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分析与评介.doc_第1页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分析与评介.doc_第2页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分析与评介.doc_第3页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分析与评介.doc_第4页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分析与评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分析与评介赵健 孙畅(沈阳市委党校图书馆 沈阳 110036)摘 要 科学知识图谱是科学计量学领域新的研究方法,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为期刊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检索并下载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 CSSCI)收录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010共13年的题录及引文数据,区别于传统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绘制了作者、机构、期刊、关键词和引文知识图谱。通过对图谱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全景扫描了该刊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征。关键词 科学知识图谱、中国图书馆学报、文献计量学中图分类号 G250 The Analysis and Review of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Based on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Zhao Jian Sun Chang(The Library of ShenYang Party Institute of CPC,ShenYang 110036)Abstract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is a new way to research Scientometrics which gives us a new view of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n journals with the feature of vivid image. Bibliography and reference database are downloaded from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1998 to 2010), all of 13 years in CSSCI. This paper draws authors,institutions,journals,keywords and citation knowledge maps which makes a distin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bibliometrics. The author also makes analysis of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in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and covers both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feature.Keywords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BibliometricsClass number G2501引言 创刊于1957年的中国图书馆学报,是由文化部主管、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主办的集理论性、知识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图书情报学专业国家一级期刊。经过50余年的努力和沉积,形成了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格,是国内外图书情报学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性期刊之一。为我国图书情报学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图书情报学实践的角度,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期刊进行定期的回顾,对科学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和期刊的未来发展具有双重的意义。为此,国内的一些相关学者刘玉梅,王正兴、胡敏、柳丽花、周洁华,叶春峰等分别从载文量、作者、科学合作、引文、普赖斯指数、即年指标、影响因子等文献指标方面对该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通过统计图表来表达该刊的一些特点。1-4诚然,上述研究的学术价值勿庸置疑,但仍属于传统文献计量学的范式,存在不能直观生动地揭示刊物内在知识结构变化的缺憾。本文则另辟蹊径,利用国际科学计量学的最新研究手段之一即科学知识图谱,来全景扫描该刊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征。2 研究方法近几年来,科学知识图谱以其理论上的综合化、方法上的可视化、描绘上的形象化等诸多特征,获得迅猛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分析学科领域前沿的发展状态和规律的有效手段与有力工具。知识图谱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图形, 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 绘制、 挖掘、分析、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5也可以说, 知识图谱是把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与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结合, 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的多学科融合的一种研究方法。 6 科学知识图谱经历了传统科学计量图谱、三维构型图谱、多维尺度图谱、社会网络分析图谱、自组织映射图谱、寻径网络图谱等几个发展阶段。7绘制知识图谱的主要软件有Ucinet8、Pajek9、Histcite10、VOSviewer11、Citespace12等。本文所选取的知识图谱工具是由美国费城德雷克塞尔大学的陈超美博士所开发的基于JAVA 平台的可视化应用软件Citespace 3.0.R5, 利用这种适于复杂网络分析的新一代信息可视化技术,分别绘制了作者、机构、期刊、关键词和引文知识图谱,并基于软件的开发原理对图谱加以分析解读。3数据来源本文绘制知识图谱的数据来源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CSSCI)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010共13年的题录、引文数据。13年间CSSCI共收录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的文献1727篇,其中,2003年发表文献最多达155篇,2010年发表文献最少为95篇,年均载文量约为133篇。由于语言编码的不同,CiteSpace在处理中文数据时存在一些障碍,笔者通过大连理工大学的刘盛博博士所编写的JAVA专用程序(CSSCIREC)将下载的数据记录转换为ANSI文本格式, 以便于软件对中文数据的处理,从而完成知识图谱的绘制。4知识图谱及其解读4.1作者合著知识图谱作者合著是作者科学研究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分析期刊作者合著情况,可以了解刊物的核心作者及其科学研究成果的科研组织形式,厘清科学研究当中的知识互动关系。