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大事、折咸米.doc_第1页
孙权大事、折咸米.doc_第2页
孙权大事、折咸米.doc_第3页
孙权大事、折咸米.doc_第4页
孙权大事、折咸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行奉义校尉。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 孙权跟随孙策征讨刘勋、黄祖等人。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孙策逝世,孙权继位讨逆将军。张昭、周瑜等重臣全心辅佐孙权。曹操上表孙权为会稽太守,屯居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孙权招贤纳士,开始统治江东。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孙权母亲吴氏逝世。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孙权西伐黄祖,水战大捷,但未攻占城池。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孙权之弟丹杨太守孙翊被手下杀害,孙权从兄孙瑜代任。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 孙权派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孙权西征黄祖,大胜而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春,孙权再次征讨黄祖,大将吕蒙打破黄祖前锋,凌统、董袭等人破城后屠城。黄祖败逃,被冯则追杀枭首。孙权派贺齐讨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以六县为新都郡。荆州牧刘表病亡,曹操举大军南下,刘琮举众以降,刘备进住夏口,派诸葛亮联合孙权。当时百官大多劝孙权投降曹操,惟有周瑜、鲁肃和孙权同心,欲迎击曹军。孙权于是令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领军两万,联合刘备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军,追击曹军至到南郡。甘宁在夷陵被曹仁围困,孙权用吕蒙计救出甘宁。孙权亲自率军围合肥,派张昭等人攻打九江之当涂,两条战线作战不顺,孙权于是退军。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周瑜打败曹仁,孙权任周瑜为南郡太守。刘备上表孙权为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孙权移治于秣陵。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孙权改秣陵为建业(今南京市),作濡须坞。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 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孙权与之相拒月余。曹操远望孙权军,赞叹孙权军容齐肃,于是退军。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五月,孙权征讨皖城。闰月,攻克皖城。刘备收蜀。孙权派诸葛瑾讨还荆州诸郡,刘备不允,关羽驱逐孙权派出的南三郡长吏,两家矛盾激化。孙权派吕蒙等人领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派鲁肃领万人屯巴丘以防关羽,孙权亲自驻扎陆口,为诸军节度。吕蒙收复长沙、桂阳,惟零陵难以攻克,吕蒙利诱零陵守将赫普,于是孙权尽得三郡。吕蒙与孙皎、潘璋、鲁肃几路军并进,和关羽相拒于益阳。曹操入汉中,刘备孙权议和,再度结盟,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孙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和曹操军大战,被魏将张辽打败,孙权乘骏马跳过津桥逃走。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 曹操再次攻打濡须。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 春,孙权派都尉徐详诣曹操请降,两家暂时和解。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 十月,孙权亲自骑马射虎,老虎咬伤马匹,危急之际孙权用双戟击伤老虎,最终将之捕获。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孙权向曹操表示愿意攻打关羽,曹操为使关羽孙权相争,命曹仁把孙权写给曹操的密信射到关羽军中,关羽陷入两难境地。闰月里,孙权征讨关羽,吕蒙打破公安,俘虏将军士仁,后军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投降。