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Renal Pelvis.doc_第1页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Renal Pelvis.doc_第2页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Renal Pelvis.doc_第3页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Renal Pelvis.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刊文献肾盂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袁松英1 杨华1 王化修2(1.邵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湖南 邵阳 422000)摘要:目的 探讨肾盂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肾盂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其病理形态特征。结果 4例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II级,均合并肾结石。免疫组化染色: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34E12)、PCNA呈强阳性表达。结论 肾盂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常合并肾结石,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诊断困难,治疗以根治性患肾切除为主。关键词:肾盂;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学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Renal PelvisYUAN Song-ying1,YANG Hua1,WANG Hua-xiu2. (Department of Pathology,Shaoyang Central Hospital,Shaoyang 422000)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y characteristics,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f renal pelvis(SCCRP) 【Methods】The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4 cases SCCRP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with HE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s. 【Results】The differentiation degree of SCCRP was degree II and all associated with renal calculi.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showed that 34E12 and PCNA were strongly expressed in SCCRP. 【Conclusion】SCCRP is a rare neoplasm and associated with renal calculi.These are poorly differentiated tumors with poor prognosis.Early diagnosis is difficult and radical nephrectomy is the first-choice treatment.Key words: Renal Pelvi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linicopathology 作者简介:袁松英(1978-),女,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病理。肾盂鳞状细胞癌少见,临床上常因满足于其合并的肾结石诊断而误诊或漏诊。现将本地区收治的4例肾盂鳞状细胞癌报告如下,并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和文献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选择 4例肾盂鳞状细胞癌石蜡标本分别来自邵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例)和邵阳医专病理教研室(2例)。1.2 方 法 取石蜡包埋标本行常规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所用一抗: 34E12、PCNA均由上海长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2 结 果2.1 临床特点 4例均为男性,年龄在37 66岁,平均56岁。肿瘤位于右侧3例,左侧1例。4例患者均伴有患侧肾区钝痛和叩击痛及反复的尿路感染症状,且合并肾结石、肾盂积水。3例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及脓尿。2.2 病理检查 巨检: 肿瘤沿肾盂并在肾实质内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切面灰白色,1例伴有坏死。未见送检淋巴结。镜检:癌巢呈片状及团块状,未见角化珠和细胞间桥,广泛浸润肾实质,肿瘤间质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图1)。输尿管切缘及肾周组织未见癌浸润。1例另见大片坏死灶。2.3 免疫组化 34E12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呈强阳性表达(图2);PCNA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细胞核,呈强阳性表达(图3)。2.4 随访:3例在术后1年内死亡,1例2年后失去联系。3 讨论肾盂肿瘤中鳞状细胞癌少见,近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肾盂鳞状细胞癌仅32例。关于其组织起源,一般认为由于肾结石的长期慢性刺激引起移行上皮发生鳞状上皮化生,转变为鳞状细胞癌,这与本病常合并肾结石的临床特点相一致1-2。有学者认为,可能在胚胎发生的早期,中肾管在形成肾盂、集合管时从泄殖腔向肾盂引入的外胚层细胞发展而来3。也有文献指出4,可能起源于肾集合管上皮细胞且与集合管癌同时发生发展。主要临床特点:肾盂鳞状细胞癌常合并肾结石、肾盂积水而被误诊、漏诊,术前诊断率低。大部分病例有明显肉眼血尿,肾区钝痛和叩痛,脓尿,消瘦,发热等症状。主要病理特点:肿瘤沿肾盂呈广基浸润生长,瘤体扁平,常伴有坏死,部分呈溃疡状。镜检观察:分化程度一般属鳞癌IIIII级。癌细胞大多呈片状及团块状排列,广泛浸润肾实质,肿瘤间质有不同程度的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PCNA呈强阳性表达,反映瘤细胞增生活跃,侵袭性强,易发生转移,预后不良。一般不发生输尿管、膀胱的种植性转移。肾结石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对肿瘤的掩盖,合并感染及肉眼血尿的存在对脱落细胞学诊断的干扰,临床医生对肾盂鳞状细胞癌认识不足等是造成本病术前诊断率低的主要原因5。肾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方法较多,脱落细胞学检查是最传统、侵袭性最小的检查,但阳性率不高。排泄性尿路造影是诊断肾盂肿瘤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合并结石,往往影响其诊断。B超检查对肾盂肿瘤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肾脏包块的定性和肾盂内浸润生长肿瘤的鉴别有很大的局限性。CT对于肾盂肿瘤的诊断和分级分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MRI可使扩张的肾盂及其内在的肿瘤充分显影,而且无须使用造影剂,较CT更安全可靠,即使肾功能严重受损者亦可应用。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有确诊价值。肾盂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高,且肾盂壁较薄,故早期即可出现扩散和转移,多数在确诊时已为晚期,预后差,从文献报道的随访结果来看,大多在数月内发生转移而死亡。对于长期、复杂肾结石的高龄患者出现以下情况者应高度警惕合并肾盂鳞状细胞癌的可能:伴有长期泌尿系慢性感染史;肾功能严重受损;近期腰痛性质明显改变,表现为加剧或持续性疼痛;出现消瘦、纳差、贫血等恶病质表现,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术中不满足于切开取石,对高度怀疑者应全面探查肾盂、肾实质,行快速冷冻切片检查确诊,防止伴发肾盂鳞癌的漏诊。肾盂鳞状细胞癌的治疗目前多主张仅行根治性患肾切除+局部淋巴结清扫术6-7。术后可结合放疗和化疗,但尚无可靠依据证明放疗与化疗对预后有帮助。参考文献:1 陈合群,齐范,张向阳,等.8例肾盂鳞状细胞癌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25(3):307-308.2 管同郁,黄迪亚,杨宁,等.肾结石偶发肾盂鳞状细胞癌8例临床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3,23(2):170-171.3 陈仕高.肾鳞状细胞癌1例J.四川医学,2007,28(8):914.4 刘文丽,苏妩.肾集合管癌并鳞状细胞癌一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10):681.5 李臻,谭新巍.肾鳞状细胞癌1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6):1224-1225.6 许传亮,张烨,高旭,等.肾结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