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棉花cotton简称棉。锦葵科棉属GossypiumL.,是唯一由种子生产纤维的农作物。棉纤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 棉子含油分、蛋白质,是食品工业的原料; 棉短绒也是化学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重要物资。棉属中包括许多棉种,其中有4个栽培种: 草棉、亚洲棉、陆地棉和海岛棉。栽培最广泛的是陆地棉,其产量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90%;海岛棉约占58%;亚洲棉约占25%; 草棉已很少栽培。形态特征棉花为根深、叶茂、分枝多、开花期长的大株作物。根直根系; 主根深达2米左右,加上侧根和众多的根毛组成发达的圆锥根系。在苗期和蕾期,主根的生长速度显著超过茎秆生长,且侧根和根毛的再生力很强,是根系吸收能力最盛时期。花铃期以后,根系生长减慢,主侧根逐渐停止生长和延伸。茎主茎直立,茎色因表皮细胞内花青素的形成,将随棉株生长的老化而由绿色转为紫红色。主茎在初花期前后7天左右,生长最快,到成熟时可高达11.5米。主茎上叶腋间可分化出叶枝和果枝。叶枝,又称营养枝或木枝,多生长在主茎下部,一般有24个,斜直向上生长,不直接着生蕾铃。果枝生长在主茎中、上部的节位上,随着它的混合芽分化向外伸展,长出许多果节,每节花芽均能形成蕾铃(图6)。棉株成熟时一般有1016个果枝。根据果枝的长短和分布,株形可分为塔形、筒形和倒塔形。叶棉子发芽后平展出两片肾形的叶片,称为子叶,主要是储藏养料,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供幼苗生长。在子叶以上各节及分枝上着生的叶片,称为真叶。棉花叶形多呈掌状分裂,一般有35个裂片,裂口深浅和裂片宽窄因棉种和品种不同而异。一般陆地棉的叶片裂刻较浅,海岛棉的叶片裂刻较深。如叶片裂刻深度接近叶柄; 裂片狭窄形似鸡爪的,称为鸡脚叶; 形似柳叶的,称为超鸡脚叶(图7)。在叶片和叶柄连接处为中脉与几条侧脉的汇集点,称为叶枕,或称叶基点。因该处薄壁细胞可因光照强弱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致使叶片能作向日性的转动。这种感光反应,亚洲棉一般比陆地棉更敏感。图6 棉花的叶枝和果枝图7 棉花的子叶和真叶花棉株上的幼小花芽,称为蕾。其外被三片苞叶,呈三角锥形。苞叶对花朵具有保护作用,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供应花和铃发育的部分养分。一般肉眼可见苞叶基部约3毫米宽时,称为现蕾。第一果枝现蕾,标志棉株已由营养生长进入与生殖生长同步进行的时期。从现蕾到开花的天数,称为蕾期。陆地棉的蕾期一般为2226天。随着幼蕾长大,花器各部分发育逐渐完成。在每片苞叶外侧的基部有一蜜腺,能引诱昆虫。花为两性花,花瓣5片; 陆地棉花瓣一般为乳白色; 海岛棉为黄色,其基部有紫斑。围绕花冠基部有顶部呈波浪形的花萼,其基部也有蜜腺。雄蕊数目很多(60100个),花丝基部联合成管状,包被花柱和子房,称为雄蕊管。每个花药含有很多花粉。花粉粒为球状,多刺状突起,易为昆虫传带而粘附到柱头上。棉花是常异花授粉作物,其天然杂交率为320%。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3部分组成。子房含有35个心皮,形成35室; 每室着生711个胚珠,每一胚珠受精后,将发育为一粒棉子(图8)。图8 棉花的花朵纵剖面图9 棉花的现蕾开花顺序示意现蕾开花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以第一果枝基部为中心,从第一果节开始呈螺旋曲线由内围向外围出现。相邻果枝上相同节位的现蕾或开花间隔日数为24天;同一果枝上相邻节位的现蕾或开花间隔日数为46天(图9)。铃花朵开花受精后,其子房发育为蒴果,称为铃;状如桃,俗称棉桃(图10);自开花到棉铃成熟开裂吐絮的天数,称为铃期。陆地棉一般铃期为4555天。种子随着棉铃的发育,种子也迅速发育成熟。棉花种子的特点在于它的种壳着生纤维和短绒,总称之为子棉(图11)。 图10 棉铃 图11 子棉纵剖面示意纤维是由受精后胚珠的表皮细胞经过伸长和加厚而形成的。受精后2030天为纤维伸长期;以后2530天为纤维细胞内壁加厚期,主要是纤维素在初生壁上沉积,由于昼夜温差而呈现明显的层次,称为日轮。纤维的伸长期和加厚期是先后交错的。成熟的纤维呈扁平管状,并形成许多转曲,这是栽培棉种特有的性状。