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学复习题.doc_第1页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学复习题.doc_第2页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学复习题.doc_第3页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学复习题.doc_第4页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资源学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洋资源学 第一章 绪论专题 海洋土地资源第二章 海洋生物资源专题 环境及人类活动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专题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生物学基础专题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洄游专题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资源状况第三章 海洋水及水化学资源第四章 海底固体矿产资源第五章 海洋油气资源第六章 海洋能开发第七章 海洋空间与旅游资源第八章 综论专题 海洋自然保护区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概述1、资源: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资源”有两个特性:有用性和稀缺性。2、自然资源分类:按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六大类。按资源再生能力划分:可再生性资源:如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非可再生性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3、海洋资源:指不论是海水水体本身还是海洋空间的利用,凡是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的物质、能量、空间、设施等等,都可称之为海洋资源。4、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特点:(1)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资源,能源,空间(2)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年轻性;多部门和多学科性;国际性;自然性。第二节 海洋资源的分类与空间分布一、海洋资源的分类“五分法”: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能量资源。从属性和用途分:海洋生物资源 海水及水化学资源 海洋固体矿产资源 海洋油气资源 海洋能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旅游资源二、海洋资源的分布1. 海洋地理基本知识2. 海洋资源的分布3. 海洋资源的性质及其所处环境特点: 海洋资源的公有性 水介质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水介质的立体性 海洋资源赋予环境的复杂性三、海洋资源权益的国际法条款 四、我国海洋国土 第三节 海洋资源的研究意义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自然环境保护的需要 三、丰富自然科学的需要专题:海洋土地资源海岛资源 resources of sea island 概念:岛(sea island)作为海上的陆地,是开发海洋的重要基地,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国防的前沿。海岛及其周围海洋中蕴藏着人类所需要的丰富资源,开发利用海岛是解决我国面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海洋是生物界诞生的摇篮,是一切生物的母亲,海洋拥有的资源,就近海而言,海面资源相当于耕地的1/2。我国海岛的分布具有4个特征:大部分海岛分布在大陆沿岸海域,距离大陆不足10 km的海岛约占70%左右。基岩岛的数量最多,约占93%,冲积岛(泥沙岛)数量少,约占6%,海洋岛(包括珊瑚岛和火山岛)数量最少,不足1%,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以南海区。海岛呈明显的链状或群状分布,大多数都以列岛或群岛的形式出现。大面积的海岛少,绝大多数是面积小于5 km2的小岛,约占海岛总数的98%。海岛分类方法:8种分类方法(1)按形态分类,可把我国海岛分为群岛、列岛和岛3类。群岛是指海岛彼此相距较近,成群地分布在一起,如庙岛群岛、舟山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十个群岛;列岛是指成线(链)形成弧形排列分布的海岛,如嵊泗列岛、澎湖列岛、七洲列岛等45个列岛。岛是海岛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它既可以集中组成列岛或群岛,又可以单独成孤岛。(2)按成因分类,可把我国海岛分为大陆岛、海洋岛和冲积岛3类。大陆岛是指大陆地块延伸到海底并露出海面而形成的,它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因地壳沉降或海面上升与大陆分离而形成,这类海岛占我国海岛绝大部分,约占海岛总数93%。