吕蒙军据江陵,安抚百姓,释放于禁。陆逊军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于是屯居夷陵,守峡口防备蜀汉援军。关羽兵还当阳,西保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军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逃出麦城,众人失散,只剩下十余骑,孙权派朱然、潘璋军埋伏于关羽等人前行道路。 十二月,潘璋部将马忠抓获关羽及关平、赵累等于临沮,孙权斩杀关羽,平定了荆州。当年瘟疫盛行,孙权尽免荆州民租税。曹操上表孙权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奉贡汉室。 建安二十五年、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 秋,魏将梅敷使张俭投降孙权。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四月,孙权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五月,建业言甘露降。八月,孙权与曹丕联盟,释放于禁等人。刘备大军来攻打东吴,孙权以陆逊为都督,带领朱然、潘璋等人迎拒刘备。 东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 正月,孙权被册封为吴王、大将军、荆州州牧。陆逊部攻下蜀五屯。三月,鄱阳传言黄龙现世。蜀军分据险地,前后连营五十余个。陆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蜀军,斩杀、俘虏蜀军数万,刘备逃回。九月,魏将曹休、张辽、臧霸兵出洞口,曹仁兵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军围南郡,攻打东吴。孙权派吕范等督五军,以水军迎战曹休等人,派诸葛瑾、潘璋、杨粲等率军救南郡,派朱桓在濡须迎战曹仁。十一月,因大风,吕范军兵溺死数千,退回江南。曹休派臧霸用轻船五百、敢死军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死数千人。东吴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回击了魏军,曹丕大败,不久身亡。孙权改夷陵为西陵。 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 三月,曹仁派将军常雕等带兵五千晨渡濡须中州,并分军急攻朱桓部,朱桓严守,东吴将军严圭等击破常雕,魏军皆退。 四月,群臣劝进,孙权不允。 五月,曲阿传说甘露降。 戏口守将晋宗反叛东吴,数犯边境。 六月,孙权派贺齐、麋芳、刘邵等袭蕲春,生擒晋宗。 十一月,蜀派中郎将邓芝联结东吴。 东吴黄武三年公元224年 夏,孙权派中郎将张温出使蜀中。 八月,东吴大赦死罪。 九月,曹丕出广陵,望长江,感叹东吴有孙权,无法侵占,返回北方。 东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 该年江东连续地震。 东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 七月,孙权听闻曹丕去世,征讨魏国,围困石阳,夺得江夏。 苍梧传言凤凰现世。 孙权派全琮平讨山越。 东吴黄武七年公元228年 五月,鄱阳太守周鲂伪叛,诱魏将曹休。 八月,孙权至皖口,派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曹休于石亭。 东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 春,百官劝进。 四月,夏口、武昌传言黄龙、凤凰现世。 丙申日,孙权即皇帝位。改年号黄龙,国号大吴。 追尊父亲破虏将军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吴氏为武烈皇后,兄长孙策为长沙桓王。 孙登为皇太子,顾雍为丞相,陆逊为上将军,诸葛谨为大将军。 三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东吴蜀汉再度联盟灭魏。 九月,孙权迁都建业。 公元230年 (东吴黄龙二年) 正月,魏建造合肥新城。 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领兵卒万人,过海访夷洲及亶洲,得夷洲数千人而回。 公元231年 (东吴黄龙三年) 二月,孙权派潘浚率军五万,讨伐武陵蛮夷。 东吴将军孙布诈降以诱魏将王淩,十月,孙权以大兵潜伏于阜陵,王淩察觉东吴计策后撤退。 公元232年 (嘉禾元年) 吴魏争夺辽东。 十月,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向孙权称臣。 公元233年 (嘉禾二年) 公孙渊反复无常和东吴翻脸,孙权欲北征,被部下劝阻,于是讨伐曹魏合肥等地,均无功而返。 公元234年 (嘉禾三年) 五月,孙权派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孙权率大军围攻合肥新城,最终再次无功而返。 