纤维品质因棉种和品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四个栽培棉种中,陆地棉和海岛棉的纤维品质显著优于亚洲棉和草棉(见棉纤维)。子棉轧去纤维后,种子表面大多数还密集着生一层短粗纤维,称为短绒。它是开花受精后由胚珠外表皮上的生毛细胞发育而成。陆地棉种子外壳大都被有短绒,称为毛子;外壳没有短绒形成的,称为光子。海岛棉的种子大多为光子,或仅在种子一端稍有短绒(见棉子)。此外,棉属及其近缘植物的植株各部分普遍可以看到褐色点状的腺体,其中含具有毒性的棉酚。它对病虫侵害和不良环境具有高度抗性和适应性,是棉属进化的保护性状之一。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棉花从出苗到棉铃成熟吐絮的生育期一般为150200天。按其生育期间形态的变化通常分为苗期(出苗到现蕾)、蕾期(现蕾到开花)、花铃期(开花到吐絮)和成熟吐絮期。这四个时期反映了棉株内在生理变化的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温度棉花为喜温作物,在生育期间需要较高的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012,棉苗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现蕾最低温度为1920。温度升高,现蕾加快,若温度超过30,由于主茎顶芽生长旺盛而使果枝发育受到抑制,现蕾反而减慢。开花结铃期的最适温度为2535;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开花结铃。如果日最低温度低于15,或日最高温度高于35,均不利于花粉发育,影响开花授粉,引起蕾铃脱落。棉铃成熟吐絮时期要求温度在20以上;低于1620,将影响纤维发育和棉铃成熟。棉花一生需要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通常用积温表示。据研究,陆地棉整个生育期间所需15的活动积温约为3 0003 600。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因对活动积温要求不同,所需生育期分别为150天和220天左右。光照棉花为短日照作物。一般棉苗需要在日平均温度2025条件下,经过1830天的812小时短日照才能现蕾开花。由于大多数陆地棉栽培品种长期在高纬度地区驯化和选择,对短日照已不甚敏感;但长期在南方栽培的品种和原产热带的野生棉种对短日照要求非常严格;如将其向北方引种,必须进行短日照处理,才能现蕾开花。棉花在生育期间喜光照,不耐荫蔽。棉叶的光饱和点较高,为7万8万勒克斯;其光补偿点亦较高,为12000勒克斯。棉花是C3类型植物,在高氧浓度下具有较强的光呼吸作用,故光合生产率较低。水分棉花的生育期长,枝多叶大,蒸腾系数大,需水较多。由于根系发达,吸水力强,也较能耐旱。棉花每生产1千克干物质,约耗水3001 000千克,高于一般旱地作物的需水量。棉花的需水量一般随气温上升、叶面积系数增大而逐渐增加,苗期需水较少,蕾期需水逐渐增多,到盛花期需水最多,吐絮后又日趋减少。一般从现蕾到吐絮阶段的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6085%,而苗期和吐絮后约占总耗水量的1540%。土壤含水率宜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低于55%或高于80%,均对棉株发育不利。空气棉花进行光合作用时,要求二氧化碳最适浓度为0.1%左右;二氧化碳的补偿点为0.01%左右,饱和点在0.3%以下。而近地面层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一般只有0.03%,经常不能满足其需要。如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则可提高棉花光合作用强度。但如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相对地减少了氧气,将影响根系呼吸强度,有碍肥水吸收,不利于根系发育。土壤中空气容量以30%为宜。土壤棉花要求土壤深厚,土质疏松,土壤水分适宜,地下水位低。棉花具有轻度耐盐碱能力,可在含0.2%以下盐分(氯化物)的土壤中正常生长。土壤盐分高达0.20.3%,出苗困难,生长受抑制,植株矮小;盐分超过0.4%,不能出苗。棉花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较广,在pH6.58.5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以中性至微碱性为宜。