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217.4-2007 桑蚕种 第4部分 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doc_第1页
DB33 T 217.4-2007 桑蚕种 第4部分 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doc_第2页
DB33 T 217.4-2007 桑蚕种 第4部分 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doc_第3页
DB33 T 217.4-2007 桑蚕种 第4部分 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doc_第4页
DB33 T 217.4-2007 桑蚕种 第4部分 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33/217.1-2006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2007-04-05实施2007-03-05发布桑蚕种 第4部分: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Silkworm eggsPart 4: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silkworm eggs productionDB33/T 217.4-2007代替DB33/T 217.3-2002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ICS65.020.20B 611DB33/T217.4-2007前 言DB33/ 217-2007桑蚕种分为七个部分:第部分:桑蚕种质量;第部分: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第部分:桑蚕种母蛾检疫规程;第部分: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第部分:桑蚕种冷藏保护技术规程;第部分:桑蚕种浸酸技术规程;第部分: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本部分为DB33/ 217-2007桑蚕种系列标准的第4部分。本部分代替DB33/T 217.3-2002桑蚕种 第3部分: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本部分与DB33/T 217.3-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和表述、概念及部分技术内容;删除了投产蚕品种确定、散卵原种、双重保种、冷藏浸酸等生产技术内容;简化了桑园培育中部分内容; 修订了部分数字标准,如饲育温度24.5、26.5统一改为24、26;雌雄蛾交配后5min10min改为10min后;蛾盒袋蛾后3d5d,方可烘干改为3d后等;增加了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的繁育质量要求(见3.4.1);增加了因个体淘汰率达到40%以上不能制种要求;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省蚕种管理站、浙江省蚕种公司、浙江省蚕种质量检验站。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陶涛、张庆芳、张三妹、林宝义、黄衍峰。本部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 217.3-1998、DB33/T 217.3-2002。