海洋岛又称大洋岛,是海底火山喷发或珊瑚礁堆积体露出海面而形成;火山岛一般面积不大,坡度较陡,有的是单个火山形成,有的则成群分布,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如钓鱼岛、澎湖列岛等;珊瑚岛是指由造礁珊瑚的钙质遗骸和石灰藻类等生物遗骸堆积而形成,它的基底往往是海底火山或岩石基底。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如永兴岛、太平岛、火烧岛等。冲积岛又称堆积岛,是江河入海口处由河流携带的泥沙长期堆积形成,地势低平,土质肥沃,利于发展农业、旅游业、海水养殖业和工业,如崇明岛、石血坨、曹妃甸等。(3)按物质组成分类,可分为基岩岛、沙泥岛和珊瑚岛3类。基岩岛是指由固结的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组成的岛;珊瑚岛是由珊瑚碎屑物堆积和凝固并露出海面形成的岛;沙泥岛是指由砂和粘土等物质长期堆积作用形成的岛。(4)按离岸距离分类,可分陆连岛、沿岸岛、近岸岛、远岸岛4类。(5)按面积大小分类,可分特大岛、大岛、中岛和小岛4类。(6)按所处位置分类,可分河口岛、湾内岛、海内岛和海外岛4类。(7)按有无人居住分类,可分为有人岛和无人岛2类。(8)按有无淡水分类,可分有淡水和无淡水2类。海岛资源利用现状:我国海岛是资源的宝库,主要拥有以下资源:一是水产资源。二是生物资源。三是森林资源。四是矿产资源。五是海盐及海化资源。六是旅游资源。七是土地资源。八是可再生能源资源。海岛资源持续利用方向和措施我国海岛开发虽然有一定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着许多生态经济问题,主要是:掠夺式资源型开发,致使海岛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如海南岛红树林的破坏就是一例;有人居住的海岛污染较严重,特别是片面发展工业的海岛污染更突出;盲目开发,忽视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不适度的向海岛移民,造成海岛资源与海岛人口的矛盾。滩涂资源: infertidal mudflat; tidal flat 最高潮线与最低潮线之间底质为砂砾、淤泥或软泥的岸区。 地面高程介于高、低潮位之间,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在地貌学上称谓“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分类: 根据滩涂的物质组成成分,可分为岩滩、沙滩、泥滩三类;根据潮位、宽度及坡度,可分为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三类。由于岸的类型多样,水流的作用以及河流的含沙量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岸受水的冲刷,滩涂向陆地方向后退;有的岸堆积作用强,滩涂则向有水方向伸展;有的岸比较稳定,滩涂的范围也较稳定。第二章 海洋生物资源第一节 概述一、食物 二、饲料 三、医疗 四、工业材料第二节 海洋生物资源类型一、系统分类鱼类资源 无脊椎动物资源 脊椎动物资源 藻类资源1. 鱼类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是人类直接食用的动物蛋白质的来源之一。2. 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头足类:乌贼,章鱼,鱿鱼;甲壳类;贝类;棘皮动物:海参3. 其他海洋脊椎动物资源: 1)海龟与海鸟2)海洋哺乳动物 鲸目:蓝鲸,抹香鲸,海豚等;鳍脚目:海狮,海象,海豹;海牛目:儒艮,海濑4. 海藻资源: 营养价值高 食用,药用,肥料 产量:1300-1500亿吨 海带,紫菜,江蓠,石花菜,巨藻二、生态类群分类1. 浮游生物海洋生产力的基础,海洋生态系统能力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漂生物,漂浮生物2. 游泳生物运动器官发达,游泳能力很强的大型动物鱼类,哺乳类,爬行类,海鸟,软体动物,虾3. 底栖生物底栖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底栖植物,底栖动物第三节 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因素一、海洋生态系统二、海洋初级生产力1. 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底栖植物以及自养细菌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制造有机物和固定能量的能力。总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克碳/平方米.年新生产力:真光层之外提供的氮,主要是NO3-N,代表海洋的净固碳能力。再生生产力:真光层内再生的氮,主要是NH4-N,代表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和对全球气候的调节能力2. 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光照、营养盐、铁、温度、垂直混合和临界深度3. 各海域的初级生产力三、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及次级生产力1. 海洋食物链牧食食物链大洋食物链:6个营养级:微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巨型浮游生物-食浮游生物的鱼类-食鱼的鱼类大陆架食物链:4个营养级水层小型浮游植物-大型浮游动物-食浮游动物的鱼类-食鱼的鱼类底层小型浮游植物-底栖植食者-底栖肉食者-食鱼的鱼类上升流区食物链上升流区食物链:3个营养级大型浮游植物-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大型浮游植物-巨型浮游动物-鲸2. 