养分棉花生育期间除了需要大量的氮、磷、钾及钙、硫、镁、钠、铁等元素以外,同时需要硼、锰、锌、铜、钼等微量元素。盛花期以前,营养生长占优势,对氮素吸收量较大,棉花一生所需的氮素约有70%以上是在现蕾到开花结铃期间吸收的; 磷素的70%左右、钾素的65%以上都是在开花到成熟叶絮期间吸收的。表明盛花期后,氮素、钾素吸收量相对减少,而磷素吸收量相对提高。以上各种外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棉株的内在生理活动和外部形态结构,而且这些因素是相互交错发生作用的。棉花蕾铃脱落主要是由于不良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棉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失调而造成的(见蕾铃脱落)。为了减少蕾铃脱落,促进高产优质,在生产过程中需按棉株各个生育时期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采用相应的栽培措施,调节某些环境因素的有利作用,从而发挥棉株的生产潜力。综合利用纤维棉花主要作为纺织工业原料。纺织上的利用价值取决于纤维品质。长度是纤维品质中一项重要指标; 纤维愈长,纺纱支数愈高。纤维同时需要具有较好的强力和细度。根据纺织工艺要求,世界棉花生产按纤维长度可分为5类:短绒棉(20.5毫米以下);中短绒棉(20.626.0毫米); 中长绒棉 (26.128.5毫米); 长绒棉(28.635.0毫米);超级长绒棉(35.1毫米以上)。棉纺织工业中需要量最大的是中长绒棉和长绒棉;超级长绒棉主要用于纺织优质细纱。短绒棉和中短绒棉主要用于纺织粗纱,或作絮棉用。纤维强力一般以单纤维拉断的重力(克)为单位; 陆地棉的强力约3.54.5克,海岛棉约4.25.5克。纤维细度一般用公制支数表示,即1克纤维的总长度(米);陆地棉的公制支数约5 0006 500米/克,海岛棉约65008000米/克(见棉纤维)。棉纤维织品具有化学合成纤维不能比拟的许多优点: 吸湿性、透气性和保暖性较强,手感柔软,穿着舒适,染色牢固; 而且棉纤维是通过栽培天然形成,资源供应永不枯竭。其缺点是较不耐磨,强度较差,弹性不足,穿着不够挺括。所以,需要加强棉纤维品质改良,研究棉织品的后处理。棉子是棉花生产的主要副产品。其产量约相当于纤维产量的1.5倍,是食品和饲料工业中油料和蛋白质的重要资源。棉子包括3部分: 短绒,约占棉子重的12%左右;其长短不一,可经剥绒机剥绒三道。一道绒(1216毫米)适于制作棉毯、绒毛、绒布等,或制作耐磨的钢纸。二道绒(12毫米以下)经浓硝酸等化学处理,可作军用的无烟火药,或制作赛璐珞等。三道绒(3毫米以下)经化学处理可作粘胶纤维或醋酸纤维等。种壳,约占棉子重的40%,含有木质素、纤维素和多缩戊糖等。经化工处理可以生产糠醛、丙酮、丁醇、酒精、甘油等产品; 也可制作活性炭。棉子壳还可作为食用菌和药用菌的天然培养基。种仁,约占棉子重的50%。其含油率为35%左右,具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适于食用。精制的棉子油可制作人造黄油; 并可提取亚油酸,作为药品。种仁中含蛋白质为3035%; 经过脱脂后的棉仁粉蛋白质含量可达4350%。其赖氨酸含量在氨基酸组成中约占6%,远超过稻、麦、玉米的含量。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尤以维生素E较多(见棉子)。但是棉子仁中含有棉酚,具有毒性,故需经过脱毒处理才能食用(见棉酚)。现已育成不含或少含棉酚品种,其种仁榨油后的棉仁粉可直接制作各种高蛋白食品和饲料。棉秆可加工压制为纤维胶合板,代替木材制作家具。棉秆皮的纤维素可以加工制造牛皮纸和包装纸。新鲜棉秆皮剥出后,经浸泡发酵脱胶,可代替麻纤维制作麻袋和绳索。棉根和棉子含有的棉酚也可提取制作为东虫、 防腐、抗氧化、抗聚合的化学产品。而且可制作为御寒及镇咳等药剂。此外,花朵内外和叶片背面主脉上具有能分泌蜜汁的蜜腺,且花期长,也是发展养蜂业的一种蜜源作物。棉花生产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改良纤维品质,特别是纤维的强度和细度,以适应纺织技术革新的需要。针对生产问题,需加强抗病、抗虫、抗逆和棉子品质的育种工作,并探索高效率、低成本的栽培技术。进一步开展综合利用的研究,使棉花成为棉、油、粮等多种用途的作物。棉花病害cotton diseases棉株在生育过程中,受寄生物的侵袭或某些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使正常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而造成减产和纤维品质下降。