DB33/T 217.4-2007桑蚕种 第4部分: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桑蚕种繁育技术规范。本部分适用于桑蚕种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DB33/ 217.12007 桑蚕种质量DB33/T 217.22007 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DB33/T 217.32007 桑蚕种母蛾检疫规程DB33/T 217.72007 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3 繁育基本要求3.1 繁育制度 蚕种繁育实行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制度。即饲养原原母种制原原种并择优留原原母种,饲养原原种制原种,饲养原种制一代杂交种。3.2 饲育形式3.2.1 原原母种采用单蛾区育。每1蛾蚁量为1饲育区,饲育量应不少于20蛾区,制种前应不并区。3.2.2 原原种采用蛾区蚁量育。1龄3龄每饲育区为2g4g蚁量,3龄后经预知检查无微粒子病后可并区,但每区应不超过20g蚁量。3.2.3 原种采用分区蚁量育。1龄3龄每饲育区蚁量,专业场不超过50g,原蚕区以户为单位;3龄后经预知检查无微粒子病后,可适当并区。3.3 制种方式3.3.1 原原母种、原原种生产原原种,采用蛾区数应不少于10蛾区,严格实行同品种(品系)异蛾区交配制种。每蛾单独产卵,制成以14个卵圈为1张的框制种。3.3.2 原种生产原种严格实行同品种异饲育区交配制种,杂交的原种按规定的组合交配。以本生产单位相似条件的若干饲育区所制的蚕种作为制种批,一个制种批的毛种数量应不超过1000张。每蛾单独产卵,制成28个卵圈为1张的框制种。3.3.3 一代杂交种生产一代杂交种严格按规定的杂交组合进行异品种交配,不得改变杂交组合型式。先采用混合平附产卵,最后加工成品时制成盒装散卵。以本生产单位同一杂交组合(正交或反交)相似条件的若干饲育区或农户为单位所制的蚕种作为制种批,一个制种批计划生产的毛种数量应不超过10000张。制种批内可按制种日分段,原蚕区也可按制种户分段。经微粒子病检疫合格后,加工成品蚕种时,可视情况将过小的制种批合并,但合并后每批成品蚕种总量不超过3000盒,并有记录可追溯合并前的批次及质量检验、母蛾检疫情况。3.4 质量预控3.4.1 种茧质量要求各级蚕种在生产过程中都应随时选除不符合品种固有特性及不良的卵、蚕、茧、蛹、蛾,达到相应的种茧质量要求。各级种茧质量要求,见表1、表2、表3。表1 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质量要求项目熟蚕虫蛹生命率(%)茧层量(g)茧层率(%)多丝量品 种春制中系880.4022.5日系860.3522.5秋制中系840.3322.0日系820.3022.0中丝量品 种春制中系900.3220.0日系880.3019.0秋制中系860.2619.5日系840.2418.5注1: 原原母种留种蛾区全茧量区间开差必须控制在0.1g 以内;区内个体开差控制在0.2g 以内。茧层量蛾区内个体选择标准应控制在当期留种区的全茧量平均值乘以茧层率要求所得的值以上;注2: 原原种留种蛾区全茧量区间开差必须控制在0.2g 以内;区内个体开差控制在0.3g 以内。表2 原种种茧质量要求项目克蚁收茧量(g)死笼率(%)茧层量(g)茧层率(%)多丝量品 种春制中系2800100.4022.5日系2600100.3522.5秋制中系1800130.3322.0日系1600130.3022.0中丝量品 种春制中系300080.3220.0日系280080.3019.0秋制中系2200100.2619.5日系2000100.2418.5表3 一代杂交种种茧质量要求项目死笼率(%)春制12秋制153.4.2 预知检查以饲育区为单位,对收蚁后的残蚁、死卵、各龄迟眠蚕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及时淘汰有微粒子病的饲育区。