营养级 3. 生态效率 4. 次级生产力四、海洋生物的最大持续产量目前国内外渔业管理目标大致有三类:(1)鱼类资源的科学管理使产量达到最大,又不危害持久利用,称谓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ed yield,简称MSY);(2)最大经济产量(maximum economic yield,简称MEY),定义为在渔获物总值和用于捕捞该渔获物的成本之间产生最大差值时的产量;(3)最适持续产量(Optimum sustained yield,简称OSY),它的定义是综合考虑生物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价值,使某给定的鱼类种群对社会产生最大利益。(1)生物量(biomass) 生物量又称现存量,是指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水域内鱼的种群(或群体)的重量(或数量或能量)。 (2)生产量(production) 是种群(或群体)在一个特定时距内生物量的总生长,包含该段时间结束前种群所死亡的鱼的生长。生产量十分重要,因为它代表一个群体新鲜鱼的总重量,是对包括渔业在内的所有捕食者的潜在供应量。生产量通常以单位时间(年)的鱼的总重量(或能量)为测量单位。 种群增加量最大是S-曲线拐点,相当于N=K/2的种群水平,要使种群维持最大产量,就应该使资源种群保持在N=K/2的水平。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从这样的种群获得最大产量,不是在种群密度最大的曲线最高点(K值)上,而是在较低的种群密度,曲线的拐点上。换句话说,资源总量的减少,并不一定意味着资源的利用过度,而出现生物学的过捕(biologcical overharvesting)是指资源种群降低到N=K/2的水平以下。 (1)中华鲟(2)草鱼(3)鲤(4)大眼鳜(5) 鳊(6)尖头塘鳢 。6种淡水鱼类在我国鱼类区系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从生活史类型来看,我国鱼除了鲟科鱼类属k-选择外,其他鱼类属r-选择或偏向r-选择。 作为渔业管理:对r-选择和偏向r-选择的鱼类的对策是:适当的捕捞强度能取得较高的产量,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超过一定捕捞水平后,继续提高捕捞强度不能增加渔业产量,盲目提高捕捞强度反而引起产量下降,提高生产成本,遭受经济损失。在低龄阶段提高起捕年龄可以增加一定的产量,达到一定年龄后继续提高起捕年龄,会引起产量大幅度下降,至于各种鱼类提高起捕年龄的幅度,可以通过不同鱼类的生物学研究确定。如果是由捕捞原因引起资源量下降,只要合理控制捕捞强度和起捕年龄,资源易恢复。 作为渔业管理:对k-选择鱼类的对策是:适当提高起捕年龄,如中华饲12龄左右,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低的捕捞强度可取得高产量,如中华鲟,当捕捞强度超过0.1时,产量即急剧降;群体对捕捞强度很敏感,因捕捞引起资源下降,资源很难恢复,对这类鱼的捕捞度要加强管理。 第四节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二、 海洋渔业海洋捕捞 :1. 拖网 2. 围网 3. 延绳钓 4. 竿钓三、 海水养殖业1. 海水增养殖的概念 2. 海水养殖生产方式 3. 海水养殖生产存在的问题4. 海洋生物资源增殖的途径:人工放流增殖 工程技术增殖 繁殖保护 过鱼工程四、 海洋药业第五节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三、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1. 渔业捕捞过度和海水养殖管理不善 2. 滩涂围垦和填海造陆占据海洋生境 3. 水利工程和海洋工程的不良影响 4. 海洋污染 5. 珍稀海洋生物濒危四、 海洋生物资源潜力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专题:环境及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1. 过度利用 2. 自然条件改变的危害 3. 来自海洋的污染 4. 外来物种的入侵 5.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1.厄尔尼诺与渔业的关系 1972-197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造成秘鲁鳀鱼渔获量从1971年的1200万t锐减至1973年的150万t,造成秘鲁渔业的全崩溃即为一例。 太平洋东部海域是肥壮金枪鱼的重要分布海区,历来是日本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重要生产渔场。在发生厄尔尼诺的年份,北半球的渔场与常年一样,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2. 全球温暖化与渔业的关系 在未来50或100年间,气候变化对世界渔业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过度捕捞。鱼是一种变温动物,它们适应环境温度变化的方法是改变栖息水域。如果其原有栖息水域水温升高,鱼类往往选择向水温较低的更高纬度或外海水域迁移。 但是全球温暖化对生活在中、低纬度鱼群的产量影响较小,这是因为:第一,中、低纬度在全球温暖过程中温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第二,中、低纬度渔业产量的限制因子主要以饵料、赤潮和病害为主。