其中由寄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是主要的,少数是不良环境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寄生物有真菌、细菌、线虫、病毒和类菌质体,以前三者为主,其中又以真菌引起的病害最多,也最严重。棉花病害在世界各产棉国普遍发生。美国19561980年统计,每年由于棉花病害造成的损失,平均约为皮棉总产的12.8%。苏联常年因病害损失子棉50万60万吨。中国仅枯萎病和黄萎病为害,每年损失皮棉7.5万10万吨。中国的棉田大都多年连作,特别从改种陆地棉以来,多次国外引种和各产棉区间的大量调种,由于过去忽视对带菌种子的严格检疫,致使病害日益蔓延。已记载的棉病有40多种,其中苗期和铃期病害比较普遍;枯萎病和黄萎病在不少地区已造成较大损失,茎枯病在低温、多雨年份常突发流行,红叶茎枯病在高温、干旱和土壤瘠薄地区引起生理性早衰: 角斑病主要在海岛棉上发生。苗期病害中国棉区的苗期病害多发生在4月至5月间,发病率一般在50%以上,死苗率为510%;低温、多雨年份则更为严重。已发现的棉苗病害有20多种,因为害部位不同,分为根病与叶病两种。根病常导致出苗前的烂子、烂芽和出苗后的根腐或茎基腐,是造成棉田缺苗断垄的主要原因。主要病原菌有:立枯病 Rhi-zoctonia solani、炭疽病Glomerella gossypii、红腐病 Fusarium spp.、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P.debaryanum、黑根腐病Thielaviopsisbasicolaol、白绢病Sclerotiu m rolfsii和枯腐病Macrophomina phaseoli等。叶病为害棉苗的子叶,真叶和茎,严重时茎顶端和叶片凋枯脱落。主要病原菌有:轮纹斑病Alternaria spp.,茎枯病Asco-chyta gossypii、疫病 Phytophthora boehmeriae、褐斑病 Phyllosticta malkoff ii,P.gossypina、印度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indicum 和角斑病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lvacearum等,炭疽病和红腐病菌也为害子叶。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各地苗病发生情况不尽相同。除立枯病普遍发生外,北方棉区红腐病和猝倒病比南方重,南方棉区炭疽病较普遍,还时有苗疫病流行。防治苗病的措施主要是精选种子,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及土壤处理(见棉花播种)。枯萎病和黄萎病世界棉花生产上的严重病害,在中国已遍及21个省(自治区)、市,发病面积约占棉田面积的31%。枯萎病的发病始期为子叶期,发病盛期在现蕾前后;黄萎病发病始期在35片真叶期,发病盛期在花蕾期。二者的病症有所不同(见表)。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症状为害部位枯 萎 病黄 萎 病植株植株矮化,主茎与果枝节间缩短,枝叶丛生一般不矮化,主茎和果枝无明显缩短,后期发病可整株凋萎叶 片顶端叶片开始萎蔫,由上向下发展病叶由下向上发展叶脉叶脉变黄,呈现明显的黄色网纹状主脉保持绿色,脉间叶肉及叶缘变黄,镶嵌成黄色斑块或枯斑木质部变色较深,呈深褐色条纹状变色较浅,呈褐色条纹状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引起的。除棉花外,还为害秋葵和决明等植物;约有40多种植物是此菌的寄主或宿主。不同的菌系对不同棉种及品种致病力有差异,从而可区分为不同的生理型或生理小种。世界上已报道枯萎病菌有6个生理小种,中国初步分为3个生理型。弄清病菌的生理类型,有利于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抗病品种的选育。黄萎病Verticillum dahliae病菌的变异性较大。美国报道有4个生理型,主要为SS-4型(非落叶型)和T-1型(落叶型);苏联报道有5个生理小种:中国初步分为3个生理型,以生理型I致病力较强;江苏省局部病区还发现致病力强的落叶型的菌系。大丽轮枝菌的寄主范围较广,能侵染40科160多种植物。