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研究的基本理论.doc_第1页
审美心理研究的基本理论.doc_第2页
审美心理研究的基本理论.doc_第3页
审美心理研究的基本理论.doc_第4页
审美心理研究的基本理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审美心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导师制讲座吴景松一、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审美心理研究的基础。1、什么是审美经验?人们欣赏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诗人的内在心理与审美对象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2、“美的本质”向“审美心理”研究的转变。18世纪之前,美学的研究中心是“造成美的条件”,即什么是美?什么样的事物是美的?提出了诸如平衡、和谐、等概念,涉及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美的本质”。18世纪以后,美学研究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中心是研究“人最喜欢什么样的事物”,“人认为什么样的东西是美的”。这是从人本主义立场上,从审美的角度研究美。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让位于“人的什么能力”的探讨。二、美的范畴。审美经验与美的范畴密切相关。随着对审美能力的研究的深入,审美情感、审美心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美的范畴得以扩大,它不再局限于美本身,还扩大到丑,扩大到崇高、悲剧、喜剧等等领域。三、审美趣味夏夫兹博里说:“趣味”是人的本性中天然存在的一种专门欣赏美的器官。1、审美趣味实际上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活动。2、审美的倾向性或心理定向。审美趣味是一种有别于胜利趣味的高级心理能力。虽然它是主观的、个别的,却有着客观性和社会性。它是人类社会无数次审美经验之后积淀而成的。四、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指唯有审美时,才出现的一种奇特的心理态度。外物美不美,或人能否发现外物的美,都有这种态度决定。1、非功利的态度。在夏夫兹博里看来,审美心理激活的前提条件是非功利的态度。所谓非功利,并非对观看的物体不敢兴趣,而是不考虑它在现实生活中对“我”的用处,而集中注意与对它的外观的沉思和欣赏。夏的学说,被认为是使审美经验成为一种独特的经验的开端,是现代美学发展的关键一步。2、叔本华的“静观说”。在叔本华看来,审美知觉不同于生理的知觉,它具有以下特征。(1)不同于观看事物的普通方式。(2)知觉主体全神贯注于知觉对象本身,而不是离开对象作自由联想。(3)自我与知觉对象混为一体,分辨不出哪是自我,哪使知觉对象。(4)审美知觉与意欲一刀切断。(5)不固着于事物中真实的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6)仅仅是(或主要是)关注外形或外观。(7)放弃用概念思维。这一学说对现代西方审美心理研究影响很大。3、当代审美态度说当代审美态度说又分为了三种(1)上世纪初布洛提出的“距离说”。(2)以耶洛姆斯多尔尼兹和维瓦斯位代表的“无功利的注意说”。(3)以维吉尔奥尔德里奇为代表的“视觉幻想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距离说”。“距离说”包括三种距离:其一是过远的距离;其二是过近的距离;其三是适中的距离。五、现代审美心理学主流派。1、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他认为,审美经验的源泉和艺术创造的动力均存在于无意识中(力比多)。力比多被长期压抑,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由此产生夜梦、昼梦和想象。它是意识中最真实的部分。人对美的最真实的感受均存在于潜意识。2、格式塔学派。用异质同构现象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按照这种理论,在外部事物、艺术形式、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都是力的作用模式。格式塔又称为完形心理学。他非常强调整体性。它认为,格式塔绝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整体。它的这一理论,对我们现代阅读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格式塔还认为,有些格式塔给人的感受是极为愉悦的,这就是那些在特定条件下刺激物被组织的最好、最规则和具有最大限度的最简单明瞭的格式塔。3、行为主义心理美学。其基本理念是“刺激反应”或“环境行为”论。这种理论把复杂的审美体验简单化了,不足取。4、信息论心理美学。它把人摆在与物质世界同等的地位,强调审美过程中外部世界向个体传递信息以及个体对信息的反应。它克服了行为主义的简单化。按照大多数信息论心理美学家的意见,任何一件艺术品,每当知觉者欣赏它时,便会唤起一种期望模式,这种期望模式基决定于他在以往欣赏中的经验,又取决于眼前刺激物中包含的那些重复的要素所变幻出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阅读硬感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5、人本心理学美学。这个流派大都标榜为对传统的逆经叛道。他们谴责行为主义仅把人作为一套“刺激反应”模式的决定论思想,又指责心理分析学派混淆人与动物的区别,仅把着眼点放在人的病态心理的悲观论调。主张把落脚点方在健康人的心理上。代表人物之一的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峰体验”学说。阅读中的“高峰体验”是阅读的最高层次。