相比而言,以光和温度作为主要限制因子的高纬地区的渔业生产受全球温暖化的影响要大得多,这也与在全球温暖化过程中高纬度水域的水温、风、流、盐等物理因子的变化更为显著有关。 专题:海洋生物调查-生物学基础渔业资源:天然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种类和数量的总称。生物学基础 一、种群1、研究种群的重要意义 2、种群的形成和概念 (1)种群形成的一些理论见解 种群三个主要特征: 空间特征 。 种群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在该范围内有适宜的种群生存条件。其分布中心通常条件最适宜,而边缘地区则波动较大,边界往往又是模糊的,时有交叉。 数量特征 。 种群的数量系随时间而变动,有自己固有的数量变化规律。密度和大小常常变动,幅度甚至很大。但应有一个基本范围,有较为确定的上下限,进而形成自己相应的出生率、补充率、生长率和死亡率等生活史。 遗传特征。种群有一定的遗传性,即一定的基因组成,同属于一个基因库。 3、种群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种群结构是指鱼类种群内部各年龄组和各体长组数量和生物量的比例,种群中性成熟鱼群数量的比例,高龄鱼与同种群中其余部分的比例,整个种群或是各年龄组成或是种体长组中雌雄性别数量的比例,或者说是一个世代(或整个种群)形态异质性的状况。 就渔业资源而言,描述种群基本结构的主要特征为四个变量:年龄组成、别组成、度组成、成熟组成4、种群的鉴定方法 (1)种群鉴定的原则及其方法 原则:生殖隔离及其隔离程度 方法:形态学、生态学、生理学、渔获物统计、生物化学和遗传学 (2)形态学方法形态学方法又称生物测定学方法,属于传统鉴别方法。 包括生物个体“质”的描述,如鱼类体型;也包括“量”的计测,如分节和量度的特征参数。 二、年龄和生长1、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在渔业上的意义 2、鳞片、耳石等构造和年龄鉴定 (1)年轮形成的一般原理及其鉴定材料 季节变化引起的生长差异受遗传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鉴定年龄的方法 :.直接方法 .间接方法 4、鱼类的生长及其测定方法 (1)鱼类生长的规律及其一般特性 .鱼类生长阶段的划分 (鱼类生活史及其发育期)第一阶段,未达到性腺成熟的鱼 第二阶段,鱼类处于性成熟时期 第三阶段,进入衰老期 .未成熟鱼体的生长调节 .性成熟期间生长的调节.衰老期的生长调节 .鱼类的生长特性在适合的条件下,可不断的生长,直到衰老死亡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生长的表现不同 同种鱼在不同纬度(水域),其生长速度不同鱼类在一年四季的生长速度不同 同种鱼的雌,雄个体生长率不同三、鱼类性成熟、繁殖习性与繁殖力1、鱼类性别特征及其性成熟 (2)性成熟过程及其生物学最小型 .性成熟.鱼类生物学最小型 鱼类达到初次性成熟时间的最小长度即称之为生物学最小型。 生物学最小型的意义:规定最小可捕标准,一方面保证有一定的亲鱼量,使捕捞种群有足够的补充量;另一方面为了使资源达到最大的利用率,即能取得最大的生物量,在制定可捕标准时,有必要考虑捕捞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即掌握其生物学最小型。因此,正确地测定最小型对资源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性成熟与外界环境 .性比 性比是指鱼群中雌鱼同雄鱼的数量比例,通过渔获物中的雌雄鱼数量之比来表示 (3)性腺成熟度的研究方法 2、繁殖习性 (1).鱼类繁殖期 种群的繁殖时间和繁殖期长短是种的重要属性。 繁殖时间和产卵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规律性。 (2)繁殖方式(3).卵的特性 (4).卵的发育 (5).产卵群体的类型过去已产过卵的群体,称为剩余群体; 初次性成熟的群体,称为补充产卵群体 鱼类的生殖群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 D=0,K=P;第二种类型 D0,KD,K+D=P;第三种类型 D0,KD,K+D=P。 其中:D 表示剩余群体;K 表示补充产卵群体;P 表示产卵群体或生殖群体。 属于第一种类型的水产资源群体是短寿命的鱼类和甲壳类等,如中国对虾、毛虾、香鱼、银鱼、大马哈鱼等,它们首次产完卵后一般就会死亡。属于第二种类型的水产资源群体是那些中等寿命的鱼类、软体动物等,如带鱼等。属于第三种类型的水产资源群体是长寿命鱼类和鲸类等,如大黄鱼和长须鲸等。3、繁殖力及其测算方法 (1).个体繁殖力的概念 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 体绝对繁殖力指一个雌性个体在一个生殖季节可能排出的卵子数量。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个雌性个体在一个生殖季节里,绝对繁殖力与体重或体长的比值,即单位重量(g)或单位长度(mm)所含有的可能排出的卵子数量。 四、鱼类饵料、食性与丰满度(1) 依据鱼类所摄食的食物性质划分 .草食性鱼类(Herbivores) . 动物食性鱼类 .杂食性鱼类(Omnivorous)(2) 依据鱼类所摄食的食物生态类型划分 (3) 依据所摄食的饵料种数划分 (4) 依据鱼类捕食性质划分 (5) 依据鱼类摄食的方式划分 3、鱼类摄食的特征 4、鱼类的食物保障 (1).鱼类食物保障,食物保障:是指水域中不仅要有鱼类所能摄食的饵料生物,而且要保证鱼体有可能摄食、消化吸收这些食物用以营造其机体的条件,对这些鱼类能利用的饵料生物和适合的水文环境,从而保证鱼体新陈代谢过程的进行,促进生长发育的条件,称为食物保障。 