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试科目:社会心理学 班级: 姓名: 社会心理学课程考试题1. 分析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人或事物的态度会在说服下发生改变。请根据社会心理学课程中所讲的内容,说明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说服效果,并说明使用哪些方法可以改变人们的态度。答: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态度的改变程度反映了说服的效果,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很多,可以概括为态度主体、说服者、沟通信息三方面。1、态度主体即发生态度改变的主体。主体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分为主观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更多是个人特质,比如人格特征、认知水平、教育程度、年龄、所处人生阶段等。例如抑郁质的人可能更难被说服,因为这种气质的人怀疑性强,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他们很容易感受到自己在被说服,从而产生抗拒反应,心理上出现自发的抵抗以维持自我控制。再如相对于内向的人外向型的人可能更容易被说服,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并容易融入他人,不会过多在意面子的保留问题,他们大多不会产生轻易跟随别人是有损自己形象和面子的强烈意识,反而觉得能够听取他人意见是一种合群的表现。个体对外界事物认识、判断、评价的能力也会影响其被说服的效果,当人们没有感觉到必须改变时,通常采用费力最小原则,尽可能少地改变自己。所以不同个体对于不同事物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他们不同的态度改变。比如劝说一个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改掉抽烟酗酒的恶习他会不以为然,但对一个高龄或承受病痛的人来说,这种有益健康的建议更容易被接纳。还有环境这种客观因素对态度改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为环境会对个体的心情产生催化作用,而好的心情会使说服变得更容易,所以想要更高效的说服恋人或客户不如带对方去家浪漫或优雅的餐厅,享受美食的同时将对方“拿下”。除了环境还有许多复杂的客观因素,如主体的数量,是个体还是群体,再如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都会对说服效果产生一定影响。2、态度主体有许多不可控因素,所以对于说服者这一态度和信息的直接传播者的把控就显得更为重要。很显然说服者的威信越高,个体态度改变越大。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产品在做宣传时都爱用“某某专家推荐”之类的广告语了,因为人们都更愿意相信权威专家,这就是所谓的“话语权”效应吧。当然说服者的个人魅力也至关重要,外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生怎样的首因效应,找明星做品牌代言就是很好的运用。尤其有影响力的女性有更显著的说服效果,这是否可以解释为何在教师的团队中女性更多了呢,特别是小学初中,女老师或许更能让学生们“听话”吧。说服者提供信息时的视角或立场会影响说服效果,为自己辩护或维权的信息一般都苍白无力,说服者以一个局外人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发言时更具说服力。比如公众人物在处理危机公关事件时,都会找来第三方做澄清,因为无论当事人做怎样的努力传递怎样的信息人们都会觉得是辩词而非事实和真理,当然不会接受,此时只有局外人提供的信息才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同时前面有提过“保留面子”心理,让主体感知到说服者视图影响自己时,说服效果会降低,所以说服者的目的指向最好能被隐藏起来,刻意让主体不经意间听到或注意到更容易被改变态度。说服者的策略,说话的声音、语调、语速还有肢体语言和微表情都会影响说服效果。说服者的语速要相对快一些,这样会显得更客观、聪明、有见地,让听者无法反驳,来不及推敲而产生不利思维。声音要沉稳有底气,语调要尽量坚定,适当的增加一些抑扬顿挫,使传达的信息更加有力可信。附加的肢体语言和微表情也应透露出一种自信,温和中略带一丝强势可能会增加威信度,使说服更有效。除了说服者自身,善用一定的策略也会增加说服率。比如登门槛效应,要求由小到大,让主体一步步陷入布局,最终达到说服者的预期。或者反过来,先提大要求,在主体反对时,再提真正的小要求,更多人会因不好意思而接受后面的小要求。还可以从主体身边的人开始说服,形成群体效应,增加说服的成功率。还有许多可能的策略,使用时要结合态度主体的特点。比如对于热情的人用登门槛效应效果会很好,但冷漠的人可能就不大合适。再如一个相对自闭的人群体效应在他身上的作用就会是负面的,所以“因材施教”才能将策略效果最大化。3、除了态度主体和说服者授受双方,信息本身对说服效果的影响显得更为复杂。先说消息与个体既有态度的差异因素,高权威的说服者传达的信息与个体原有态度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改变最大;而低权威的说服者传达的信息与个体原有态度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改变最大。这点不难理解,谁也不愿意接受和自己差不多档次的人附有颠覆性的信息,这样会很没面子,而权威者的信息与个体态度差异越大反倒越增加说服者的权重。比如过去大家普遍认为菠菜补铁,想要改变家人或朋友的这一认识,只是对他说菠菜补铁都是骗人的,他会认为你才是骗人的,但若拿份营养专家的报告给他看,他改变态度的可能性就很高了。一个企图改变主题态度的信息是越全面越好还是越片面越有效呢?信息的倾向性与主体的教育程度相关,当主题教育程度高时正反两面都呈现的信息可信度更高,而当教育程度低时只呈现有利面的信息更容易被接受。因为教育程度高的人本身就是思辨这看待事物,无论你是否呈现双面信息,他们都能分析出利弊,而只呈现有利面会让主体认为说服者是刻意隐瞒,说服者的“不诚实”会让信息的可信度降低。相反,教育程度低的人分析事物利弊的系统不够完善,双面信息的呈现容易导致他们规避损失,忽略未得利益,从而增加说服失败的风险。所以在呈现信息前最好先判断出态度主体是怎样的教育水平。信息结论是否给定也是一样的原则,较难的问题或主体判断能力较低时给出结论,目的更明确说服效果更好;简单的问题或容易理解的信息则可以交给主体自己下结论,自主性越强说服效果越好。现在信息传达的渠道越来越多样,有文字、声音、影像等等,不同的信息提供方式会来带不同的说服效果。用影像可以表达清楚的信息,图像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最大,被接受的可能性也越大,比如公益广告。而复杂的信息影像很容易产生歧义,这时以书面的形式呈现会更清晰说服效果更佳,这也是新学说新观点大多都以书面形式传播的原因。在清楚完整呈现说服信息时,添加一些感情色彩,让信息同时传达出某种情绪也会影响说服效果,尤其是给个体带来恐怖情绪的信息更容易导致态度的改变,比如戒烟或安全驾驶的标语、海报多少会给人带来不适感,让人害怕从而改掉恶习,因为越对自身构成威胁的信息越不容易被忽视。2. 分析题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侵犯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请解释侵犯行为发生的原因,并说明如何减少人们的侵犯行为。