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对策.doc_第1页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对策.doc_第2页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对策.doc_第3页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对策.doc_第4页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对策摘 要涪陵历史悠久,地跨长江、乌江两大流域,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涪陵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保护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涪陵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文化生态正发生巨大变化,造成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出现逐渐消失的趋势。目前,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保护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和传承危机等问题,因此需要从保护传承人、加大资金投入、调查普查、加强宣传以及人才队伍建设这五个方面来保护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涪陵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之后,世界各国政府更加重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发掘、开发和利用。2004年8月,中国批准该公约,成为第6个加入公约的国家。中国各级政府和人民都纷纷投入到了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之中。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义和基本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制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二、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名录及特色众所周知,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涪陵人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形成了以巴枳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为涪陵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叙事诗、民间传说、神话、笑话、劳动歌曲、山歌、民间舞蹈、民间曲艺等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的文化现象。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从中央到各省市以及各区县,从2004年初开始启动了大规模的调查、申报工作。涪陵区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按上级要求对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详实的调查、挖掘、整理和分类,可谓是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文化底蕴丰厚。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已从众多的文化现象中按规定的标准,由区人民政府确定了七个大类的8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运用了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一) 踩 池 子(把搜集来的史料,不依据其来源,而以其性质加以)“踩池子”是制做涪陵榨菜一种必不可少的劳动。艰辛和智慧酿出了涪陵榨菜那鲜、香、脆的独特风味,十多次加工、十多种工艺,唯有腌制时“踩池子”是最富有享受的劳动。腌制榨菜时,在池内铺上一层菜头,拾在菜头上洒上一定比例的食盐,将菜和盐踩得严严实实。一层一层地踩、一层一层地叠高,直到池满,当地人叫做“踩池子”。 “踩池子”又是一种极为风趣的劳动。口要喊、脚要踩,需要所有的踩池人动作协调一致,齐心合力。一人领喊,众人附和,似川江号子。声音粗犷豪放,很气派;言词丰富,娓婉动听;而且从不会有膛舌现象和语言障碍。 “踩池子”不分男女老幼,自由组合,几人或十几人踩一个池,池子通常一间屋子大小,用条石或水泥筑成,低于地面成方形或长方形。踩池人的动作很好看,双手反背着,一左一右,一前一后,有节奏有韵律地跟着指挥员的号子声调,用力地踏着脚,合拍地旋转着。口里喊着号子,脚上踩着拍子,人头攒动,高潮迭起。那声势、那气派,听来象是在赛歌,看去又似跳着踢踏舞。真是风情浓浓,诗情浓浓,令人陶醉。 (二) 乌江号子乌江江险浪高,上水时,通常是10余条船成群出发,每遇大滩,需集中各船人力共同拉纤,船工们巨大的号子声扎实铿锵,高亢激昂,能压过咆哮的江水声,远传数十里外。其中以“夺夺号”最为典型,它没有弱拍,没有领唱,也没有歌词,分三组五声部以衬腔呼应。整个号子均以和声式进行,宫调原位和弦、转位和弦交替出现,透视出声部,明亮而强烈。进入高潮时,节奏加快一倍,气氛更加热烈。船过滩一瞬间用长音结束,滩头顿时一片欢腾。进入峡谷,浪平水静,纤夫们又拉着各自的船在险道上慢慢爬行,艄公在船上领唱着极慢的叙事号子(如“闹峡号”),其声悠扬婉转,轻松柔和,句尾,岸上纤夫有一长音衬腔烘托,句间休止较长,可迎来清楚的山谷回音。船行下水过险滩时,船工们喊三拍子的“横驶号子”,第一拍用领唱,二、三拍用节奏旋律围绕徵调主音在上下四度内跳进,号子流畅自如,张弛分明。进入平水,多是船工们轮换休息或开怀畅饮,这时也唱一些带有情节的“数板号子”,以调节生活。(三)涪陵御锣御锣,不仅是涪陵民间器乐的一绝,而且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器乐种类。据考证,“御锣”,是清朝嘉庆年间的宫庭音乐,曾是紫禁城迎宾送客的主要吹打音乐,常为宫廷的舞妓伴奏。嘉庆皇帝的老师周煌是涪陵明家人,因此人才华横溢,很为嘉庆皇帝敬重。又加之二人情趣相投、私交甚笃,嘉庆皇帝还委任周煌作过兵部尚书。周煌告老还乡时,嘉庆皇帝派了一队人马,以宫中器乐珍品御锣相送,一路上吹吹打打,声震四方,并将这套珍贵的御锣送给了周老先生。于是,这种流行于紫禁城的宫廷音乐,从此便在涪陵安了家。御锣,其实是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吹奏乐器近似于现在的唢呐或箫(管),但打击乐却与流行在民间的一般锣鼓不同,由低、中、高音的锣、钹组合,音色各异、各具特色。涪陵文化馆音乐人黎祥明将御锣整理成了御锣吹打套曲,将古老的喜马、玉娥郎、言柳斯、竹叶青等曲牌融为一体,保持了御锣的特点,美丽中不失刚劲,优雅中不失激烈,很富民间特色和芝术蛛力。(四)八版锣鼓八版锣鼓是一种民乐演奏形式,流传于涪陵区龙潭镇一带,已有数百年历史。其技艺世代相传,其中以舒家班和刘家班等演奏最为出色。60年代中期,四川音乐学院为舒家班演奏的八版锣鼓录音,并请鼓师舒培成去学院传艺。八版锣鼓的乐器古朴、小巧,一般有5种:鼓(俗名脚盆鼓,上大下小,只一面蒙牛皮)、马锣(又叫马当子)、大锣(相当于戏曲用中音锣)、金鼓(实为铜质)。一般为5人演奏:鼓居中,右边马锣、包包锣,左边钹、碗锣。少数曲牌由马锣发点,其余由鼓点指挥。演奏的曲牌相传有400多支,但大多失传,60年代的舒家班能打140多支。常用曲牌有一龙摆尾,二凤点头,三狮摇铃,四象翻身,五虎擒羊,六豹金钱,七牛擦痒,八马过河,九猴狮洞,十猪八戒;多鸡放草,双燕含泥,丹凤朝阳,四马投唐,五郎收兵,六位高升,七贤过关,八仙过海,九龙翻身,十龙过江等。八牌锣鼓的主要特色是曲牌多,表现力丰富,能在香会、庙会和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使用。其点子密集,旋律紧凑、明朗,声情并茂,引人入胜。(五)涪陵油醪糟涪陵油醪糟早年是民间接待客人的饭前饮品。客人进家,主人就煮一碗油醪糟(有的地方要加上鸡蛋)让客人享用。这一待客方式地方说法叫做“吃开水”。因为油醪糟在客人心目中有“第一印象”的作用,因此,油醪糟的制作就尤其精细和讲究。长期积累的结果,涪陵油醪糟就声名远播,最终走进了涪陵饮食业,享有了“重庆名特小吃”的美誉。 当地居民在制作油醪糟的时候,每道工序都极为讲究,选料时,糯米要经过米筛筛选,漏去糠皮碎米,谷稗杂物,让它粒粒饱满。