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循环1.doc_第1页
呼吸、循环1.doc_第2页
呼吸、循环1.doc_第3页
呼吸、循环1.doc_第4页
呼吸、循环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级体育系(4)班 卢旭辉 10411004045第六章 呼 吸 (一)填空题 1、呼吸过程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 2、在完成需胸廓固定的动作时,应以胸式呼吸为主,在完成需腹肌紧张的动作时,应以腹式呼吸为主。 3、肺总容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之和。 4、训练导致安静时呼吸深度增加,而呼吸频率下降。 5、气体交换的动力是分压差,气体交换的方式是扩散。 6、在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潮气量的增加,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主要依靠呼吸频率的增加。 7、运动时,在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正相关,若超过这一范围每分通气的增加将明显大于运动强度的增加。 8、运动中肺通气的快速增长和减少期是运动强度增减的结果,而慢速增长和减少期则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调节的结果。 9、训练对安静时肺通气量的影响不大,亚极量运动时的每分通气量增加的幅度减少,而最大通气量明显较无训练者大。 10、运动时动脉血和组织间,静脉血和肺泡气间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压差加大,体温升高,肺毛细血和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使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加快。 11、外呼吸又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12、运动时在相同肺通气量情况下,运动员呼吸深度比无训练者深而快,这种呼吸使肺泡通气量和气体交换效率增大。 (二)判断题 1、肺回缩力和胸内负压呈正变关系。 ( ) 2、胸内负压对肺泡扩张、肺通气、肺换气和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都有意义。 ( ) 3、运动时如憋气时间过长可引起胸内负压过大,造成血液回流困难,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眩。 ( ) 4、每分通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无效腔呼吸频率。 ( ) 5、运动前的肺通气量增加是条件反射性的。 ( ) 6、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说,进入肺泡的气体量才是真正的有效气体量。 ( ) 7、运动时运动员的每分通气量大于一般人,说明运动员肺通气功能强。 ( ) 8、无论怎样用力呼气,肺内的气体也是呼不完的。 ( ) 9、基本的呼吸中枢在延髓。 ( ) 10、剧烈运动时由于心输出量的增加,可使通气/血流比值下降。 ( ) 11、深吸气量是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 ( ) 12、最大呼气末尚有一部分气体留在肺内不能呼出,称功能余气量。 ( ) (三)单选题 1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为( B ) A:外呼吸; B:肺换气; C:组织换气; D:肺通气。 2、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C ) A:肺泡;B:呼吸道;C:肺泡、组织;D:组织。 3肺通气的动力来自( D ) 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B:肺的弹性回缩力; C:呼吸肌的舒缩; D: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4肺总容量等于( C ) A:肺活量加潮气量 B:功能余气量加潮气量 C:肺活量加余气量 D:余气量加补呼气量 5每分通气量与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D ) A:潮气量呼吸频率 B: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 C:余气量呼吸频率 D: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6肺泡通气量与气体交换量成( C ) A:正比 B:反比 C:无关 D:相等 7体内氧分压由高向低的顺序通常是( B ) A:静脉血、肺泡气、动脉血、组织细胞 B:肺泡气、静脉血、动脉血、组织细胞 C:组织细胞、静脉血、动脉血、肺泡气 D:肺泡气、动脉血、静脉血、组织细胞 8在肺血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呼吸频率加倍,深度减半,通气血流/比值将( B ) A:下降 B:升高 C:不变 D:以上都不是 9基本的呼吸中枢位于( B ) A:脊髓 B:延髓 C:大脑皮层 D:脑桥 10决定某气体分压的关键因素是该气体占混合气 的百分比( C ) A:分子量 B:分子能量 C:容积 D:温度 *11、运动引起肺通气量快速变化的神经机制之一是( D ) A:动脉血中PCO2的下降 B:动脉血中PO2的升高 C:体温升高 D: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12、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为 ( B ) A:外呼吸 B:内呼吸 C:肺通气 D:肺换气 (四)多选题 1外呼吸包括( AC ) A: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B: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C: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D: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2呼吸过程包括( BCD ) A:肺活量 B:外呼吸 C:内呼吸 D:血液的气体运输 3呼吸中枢分布在( BCD ) A:小脑 B:延髓 C:大脑皮质 D:脑桥 4下列哪些指标是评定肺换气功能的( A ) A:氧扩散容量 B:时间肺活量 C:每分最大通气量 D:通气/血流比值 5若某人潮气量为500ml,无效腔为150ml,呼吸频率为15次/分,心输出量为 6L/min,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ABC ) A:肺泡通气量为5.3L/min B:通气/血流比值为0.88 C:肺通气量为7.5L D:氧扩散容量为20 6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有( ABC ) A:气体扩散的速度 B:呼吸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C:通气/血流比值 D:血红蛋白含量 7下列有关运动时肺通气功能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C ) A:剧烈运动时用于肺通气的耗氧量明显升高 B: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线性相关 C:剧烈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呼吸频率的加快 D:运动时适当增加呼吸深度比增加频率更为重要 8关于运动引起肺通气量增大的机制,下列哪些叙述是正确的( ABC ) A:可能受多因素的共同调节 B:与体温升高有关 C:可能与动脉血PO2、PCO2、PH值的周期性波动有关 D:只受神经因素的影响 9下列哪能指标是用于评定肺通气功能的( ACD ) A:时间肺活量 B:肺活量 C:每分最大通气量 D:通气/血流比值 10下列哪几项是肺的基本容积( ABC ) A:潮气量 B:补吸气量 C:补呼气量 D:功能余气量 (五)名词解释1、 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2、 外呼吸;外界环境与肺部的气体交换;3、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4、 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5、 内呼吸;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气体交换;6、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9、时间肺活量;在第一次尽力吸气之后,再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1S、2S、3S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为第1S、2S、3S的时间肺活量; 10、每分最大通气量;在递增负荷的运动中,每分通气量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通气量。 