3.4.3 淘汰不良饲育区及个体各级蚕种的繁育应防止品种、品系混杂,做好品种、品系之间饲养、制种时的隔离工作,及时淘汰性状不良的饲育区与个体。单蛾育的应整区淘汰不符合品种、品系固有性状的饲育区。3.4.4 淘汰不健康饲育区各级蚕种应按规定实行分区饲育,同一卵圈的蚕只能在同一饲育区内饲养。在蚕期发育明显不齐,暴发蚕病、中毒等导致蚕健康度严重下降而产生大批淘汰蚕、种茧的,应严格控制制种。凡淘汰率达到40%以上的饲育区,不能制种。3.4.5 种茧选除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蛾区选除率应不低于28%,蛾区内个体选除率应不低于25%;选茧后良茧率达到100%的,方可制种。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选除茧率超过60的蛾区不能留种,原种种茧个体选除率应不少于总收茧量的10%,选茧后良茧率在90%以上的,方可制种。3.4.6 特殊种茧处理3眠蚕、5眠蚕的茧可计入收茧量,但不能制种;原种以上各级种茧,双宫茧不能制种。3.4.7 母蛾袋蛾微粒子病母蛾检验袋蛾,按DB33/T 217.32007规定。4 桑园4.1 基本要求4.1.1 园地 选择地势平整,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土壤pH值呈微酸性或中性,能排能灌,氟化物、硫化物等有害气体和农药污染较少的环境。4.1.2 桑园面积根据蚕种生产规模,一般春期每饲养1000g蚁量,应配专用桑园10hm2(150亩)左右,生产原种以上蚕种的,应另配15%20%的小蚕专用桑园。桑树投产年限不宜超过20年,每年应有计划更新桑园总面积的5%10%。4.1.3 桑品种 因地制宜选择适应当地条件的优良桑品种,注意早、中、晚熟桑品种搭配,兼顾春、秋季的用叶要求,防止品种单一,但同一地块的桑品种要纯正。4.1.4 群体结构每667m2(亩)栽种600株750株,采用中干或低干拳式树型养成,留拳2500个3000个,有效条7000根8000根,总条长9000m以上。4.2 桑园管理4.2.1 桑园施肥桑园施肥应做到氮、磷、钾配合施用。全年每667m2(亩)纯氮施用量不少于3540,氮、磷、钾以5:3:4为宜。桑园氮素肥料有60%以上来自有机肥。4.2.1.1 施肥方法桑园施肥方法,见表4。4.2.1.2 根外施肥可用浓度为0.5的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在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桑树根外施肥2次3次。秋期可结合治虫进行,但不能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根外施肥应在用叶前7d10d结束。4.2.2 摘芯根据天气情况、用叶时期,分期分批进行。一般在大蚕用叶前8d10d进行,摘去一芯一叶。表4 桑园施肥方法施肥时期占全年施肥量(%)肥料种类施肥时间春肥15氮、磷为主,配施钾肥春分前夏肥45氮肥为主,配施钾肥分2次,第1次在夏伐后,第2次疏芽后秋肥10全部氮肥8月上中旬冬肥30有机肥为主桑树休眠至土壤封冻前4.2.3 伐条、疏芽以夏伐为主。夏伐在春叶采后7d内完成,先采先伐,并结合伐条增拳补拳,恢复树形树势。疏芽在伐条后进行,当新梢长到15cm20cm可分出新梢强弱时,进行第一次疏芽;新梢长到30cm 时,进行第二次疏芽。疏芽应去弱留强,留枝分布均匀4.2.4 除草、翻耕及时除草,若用除草剂,则应选择对蚕无药害的除草剂,并不宜在幼龄桑园使用;桑园一般要求全年翻耕2次,11月12月进行冬耕,深翻15cm20cm,夏伐后进行夏耕,深度7cm10cm。4.2.5 剪梢、修桑剪梢应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进行,剪去枝条长度的20%25%。修桑应在桑树休眠期进行。4.3 桑叶收获4.3.1 采叶时间根据用叶要求适时采摘。应避免在高温烈日下采叶。