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是一轮思乡月盛唐边塞诗与中唐边塞诗的比较研究团文史在线同是一轮思乡月盛唐边塞诗与中唐边塞诗的比较研究丁佐湘.薛冰(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l盛唐边塞诗与中唐边塞诗在题材,审美,气骨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本文从题材研究,受众心理,文人心态的角度比较盛唐边塞诗与中唐边塞诗的差异.【关键词】盛唐;中唐;边塞诗;主题;受众心理;文人心态一,主题比较边塞诗是历史的产物,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比较盛中唐边塞诗主题,是对文学社会性的探究.1,对战争苦难,戍卒命运的描写盛唐边境战争的残酷性不亚于中唐,但盛唐诗人用极大的热情讴歌将士们的赫赫战功,浓墨重彩的描写将士们的高昂斗志.盛唐诗人并非是回避战争的残酷,只是汹涌澎湃的民族自信与勇气使苦难被遮盖.所以,盛唐边塞诗洋溢的是积极向上的阳刚之气,即使有悲愤,也是明媚,充满希望的.如高适的黯黯长城外,日末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李白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中唐前期的边塞诗仍有盛唐余绪,但诗作已与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意味.中唐边境战争多是失利之战,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个社会充斥着颓唐之气.王建的古从军就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写的:汉家逐单于,日没处河曲闻道西凉州,家家妇女哭.再如他的闻故人自征戍回,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揭露罪恶的兵役制,反映长期戍边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民众遭受的磨难:昔闻着征戍,三年一还乡.今来不换兵,须死在战场.2,对边塞风光的描写盛唐边塞诗中的边塞风光有着开阔宏伟的气势,充满丰富的想象.如祖咏的望蓟门: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族.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这与盛唐边塞诗人的心态密切相关,盛世中人们心态开放旷达,笔下的边塞之景自然呈现异域美感.中唐边塞诗人的审美方式与他们活动的地域范围有关,诗人所入边幕实是盛唐腹地,所睹之景已不是盛唐的大漠飞石,翰海冰川.诗人笔下的景物都蒙上了浓烈的伤感色彩,如李益的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云:莫遣行人照容溶,恐惊憔悴人华年.司空曙的关山月云:唯有故乡人,沾裳此闻笛.中唐边塞诗人似乎特别钟爱月,月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团圆.月圆容易人圆难,更是激起戍边将士心中无尽的悲凉与感慨.3,思乡,闺情主题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都是暂时,豁达的,往往被杀敌报国的豪情,忠君报国的热情所冲淡.如王昌龄的青楼曲二首,是少有的不以哀怨写闺情的边塞诗,诗中女子没有与爱人分别的凄楚,十分鼓励夫婿出塞,想象着夫君凯旋归来的气派场景,足以说明盛唐社会自上而下的盛世情怀.相比盛唐,中唐边塞诗中该主题的作品十分多,因为该题材可以折射乱世中心灵挫伤后冷寂的心态.世人们对朝廷腐败和将士的昏聩十分绝望,对边塞战况失去信心,更多的是在边境思慕家乡和亲人.如王建的渡辽水,戴叔伦的关山月二首,字字悲苦,句句血泪.4,送别主题盛唐的送别诗豪迈豁达,没有离愁别绪,只有追求功名,成就个人理想的呐喊.如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张判官赴河西.诗人激励友人勇往直前,以居高临下的气势和雄浑的内力显示出胸怀的阔达.相比之下.中唐送别诗的视野较为狭窄,情绪悲伤郁结,虽有一些继承盛唐余绪的豪迈诗作,如李益的送柳判官赴振武,但大多是借送别感慨江河日下,生活凋敝,流露出典型的乱世心态.如城池百战后,省旧几家残.处处蓬篙遍,归人掩泪看.二,两朝文人心态的差异每一时代的文学都与其时代心理有关,盛唐时期,唐帝国在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打破了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的唯路径,为文人开辟了一条封侯的捷径,中下层知识分子很快形成了入幕从军的风气,甚至出现壮士耻为儒的现象.所以,盛唐边塞诗中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渔阳肇鼓动地来,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动摇了唐王朝的社会基础,边境一片疮痍,整个西北边睡尽失.安史之乱不仅是唐王朝政治经济的转折点,也是边塞诗创作的转折点,边塞诗由盛唐的昂扬奔放转而走向气骨顿衰的中唐之音,隐遁出世与及时享乐等情绪逐渐占据诗歌主流.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日渐衰微,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社会危机严重,该时期边境战争的形式总是敌强我弱.中唐边塞诗人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乱世情结,他们书写战乱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流离失所的不安全心理,抨击朝廷的昏庸无力,希望收复故土,杀敌报国.