饵料基础 :作为鱼类食物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等饵料生物的数量和质量 5 仔鱼的生活方式和摄食 (1)、仔鱼的生活方式 卵黄囊期,混合营养期,初次摄食(2)、仔鱼的摄食效率 摄食效率(effectiveness of feeding):成功捕到食饵对象的反应次数占完成的反应次数的百分数来表示。 (3)、饥饿和“不可逆点” 仔鱼必须在卵黄耗尽前后及时从内源转入外源性营养,否则就会进入饥饿期(starvation stage)。 不可逆点(the point-of-no-return,PNR) :是指饥饿仔鱼抵达该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故亦称不可逆转饥饿(irreversible starvation)或生态死亡(ecological death)点。 7、肥满度和含脂量 (1)鱼类肥满度 鱼类的肥满度(丰满度)是鱼体重量增减的一个量度,它是反映鱼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水域摄食情况的一个指标。 (2)含脂量 含脂量是鱼体内储存脂肪的含量,也是反映鱼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水域摄食营养情况的一个指标,它比肥满度更为准确。 专题: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洄游研究鱼类集群与洄游的目的掌握鱼类集群与洄游的规律,以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1)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集群是由于鱼类在生理上的要求和在生活上的需要,一些在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便共同生活的现象。鱼类集群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不同的海洋环境条件下,其集群的规模、形式等是有变化的。 鱼类集群根据其产生原因的不同,分为四类:生殖、索饵、越冬和临时集群。 .生殖集群凡由性腺已成熟的个体汇合而成的鱼群,称为生殖鱼群或产卵鱼群。其群体的结构一般为:体长基本一致,性腺发育程度也基本一致,但其年龄则不一定完全相同。此外,生殖鱼群群体的密度较大,也较为集中和稳定。 .索饵集群根据鱼类的食性,捕食其爱好的饵料生物为目的的鱼群,称为索饵集群。.越冬集群由于环境温度条件的改变,集合起来共同寻找适合其生活的新环境的鱼群,称为越冬集群。凡是肥满度相近的同种鱼类,不一定属于同一年龄和同一体长的个体,都有可能集群进越冬。.临时集群当环境条件突变或遇到凶猛鱼类时,引起的暂时性集中的集群称为临时集群。(2)、集群的一般规律 (3).集群的作用和生物学意义 .在鱼类的防御方面 集群行为不仅可以减少饵料鱼被捕食鱼发现的概率,而且还可以减少已被发现的饵料鱼遭到捕食鱼成功捕杀的概率。 集群行为也有助于鱼类逃离移动中的网具。 .在鱼类索饵方面 捕食鱼形成群体之后,不仅感觉器官总数会增加,而且还可以增加搜索面积。鱼群中的一个成员找到了食物,其他成员也可以捕食。如果群中成员之间的距离勉强保持在各自的视线之内,则搜索面积最大。因此,鱼类在群体中比单独行动时能更多更快找到食物。 .在鱼类生殖方面性腺成熟的个体,为了产卵聚集在一起,形成生殖鱼群,以提高繁殖效果。由于繁殖鱼群对水温有特别高的要求,往往限制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所以集群密度大有效地提高了繁殖力。对于大多数鱼来说,集群成了产卵的必要条件,而且许多个体聚集于一起进行产卵、交配,在遗传因子扩散方面也起到了某些作用。(1).鱼类洄游的概念 洄游 :多数鱼类、海兽等水生动物,由于环境影响和生理习性要求,会出现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集群性的规律性移动,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洄游 。洄游的特性:洄游具有周期性、定向性和集群性的行动,一般以周年为单位。洄游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从一个环境到另外一个环境,是种的需要和适应。鱼类洄游经过的海域,可能形成渔场。鱼类的洄游是一种先天性的本能行为。洄游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2).鱼类洄游的类型 .根据洄游动力的不同主动洄游和被动洄游 .根据洄游性质的不同划分分为生殖洄游(或称产卵洄游)、索饵洄游(或称摄食洄游)和越冬洄游(或称适温洄游)。 生殖洄游:是指从索饵场或越冬场向产卵场的移动。生殖洄游的特点是:1)游速快,距离长,受环境影响较小。2)在生殖洄游期间,分群现象最为明显,通常按年龄或体长组群循序进行。3)在生殖洄游期间,性腺发生剧烈的变化,无论从发育情况或体积和重量来看,前后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4)生殖洄游的目的地是产卵场。 索饵洄游 又称摄食洄游或肥育洄游。索饵洄游是指从产卵场或越冬场向索饵场的移动。索饵洄游的特点:1)洄游目的在于索饵,因此其洄游的路线、方向和时期的变更较多,远没有生殖洄游那样具有比较稳定的范围。2)决定鱼类索饵洄游的主要因子是营养条件,水文条件(温度、盐度等)则属于次要因子。 3)索饵洄游一般洄游路程较短,群体较分散。 越冬洄游:又称季节洄游或适温洄游。越冬洄游是指从索饵场向越冬场的移动。越冬洄游的特点是:1)鱼类越冬洄游时通常向水温逐步上升的方向前进。2)在越冬洄游期间,鱼类通常减少摄食或停止摄食,主要依靠索饵期中体内所积累的营养来供应机体能量的消耗。3)鱼类只有达到一定的丰满度和含脂量,才有可能进行越冬洄游,所以鱼体生物学状态是洄游的根据。