秋期桑叶含水率偏低时,可适当采一部分露水叶。4.3.2 采养结合采叶要注意采养结合。7月下旬8月上旬将枝条下部1/3桑叶全部采掉,或利用饲养早秋蚕用叶。晚秋至少留梢部5片6片叶,让其自然税落。采摘秋叶要注意采叶留柄,保护腋芽。4.4 病虫防治4.4.1 防治原则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建立完善的预测预报制度,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4.4.2 冬季防治冬季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重点控制病虫害的越冬基数。在早春前,剪去枯枝、半截枝、枯桩和病虫害枝,挖除患病毒性和细菌性病害的病株,收集残枝落叶,清除杂草。应及时清除出园并烧毁。刮除树干上的桑蟥卵块、野蚕卵和桑膏药病菌膜,抹杀介壳虫的越冬雌成虫,二月间抹杀密集在枝干上的桑虱幼虫。新建、改造桑园所需的桑苗采购应加强桑苗检疫,不从疫区购苗。细菌病、萎缩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应选择栽种抗病性强的品种。4.4.3 春季防治春季防治应以不影响春蚕生产安全为前提,以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为主,可结合药剂防治。桑芽萌发时应及时捕捉桑尺蠖、桑毛虫的幼虫。四月后及时捕捉第一代野蚕幼虫。叶虫类应在清晨露水未干时用打落法捕杀;金龟子在傍晚用灯光诱杀或打落捕杀。褐斑病、赤锈病在发生初期,应及时摘除病叶,以防蔓延。萎缩病轻的病株及桑芽枯病和拟干枯病严重的病株可行春伐。春季药剂防治病虫害,要根据主要防治对象、药剂安全间隔期和用叶先后划片进行。对病虫害严重的桑园,应实行早采早伐,控制蔓延和减少损失。4.4.4 夏秋季防治夏秋季防治应在确保秋蚕安全的前提下,以药剂防治为主,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力争迅速扑灭。夏伐后及时进行白拳治虫,要划片采伐,边伐边治,3d5d内防治完毕。在夏秋季生产期内,要根据病虫发生规律,针对不同病虫和用叶时期,选择合适的农药,抓住防治适期,有计划的划片治虫。夜间用黑光灯或高压诱灯诱杀桑毛虫、桑尺蠖、野蚕、桑螟、灯蛾及金龟子、叶蝉等多种害虫的成虫。中秋蚕结束后及时喷洒杀长效农药。晚秋用叶的桑园,应在晚秋蚕结束后,抓紧在落叶前喷药。合理施肥、及时抗旱,提高桑树抗病害能力;秋末桑枝束草,诱集越冬害虫,来年早春及时解束烧毁。5 养蚕制种5.1 生产条件5.1.1 专业场基本条件专业场选址应在环境洁净、交通方便、水电充足;布局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房屋结构及环境地面宜于药物消毒,桑园集中成片。5.1.2 原蚕区基本条件原蚕户相对集中,具有一定规模,每户饲养量在10g以上。同期同户不兼养一代杂交种,不养地蚕、上地蔟。应具备适应种茧育要求的桑园及防治微粒子病的基本生产设备和条件。5.1.3 生产用房配备每饲养100g蚁量需配备生产用房,见表5。表5 每饲养100克蚁量需配备生产用房 单位:m2生产用房蚕室蔟室贮桑室附属室保护室一代杂交种100705070按生产越年种的数量以150张毛种/m2原种10010050100原原种、母种按每4蛾区折合1g计算注:还应配备相应的催青宝、能保持510温度的雄蛾保护室和消毒、检验设施设备等。5.2 催青收蚁5.2.1 催青5.2.1.1 出库日期春期蚕种出库日期以桑芽生长情况为主,结合当时气象预报和历年出库日期等情况来确定。以中晚熟桑开4叶5叶为适期。确定出库日期时应以大批为主,适当兼顾前后批开差,特别要注意对交蚕品种的龄期差距。早秋蚕种出库日期,根据秋期生产任务需要确定,一般以7月上旬为宜。中秋蚕种出库日期,以8月上中旬为适,有空调等降温设备较充分的,可酌情提早。5.2.1.2 催青标准与方法催青标准与方法,按DB33/T 217.72007规定。5.2.2 收蚁5.2.2.1 收蚁准备收蚁前,将蚕室环境调节到温度24,湿度80%85%。