该刊13年中共计有1465位作者发文,其中发表3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共有203位。核心作者前十位排名分别是邱均平(18篇)、蒋永福(15篇)、张晓林(15篇)、侯汉清(15篇)、胡昌平(14篇)、刘兹恒(14篇)、叶继元(13篇)、吴慰慈(13篇)、焦玉英(13篇)、苏新宁(12篇),这些多产作者对引领和支撑本刊的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图1是利用CiteSpace软件,选取每2年为一个时间段共7个时间段绘制出的作者合著知识图谱。图中上面横条代表时间,时间由远至近,颜色逐渐从冷色变为暖色。节点越大代表发文量越多,节点颜色的变化代表不同年份发文量的变化,节点间连线代表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到武汉大学的邱均平与马海群、付立宏、段宇锋、颜端武,中国科学院的张晓林与徐引篪、党跃武,南京农业大学的侯汉清与何琳、刘竞以及武汉大学的胡昌平与邓胜利等作者之间存在科研合作关系。此外,黑龙江大学的蒋永福、北京大学的刘兹恒和吴慰慈、南京大学的叶继元等也是图谱中的重要节点,他们都与多位学者发生了科研合作。笔者研究发现该刊在13年中作者的合著率及合作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合作意识正在逐渐增强。图1 作者合著知识图谱4.2机构合作知识图谱科研合作是实现科技资源最佳配置的有效途径,将极大地提高科研生产力和科研生产率。与前面的作者合著一样,跨机构的合作同样是科研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该刊13年中共计有727家学术机构发表文章,说明该刊收录范围较广,其中发文10篇以上的机构29家。核心机构前十位排名分别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165篇)、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98篇)、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79篇)、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41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7篇)、国家图书馆(34篇)、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23篇)、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22篇)、湘潭大学管理学院(21篇)、上海图书馆(19篇)。核心机构前30位累计发文763篇,约占全部发文的44%,说明这些核心机构为刊物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对机构合作知识图谱(见图2)的扫描,可以看到没有形成较明显的聚类,说明跨地域、跨机构的科研合作比较少,但仍然存在。比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与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系和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系以及国家图书馆与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等机构之间存在科研合作关系。而更多的科研合作产生于同一学术机构中。由此看来,跨机构、跨地域甚至跨学科领域的科研合作有待于加强。图2 机构合作知识图谱4.3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期刊共被引分析是指通过选择高共被引期刊,借助一定的算法建立期刊间学术联系的一种文献计量学方法。绘制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见图3),可以了解该刊的引文环境以及与其他期刊之间知识流动的关系。13年中,该刊共计引用了3221种学术期刊、报纸和书籍文献,引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共被引期刊中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中国图书馆学报被引548次、图书情报工作320次、大学图书馆学报203次、情报学报202次、图书馆183次、图书馆杂志179次、图书馆论坛140次、图书情报知识135次、情报理论与实践130次、情报科学128次。该刊的自引率最高,说明其载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同类专业学术期刊中居于领先, 是图书情报领域研究者重要的参考期刊。研究中发现排名前40位的被引期刊中外文期刊共8种,分别为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被引31次、Journal of Documentation31次、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30次、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30次、Library Journal27次、Library Trends26次、Scientometrics22次、American Libraries20次,说明该刊与外文期刊之间的知识交流与互动较好,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图谱中我们看到形成了3个明显的聚类,其中聚类1主要由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组成;聚类2主要由国外图书情报学刊物组成;聚类3主要由计算机世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相关领域刊物组成。聚类1中介中心性最高,构成了引文期刊的核心区,后两个聚类构成了引文期刊的相关区,而图谱中未形成明显聚类的其它刊物构成了引文期刊的非相关区。这基本上符合文献计量学中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布拉德福定律。图3 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4.4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文献共被引分析是反应两篇文献之间关系的一种文献计量学方法,是引文分析理论的重要内容。两篇文献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它们同时被其他文献引用的频次来表达,被引频次越高,表明关系越密切,也意味着这两篇文献的学科背景越相似。用共引分析研究学科演进及变化的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前苏联信息科学家伊琳娜马莎科娃 (IrinaMarshakova)和美国科学计量学家亨利斯莫 (Henrysmall)于1973年分别提出的13,通过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能够发现研究前沿的知识来源与知识基础,以及某一具体研究领域的交叉联系与演变。基于上述思想,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了中国图书馆学报文献共被引时区分布图谱(见图4)。图中每个节点都表示一篇被引文献, 节点向外延伸不同颜色的圆圈描述了该文献在不同年份的引文时间序列,圆圈的厚度与相应年份的引文数成正比。13年中,该刊共计引用文献12049条。在共被引文献中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张晓林,2000,中国图书馆学报)被引21次、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徐引篪,1999)17次、图书馆学基础教程(王子舟,2003)15次、21世纪图书馆新论(吴建中,1998)15次、图书馆学原理(宓浩,1988)13次、图书馆学导论(于良芝,2003)12次、图书馆学概论(吴慰慈,1985)12次、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孟广均,1999)12次、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范并思,2004,中国图书馆学报)11次、从情报组织到知识组织(王知津,1998,情报学报)9次。