答:侵犯:亦称侵犯行为,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的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 一、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现在虽然还没有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 但是已经产生了许多观点,纵观各观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本人综合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对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适的解释。1、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 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 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 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在20世纪20年代, 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 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后来, 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 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早期, 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 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 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 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当前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通常都是使用挫折、消极情感和愤怒等概念来加以描述的。2、是侵犯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理论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生物学因素只是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调节变量,但无可否认的是许多生物学因素在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常被用来解释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四种, 即(1)以洛伦兹为代表的动物行为因素; (2)以Wilson和Paly为代表的生物进化因素;(3)遗传因素;(4)荷尔蒙因素。3、挫折侵犯理论挫折侵犯理论是由多拉德和米勒等人在1939年首次提出的, 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一直受到精神分析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双重影响。该理论是把侵犯行为系统地定义为人类对环境条件反应的第一次尝试。多拉德认为个体的侵犯行为是由他所受挫折而引起的, 侵犯行为是个体受到挫折的后果, 其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作为前提。该理论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修正, 现在的理论共识是: 受挫可能使个体产生多种行为结果, 侵犯行为就是其中之一, 但一般情况下侵犯的产生都以受挫作为前提。4、认知新联想理论该理论认为:诸如挫折之类不利条件不会直接引发侵犯行为, 它们首先会产生不断积累的消极情感, 这种消极情感作为一种中介调节过程, 最终有可能表现为两种直接的结果:侵犯行为和逃避行为。也就是说, 所有能够引发消极情感的环境都可以看作是侵犯行为或逃避行为发生的先行条件。5、认知情感互动理论认知情感互动理论是针对认知过程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影响侵犯行为发生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其认为愤怒是调节外界环境刺激和侵犯行为之间关系的必要中介变量。而所谓愤怒是持续唤起的消极情感过程和说明、理解这种这一过程的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6、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它对挫折侵犯理论简单地把侵犯行为看作是一种受挫反应的观点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虽然它并没有否认挫折或其他环境刺激是诱发侵犯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它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个体是如何获得并保持侵犯行为的问题上。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基因与天赋规定了侵犯的潜在可能性, 挫折和其他刺激只是侵犯发生的环境条件, 而个体侵犯行为的对象、形式、强度和频次等细节都是个体在经验中获得的。7、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际冲突行为受到个体对冲突认知的指导,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 侵犯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如果某人缺乏正确处理社会暗示和做出适当反应能力的话, 他就有可能对社会信息表现出不适应或者不恰当的行为, 这种不适应行为会使他受到周围人的排斥, 进而可能会使他变得消沉, 或使他养成一贯的侵犯性。8、侵犯的互动理论长期以来, 美加两国的心理学家所从事的侵犯研究典型地集中在个体行为上, 其中有些研究倾向于把侵犯视为稳定人格的必然结果, 这种理论观念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实践。不过多数心理学家, 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家更愿意从社会环境中寻找侵犯行为的发生原因, 他们往往把侵犯看作是社会条件的必然结果, 而认为侵犯与个体自身的关系并不显著。以上两种侵犯研究视角很少关注侵犯对侵犯行为主体的影响以及受害者在侵犯过程中的反应, 也就是说, 他们都没有把侵犯行为作为一种互动的过程来加以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侵犯行为研究逐渐把注意力投向了侵犯的互动过程, 并把这种互动过程视为侵犯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9、兴奋转移 由于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所以心理学家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上的激起是否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之上。泽勒曼等人在研究爱情行为的时候发现,由其他刺激诱发的情绪性激起会转移到爱的对象之上,他称这一心理过程为兴奋转移。