其实,中唐边塞诗无论是数量或是诗人从军出塞的比例都远远高过盛唐.可一方面由于中唐边塞诗人基本上没有生活在边地幕府,许多作者是以方镇幕府的军中生活体验来创作边塞诗的.另一方面是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造成人口大量减少,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国家已无力提供更多的职位,有幸获取官职者,也因俸禄的大幅削减而难以自存,因此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投身各地军府,在边地塞垣中消磨岁月,寄托情思.诗人们虽仍驰骋疆场,但缺少盛唐诗人立功边塞的自发性,出师必胜的自信心,自然也就缺少了盛唐诗人的气度与视野,萧瑟阴森,悲怆低迷成为中唐文学的特征.三,受众诗必盛唐的文化J理文学可以散发一个民蕨的气场,更可以观照民族心理.谈及唐代边塞诗,人们很自然的认为是指盛唐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与其说书写的是战争,不如说是一种豪迈开阔的时代精神.相比之下,中唐边塞涛受关注程度远低于盛唐.究其原因,这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受众心理有关.王士祯对盛唐诗有过这样的评价:盛唐之于诗也,其气完,其铿以平,其色丽以雅,其力浑以雄,其气融而无迹,这句话概括出了盛唐诗歌的气骨,淋漓尽致的诠释了盛唐气象.盛唐诗歌是唐朝最鲜明的标签,是时代的最强音,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有着无限的张力.盛唐边塞诗的精髓是民族自信心,相比中唐边塞诗沉郁衰落之情,盛唐边塞诗更能点燃读者心中澎湃的民族情.所以,在文学传播过程中,盛唐边塞诗十分受读者喜爱.纵观中唐边塞诗,占据诗坛主流的是沉郁苍凉的诗风,边塞诗中所用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厉,低迷的意境.中唐诗人偏重书写战争的负面影响,戍边者的负面情绪,渲染战争场面的残酷与血腥.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盛唐边塞诗与中唐边塞诗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就像李白和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下转】13页下)随身而行的宣传符号文史在线豳周晓玲(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当人类从混沌蒙昧的原始生存状态中挣脱出来时,衣已经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品.随着服饰的种类式样的不断繁盛发展,服饰文化逐渐成为政治文化,民族文化,思想文化的外在标志,体现着对政治生活和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宣传引导,到清朝留发不留头的改制政策,再到清末民初革命党人恢复华夏衣冠的革命号召,无不体现出服饰的传播意义和宣传价值.【关键词】服饰;传播;宣传;认同感一,服饰是彰显尊卑,强化等级观念的工具等级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政治工具,封建社会中无处不体现着尊卑的区别,上白天子下自文武百官,庶民百姓都在这一体系规范的控制之中.古人赋予服饰的特殊等级意义,清晰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与政治宣传的密切关系.冠是中国古人的重要服饰之一.春秋时对冠义的解释为:冠者,礼之始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客体,齐颜色,顺辞令.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客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古者圣王重冠,所以为国本也.在周朝,天子诸侯大夫皆可戴冕,但冕前的流珠数量不同,天子12条,诸侯9条,以此类推,尊卑等级由此显见.在中国古代的服饰体系中,服色是区分身份等级最为直观的显示.唐代官服以色定品,天子服正黄,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严格规定服制颜色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强调人的品级地位._:,观其人知其行,服饰是个人品性和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在中国古代以貌取人并不是贬义词,古人认为貌者情之华,服者心之文,也就是说人的性情可以通过相貌显露出来,人的思想品位可以通过衣着打扮表现出来.古人服的饰种类,样式,花色繁细,场合不同,身份不同则衣饰也不同,林林总总体现出穿衣者的文化修养和个人品性.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正其衣冠,尊其瞻视,由此达到俨然,人望而畏之,是威而不猛的效果.魏晋时期的傅玄曾专门写过一篇衣裳铭,表达了他对服饰与修养表里关系的看法,衣以饰外,德义裕内,内修外饰,礼之则也.由此可见,古人把衣着作为传达个人内在品德信息的重要手段.三,服饰是反映民风习俗的镜子民俗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服饰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地域或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服饰同时也起到了传递民俗风习信息的作用.