的赶先氛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奋发精神。 趋善争先是每个人的心理特点。留守儿童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自然也不例外。学校应为学生创设各种竞争机会,营造人人赶先的竞争氛围,促使学生在竞争中提高学习成绩,在竞争中培养良好习惯,在竞争中体验成功失败,在竞争中实现自身价值。要以班为单位,开展每周一次的“校园文明小主人”评选活动;定期举办 “争做文明小主人”学生演讲比赛;利用升旗仪式表彰“校园文明小主人”,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利用“六一”、元旦等重大节日开展班与班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活动竞赛。各类活动要求班班见行动,人人齐参与,做到有竞争,有评比,有奖励,有记载。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奋发精神,培养学生爱学习、守纪律、讲卫生、懂礼貌、重诚信、爱劳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了伙伴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整个校园呈现争先保先、力争上游的浓厚氛围。 六、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是学校当前一项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1)通过全方位地借助学校基础教育的功能和平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关注、疏导和矫正。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它是众多心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这种有效性是通过有组织、有控制的外界刺激来实现的;这种有效性则是通过调动社会及学校资源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心理教育是遵循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来实现的。长期以来,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主要任务,教育资源配置等均围绕着课堂教学工作展开,特别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展开。如此单调的学校教育结构和功能,已不能适应国家当前教育的发展战略,更不能解决目前困扰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2)在全体教师中大力提倡爱心教育。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父母外出导致家庭监护不利,从而造成儿童与父母间亲情缺失,因此,在学校中全面贯彻和渗透爱心教育,全面树立教育服务社会、服务留守儿童的思想,彻底改变传统的“教书匠”形象,逐步向教育服务型和人性型转变。(3) 建立模拟家庭。由老师和留守儿童在学校课余时间组成,主要通过承担一般家庭的情感表达与释放、家庭伦理教育及家务工作的分配与完成等来体现。教师主要扮演“父母”的角色。(4) 充分发挥学校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动员学校教师、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社会力量以及与留守儿童结对子。(5) 定期开设亲情课及心理健康辅导课。利用学科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教育;通过通信媒介和网络适时地开展与父母的直接对话,实现亲情沟通;召开主题班会。(6) 建立涵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专用档案。建立专门心理健康档案,教师可随时利用档案逐一分析他们的性格、特长以及心理特征,以便因材施教,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人口学资料、家庭成员状况、个人的生理及心理状况、监护人的情况等建立了较为详细的档案库。(7) 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站。除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开设心理健康课以外,学校还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针对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知心姐姐信箱,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8)建立监护人培训体系。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长期与隔代或上代代理监护人生活在一起,而这些监护人的监护能力普遍弱化,因此,发挥学校的组织及教育功能,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实施定期培训十分必要。由于长期脱离父母及家庭的束缚,大量留守儿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