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研究生2006)1.ppt_第1页
中国地质学(研究生2006)1.ppt_第2页
中国地质学(研究生2006)1.ppt_第3页
中国地质学(研究生2006)1.ppt_第4页
中国地质学(研究生2006)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李守军2006 中国地质学 GeologyofChina 供硕士研究生2006级使用 第一章国际地质科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一 地质科学的三大变革阶段 一 第一阶段 地质知识革命阶段 地质 生物知识革命阶段 建立地质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赫屯 Hutton 均变论的鼻祖莱伊尔 Lyell 撰著 地质学原理 达尔文 Darwin 撰著 物种起源 矿产开发基础理论的研究显微镜的使用与岩石学的发展 使地球物质组成的研究达到较高的水平 地球生命及其地球历史的研究非常活跃 二 第二阶段 矿产资源 能源阶段 最近100年左右 通过地质学家的努力 为工业的高度发展提供了矿产和能源 创造了今天的物质文明 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但对人类思维影响并不大 三 第三阶段 对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起到重大影响阶段 社会生活中的知识先导作用 全面参与解决世界面临的人口 资源和环境三大难题 地质科学渗透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成为应用前景广大的领域 二 地质科学发展时期的重要事件 一 水成论 与 火成论 之争 18世纪后期 水成论 创始人是维尔纳 Werner 德国 地壳物质主要来源是水成作用形成的 火成论 创始人是赫屯 Hutton 苏格兰 地壳物质主要来源是火成作用形成的 最终以火成论胜利而告终 事实上 这只是地质作用的不同方面 但当时对认识地质作用的多样性和促进地质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均变论 与 灾变论 之争 17 18世纪 延至19世纪 甚至今天 均变论 代表人物是赫屯 Hutton 莱伊尔 Lyell 达尔文 Darwin 灾变论 代表人物居维叶 Cuvier 新灾变论 20世纪 由于中 古生界 P T 和中 新生界 K T 生物集群绝灭的发现 新灾变论 兴起 均匀 缓慢 渐进 不均匀 突然 瞬时 目前以 新 灾变论占优势而继续争论 三 固定论 与 活动论 之争固定论 创始人是丹纳 Dana 1873 卡平斯基 Karpinsky 1889 他们提出了地槽 地台学说 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在长期的地球演化中外形和轮廓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 地槽是活动区 地台是稳定区 活动论 创始人是魏格纳 Wegener 德国气象学家 代表理论就是著名的 大陆漂移说 1912 后来发展为 板块构造说 1960 s 海底扩张 地壳消减 目前以板块构造说统治地质学 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关系 大陆漂移的发现 魏格纳 1912 从这张地图上魏格纳能发现大陆漂移吗 三 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方向 四 科学化 定性 定量 新技术体系 一 综合化 矿产型 社会型 二 系统化 动态演化观 三 全球化 区域性 全球性 圈层 上天 入地 下海 登极 四 地质科学面临的社会挑战 四 环境方面 对人类的威胁 一 认识自然方面 局限性 二 自然资源方面 压力巨大 三 地质灾害方面 制约社会 经济发展 五 全球变化方面 过去 现代 未来 五 人为地质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是指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所引发的各种地质作用 见文 六 地质科学的学科名称和分类 4大类 10类 64学科 一 基础地质 地质年代学1 地层 地史学 2 古地理学 3 古生物学 4 同位素年代学 5 古地磁学 6 古人类学 空间学7 行星学 8 高层空间学 9 大气物理学 10 极地学 11 海洋地质学 岩石圈12 第四纪地质学 13 前寒武纪学 