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茶叶名县”实现产业富民.doc_第1页
造“茶叶名县”实现产业富民.doc_第2页
造“茶叶名县”实现产业富民.doc_第3页
造“茶叶名县”实现产业富民.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造“茶叶名县”实现产业富民中共竹山县委竹山县人民政府一、竹山茶文化源远流长,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已具良好基础。竹山县位于鄂西北边陲,是华夏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圣地,是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和“二七”先驱施洋大律师的故乡。国土总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9镇8乡共17个乡镇,总人口45万,其中农业人口39万。竹山县种茶品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有关资料表明,在唐朝武周年间,竹山的茶叶就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相传卢陵王李显谪贬房陵后思母心切,在回长安途中路过得胜圣水村时,品尝了当地的茶叶,见其品质殊异,乃茶中极品,遂带少许献于母后武则天。武后品饮此茶,倍加赞赏,遂赐名“圣水贡茶”,并令建御茶苑和圣水寺,以传承圣水茶艺。千百年来,圣水茶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竹山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丰茂,土质肥沃,适茶面积大。据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全县适茶面积在40万亩以上。同时,特殊的光、热、水、土和生态组合,决定了我县发展高香型生态有机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几十年来,竹山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茶叶产业已具一定规模,富民效益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到2004年底,全县茶叶基地总面积达到6.5万亩,产量达到450吨,销售收入达到4300万元;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到30多家,从事茶叶产业的农户达到1.2万户、近5万人,茶农人均从茶叶产业发展中获得的收入达到86O元。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县培植茶叶品牌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圣水系列绿茶已连续三次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和名牌产品,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茶”、“湖北省十五大有机名茶”,湖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今年5月1 8日,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正式命名我县为“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二、合力打造“茶叶名县”,加快建设“绿色小康”。竹山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立地条件多样,适宜发展的农业产业较多,其中,茶叶产业是在发展中没有“杂音”的产业,从县委、县政府到乡镇、部门,再到村组和农户,认识高度统一,行动协调一致。近几年,全县茶叶产业投入每年都保持在300万元以上,其中,去年达到近400万元,预计今年将突破500万元。为打造“茶叶名县”,加快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发展(重点是茶叶产业)、人际关系和谐、群众生活富裕的“绿色小康”,我们在茶叶产业发展中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扩张规模,夯实基础。加强茶叶基地建设,使之具有较大的规模,是做强茶叶产业的基础。近几年,全县每年新建茶叶基地都保持在5000亩以上,其中,2O04年达到10074亩。县委、县政府计划今明两年分别新建茶叶基地1.5万亩、2万亩,到2006年底,全县茶叶基地总面积达到10万亩。对新建茶叶基地,由县政府向农户无偿提供种苗和基地规划服务、技术指导。同时,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着力培植茶叶生产骨干乡镇和专业村。目前,全县面积在5O00亩以上的茶叶生产骨干乡镇达到6个,面积在500亩以上的茶叶生产专业村达到40个,一批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绿色小康村”正在脱颖而出。创新体制,壮大龙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推进茶叶企业民营化改革作为做大做强茶业产业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突破口,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县内茶叶加工企业包括原国营圣水茶场、大观山茶场等已全部实现民营,营造了加速发展的体制优势,增强了企业生机与活力。在茶叶加工企业民营化改革到位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强化了扶持措施。一是为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方面,由县委、县政府从省内聘请茶叶知名专家作为龙头企业的常年技术顾问;另一方面,从国内农业大学茶学系中引进本科毕业生到龙头企业工作,其人事、党团、工资等关系放县农业局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各项待遇。二是由县政府出资改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去年,县政府出资80万元,修通了由圣水茶场总部接老白公路的水泥路;今年,又启动了圣水茶场谌家坡加工车间环茶园水泥路、观山茶场接老白公路的水泥路、圣水茶场宝丰九里岗加工车间接襄关路的水泥路建设,总投资在200万元以上。三是对茶叶龙头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无论投资额度多大,无论业主来自县内还是县外,县政府一律按其投资总额的1O予以奖励。四是对龙头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广告宣传等给予扶持。五是鼓励党政干部,特别是改非领导干部和在职农技干部领办茶叶加工企业或到茶叶龙头企业创业。为此,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上措施,促进了民营化后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湖北圣水茶场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产值250万元,今年可突破500万元,实现第一个翻番目标。目前,公司员工精神振奋,正在谋划企业扩张等相关工作,已动工新建宝丰、竹坪两个新的加工车间,预计公司明年的产值可突破1000万元,实现再翻一番的目标。在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经营效益大幅提升的同时,广大茶农的收入也得到了快速增长,实现了企民双赢,使广大茶农从茶叶产业发展中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打造品牌,提升质量。对于茶叶加工企业来讲,品牌是灵魂,质量是生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要求县农业局和茶叶加工企业高度重视茶叶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做到了打造品牌舍得人力,保护品牌舍得近利,弘扬品牌舍得投入。为不断提高竹山茶叶的市场影响力,县委、县政府专门聘请茶叶名家到茶叶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有效地提升了茶叶加工质量。加强策划,拓展市场。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产量的增加,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盘大做强茶叶产业,县委、县政府精心策划茶叶产业的宣传和市场开拓工作。今年春茶上市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十堰城区组织召开了圣水春茶上市推介会;年初,由县政府出资在城关地区、十堰城区等地为茶叶产业设置了大幅户外广告;会同十堰电视台、十堰日报、十堰晚报策划了一系列的茶叶专题节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还带领茶叶骨干乡镇和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的主要负责同志赴江苏、浙江、青海、甘肃等地考察茶叶销售市场,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产销联系。三、强化目标管理,实现产业富民。规模、效益目标:到2006年底,全县茶叶基地总面积达到1O万亩,产量突破1000吨,产值突破1亿元,茶农人均从茶叶产业发展中获得的收入突破1000元;到2010年,全县茶叶基地总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突破2000吨,产值突破2亿元,茶农人均从茶叶产业发展中获得的收入突破2000元。 品牌经营目标:全力打造圣水品牌,使之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继续培植23个较有影响的茶叶品牌,最终形成34个品牌竞争发展的格局。龙头企业建设目标:重点扶持湖北圣水茶场有限责任公乏使之到2006年底产值突破1000万元,2010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大力扶持竹山观山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