八月,孙权派诸葛恪讨伐山越。 十一月,潘浚扫平武陵蛮夷,孙权复曲阿为云阳,丹徒为武进。 公元235年 (嘉禾四年) 夏,孙权派吕岱讨伐庐陵贼李桓、罗厉等。 公元236年 (嘉禾五年) 二月,武昌传言甘露降于礼宾殿。 李桓,罗厉等被擒。 冬十月,东方出现彗星。 鄱阳贼彭旦等反乱。 公元237年 (嘉禾六年) 二月,陆逊讨伐彭旦成功。 十月,孙权派全琮攻打六安,战事不顺。 诸葛恪平扫山越,北屯庐江。 公元238年 (赤乌元年) 夏,吕岱讨伐卢陵贼。 八月,武昌传言麒麟现世。 孙权改年号为赤乌。 公元239年 (赤乌二年) 孙权几动干戈,成功讨伐廖式等叛将。 公元240年 (赤乌三年) 该年灾荒不断,冬十一月,孙权开库济民。 公元241年 (赤乌四年) 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 夏四月,孙权派全琮攻打淮南、诸葛恪攻打六安、朱然围樊城,诸葛瑾取柤中。 五月,太子孙登夭亡。 司马懿亲解樊城之围。 公元242年 (赤乌五年) 正月,立孙和为太子,改禾兴为嘉兴。 八月,立子孙霸为鲁王。 公元243年 (赤乌六年) 正月,新都传言白虎现世。 诸葛恪征六安,打破魏将谢顺营。 十二月,扶南王范旃派使献乐人、特产。 公元245年 (赤乌八年) 七月,马茂造反,被夷三族。 孙权再次下令屯田。 公元246年 (赤乌九年) 二月,孙权派朱然征讨魏国柤中,斩敌千余人。 公元250年 (赤乌十三年) 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 十月,魏将文钦伪叛以诱朱异,孙权派吕据等人迎文钦。朱异待重以待,文钦于是不敢进。 十一月,孙权立孙亮为太子。派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 十二月,魏大将军王昶围南郡,荆州刺史王基攻西陵,孙权派戴烈、陆凯防御。 神人授孙权书。 公元251年 (太元元年) 五月,孙权立皇后潘氏,改年太元。 十一月,孙权祭南郊返回后,开始生病。 孙权下诏省徭役,减征赋,除民间疾苦。 公元252年 (太元二年、神凤元年) 正月,孙权立孙和为南阳王,居长沙。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瑚邪王,居虎林。 二月,孙权大赦,改元为神凤。潘皇后被宫女缢死。 四月,孙权逝世,时年七十一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在位共24年。走马楼简“折咸米”释义王子今2003-05-20 04:06:39 阅读 738 次首发象牙塔吴简研究论坛 長沙走馬樓簡中可歸入漢簡的數量不多,其中有“折咸米”簡文,值得注意。例如:入吏所備船師梅朋建安廿五年折咸米六斛 6-2263入吏番觀所備船師何春建安廿七年折咸米四斛 6-2277關於“折咸米”,發掘者和整理者均未作解釋。不過,從簡文內容看,理解“折咸米”的涵義,對於我們了解當時的倉儲制度,進而從更廣闊層面上認識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應當是有益的。 今疑“咸”當即“減”之民間俗字。漢時“咸”“減”往往通用。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可见“減宣” ,卷三平準書亦作“減宣” ,卷一三萬石張叔列傳則作“咸宣” ,裴駰集解服虔曰:“音減損之減。”漢書也“咸”“減”互用。卷九酷吏傳咸宣与卷一九下百官公卿表下均作“咸宣” ,卷四六萬石君石奮傳同 ,而卷二四下食貨志下則寫作“減宣” ,顏師古注:“減,姓也,音減省之減。”可知原本應作“減”。卷五九張湯傳、卷六杜周傳也都寫作“減宣” 。陳直先生史記新證就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減宣者,楊人也”寫道: 直按:漢書减宣作咸宣,居延漢簡釋文卷一、七十三頁、有簡文云:(封檢)“書五封,檄三,二封王憲印,二封呂憲印,一封孫猛印,一封王疆印,一封咸宣印,一封王兖印。”蓋咸宣致居延都尉,或張掖太守之私函。故用名印,不用右扶風官印,减字漢書作咸是也(咸宣太初元年官右扶風,木簡開始於太初三年,故云然)。其實,所謂“漢書减宣作咸宣”,似未察食貨志下亦有“减宣”,而“咸”“减”孰是孰不是,大約仍未可遽斷。我們注意居延發現“一封咸宣印”文字,是因為更可證實“咸”“減”通用之普遍。漢人文字二者相通,又可以隸釋卷五漢成陽令唐扶頌与卷九故民吳仲山碑“感”均刻寫為上“减”下“心”合字 作為佐證。此例早見於隸辨卷三,称“隸變加冫” 。 出土文獻資料又有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一例:弦望及五辰不可以興樂,五丑不可以巫,啻以殺巫減。 二七正贰 整理者釋“啻”為“帝”,釋“減”為“咸”,則末句作“啻(帝)以殺巫減(咸)”,也是“減”“咸”相通之例。又如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十六經成法: 夫是故毚(讒)民皆退,賢人減(咸)起,五邪乃逃,年(佞)辯乃止。整理者也認為“減”即“咸”。“折減”,在漢代曾經是習用語。例如,後漢書卷六一黃瓊傳: 永建中,公卿多薦瓊者,於是與會稽賀純、廣漢楊厚俱公車徵。