达到一定的生物学状态,并受到环境条件的刺激(如水温下降),才促使鱼类开始越冬洄游。因此,环境条件的变化是洄游的条件。未达到一定的丰满度和含脂量的鱼,则继续索饵肥育,而不进行越冬洄游。 (3).洄游的机制 (4).洄游的生物学意义 研究鱼类洄游分布的主要方法有探捕调查法、标志放流法、渔获物统计分析法、运用仪器直接侦察法以及鱼类生物学指标的研究等方法。专题: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资源状况一、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1、太平洋海域(6个渔区) (1)西北太平洋海域是潜在渔获量最高的渔区,潜在渔获量可达1600万。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海区的捕捞产量已超过2000万t。(2)东北太平洋海域,主要渔业是大鲆和鲑鳟渔业。 中上层鱼类主要是鲱鱼。(3)中西太平洋 (4)中东太平洋 (5)西南太平洋海域,渔业一般是小规模的,通常使用多种作业小型渔船。 最主要的单种渔业是近海甲壳类渔业(如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近海的龙虾渔业和澳大利亚近海的对虾渔业)和外海的金枪鱼渔业。 (6)东南太平洋海域主要渔业是鳀鱼 2、大西洋海域 (6个渔区)西北大西洋 两个最大的渔业是油鲱渔业和牡蛎渔业,油鲱主要用来加工鱼粉和鱼油。主要渔获物有鳕鱼、黑线鳕、鲈蚰、无须鳕、鲱鱼以及其他底层鱼类、中上层鱼类,如鲑鱼东北大西洋 中西大西洋 最重要的渔业是虾渔业 油鳕(menhaden)渔业也是很重要的渔业 中东大西洋 小型中上层鱼类主要是沙丁鱼 中型中上层鱼类主要是竹筴鱼、鲐鱼和大的沙丁鱼等 大型中上层鱼主要鱼种为长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和金枪鱼等 西南大西洋 捕捞对象均以无须鳕为主,此外还有沙丁鱼、鱿鱼和鲐鱼以及石首科鱼类。 东南大西洋 中上层鱼渔业(沙丁鱼、竹筴鱼),从事该渔业的国家为南非、纳米比亚、安哥拉;拖网渔业(主要为无须鳕渔业,南非);龙虾渔业,分布在南非和西南非洲。此外,还有许多小型渔业。 3、地中海和黑海 5、南极海:南极海域最大的资源量是磷虾 二、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概况1、总体概况: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部分海域。(1)主要中上层鱼类:鳀鱼、鲐鱼、蓝点马鲛、银鲳、蓝圆鲹(2)主要底层鱼类:带鱼、小黄鱼 (3)中国对虾: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e)主要分布在黄海和渤海,是世界上分布于温带水域的对虾类中惟一的一个种群,具有分布纬度高、集群性强、洄游距离长的特性,是个体较大、资源量较多、经济价值高的品种,是黄渤海对虾流网、底拖网的主要捕捞对象。 二、资源状况黄海、渤海海洋渔业状况 渔业资源的变动趋势 作业渔船单产大致反映资源密度的变化。 在传统底层经济种类资源衰退的同时,低营养层次种类的渔获量明显增加。南海北部海洋渔业状况:南海北部渔业资源主要为广东、海南和广西三省区所利用,据最近的评估,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的潜在渔获量合计为180万190万t,近年来,我国各省区和越南在南海北部的年渔获量合计达270万300万t,己大大超过该海域的潜在渔获量。 渔业资源的变动趋势 资源密度明显下降,渔获组成也向小型化和低值化转变。渔业资源的衰退还表现在优势种类渔获率的明显下降。第三章 海洋水及水化学资源水资源 生态/环境用水二、海水及水化学资源的特点 1. 无限循环的系统 2. 海水中的元素随海水一起循环3. 对科技依赖高 4. 资源开发的类别随科技提高而提高三、海水及水化学资源的分类 海水水资源:直接海水资源,海水淡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盐,常量元素资源,稀有元素资源第二节 海水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 海水水资源利用的意义1.紧缺的原因:自然原因: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气候反常等。人为原因:用水量迅速增加,水质污染2.水资源的特点数量上:“总量不少,人均地均少,属于贫水国”空间分布上:“降水地带性显著,区域差异明显: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时间分配上:“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衡 ”二、 海水直接利用作为工业冷却水利用 作为生活用水利用 海水直接灌溉利用 1. 海水直接利用的意义2. 海水直接利用的领域(1)工业用水优势水源稳定:海水自净能力强,水质比较稳定,采用量不受限制。 水温适宜:工业生产利用海水冷却,带走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量。海水,尤其是深层海水的温度较低,且水温较稳定,如大连海域全年海水温度在025之间。 动力消耗低:一般多采取近海取水,不需远距离输送。设备投资少,占地面积小:与淡水循环冷却相比,可省去回水设备、凉水塔等装备。 (2)工用水问题: 取水量大 排污量大 海洋生物不易控制3. 海水直接利用的难点 (1) 需要建立独立的供水系统 (2) 海水的腐蚀和海洋生物的污损 三、 海水淡化利用: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将海水脱去盐分,变为符合生产生活使用标准的淡水。1. 太阳能法: 2. 蒸馏法:3. 冷冻法4. 反渗透法5. 点渗析法6. 水合物法7. 溶剂萃取法8. 