蒸煮火候恰当不老不嫩,酵母一定是当地名家所制,发酵不迟不早。这样,制作的醪糟状若白棉,团而不散,香气浓郁。然后,再将上好的核桃、芝麻、酥脆之后的花生、冬片、枣泥、橘饼等辅料捣细,以上等猪边油煎炒,直至基本失去水分,然后以瓮盛装,自然封存,越年不腐。 除了饮食业之外,当地居民制作油醪糟一般是在春节之前,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互相品尝。制作油醪糟的水平还是衡量家庭主妇能干与否的民间话题标准之一。当然,外地客人就只知其味,不知其意了。 (六)傩戏傩戏,又名神剧。是在傩舞(俗称跳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一般戏剧,没有生旦净丑之分,也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表演程式。一般由1至3人着彩衣戴面具表演,格调古朴,模拟动作多,有生活气息。演技受彩调影较大。有大戏、小戏(或称长剧、短剧)。小戏剧目有梁吴太保进茶山、土地神、鲁班等。大戏剧目有沉香救母、孟姜女、哪吒太子等。艺人称唱本为“神书”,唱腔、曲牌为“神歌”。“神歌”除原有的傩舞音乐外,还吸收彩调一些声腔,运用联曲手法演唱。没有专业演出队伍,戏班临时组合。多在酬神还愿或进行祭祀活动时演出,有时也作有薄酬的纯娱乐演出。南宋僧人释道隆大觉禅师语录有一首诗曰:“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火阑珊甚,应是无人笑倚栏。”这首诗讲的是南宋时期四川涪陵一带流行着戴假面表演的傩戏。三、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知名度高、艺术价值深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广泛地分散在民间,处于分散管理、自生自灭的状态。二是由于政府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人们的保护意识差,导致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如涪陵御锣、八版锣鼓、傩戏等。二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没有被人发现;一些民间老艺人的绝技在毫不自知的状态下,永远地消亡了;一些独特的语言、文字和习俗也在迅速消亡中。三是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得不到及时收集和妥善保管,一些珍贵资料无人知晓、下落不明或流失海外。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人员短缺,出现断层。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六是目前我国没有制定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和保护标准,只有一些地方立法机关制定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标准难以得到统一。4、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历史研究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历史研究法的使用不仅仅涉及的是依循一定的操作程序实施的问题,另外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其运作必须符合特定的操作原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对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弘扬、承传。”总的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我们认为,根据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情况,主要应采取如下对策。(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理论与历史经验的互动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会消失,一是因为年轻人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的、民间的文化接受困难,不愿意成为该项遗产的传承人,从而使一些文化传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消费和审美视野中。二是因为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年岁已高,有些传承人先后去世,使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危险。因此,笔者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传承人,包括保护现存传承人和培训新的传承人。特别是要加强对传承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了解,对于高龄和病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要有“抢救优先”意识,以免造成“人亡艺绝”的遗憾。对有条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士要给予较高的待遇,使其愿意成为传承人,并以此为业。(二)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的支持是关键。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在政府的积极主导下,可以通过政府投入、企业赞助、吸纳民间资本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筹集资金,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重大项目保护、发展与传承,建设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展示、传播、研究的场所,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发展。(三)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力度通过调查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涪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传承范围、传统脉络、衍变情况,发现独具天才的讲述者、传承者、表演者,从他们的讲述或表演中记录、采集有代表性的、与民众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各类民间作品和民间技艺,以及岁时节日、庆典仪式、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民俗事项。广泛运用录音、录像、摄影、笔录等方式收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讲述文本、表演展示的现场影像等,这种记录式的收集方法能真实地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另外,还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进行数字化管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宣传。(四)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要努力推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有效地增强干部和群众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就必须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宣传的方式有很多,如组织文艺宣传队下乡演出;编制出版相关的图书资料;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既有助于提高群众文化精神生活的质量,又能达到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的效果。还可以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