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_第1页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_第2页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_第3页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安一中 新课标一轮复习学案 编码00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主备:李春英高二()班姓 名: 上课时间【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教学难点】历朝官制十分复杂,要全面详尽掌握十分困难的,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其中与本学习内容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考试说明】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u 知识点汇总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1、皇帝制度的由来:秦兼并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三皇五帝,自立名号为“皇帝”,随即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的权力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有效的制约。中国皇帝制度维持2000年之久,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方才废除。2、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内容或“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二、君权与相权(一)汉朝(巩固) 1、沿袭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初:郡国并行 错误地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部分地恢复了分封制。西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守,后称太守,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汉景帝至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2、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3、设中朝(内朝)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二)唐朝(完善) 三省六部制1、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概况:唐朝设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设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设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作用: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三)、北宋(加强) 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概况 秦: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西汉: 地方:设刺史(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 以后历朝:设御史台、都察院 (2)评价 监察体制的建立及不断完善,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等,以适应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实行时间先秦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时期特 点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1世官制。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这一制度决定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的现象。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2察举制。(含义、实施、评价)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要看德行和才能。汉武帝时代,察举制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3、科举制。(1)含义:(2)实施:(3)实质:(4)评价: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显然要比察举制时代凭现任官僚的主观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评价: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参政行政的机会,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制度对后世也产生极大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日益僵化、固定化,特别是明清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多数是君主的忠实奴仆等,从而日益出现严重的弊端。五、行省制度1、原因:为改变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国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3、内容: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并把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划归中书省管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由中央派官治理。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元朝还在福建行省(有时并入江浙行省)下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5、作用: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秦汉:郡县两级 魏晋 :州、郡、县三级制 唐: 道、州、县三级制 宋: 路、州、县三级制 元 :省、路、州、县四级制 明 :省、府、县三级制 清: 省、道、府、县四级制 六、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1)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2)史实:汉武帝设立“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元设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元加强皇权的最大措施在于注重从宗教方面加强控制。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1)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服从中央,中央牢牢控制地方。(2)史实: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u 知识体系构建u 合作探究列表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u 直击高考1、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御史大夫刺史都察院军机处A、B、C、D、2、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 A. 九品中正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3、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4、“王沔,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 )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5、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6、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行省制州郡县制郡县制道郡县制 ( )A. B. C. D.1.2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过程: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当时强大的国家之一;秦王赢政采取正确的策略,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实现了统一;赢政统一后,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巩固和扩大了统治疆域。(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称皇帝,建立皇帝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央行政机构;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度。(3)不同: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直击高考18 A D B A C D B A 9、(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3)皇位世袭。(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1.3参考答案u 直击高考1-6 ACACBBu 合作探究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代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和中央政府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