离子交换法第三节 海洋水化学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海盐资源1、自然条件适宜,海盐资源丰富海盐以海水为原料,海水盐度(即1000克海水中所含总盐分的克数)高低,对海盐生产关系极大。一般地说,我国各海区沿岸除附近有大量倾泻于海的江河影响以外,海水盐度皆在30上下,有利于海盐生产。 2、海盐在全国盐业资源中具有明显优势 海盐生产方法二、海水中的化学元素资源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中,含有约3500万吨无机盐类物质。各种天然存在的元素,都已在海水中发现。经检测并初步确定其主要溶存形式的元素,已超出80种,它们在海水中的总量非常巨大,即使是某些痕量元素,如锂、铷、 碘、铀、钴等,在海水中的总藏量也都要分别以亿吨、百亿吨甚至千亿吨计算。第四章 海底矿产资源一、矿产资源概念 矿产是泛指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包括固态、液态( 如石油、地下热水) 和气态( 如天然气) 三种。 矿产在地壳中集中产出的地方, 称为矿床。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矿物地质体。二、海底矿产资源的特点:国土自然资源有限性 不可更新性 不均匀性 伴生性 品质性 可变性和开拓性 投资高,技术要求难度大三、 矿产资源分类矿产资源按其性质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也有人将地下水资源另列为一大类) 。 海底矿产资源分类: 滨海矿砂 海底热液矿床(硫化物和多金属软泥) 海底多金属结核 海底富钴结壳 海底磷矿 海洋可燃矿产或油气资源五、 中国矿产资源1、能源矿产资源 2、黑色金属矿产资源 3、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4、贵金属矿产资源5、稀有和分散金属矿产资源 6、非金属矿产资源所谓“滨海”,一般指海陆分界线的两侧地带,其中包括潮间带。往往有大量的海砂集聚在此地带中,当附近有富含某种有用矿物的母岩存在时,由于风浪的侵蚀作用,就可能使海砂富集成矿。 海底热液矿床是指由海底热液成矿作用或海底热液喷泉形成的多金属软泥和块状硫化物矿床。一、 海洋固体矿产资源开发 二、 与采矿有关的环境问题 1. 浅海采矿的环境问题 2. 深海采矿的环境问题 3. 采矿对生物的综合影响第五章 海洋油气资源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广义的石油包括原油、天然气。 狭义的石油指的是原油。二、油气的性质: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1. 原油的性质: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2. 天然气的性质 :以碳氢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燃烧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是比较清洁的能源。天然气无色、无味、无毒且无腐蚀性,主要成分以甲烷为主。 三、石油天然气的用途 四、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历史及现状第二节 海洋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一、油气的形成 二、油气藏的形成第三节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一、天然气水合物及其成因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因其外观象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它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组成的类冰的、非化学计量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它可用MnH2O来表示,M代表水合物中的气体分子,n为水合指数(也就是水分子数)。组成天然气的成分如CH4、C2H6、C3H8、C4H10等同系物以及CO2、N2、H2S等可形成单种或多种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体为甲烷,对甲烷分子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通常称为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二、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 三、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及环境效应第四节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 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采 三、海上石油平台专题:东海划界与资源一、东海的地理位置 二、东海的资源状况 三、东海的划界问题第六章 海洋能资源第一节 概述1.海洋能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是海水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能量,包括着海水运动的功能和势能(如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的热能(温差能)和海水的化学能(盐度差能)等。