11、肺泡通气量 (六)简述题 1.简述呼吸过程. 答:呼吸过程是由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环节来完成的,包括肺通气、肺换气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一是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以及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称为外呼吸;二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通过血液中的运行,一方面把肺部摄取的氧及时运送到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又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毛细血管以便排出体外;三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当人体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廓扩张,膈肌下降,胸腔内负压增大,外界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经气道进入肺泡内,氧气透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内,而毛细血管内由组织新陈代谢而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到肺泡内。人体呼气时,膈肌及肋间肌松弛,胸廓依靠弹性回收,二氧化碳便经气道排出体外。这样一吸一呼,便构成了一次呼吸,人体正是依靠不停地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使生命得以维持。 2.简述气体交换过程。 答:人体通过呼吸运动吸入外界空气,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大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中氧气浓度,氧气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肺泡的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入肺泡,然后这些二氧化碳被呼出体外。这样,通过肺泡以后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流回左心房,再通过左心房的收缩射入动脉为全身组织细胞供氧。在全身各组织间来自小动脉的动脉血经过与其相连的毛细血管网将氧气释放给组织细胞,并将来自组织细胞的二氧化碳携带走。这样,动脉血转换为静脉血,流回右心房,然以后通过右心室的收缩被射入肺动脉到达肺泡部分,继续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随着血液的循环人体就可以不断将氧气带往全身各组织,并把全身各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回肺泡呼出体外。 3.比较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的区别。 答: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而时间肺活量则是指在第一次尽力吸气之后,再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1S、2S、3S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为第1S、2S、3S的时间肺活量;前者无时间限制,后者有时间限制。 4.比较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通气量的区别。 答: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是指在实验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而每分最大通气量则是指在递增负荷的运动中,每分通气量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通气量。 前者有需在实验条件下完成,后者需要在运动条件下完成。 5.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答:因为在在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潮气量的增加,而深而慢的呼吸对于潮气量的增加效果较为明显。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浅而快则是增加呼吸频率的有效方式。 6. 简述呼吸型式及其在运动中的应用。 答:呼吸形式有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在运动中,可根据动作的特点灵活转变呼吸形式,如在完成胸廓需固定而便于发力的动作时,应以腹式呼吸为主;在完成腹肌需紧张的动作时,应以胸式呼吸为主;有些运动项目的呼吸形式比较复杂,如游泳、射击、举重、瑜伽和太极拳等,在运动中应学会使用复杂的、主观控制的呼吸,使之与运动动作精确地整合为一体,达到提高动作质量和运动成绩的目的。 7. 为什么运动时不提倡过度通气? 答:因为过度通气可使血中CO和H+浓度下降,降低了肺通气的动力,而且不能使血液中的氧含量升高。如果氧含量降低到很低的水平,运动者就会发生晕厥、意识模糊等症状,甚至会发生更危险的事故。 (七)论述题 1、试述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 答:运动时代谢旺盛,呼吸加快加深,肺通气增加。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潮气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线性关系,若超过这一范围,每分通气量的增加将明显大于运动强度的增加。据此,运动中通气量的上升过程为,运动开始前,通气量稍有上升;运动开始后,通气量先突然升高,进而再缓慢下降,随后达到一个平稳水平。运动停止时,也是通气量先骤降,继之缓慢下降达运动前水平。 2、试述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其调节。 答:运动开始前:条件反射性增加; 运动过程中:(1)神经调节快速增加;(2)体液调节缓慢增加;(3)神经、体液调节稳定状态; 运动结束后:(1)神经调节快速减少;(2)体液调节缓慢减少。 2010级体育系(4)班 卢旭辉 10411004045第七章 血液循环 (一)填空题1、估算人体最高心率的经验公式是HR=220-年龄。2、心率加快时,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其中以舒张期的改变最明显。3、耐力训练可使心室腔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故射血分数增加。4、评价心泵功能的指标有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心指数、心力储备。5、心肌的前负荷(初长度)常用每搏输出量表示。6、运动时,心率的增加与运动负荷密切相关,所以运动实践中常用心率作为评定生理负荷的生理指标。7、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这是由于窦性心律的缘故。