收蚁当日早晨5时左右感光,中系品种在盛孵化(50%左右孵化)后2h3h为收蚁适期;日系品种可适当提前。收蚁全过程尽量不超过2h,并在上午11时前完毕。5.2.2.2 收蚁方法单蛾育收蚁可采用直接桑收法;蚁量育可采用网收法;逸散性强的品种,可结合用打落法收蚁。同一卵圈的蚁蚕,不能分入不同饲育区。收蚁后,保留残蚁、残卵作微粒子病补正检查。5.3 原蚕饲养5.3.1 饲养标准原蚕饲育标准,见表6。表6 原蚕饲育标准龄别1龄2龄3龄4龄5龄目的温度()27282728262724252425目的湿度(%)908590808575807080给桑次数(次/d)34343444切桑大小(cm2)0.251.501.504516片叶片叶或芽叶除沙眠除1次起、眠除各1次起、中、眠除各1次起、眠除各1次,每d中除1次起除1次,每d中除1次蚕体消毒收蚁、将眠各1次起蚕、将眠各1次起蚕、将眠各1次起蚕、盛食、将眠各1次起蚕、见熟各1次,龄中每d 1次最大蚕座面积(m2/2g蚁量)0.24(收蚁0.06)0.652.004.0010.00匾数(只/2g蚁量)123578备注:多丝量品种13龄宜适当偏高温度。各眠眠中降低1温度。5.3.2 用叶标准各龄用叶标准,见表7。表7 各龄用叶标准期别龄 别收蚁当日1 龄2 龄3 龄4 龄5 龄春期叶 色黄绿色嫩绿色绿色较深绿色深绿色深绿色叶 位最大叶上1叶最大叶最大叶下13叶止芯芽叶或片叶止芯芽叶或片叶全部采摘含水率(%)7880777875767574757173秋期叶色黄绿色嫩绿色浅绿色绿色较深绿色深绿色叶位最大叶上1叶最大叶最大叶下1叶第67叶第812叶基部56叶以外含水率(%)78807778757675747571735.4 上蔟与种茧处理5.4.1 上蔟5.4.1.1 蔟中环境上蔟初期温度为2526,形成茧壳后保持24,湿度75%以下。保持弱光、适当通风、避免强风和振动。5.4.1.2 蔟具蔟具以塑料折蔟为宜,蔟下垫吸水性强的材料。原原种上蔟须加覆蔟网,待形成茧壳后,揭去覆蔟网,抽去铺垫材料。5.4.1.3 上蔟时期及方法以饲育区为单位分区上蔟。蚕见熟时随时挑出熟蚕上蔟;大批适熟时,挑出未熟蚕另行给桑;少量迟熟蚕基本熟后,一次性上蔟。5.4.1.4 上蔟密度上蔟密度为500头/m2左右,下层蔟应适当降低密度。5.4.2 促进化蛾检查每区取部分早熟和迟熟蚕单独上蔟,用温度2729、湿度80%85%环境保护,促进提前化蛾,用以检查微粒子病并酌情决定制种与否。5.4.3 采茧原则上实行早采茧,上蔟后60h左右,蚕吐丝基本结束时,为采茧适期。采茧前,应剖茧观察,于化蛹前采茧;若已开始化蛹,则应改为迟采茧,待全部化蛹后采茧。5.4.4 种茧保护将种茧平摊于蚕匾,用温度2325,湿度75%80%保护。见苗蛾后,湿度为80%85%;羽化前2d3d应保持自然明暗;羽化前夜保持黑暗。若用燃料加温应定时进行换气。5.4.5 选茧剔除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和淘汰薄皮茧、烂茧、畸形茧、绵茧、有色茧、深束腰茧、球形茧、尖头茧、穿孔茧、特小茧等不良茧及裸蛹。可抽取部分选下的薄皮茧、烂茧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酌情决定制种与否。5.4.6 种茧调查5.4.6.1 调查时期从上蔟数量最多的1天算起的第7天10天进行。调查时,若发现未化蛹茧超过1%时应推迟调查;熟蚕结茧率调查,在采茧期进行。5.4.6.2 取样方法a) 原原母种、原原种种茧以蛾区为单位,全部取样。b) 原种种茧以饲育区为单位,逐匾随机抽取代表性样茧,总量不少于2。抽样前不得选茧。c) 一代杂交种种茧以饲育区为单位,逐匾随机抽取代表性样茧,总量不少于5。原蚕区收茧制种的,结合种茧评级进行种茧调查,种茧评级按浙江省原蚕种茧评级办法。5.4.6.3 调查要求a) 克蚁收茧量:除薄皮茧、烂茧以外,其余种茧均计算收茧量,并按下列公式计算克蚁收茧量:b) 死笼率:原原种整个蛾区抽样,原种每饲育区从样茧中随机抽取300颗,一代杂交种每饲育批从样茧中随机抽取400颗,调查死笼茧颗数,按下列公式计算死笼率:c) 熟蚕虫蛹生命率:采茧时,调查各蛾区蔟中病死蚕头数、不结茧蚕头数和结茧蚕头数。