2.海洋能特点 一,海洋总水体中的蕴藏量巨大,而单位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所拥有的能量较小。想得到巨大的能量,需要大量的海水。二,可再生性能源。海洋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要太阳、月球等天体与地球共存,这种能源就会再生,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能源有较稳定与不稳定之分。温度差能、盐度差能和海流能是较为稳定的能源。不稳定能源又分为变化有规律与变化无规律两种。属于不稳定且变化有规律的,如潮汐能与潮流能。根据潮汐潮流变的化规律,可制出各地逐日逐时的潮汐与潮流预报,对未来各个时间的潮汐大小与潮流强弱等进行预测。潮汐电站与潮流电站可根据预报表安排发电运行。不稳定而又无规律的是波浪能。四,海洋能属于清洁性能源,海洋能开发后,其本身对环境污染影响非常小。第二节 潮汐能及其开发因月球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现象,潮汐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成为潮汐能。潮汐能是以势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与动能。潮汐发电的原理和水电站一样,利用涨落潮的水位差来发电。 第三节 海洋波浪能及其开发海水是一种流体,由无数海水质点所组成。在外力作用下,海水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周期性运动,这就是波浪。波浪的能量可以通过水质点的运动来计算。水质点运动速度的大小,决定着波浪动能的大小;而水质点上下位置的不断变化,又决定着波浪势能的大小。海浪能第四节 海流能和潮流能及其开发海洋里的海水以巨大的规模川流不息地沿着一定方向的流动,这就是海流,也叫洋流。海流发电的原理和一般的水力发电相类似,利用海流推动水轮发电机发电。目前的海流发电站是在海面上的,用锚加以固定。由于看上去像花环,人们称为花环式海流发电站。 第五节 海洋温度差能及其开发海水中储藏的热能是非常巨大的,估算蕴藏量约500亿千瓦。根据实验表明,可能利用的能量约20亿千瓦,从理论上讲,如果通过某种方式使热带海洋中的海水温度下降1,就可以获得1200亿千瓦的能量,这比现今全世界发电站的总功率还大近百倍。那么怎样才能利用海洋热能呢?第六节 海水盐度差能及其开发海水平均盐度35,与淡水相比,具有较高的浓度。因此,在海水与淡水相交汇的地方,就出现了显著的盐度差,倘若不加以限制,那么,经过一定时间,淡水与海水就会混合,盐的离子向淡水扩散,直至盐分均匀为止。其实,这种在海水与淡水交界面上的盐度差(或称海洋浓度差)可以产生能量,利用这种能量进行发电,就称为盐度差发电或海洋浓度差发电。这种能量的开发利用是不久前才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新的海洋动力资源的研究项目。第七章 海洋空间和旅游资源第一节、 海洋空间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陆地可开发利用空间越来越狭小,并且日见拥挤。而海洋不仅拥有骄人的辽阔海面,更拥有无比深厚的海底和潜力巨大的海中。由海上、海中、海底组成的海洋空间资源将带给人类生存发展的新希望。 1.海洋环境的特殊性与空间资源开发的艰巨性:.环境的特殊性:海面-多变的气象及海水运动;海底-黑暗、高压、低温、缺氧;海水-强腐蚀性,海冰-强破坏性。.要求的艰巨性:资金投入高、技术难度大、风险大。 2.海洋空间利用的广阔领域.交通运输空间:海洋交通运输的优点是连续性强、成本低廉,适宜对各种笨重的大宗货物作远距离运输;缺点是速度慢,运输易腐食品需要辅助设备,航行受天气影响大。.海上生产空间:海上生产项目建设的优点是可大大节约土地,空间利用代价低,交通运输便利,运费低,能免除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冷却水充足,取排方便,价格低廉,可免除污染危害。缺点是基础投资较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海底电缆空间(通信、电力输送):通信电缆包括横越大洋的洲际海底通信电缆、陆地和海上设施间的通信电缆,电力输送主要用于海上建筑物、石油平台等和陆地间的输电。.储藏空间:利用海洋建设仓储设施,具有安全性高、隐蔽性好、交通便利、节约土地等优点。.文化、生活、娱乐空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各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重视开发海洋空间的旅游和娱乐功能,利用海底、海中、海面进行娱乐和知识相结合的旅游中心综合开发建设。一、海洋运输1、海洋运输的特点海洋运输在运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任务是完成隔海相望的或沿海各地的客货交流。海洋运输同其他运输方式一样,也是物质生产活动,但它有自己的特点。 2、近代海洋运输的发展二、滩涂资源1.我国沿海滩涂资源概况沿海岸带分布的滩涂是海洋空间资源的组成部分,它兼有海洋与大陆空间的某些特点和功能,已日益成为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重要的空间领域。我国沿海滩涂资源十分丰富。2.沿海滩涂的围垦3.保护生态平衡,综合利用海涂资源三、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战略1. 综合利用 2. 生活场所 3. 产业场所 4. 储藏场所 5. 娱乐场所6. 交通运输场所 7. 废弃物处理场 8. 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