8、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最主要特征是有一个平台期期,此期历时约100150ms,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9、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可分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长期三个时期。10、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是血液充盈血管、心室肌收缩、一定的外周助力。11、微循环主要包括迂回通路、直接通路、动-静脉短路三类通路,其中迂回通路是实现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12、剧烈运动时,机体所能达到的最高心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故通常用年龄来估算最高心率。(二)判断题1、在心动周期中,由于心房收缩,房内压升高,迫使房室瓣开放,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 )2、心室肌的前负荷可以间接地用外周阻力来表示,心室肌的后负荷则取决于大动脉内的血压。( )3、运动开始时,由于迷走神经活动加强,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输出量增多。( )4、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周阻力增加时,致使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5、心房和心室在一次兴奋过程中所出现的电变化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6、心室的充盈主要依靠心室的舒张,而不是心房收缩。( )7、在相同强度的亚极量运动时,经过耐力训练过的人,心输出量增加的幅度较无训练者大。( )8、耐力训练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加,故射血分数增加。( )9、由于在剧烈运动时心室不能过分扩大,而射血分数可明显增加,故收缩期贮备比舒张期贮备大得多。( )10、就心肌细胞异长自身调节而言,心肌初长度、前负荷、舒张末期心室内压、静脉回心血量为同一概念。( )11、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是因为兴奋后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要延续到舒张早期。( )12、左室壁较右室壁厚,是因为左心室必须射出比右心室更多的血流。( ) (三)单选题1、动作电位从心房传到心室,在房室结上有一个时间延搁,其作用是( D )A、 避免心室肌痉挛;B、使心室收缩不会太快以至于疲乏;C、使前一次的收缩不会与这一次的合并;D、使心室收缩与心房收缩时间分开。2、在心动周期中,大部分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的时间是( D )A、 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时;B、心房收缩,心室收缩时;C、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时;D、心房舒张,心室舒张时。3、下列血管中,血压最低的是( A )A、大静脉;B、小动脉;C、微动脉;D、微静脉。4、以下对心动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 第一心音出现于心室舒张时;B、心房收缩与心室收缩时间重叠;C、等容收缩期中,房室瓣和半月瓣均关闭;D、心房舒张和心室舒张时间不重叠。5、心肌生理特性中,遇足够强度的刺激即可产生动作电位,这是心肌的( D )A自律性;B、传导性;C、收缩性;D、兴奋性。6、运动时参与活动的肌肉血供增加,其重要机理是( D )A、 循环血量增加;B、静脉回流量增加;C、心输出量增加;D、各器官血流量的重新分配。7、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脏的搏出量受( C )A、 心力贮备的调节;B、心肌收缩能力的调节;C、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调节;D、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的调节。8、下列关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和血管作用的错误叙述是( C )A、 两者都能升高血压;B、肾上腺素能使心输出量增加;C、肾上腺素使皮肤血管收缩,因而使总外周阻力明显上升;D、在整体内,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跳减慢、变弱,心输出量减少。(四)多选题1、造成搏出量增加的因素有( ABC )A、外周阻力减小;B、心跳速率减慢;C、心收缩力增强;D、外周阻力增加。2、评价心泵功能的指标有( ABC ) A、心输出量;B、心指数;C、射血分数;D、心电图。3、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增加的因素是( AC )A、 心室充盈期延长;B、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增大;C、静脉回心血量增加;D、剧烈运动。4、可导致心输出量增加的是( ABC )A、 交感神经兴奋;B、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C、静脉回心血量增加;D、主动脉血压升高。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 ABCD ) A、心输出量;B、外周阻力;C、动脉管壁的弹性;D、循环血量。6、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对心脏活动的效应表现为( AC )A、 正变力作用(心缩加强);B、负变力作用(心缩减弱);C、正变时作用(心率加快);D、负变时作用(心率减慢。7、耐力训练对心脏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ABCD )A、 静息心率下降;B、安静时搏出量增加;C、极量运动时心输出量比无训练者高;D、亚极量运动时心输出量比无训练者小。(五)名词解释1、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自动节律性。2、心率: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3、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了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周期。4、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5、射血分数:射血分数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6、搏出量: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7、心力贮备:心力贮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8、最佳心率范围: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称为最佳心率范围。9、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壁的血液对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10、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微循环。它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液循环功能最终通过微循环实现的。(六)简述题 1、 何为血液的重新分配?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答: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非平均地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运动的肌肉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