“高峰体验”本身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文艺欣赏或投身于大自然时,感受到的一种奇妙、着迷、忘我并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美好感觉。这种使人情绪饱满、高涨的“高峰体验”往往难名其状。马斯洛认为:那些心理健康的成功者几乎都有这种“高峰体验”,而且次数频繁。因为他们的成就阈值更高,更有自信心,更少抑郁等消极情绪,因而他们的心理更健康。这里所说的“心理更健康”,并非单指“善于适应环境”,而是泛指“更有自主性、更具独立性”。我们从阅读心理学角度,对这一概念加以诠释。高峰体验的特征A、愉悦性。高峰体验可能是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马斯洛认为:对于高峰体验,每一位“心理健康的人都可享受到它是一個人在最高欢愉及滿足感的时刻 ”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高涨的情绪和美妙的感觉可以更好地愈合心灵的创伤,使人振奋向上。阅读者的高峰体验会使阅读者把阅读行为看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读者对文本的痴迷,一点也不亚于恋爱中的痴迷状态。B、忘我性。高峰体验不仅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具有忘我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是指行为不受经典意见(包括作者意图)的左右,忘我性则是体验达到的一种至高的境界。马斯洛说:“在自我实现者的正常感知中,在普通人中间或达到的高峰体验中,感知相对而言可以是超越自我、忘却自我、没有自我的它能够以对象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换言之,感知体验可以围绕对象组成一个中心而不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之上。这些人好象是在感知某种具有自身的独立现实、不依赖于观看者的东西一样。在审美体验或爱情体验之中,自我有可能迷醉于对象,或者完全倾注到对象之中,从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些研究美学、神秘主义、母性和爱情的论者,例如索罗金甚至说,在高峰体验中,感知者与被感知者可以说是互相认同的,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新的、更大的整体,一个超坐标的单位。”C、超越性。高峰体验时,常常产生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受。马斯洛说:在高峰体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时空莫辨(disorientation in time and space)的特征。在这种时刻,人在主观上已脱离了时空。在创造的迷狂之中,诗人或艺术家全然没有意识到他周围的环境以及时间的流逝。当他如梦初醒时,他绝不可能判断到底逝去了多少时光。”“更有甚者,我们还常常听到特别是情人们报告说,时间的迁延全然消失了他们仿佛以某种方式生活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了。在那里,时间停滞不动而又疾驰而过。对我们的普通范畴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悖论和矛盾。” 冯友兰对时空的超越也有类似论述:“他觉解人虽只有七尺之躯,但可以与天地参;虽上寿不过百年,而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D、短暂性。高峰体验常常是瞬间产生而又转眼即逝的,它常常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在阅读中,高峰体验常常被描绘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阅读经验。美感可以长久的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但至高的美感情绪,最高的审美境界,却是短暂的,好象灵光闪现一般。尽管如此,个人的修养、经验、阅读技能的高下等,均会在无形中支配着人的这种体验。产生阅读高峰体验的条件A、“异己”性阅读让位于主体性阅读“异己”阅读不是阅读主体的创造,而是一种主体之外的符号与权力话语,这种权力话语一旦确立,所有的边缘文化及其他声音便无法动摇其霸权地位。“异己”阅读使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了认知距离,阅读不再是一种充满发现,充满愉悦的审美享受,而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经典认同活动。主体性阅读不是以主体肆意干预文本,而是摆脱经典式的符号与权力的结论性话语,依凭主体对文本本身的感受、体验与理解而进行的充满发现、充满快感的阅读。B、纯理性阅读让位于审美性阅读阅读范式的重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实质是读者对文本客体的主体性扦入,是文本意义与读者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必须建立在阅读主体对文本的阅读有充分的体验的基础之上。在缺乏主体性体验的阅读中,任何文章实际上都不是经典,只有在文本意义与主体体验契合的域值内,经典方才回归。因此,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充满了精神上的快感。而最大的快感就是一种情绪上的高峰体验与认知上的全形契合。以“快感”为基础的阅读是一种关怀主体体验的非“霸权”式的解读范式,在这种阅读中才能产生震荡心灵的共鸣,并最终提高阅读者准确而富有个性的阅读文本的能力。高峰体验对阅读技能的要求高峰体验不能仅仅依赖,甚至不能主要依赖阅读技能。事实上,在阅读的高峰体验时,技能只起隐性的作用。换言之,进入高峰体验时,技能已不存在于意识中,它只在潜意识中起作用。