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街人家 (1).docx_第1页
杨柳街人家 (1).docx_第2页
杨柳街人家 (1).docx_第3页
杨柳街人家 (1).docx_第4页
杨柳街人家 (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柳街人家(二题) 李永颐老城杨柳街,这条仅500多米长的街巷内七八十年前便垂柳依依,景象幽深,不少住户非一般家庭,在遵义有着显赫一时的家族史。我从童年起便对此街熟悉无比,对每家每户了如指掌。从步行街右边起:第一家是吴发科家,开一间小杂货店,他的妹妹吴菊英,与我婶母徐全书(文化小学退休教师)、我八孃赵珣(赵乃康幼女)同在遵义县中十一期毕业。后八孃县高毕业,婶母县高肄业一直任教,吴菊英在城成小学任教,丈夫赵璜,夫妻均故。第二家是江松荃,有女江光义,解放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军,复员后在百货公司工作(已故)丈夫姓何,是遵义糖厂厂长。第三家是遵义出名的高坎子贡生刘兢湖,生子刘崧生(妻王碧霞)琦生、挺生、溶生、女菊生(辛墨林市长丈母)、幺女俊生(均故)。崧生儿子刘桂郎,遵义三中教师,解放后换房到老城大士阁内。刘崧生,又名俊夫,赴法勤工俭学生,入里昂大学古生物科,曾任达德中学及三中学监等职,并任驻遵第五师师长蒋在珍(字丕绪)的秘书长一年多。第四家:严伯陵,在外省做大生意。虽经商,却爱国爱家乡,为地方办实事,他在遵义丁字口开有名躁一时的“环球旅社”。旅社的收入,部分用于资助当时的“高等小学”(后称为“老标小学”,解放后名“文化小学”)。第五家:幸炳棠,因周志远家国光肥皂厂要扩大,买了隔壁幸家三间房,幸家于1953年买房到柿花园一号刘建忠半边房、与我家同住十列九间房共十八间(浙大西迁时的俱乐部、接待室)。第六家:周子尼家。子周志远的国光肥皂厂1949年秋正式出产品,产品质量极优,声名大振,遵义人都喜欢用。1952年公私合营。第七家:余家大院。是我六姑母李锡仪夫君余如松(黄埔十一期毕业生)家的大院。六姑母与六姑父结婚后,因大院是一四合院,我李培荃三爷爷遗孀三奶及我的三姑妈李锡静、姑母的女儿马超华、四爷爷的遗孀四奶及四姑母李锡柔、女陈世华、五姑母李锡华均住此院内。第八家:杜绾字绶青,遵义人,天津高等专门学校毕业。1932年在三中任代数老师,民国年间我辈称为四姑公,他妻子四姑母,是一双小脚。拄一拐杖,瘦而略高,是前遵义市教育局局长杜锡龙之母。杜家门口跨街有清勅立的“贞洁”牌坊一座。第九家:杨葆宸家。杨葆宸字青岩,遵义著名文史学家杨祖恺先生之父,幼年家道中落,20岁选为府学生员,后补凛膳生,从姑父王藻章习书法,成为大家。清光绪末年,袁玉锡任遵义知府,举新政,兴学校,延揽地方人士协助,杨葆宸受聘,与张图芝等筹办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时期,他与李筱荃同属遵义自治学会代表,迎接光复遵义的大汉军政府朱兴武、冉文伯入城并举行交旗仪式。遵义著名女作家卢葆华之父卢铭尊(原名宗彝),号伯周,遵义县东乡宋家坝人,带着卢葆华亦在松岩家厢房住了七年。卢铭尊,前清秀才,早年曾在四川住过,还乡后,从事教育工作。民国十六年,在遵义两级小学堂教国文,住杨柳街杨葆宸家厢房。他的夫人是赵乃康胞妹。膝下仅有卢葆华一女,卢葆华1902年出生,她的丈夫赵文特,赵忻(又名懿)是独生子,遵义光绪二年丙子科举人,曾任四川名山县知县,著有延江生诗集并修名山县志、是大儒郑子尹的外孙。他与卢葆华结婚后有三个孩子。大约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左右葆华离家。她的父母仍在杨家住了两年。此后为祖恺老人之“连襟”喻悫敷家佃住(喻悫敷是我祖父的学生,我辈称为姨爹)。第十家:即天主教堂,解放后遵义图书馆就是用天主教堂开办的。傅梦秋(18971961年)先生亦居于此,先生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体育系。曾任贵阳民众教育馆馆长、贵州大学教授等。解放后任遵义市图书馆首任馆长。毕生研究词谱学,著有词调汇编。1961年元月2日病逝于专区医院,时年64岁。从步行街左边起:第一家文化小学教师王锡良、夏季芬夫妻家。第二家:樊英和家(原在供销社工作)。第三家:民国时期二十五军副军长犹国才公馆(他的后院解放后曾改造为地区公安处)。现为“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是来遵义的游客必参观景点之一。