研究发现高频共被引文献的作者中绝大多数为图书情报学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引领和带动了本刊的健康持续发展。笔者还发现在高频共被引文献中图书文献所占比例约50%,这说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程和本专业经典学术著作是构成该刊的重要知识来源。此外,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等领域的优秀学术论文同样是构成该刊的重要知识基础。图4 文献共被引时区分布图谱4.5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分析是一种基于文献内容特征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是计量单元内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率及关系,从而揭示某一学科领域内在的知识结构演变状况、研究热点以及科学研究的前沿,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为文献计量学中的齐普夫定律。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核心与精髓, 是对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时区分布与聚类文献知识图谱(见图5),可以进一步明晰该刊的热点研究领域。在总计3840个关键词中共现频次3次以上的为365个,排名前十位的关键词分别是图书馆(148次)、数字图书馆(145次)、图书馆学(86次)、公共图书馆(77次)、图书馆事业(76次)、信息服务(67次)、知识管理(46次)、网络环境(38次)、信息资源(38次)、图书馆管理(37次)。通过对图谱中形成的聚类进行分析以及对图谱中生成的#0-#26组聚类文献原文的研读,笔者发现该刊近十几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八个方面:(1)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它是该刊十几年来频次最高中心性最强的研究热点,对其研究的热度在2005年前后达到顶峰,由此可以看出图书情报领域对其的重视程度,与之密切相关的热点研究包括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改革、图书馆联盟、图书馆核心价值、图书馆文化等。(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做为早期的研究热点,在经历了一段低迷期后,近几年研究热度有所回升。该热点领域主要是对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学科建设、图书馆发展史、图书馆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其最相关的热点是情报学研究,由此看来图书情报一体化思想在该刊的学术研究中由来已久。(3)数字图书馆。它是该刊十几年来中心度最高的研究热点,在2002年至2006年是其研究的巅峰时期,与之密切相关的热点研究包括传统图书馆、数字馆藏、数据库、元数据、版权保护、个性化服务等。(4)各类型图书馆研究。它是该刊2003年左右出现的研究热点,热点内容涵盖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乡镇图书馆等几个方面。(5)信息管理和服务。它也是该刊中心度较高的热点研究领域,相关热点由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检索向资源开发、信息过滤、信息共享空间等热点转移。(6)知识管理。该刊于2004年左右出现此热点研究,至今方兴未艾。相关热点包括知识组织、知识服务、领域本体、概念图、Web2.0等几个方面。(7)读者与馆员。对读者和馆员以及二者关系的研究一直是该刊持续性较强的热点研究领域。相关研究包括读者服务、用户研究、馆员素质、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等等。(8)文献计量学领域。此热点在2006年左右被研究者重新提及,内容包括引文分析、学术评价、社会网络分析、知识图谱等方面。此外,云计算、公共图书馆法、信息共享空间、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信息可视化、图书馆2.0等是该刊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很有可能成为该刊未来的研究前沿。图5 关键词共现时区分布图谱5结语本文以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词分析和共引分析为理论基础,以科学知识图谱这一全新的视角对中国图书馆学报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征进行了全景扫描。通过绘制作者、机构、期刊、关键词和引文知识图谱,对十几年中支撑该刊发展的核心作者、核心学术机构、核心期刊群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刊十几年来的研究热点发展脉络和知识来源与知识基础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通过前面分析笔者以为中国图书馆学报始终以繁荣学术,引领潮流为己任,既注重传统理论的拓展性深入研究,也重视新理论新思维的探索与荐介,更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应用。刊载了一大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学术深度的精品论文,在国内外图书情报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享誉业界。同时,该刊也存在些许瑕疵。比如,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研究方面,在图书馆服务方法改进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方面存在不足,实证性研究的主题和领域也不够广阔,刊物的载文量偏低等等。以科学知识图谱这一研究方法对期刊进行分析和评价是笔者的一个全新尝试,鲜有成形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因此,对图谱的解读和研判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1刘玉梅,王正兴. “十一五”期间中国图书馆学报文献计量分析J. 情报科学,2012(1):81-862胡敏.中国图书馆学报15 年作者与引文计量分析J. 情报探索,2012(1):10-153柳丽花.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2009所载论文的作者及引文分析 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3):23-264周洁华,叶春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年发表论文的统计分析J. 情报杂志,2009(12):28-315Richard M. Shiffrin,Katy Borner.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4):5183-51856秦长江,侯汉清. 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30-377刘则渊,陈悦,侯海燕. 科学知识图谱: 方法与应用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17-248Petrou, Anastasis D. UCINET 5.0, version 1.00/KrackPlot 3.0, version 2.0J. Library Quarterly, 2001(4):285-2899Batagelj Vladimir, Mrvar Andrej. Analysis of Kinship Relations With PajekJ.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2008(26):224-24610Eugene Garfield, Soren Paris. A Software Tool for Informetric Analysis of Citation LinkageJ. Information, 2006(8):391-400 11van Eck NJ, Waltman L,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