但阅读技能对高峰体验也并非没有意义,技能可以促进我们进入这种状态。我们推介的阅读方法是静观法。静观法强调关注文本本身,尽可能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它倡导的是一种非功利性阅读,或者说是一种“无目的而合目的”的阅读。六、审美心理要素。1、感知。2、想象。(1)知觉想象 (2)创造性想象。知觉想象是一般审美活动中的想象,它不能完全脱离开眼前的事物;创造性想象则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它是脱离开眼前的事物(如桂林山水),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回忆起的这种形象进行的彻底改造的想象(眼前之物只起“钟摆第一次推动”的作用)3、情感审美经验中的情感有两种(1)被误当作事物的情感性质的知觉情感。(2)组成审美经验诸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按一定比例配合,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时的审美愉快,即审美情感,也就是这里的知觉情感。知觉情感与“移情说”。4、理解。理解的层次(1)对于不同于“实用”状态的“虚幻”的理解。(2)对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题材、典故、技巧程式等项目的理解。(第二层次比第一层次高)(3)对形式中融合着的意味的直观性的把握。这是最重要的理解。A、不同于对简单的信号的直接反应。B、不同于纯逻辑推理的理性的符号把握。三、审美经验的过程1、初始阶段。整个心理机制进入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状态,情感上的某一种期望。初始阶段是审美注意与审美期望的阶段。其特征是:日常意识状态的中断。2、高潮阶段。高潮阶段有两个环节,一是审美知觉以及由这种知觉活动造成的感性上的愉快;二是审美的特殊认识(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共同展开)以及由这种认识造成的精神上的愉快。高潮阶段又分为两个层次:(1)审美知觉与感性愉快。这是一种与普通知觉不同的完形感知活动,具有同构和感应的特征,其一是删除,其二是共鸣。在这一阶段,注意力的转移、超越和同构几乎是同时完成的,也是在独特的审美注意和期望的引导下,无意识的完成的。(2)审美认识与审美快乐。这一阶段,以在多样性中见出统一和对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正确识别和辨认作为前提,因此这是一种更加延长的过程。需要注意,审美认识实际上是一种非概念、非判断的活动。3、效果延续阶段。包括审美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造成的更高的审美欲望(需要);更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更丰富的情感生活。4、直接效益阶段:审美判断与审美欲望。有审美认识所产生的必然的或直接的心理效果,是一种审美判断,是对一种主观的形式的发现。一旦审美主体从审美观照的“惑”或“愚”状态中恢复过来,救护不由自主地做出这种判断。而审美欲望是与审美判断直接相对应的直接情感效果。审美欲望和审美认识都是一种“爱”的感情,但是二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前者对某种不在眼前的或暂时不在眼前的善表达爱,后者则是对直接出现的或正被占有者的善表达爱。5、间接效应阶段:审美趣味和鉴赏力的提高。间接效应阶段包括两方面:(1)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的提高。(2)情感生活的丰富。四、审美快乐的机制哲学美学对审美快乐的阐述一向比较笼统、模糊。1、审美快乐从何而来?审美快乐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从而沉浸到一种比较愉快的精神境界之中。西方人普遍认为:审美快乐是天国的快乐,而并非人间所有。审美快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快乐。2、审美快乐的特征。(1)审美快乐的普遍性。A、指审美趣味基本相同的人在感知同一种审美对象时,会体验到大体相同的快乐。B、指它不仅仅是来自某一单一的低级感官(如触觉、味觉、嗅觉等)的快感,而是来自于视觉、听觉等高级感官的综合快感。(2)审美快乐的深刻性(贯穿性)。审美快乐含有深刻的人生一位和高尚的情操,而且还要从这种感受一直贯穿到心理结构的各个不同层次(如情感、想象、理解),这种贯穿性,汇市整个仪式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发生自由的相互作用,产生出一种激情送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经验。(3)审美快乐的多元性。在这种快乐中,既有对形式的赞美和对情感一位的共鸣,又有洞察各种含蓄地展示出来的“真理”时的欣慰,以及对日常生活中某些压抑情绪的净化和消融。它常常参杂着喜和悲,甜蜜和辛辣等各种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奇妙的混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极其丰富和生动的愉快体验。3、怎样才能获得审美快乐?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1)前人的看法A、“非功利态度”:心灵在对审美对象之和谐的运动形式的观照中自由发展。B、“幻觉论”:审美对象往往是一种虚幻的而非真实的东西。(2)现代心理学的看法审美愉快就是欲望在想象中的替代性满足。以弗洛伊德的“愉快原则”为代表。事实上,对审美愉快的解释必须涉及到对总的人性的看法。4、审美愉快与“生命”的发现。有以下观点(1)自然的拟人化到自然的人化,即“物我同一”到“物我同构”。(2)一切艺术都是人类摆脱奴隶地位而达到“自我意识”的产物。在艺术中,人类融会了自己对生活真谛的观照和领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