第四家:民国时期团长陈泮湘,(字鉴,仁怀大坝人,儿子在鉴、在典),在鉴即四姑母李锡柔夫君。丈夫去世后,她带着我九表姐陈世华回到余家大院与四奶同住。第五家:唐凤岗的唐家大院(民国年间名气极大的胡献之佃住),此院原是刘端棻举人(号隧棠)家的大院及祠堂。第六家:王梦花家,子庆犀,女庆霞。第七家:是当时国民党立法院院长,国大代表刘健群及妻子张淑琴居住(刘随蒋介石去了台湾),解放后房子被政府没收,给予民主人士段泽夫家居住。第八家:侯家公馆。我的二表孃原舜的父亲侯之珪(字筱伯),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师副师长。(详见后文)第九家:王雨豪、王雨苍、王雨田兄弟及各房居住。第十家:何家小院,何味根系民国年间遵义县参议员,老城区区公所所长。子何承模、何俊模(承模妻子江珣,解放前任县中女生指导,解放后文化小学教师),承模是四中、一中老师(已故)。第十一家:即现在文化小学。 二、候家公馆的故事老城杨柳街有一幢著名的“侯家公馆”,是民国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师副师长侯之珪(字小伯)(18921928年)的公馆。他一九二八年率部在贵州铜仁穿洞场与地方军阀李燊(字小炎)开战时不幸阵亡,年仅三十六岁。侯之珪战死后,他的夫人侯王杞良(19011951年)带着三女一子(侯厚尧、厚舜、厚禹、厚汤)从桐梓来到遵义租城墙上王芝龙家厢房居住。侯王杞良是贵州桐梓县人,民国年间人称“侯二太”。侯二太在当时的官场中很有名气,那时达官贵人的太太夫人穿着都十分豪华,珠光宝气。而她却与众不同,身穿男式大领装,梳的是男式的“飞机头”,给人的印象就是霸气、傲气十足的公子哥儿气。1932年,蒋介石任命王家烈为贵州省政府主席兼省民政厅厅长。王家烈与侯王杞良是本族(侯王杞良称王家烈为叔祖公),王家烈不忍心侯王杞良妻儿租房住,于是就以省府的名义拨款给侯王杞良买了老城杨柳街27号房屋一幢,侯王杞良与子女一直就住在此房,同时省府还每月拨给她大洋一百元作抚恤金。抗战爆发后停发。抗战时期,侯王杞良学会了抽大烟,由于她嫌躲“警报”时疏散太麻烦,她干脆带着子女住到南门南泉寺(今官井井坎上)居住,并当了居士。她出家的目的不是诵经念佛,独守清灯,而是想找块清静之地,过另外一种她想要过的生活。每天侯王杞良抽足大烟后,就邀约一些达官贵人的太太们打麻将,打完麻将就吃南泉寺的素席。当时南泉寺的素食在遵义是出了名的。搬到南泉寺后,侯王杞良依然生活得十分愉快,一方面她和南泉寺的主持杨和尚(法名释行柱,是我的保爹)的关系向来很好,加之侯王杞良生活阔绰,出手大方,经常出资资助寺庙;另一方面,达官贵人的太太们经常受侯王杞良之邀到南泉寺打牌吃饭,带动了寺内香火旺盛,香客不断。我的记忆中侯王杞良除了喜欢打牌外,还喜欢放风筝,并且很在行。每年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三四月,侯王杞良就会在南门城墙上放风筝。她的风筝不但大,而且十分精致,有蜈蚣、鱼、鸟等各种动物造型,栩栩如生,随风飘扬。只要遇到侯王杞良放风筝,石家堡(今官井菜场后面)及周围向家沟、胜龙岗、磨刀溪、玛瑙窝、官井路、体育场等地的居民、农民都会蜂涌而来看观赏,就像现在举办的风筝节一样,热闹非凡。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浙江大学西迁时,侯王杞良把公馆租给浙大作女学生宿舍。抗战胜利后,她的二女儿侯厚舜与王同星(时任国民党空军防空学校编辑室主任)结婚,婚后一直居住在侯家公馆。1951年,王同星夫妇调黔西南州望谟县支边,1952年任望谟县城关镇镇长,土改时任土改工作队队长。1953年调贵阳“贵州行政干校”学习,因家庭和个人历史问题,王同星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分子,坐牢15年,一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被落实政策,安排到遵义师院教外语(后病故)。多年后的2007年5月,我到遵义师院看望多年来未见面的二表孃侯厚舜。她已八十三岁高龄,虽然身患癌症,但依然开朗豁达,谈笑自若。我帮她把凌乱的资料整理好后,又专程到老城给她买了两碗“金志抄手”,我说:“二表孃,我今天是来听听您老对我写的一些资料的意见的。”当我念到“昔日杨柳街侯家公馆”这篇初稿时,她听得十分专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