14 构造地质学 15 大地构造学 16 火山地质学 17 岩石圈流变学 18 大陆动力学 岩石学19 沉积岩 20 岩浆岩 21 变质岩 22 矿物学 23 层序学 二 应用地质 实验地质学24 显微镜学 25 分析化学 26 测试学 27 人工岩矿 应用地质学28 水文地质学 29 工程地质学 30 地热地质学 31 地震地质学 32 数学地质学 33 环境地质学 34 药物饲料农肥 35 岩溶地质学 36 旅游地质学 37 军事地质学 三 材料和能源 矿床学38 矿相学 39 金矿地质学 40 金刚石地质学 41 石油 天然气地质学 42 煤 煤成气 油页岩 43 铀矿地质学 44 黑色金属地质学 45 有色金属地质学 46 稀有稀土元素地质学 47 宝玉石地质学 48 珍稀矿产地质学 49 盐湖地质学 50 建材地质学 51 非金属地质学 52 地下水 矿泉水地质学 四 系统地质 地质勘查学53 区域地质学 54 矿区地质学 55 航片解释地质学 56 地球物理测量 57 地球化学测量 58 矿产成因和赋存规律 矿产开发59 凿岩地质学 60 矿山地质学 系统地质学61 勘查工程理论 62 金属矿找矿靶区识别 63 矿产储量分类 64 地质矿产科学预见 65 勘查经济评价 66 找矿 开发追踪调查 第二章中国区域地质研究进展 一 中国历史构造单元划分 23个单元 一 地台 基底1800Ma前固结 中朝地台 塔里木地台 2 二 地块 基底1000 800前固结 扬子地块 准噶尔地块 柴达木地块 松辽地块 羌塘地块 喜马拉雅地块 6 中朝地台 塔里木地台 扬子地块 准噶尔地块 柴达木地块 松辽地块 羌塘地块 喜马拉雅地块 三 加里东褶皱区 早古生代 祁连山 东秦岭 江南 华夏 4 四 海西褶皱区 晚古生代 天山 北山 兴安 蒙古 长白 昆仑 4 五 印支 燕山褶皱区 中生代 松潘 三江 西秦岭 西藏 滇西 闽浙沿海 那丹哈达 5 六 喜山褶皱区 新生代 台湾 雅鲁藏布 2 中朝地台 塔里木地台 扬子地块 准噶尔地块 柴达木地块 松辽地块 羌塘地块 喜马拉雅地块 祁连山 东秦岭 江南 华夏 天山 北山 兴安 蒙古 长白 昆仑 松潘 三江 西秦岭 西藏 滇西 那丹哈达 闽浙沿海 台湾 雅鲁藏布 二 中国各大板块发展史 前寒武纪的划分 Ma显生宙寒武纪570元古宙 Pr 新元古代 震旦纪800青白口纪1000中元古代 蓟县纪1400长城纪1800古元古代2500太古宙 Ar 新太古宙3100古 中太古宙3800冥古宙4600 一 华北板块 1 太古宙 陆核形成期 鄂尔多斯 冀辽 河淮陆核经阜平运动 褶皱变质 扩大了结晶基底 形成了稳定的陆核 2 古元古代 板块形成期 雏形期 定型期 3 中 新元古代 似盖层形成期 华北板块缺失了震旦纪地层 二 扬子板块1 无陆核期2 古元古代 板块雏形期3 中 新元古代 板块形成期 定型期 似盖层形成期 扬子板块具有完整的震旦系 三 塔里木板块 新元古代 四 华夏板块 新元古代志留纪 加里东运动 后与扬子板块合并成为华南板块 五 柴达木微板块 羌塘微板块 秦岭微板块新元古代 六 准噶尔板块 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一部分 七 东准噶尔和兴安板块 西伯利亚板块的一部分 古生代末 华北板块 哈萨克斯坦板块 西伯利亚板块合并成统一板块 古亚洲洋消失 八 保山微板块 冈底斯微板块 拉萨微板块冈瓦纳板块的一部分 三 中国显生宙海陆变迁史 一 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古生代的海陆变迁史 华北板块扬子板块 1 寒武纪 大都缺失 11 2 1与Z连续海侵 但不稳定 13 3滨浅海沉积 部分地区缺失 3 2 奥陶纪 水浅 浅海为主 水较深 正常浅海与闭塞滞发育O1和O21 此后逐渐抬升 留海交替 缺失O22 C1 3 志留纪 缺失 海 陆交互相 部分为陆 4 泥盆纪 缺失 中扬子区 D2 3海陆交互相 下扬子区 D3近海河湖相 5 石炭纪 缺失C1 海相C2海陆交互相 6 二叠纪 陆相沉积海相 P2出现海陆交互相 1 O1 S1 2 D1 D3 C2 P2 二 中国中生代的古地理 1 T 南海 北陆 秦岭为界 印支运动 T2 3 华南发生海退 拉丁期海退 2 J K 结束了南北差异 出现东西差异 大兴安岭 太行山 武陵山为界 东部 小型断陷盆地 火山 西部 大型盆地 青藏 海洋 T1 T3 J3 K 三 新生代的古地理 1 青藏高原的形成 E2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对接碰撞 俯冲 致使青藏高原隆升 N 印度板块继续向北移动 形成一系列向北倾斜的逆冲断层 造成大陆壳大规模逆掩叠覆 使陆壳加厚 同时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