先按下列公式计算熟蚕结茧率: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熟蚕虫蛹生命率:d) 茧层量与茧层率:从样茧中随机抽取雌、雄茧各25颗,剥除茧衣后,分别称取雌、雄茧的全茧重量、茧层重量。并按下列公式计算茧层量、茧层率: 5.4.7 削茧、鉴蛹削茧、鉴蛹在蛹体复眼着色后开始发蛾前结束。削茧做到“一削二倒三轻放”,并妥善处理病死蛹。鉴蛹前先挑出病蛹、死蛹、出血蛹、半蜕皮蛹、特小蛹和畸形蛹等不良蛹,再行鉴蛹,初鉴后必须进行复鉴。复鉴后,抽样调查错鉴率。错鉴率大于1的,必须重鉴。鉴蛹后分雌、雄及时将蛹摊放在垫有短稻草或瓦楞纸等防止蚕蛹受伤和滚动的物体的蚕匾上保护。5.5 制种、袋蛾5.5.1 发蛾调节种茧期发蛾调节应及时观察发育程度,并根据品种发蛾习性,通过温湿度调节,做好“提头、留尾、对大批”,确保对交品种雌、雄蛾大批发蛾时间和数量基本吻合。5.5.2 发蛾、捉蛾、选蛾5.5.2.1 发蛾发蛾当日,雌蛾室可在时左右、雄蛾室可在早晨4时左右感光。5.5.2.2 捉蛾掌握在蚕蛾鳞毛充分干燥,蛾翅展开,蛾体收缩后进行。一般在上午6时7时开始。按先中系品种,后日系品种;先雌后雄;先落地蛾(原种以上落地蛾应淘汰)、匾边蛾,后自上而下逐匾进行。捉出的蚕蛾均匀置于蚕匾中。雌蛾每匾放置200只250只。5.5.3 交配、拆对5.5.3.1 交配交配室内应确保无风、弱光、安静,温度为2325,湿度75%80。交配在发蛾后4h6h进行。将雄蛾均匀撒在雌蛾匾内,撒蛾数量多于雌蛾数的5%10;新鲜雄蛾与再交雄蛾分别使用。雄蛾交配次数,中系以2次为限,日系以3次限。交配时间4h6h。5.5.3.2 理对交配10min后捉出单只雌、雄蛾,另行交配。交配对间距,以蛾翅不相碰为宜。5.5.3.3 拆对按交配时间先后将雌、雄蛾分开,注意动作轻巧。拆对后轻轻震动雌蛾匾使之充分排尿,同时选除不良蛾及雄蛾。5.5.4 选蛾在捉蛾、投蛾、交配过程中,及时选除病态蛾、半蜕皮蛾、大腹蛾、特小蛾、黑节蛾和鳞毛脱落蛾等不良蛾以及纯对蛾、苗末蛾。5.5.5 投蛾、巡蛾、产卵5.5.5.1 投蛾雌蛾充分排尿后迅速送产卵室,产卵室温度为2525.5、湿度为75%,室内要保持黑暗,注意换气,切忌闷热。框制产卵按框投蛾,平附产卵以每102投1蛾,平产1层为度。5.5.5.2 巡蛾、产卵投蛾后固定专人巡蛾。捉出逸出蛾,扶正朝天蛾,选出雄蛾及不良蛾,吸干蛾尿。框制种对准框线,补足空蛾圈。对产卵性能差、残存卵多的品种,除适当迟交、长交外,产卵室温度可适当偏高。5.5.6 蚕蛾保护新鲜雄蛾和再交雄蛾应分别冷藏保护。冷藏室温度为510,并保持黑暗。冷藏时间以3d为限。雌蛾应当日利用,尽量避免冷藏。5.5.7 收种袋蛾、送种5.5.7.1 袋蛾从投蛾产卵至袋蛾收种的时间,即时浸酸种在10h以内,冷藏浸酸种在12h以内,越年种在16h以内。不受精卵多的品种,应适当缩短时间。原原母种、原原种和原种按制种批全部对号袋蛾。一代杂交种袋蛾抽样按DB33217.12007附录A、DB33T 217.2007规定。5.5.7.2 送种即时浸酸种在中心卵龄14h内应将蚕种送达指定浸酸场所;冷藏浸酸种于产卵36h内应将蚕种送达指定冷库。高温时应尽量缩短送达时间。不同批(段)次、不同产卵时间的蚕种,必须分别放置,分别填写送种清单。越年种在收种后清点数量,送本单位蚕种保护室保护。送种须专人负责并随带清单。送种途中防止日晒雨淋。途中温度应保护在2127。5.5.8 蛾盒处理蛾盒须存放在通风干燥、无虫鼠害场所,不得堆积,在袋蛾3d后,方可日晒或用70以下温度烘干。干燥后应妥善保管,防止发霉、虫蛀、鼠害和遗失,直至送达母蛾检验室。5.6 消毒5.6.1 清洁5.6.1.1 养蚕前清洁消毒前彻底打扫、清洗生产用房及一切养蚕用具。室内泥地要刮除表土。生产用房可先用石灰浆刷白。5.6.1.2 蚕期中清洁定期除沙,保持蚕座清洁;各种操作前后要洗手;进出蚕室、贮桑室要换鞋;生产用具要经常清洁、消毒。