瓊至綸氏,稱疾不進。有司劾不敬,詔下縣以禮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徵聘處士多不稱望,李固素慕於瓊,乃以書逆遺之曰:“聞已度伊、洛,近在萬歲亭,豈即事有漸,將順王命乎?蓋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傳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閒。蓋聖賢居身之所珍也。?a href=mailto: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常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近魯陽樊君被徵初至,朝廷設壇席,猶待神明。雖無大異,而言行所守無缺。而毀謗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觀聽望深,聲名太盛乎?自頃徵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嘗、朱仲昭、顧季鴻等,其功業皆無所採,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謨,令眾人歎服,一雪此言耳。”瓊至,即拜議郎,稍遷尚書僕射。又如三國志卷二五魏書高堂隆傳: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常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近魯陽樊君被徵初至,朝廷設壇席,猶待神明。雖無大異,而言行所守無缺。而毀謗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觀聽望深,聲名太盛乎?自頃徵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嘗、朱仲昭、顧季鴻等,其功業皆無所採,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謨,令眾人歎服,一雪此言耳。”瓊至,即拜議郎,稍遷尚書僕射。又如三國志卷二五魏書高堂隆傳: 又,將吏奉祿,稍見折減,方之於昔,五分居一;諸受休者又絕廩賜,不應輸者今皆出半:此為官入兼多於舊,其所出與參少於昔。而度支經用,更每不足,牛肉小賦,前後相繼。反而推之,凡此諸費,必有所在。且夫祿賜穀帛,人主所以惠養吏民而為之司命者也,若今有廢,是奪其命矣。既得之而又失之,此生怨之府也。 以上兩例“折減”,都是说減損、減少。 清史稿中所見“折減”文例,則直接與經濟生活相關。如清史稿卷一一二選舉志七捐納写道: 光緒初,議者謂乾隆間常例,每歲貢監封典、雜職捐收,約三百萬。今捐例折減,歲入轉不及百五十萬。名器重,雖虛銜亦覺其榮,多費而有所不惜。名器輕,則實職不難驟獲,減數而未必樂輸。所得無幾,所傷實多。停捐為便。 又如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貨志二倉庫: 十三年,內閣學士方苞上平糶倉穀三事:“一,倉穀每年存七糶三,設遇價昂,必待申詳定價,窮民一時不得邀惠。請令各州縣酌定官價,一面開糶,一面詳報。一,江淮以南地氣卑溼,若通行存七糶三,恐積至數年,必有數百萬霉爛之穀,有司懼罪,往往以既壞之穀抑派鄉戶。請飭南省各督撫,驗察存倉各穀色,因地分年,酌定存糶分數;河北五省倘遇歲歉,亦不拘三七之例。一,穀之存倉有鼠耗,盤糧有折減,移動有脚價,糶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糶之價即稍有贏餘,亦僅足充諸費。請飭監司郡守歲終稽查,但數不虧,不得借端要挾,倘逢秋糴價賤,除諸費外,果有贏餘,詳明上司別貯,以備歉歲之用。”下部議行。 同一事,清史稿卷二九方苞傳寫作:苞屢上疏言事,嘗論:“常平倉穀例定存七糶三。南省卑濕,存糶多寡,應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饑米貴,有司請於大吏,定值開糶,未奉檄不敢擅。自後各州縣遇穀貴,應即令定值開糶,仍詳報大吏。穀存倉有鼠耗,盤量有折減,移動有運費,糶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糶值有餘,即留充諸費。廉能之吏,遇秋糴值賤,得穀較多,應令詳明別貯,備歉歲發賑。”下部議行。 又如清史稿卷一二四食貨志五錢法:然鈔法初行,始而軍餉,繼而河工,搭放皆稱不便,民情疑阻。直省搭收五成,以欸多抵撥既艱,搭放遂不復肯搭收。民間得鈔,積為無用,京師持鈔入市,非故增直,即匿貨,持向官號商鋪,所得皆四項大錢,不便用,故鈔行而中外兵民病之。其後京師以官號七折錢發鈔,直益低落,至減發亦窮應付,鈔遂不能行矣。大錢當千、當五百,以折當過重最先廢,當百、當五十繼廢,鐵錢以私票梗之而亦廢,乃專行當十錢。盜鑄叢起,死罪日報而不為止。局錢亦漸惡,雜私鑄中不復辨,奸商因之折減挑剔,任意低昂。商販患得大錢,皆裹足,三成搭收,徒張文告,屢禁罔效。法弊而撓法者多,固未有濟也。當十錢行獨久,然一錢當制錢二,出國門即不通行。咸豐之季,銅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