中国古代常常借用行政手段推行服饰改革,进而传播某种观念,形成新的风尚.在战争的阴霾中,赵武灵王把推行胡服作为强国的重要办法,要求全民着胡服,学骑射.他曾对不愿意易服的叔父公子成说:寡人胡服,将以强也,亦欲叔父服之.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判也.今寡人教民,做教易服,而叔父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这段对话明确传达了赵武灵王对易服的目的和决心.在赵武灵王的不懈坚持和积极推动下,赵国人无论贫富贵贱都穿起了胡服,学习骑马射箭.很快,这一易服政策就见到了成效,赵武灵王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成为当时的军事强国.赵武灵王产生这样的目的和决心的源动力就是他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所看到的潜在于胡服中的少数民族尚武的观念,他希望借助服饰的改革使这种观念深入民心,最终增强国家的战斗能力,保卫国家政权的稳定.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的封建王朝,在建立政权后,如何处理民族融合与统治的关系是当权者面临的重大问题.元代的贵族在交际场合穿的是向右开禁的袍子,这是一种沿袭汉族传统的服饰;而在其他场合则更多的是穿着向左开襟的上衣,体现了蒙古人尚武的少数民族习惯,这两种服饰形态的糅合映射出他们既有汉化的倾向以维持统一,又有保留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要求以彰显统治者的权利的矛盾心态.到了明清时期,易服现象愈演愈烈.明朝以四方巾象征四方安定,采用六合帽象征六合一统.清朝人关后将服饰改革纳入统治制度的改革内容之一,将满汉风俗相融合,长袍马褂和瓜皮帽成为当时时尚的代名词.这些都是统治阶级通过易服推动人们风俗习惯的变迁,传递本朝新观念,新制度的体现.四,服饰是职业身份的标识对阶级地位极度重视的中国古代社会,服饰制度是从法令的角度由国家强制规定的,服饰在标识职业方面的作用往往受到严格制约.据记载,魏晋时期曾经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宋朝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细致描写过宋代京都工商百户,各行各业的着装区别,(京城)士农1二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外越,诸如香铺里香人,即顶帽披背.质车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这段文字明确表达出服饰作为区分行业的传播功能.服饰的这一功能既来源于统治阶级的规定,也包括约定俗成的因素,不同行业的不同着装使人们在交际往来中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对方的职业信息,推动沟通交流的顺畅进行.服饰在表现民族认同感方面的意义不容小觑,所以中国历史上服饰的变化总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的.满清人关甚至不惜以屠杀的方式达到剃发易服的目的.正是由于统治阶级对服饰宣传功能的重视和忌惮.如果我们把语言文字视为文化的内涵,那么服饰就是文化的外观,而往往外观比内涵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服饰作为国家政治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超越自身的实物属性,以隐含的观念形式承担起宣传的重要功能.【参考文献】【1】-t,1,旭培.华夏传播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MI.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圣.中唐边塞诗深刻书写了守边将士悲苦的命运,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有同样高涨的报国热情和雄心壮志.从艺术成就来看,中唐边塞诗的描写功力,表现手法,诗歌意境等完全可与盛唐相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秋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四单元 10以内数加与减 第12课时 做个减法表
- 跨境电子商务双语教程 习题和答案Chapter 7
- 水课件模板教学课件
- 输电线路线缆接头技术方案
- 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案
- 智算中心实时数据流处理与分析
- 失智老年照护上海城建职业82课件
- 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指导社区护理学86课件
- 隧道检测与维护技术方案
- 水的篆书课件模板
- 2025年长沙市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
- 建筑工地驻场人员管理办法及流程
- 2025年全国工会系统经审业务技能大赛知识总题库(1800题)-中部分
- 心脏骤停的急救及处理
- 红十字急救包扎技术培训课件
- 狂犬处置门诊管理制度
- T/CAQI 18-2016婴幼儿室内空气质量分级
- 纳米复合高分子膜材料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能效管理合同协议书模板
- 禁毒社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既有办公建筑体检评价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