5.6.1.3 养蚕后清洁及时处理各种生产废物;清扫环境,集中处理污物;用药剂对生产用房、用具进行“毛消”,再按养蚕前的清洁步骤进行清洗。5.6.2 消毒5.6.2.1 消毒要求消毒要做到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确保蚕期前、中、后全程和蚕体、蚕座、蚕室、环境等全方位的彻底消毒。同时,要根据历年发病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消毒重点。5.6.2.2 消毒方法消毒方法有日晒、煮沸、熏蒸和药物等。不同的消毒对象要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也可多种方法配合进行。各种方法都要确保剂量、温湿度及作用时间等的准确,特别是药物消毒要严格按照药剂规定的要求进行。5.6.3 综合防病5.6.3.1 控制病源传播做好生产区与生活区、蚕室与贮桑室的隔离;蚕沙、病毙蚕、蛹壳、垫料、已交配过的雄蛾以及其它养蚕污染物必须焚毁、深埋掉或作堆肥发酵;养蚕过程中及时分批提青和除沙,淘汰病小蚕并进行蚕体蚕座消毒;种茧期削茧、鉴蛹等工作动作要轻,防止蛹期创伤感染。5.6.3.2 加强饲养管理采用适熟良桑,确保桑叶新鲜、清洁。饲养过程确保合适的蚕座环境。5.6.3.3 桑叶清洁消毒微粒子病污染严重的地区或桑园病虫危害严重的时期,可采用桑叶清洁消毒的办法:a) 桑园消毒:采叶前1d的傍晚,用有效氯浓度为0.3%的漂白粉或消特灵对桑园进行喷雾消毒;b) 桑叶消毒:1龄2龄用0.3%有效氯浓度的漂白粉或消特灵,浸渍时间为5min10 min,浸渍后清水漂洗,脱水后给桑;3龄以后用0.3%0.4%有效氯浓度的漂白粉或消特灵对桑叶进行浸渍消毒,浸渍时间为20min左右,可不用清水漂洗。6 越年蚕种保护6.1 保护要求6.1.1 基本要求 按标准做好温、湿度调节,防霉、虫害工作。特别要注意温、湿度的调节,防止湿度过低。6.1.2 保护设施隔温性能良好的保护室,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冷暖空调、吸湿机、电扇等环境调节设备。6.1.3 蚕种安置蚕种须用排笔逐张(块)掸净卵面上的附着物后,再按品种、批次悬挂在蚕种保护室内,并保持与窗面垂直,离地、墙1m以上;卵面间距,散卵布为6、蚕连纸为1。6.2 保护标准6.2.1 春制越年种的保护标准春制越年种的保护标准,见表8。表8 春制越年种保护标准保 护 时 期温度()湿度(%)注 意 事 项产卵后1周内247580对容易产生不越年卵的蚕品种,在产卵后用20温度保护5d7d。6月下旬9月上旬257580避免接触28以上高温,注意通风换气和补湿。9月下旬11月上旬24187580温度应顺序逐步下降,如室温低于18,要升温调至18。含多化性血统品种应不低于20,直到浴种。11月中旬18137580温度应顺序逐步下降,11月中旬前期在保护温度范围内宜偏高。11月下旬浴种1310758012月后在保护温度范围内力求偏低。浴种后入库7575806.2.2 秋制越年种的保护标准秋制越年种的保护标准,见表9。6.2.3 滞育卵洗落保护6.2.3.1 洗落适期以产卵后15d20d为洗落适期。6.2.3.2 洗落水温表9 秋制越年种保护标准制种期保护时期保 护 时 间温度()湿度(%)注意事项早 秋初 期产卵后5d内247580对容易产生不越年卵的蚕品种,在产卵后用20温度保护5d7d。中 期30d257580防止干燥,及时补湿。后 期每2天降低1或每d降低0.5,降至与春制越年种同温保护。25107580浴种后至入库前757580中晚秋初 期产卵后至蚕卵固有色247580中 期15d257580含多化性血统蚕品种应保护30d。后 期每2天降低1或每天降低0.5,降低与春制越年种同温保护。25107580浴种后至入库前757580滞育卵洗落最适温度为25,避免21以下、28以上的温度。6.2.3.3 洗落技术适用于化性稳定,不易发生不越年卵的品种。洗落时按常规脱粒、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