10、侵犯性线索侵犯性的线索也会引发侵犯行为。柏科维兹发现,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除了刀、枪等明显的侵犯性线索,与死亡、邪恶等相联系的黑色也是引发侵犯的线索。比如,弗兰克等人就发现,在职业棒球和橄榄球比赛中,穿黑色服装的一方经常受到的惩罚比浅色一方的多。实验研究也证明,穿黑色衣服的赛马选手也表现出更高的侵犯性。卡尔森对23项研究所做的分析发现,与侵犯有关的线索不仅可以引发侵犯,并且能够使已经愤怒的人的侵犯性加强。11、去个体化行为去个体化是由心理学家津巴度和费斯汀格等人提出来的。实际上早在19世纪9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黎朋在研究群体行为的时候就发现,在群体中,个体的情绪会很快传给团体的其他成员,从而使得处在群众中的个人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敢表现的野蛮与毁灭性行为,并把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传染。12、温度早在十九世纪初,一些社会哲学家就发现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近二十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更多。比如罗特姆的一项档案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与暴力犯罪有关。在巴龙的研究也发现犯罪与温度有关,他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气温的关系,发现其呈现出倒U曲线,在华氏8185度时,暴乱的数量最多,当温度较低或很高时,暴乱发生的数量较少。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考虑不同温度的持续时间,使得这个结论受到卡尔斯密斯和安德森等人的批评,其中安德森用概率论对这一曲线加以修改,指出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在摄氏38到41度以内,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的暴力倾向增强,但是在超过这个温度之后,由于人们外出的机会下降,所以暴力行为产生的机会也较少。13、性别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在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方面有四个重要的发现: 首先,在各种人类文化中, 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其次, 在有差别的社会化形成之前的生命早期,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再次, 侵犯的性别差异不但表现在人类身上, 在进化程度低于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中, 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更加具有侵犯性; 最后, 侵犯行为与性荷尔蒙相关, 也可以通过注射性荷尔蒙等物质来加以改变。14、饮酒与侵犯行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相关研究支持这种假设。比如布什曼和古斯塔法森就用实验研究也证明,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那么,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我们俗话说的“酒壮人胆”就是这个意思。而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霍尔和斯蒂勒等人称之为“去抑制”,强调这种抑制对暴力行为的影响。二、减少和预防侵犯行为的途径和方法不同的社会心理学者对于如何减少和预防侵犯行为,提出了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本人综述各学者对现实社会中侵犯行为进行控制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1、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常言道“不平则鸣”,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引起个体的挫折体验,进而导致侵犯行为的现象在现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有效的减少由于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2、惩罚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现侵犯行为。但对儿童的惩罚往往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比如史特劳斯等人(1980)系统地研究了家庭暴力的社会影响,发现惩罚能使受惩罚者更具侵犯性,不论是因模仿还是由于受惩罚者愤怒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家庭中,这种侵犯性可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在一项研究中,史特劳斯等人发现,已婚而且曾看到过父母相互攻击的男性,有35%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打过自己的妻子;而从未见过父母有暴力行为的人中只有10%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打过自己的妻子。女性的比例也基本类似:(27%,9%)。因此,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期曾受过惩罚的人,长大成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三兄弟分地协议书
- (2025年标准)南充过境拆迁协议书
- XX骨科治疗器械制造商2023年度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报告:合规监督与行业影响评估
- 奥美医疗2022-2023企业公民报告:与供应商携手构建可持续供应链
- XX康复治疗器械20XXESG综合报告:监管政策下的行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 2025年新产品包销代理协议书
- 房地产企业员工入职培训方案
- 企业账户监管合作具体协议范例
- 丹纳赫医疗ESG实践报告:医疗器械行业供应链ESG风险管理
- 原油销售居间合同(标准版)
- 建筑施工现场签证单(模板)
- GBZ(卫生)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 GB/T 9729-2007化学试剂氯化物测定通用方法
- GB/T 7588.2-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2部分:电梯部件的设计原则、计算和检验
- GB/T 13560-2017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 三视图及尺寸标注课件
- 混凝土配合比验证检验委托书模板
- 住房公积金投诉申请书
- 众辰变频器说明书3400
- 小学教师量化考核表
-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