枯萎病和黄萎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与线虫有密切关系。线虫为害根尖,为病菌入侵根部创造了条件,诱致病害严重发生,称为枯(黄)萎-线虫复合症。所以,种植抗线虫品种或使用杀线虫药剂,能减轻枯、黄萎病的发生。防治枯萎病和黄萎病,在无病区要加强检疫,防止带病种子和棉子饼调运,建立无病良种繁育基地,对引种的种子应消毒杀菌。在轻病区,实行病田轮作换茬。在北方棉区换种小麦和玉米等35年;南方棉区实行稻棉轮作。在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是一项有效的措施(见棉花抗病育种);增施基肥和磷、钾肥,用黑麦、豌豆和芥菜等作绿肥,对减轻黄萎病也有一定作用。角斑病细菌性病害,广泛分布于各产棉国。中国以海岛棉品种上发生较多;在某些年份遇到台风暴风,陆地棉品种也会严重发病,为害枝、叶和棉铃。种子用硫酸脱绒处理和清洁棉田可以减少传播与为害。在角斑病发生较普遍的非洲和美洲,已广泛种植抗病品种。棉花播种sowing cotton将精选的棉子种在平整了的棉田里,要求出苗早、全、匀、壮。棉花播种全过程包括播前准备、确定播种期、播种技术和播后管理。播前准备棉花的种子较大,种壳较厚,棉子萌发时对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要吸足相当于种子本身重量6080%的水分才能发芽。棉子出苗要求020厘米土层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在土壤中吸水不足,种子不能发芽;水分过多又会烂子、烂芽。播种时表层土壤过松、过紧都对出苗不利。过松,易散发土壤水分,使种子受干不易萌发出苗;过于紧实,则幼根难以下扎。土壤松紧适当、透气性好,有利于发芽、出苗及幼根生长。播前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平整棉田。中国北方棉区春季干旱多风,土壤蒸发量大,要在棉田耕地、施足基肥、浇好底墒水的基础上,做好耙耱保墒,使棉田土壤达到平整、细碎、上松、下实。南方两熟棉区,播种期间一般多雨,播前要清理预留棉行,锄草松土,并疏通畦沟,以利排水。种子处理。选用成熟饱满、发芽率85%以上和发芽势强的棉子。用五氯硝基苯、稻脚青或多菌灵等药剂拌种,预防土壤传带的病菌; 北方棉区用毛子播种时,播前用5560温汤浸种或抗菌剂浸种,消灭种子传带的病菌。有条件的可进行硫酸脱绒,以消灭种壳所带病菌。确定播种期播种的适宜时期取决于气温、地温、墒情、终霜期、播种方式及棉花品种特性等。其中温度是首要条件,一般日平均温度在1012时棉子可以萌动,12以上发芽,14以上出苗。播种期主要以5厘米地温稳定在14以上或气温稳定在16以上为标准。南、北棉区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播种过早,地温低,容易烂子、烂芽;播种过晚,推迟了生育期,会造成晚熟减产。播种技术要求播种行直,行距一致:下子均匀,无漏播、重播; 深浅适当,覆土紧密。播种量。根据播种方法、种子质量和留苗密度而定,一般播种粒数为留苗数的510倍。条播要求每米有棉子3050粒,每公顷约用棉子75千克以上;点播每穴56粒,每公顷用棉子1535千克。播种方法。机播可以做到开沟、下种、覆土、镇压等作业一次完成,精密点播则更可节约用种量,人工开沟条播,下子和覆土作业不能一次完成,且在北方棉区容易跑墒,质量和工效较差。人工点播(摆播),可节省用种,但花工较多。播种深度。棉花子叶肥大,出苗阻力较大,播种不宜太深。一般以34厘米为宜,旱地不超过5厘米; 南方苗期多雨宜浅播,一般在2厘米左右。播后管理棉苗出土前遇雨土壤板结,要抓紧耙地或中耕松土; 发现烂子、烂芽,须及时补种或移苗。齐苗后,如遇寒流,须预先喷施波尔多液、代森锌、稻脚青和多菌灵等药剂,预防棉苗叶病。棉花采收picking cotton采收棉株上成熟的子棉,简称收花。棉花吐絮延续时间长,收摘过早,纤维成熟度差; 采收过迟,则纤维色泽变暗,强度降低。甚至整个棉瓤落地,影响产量。所以要求在一批棉铃充分开裂吐絮后及时采摘。中国、印度等国长期以来多为人工采收,可将正常吐絮的好花和僵瓣次花分摘、分晒、分存、分轧、分售,所收子棉杂质少、质量好。一般在吐絮前期每隔710天采收一次,后期每隔1014天采收一次。晴天要快摘、雨前及时收摘,以保证收花质量。发现烂铃,及早采摘,剥取子棉晒干。否则,霉烂时间过长,子棉变质、降低产量(见烂铃)。霜后不能自然叶絮的青铃,也应收摘、晒干、剥取子棉。美国、苏联等国多采用机器收花。一般收花前1020天,先对棉株喷洒五氯苯酚(pentachlorophenol)、脱叶脲 (N-phenyl-N-(1,2,3-thiadiazol-5-yl)-harns-loff)或氯酸镁等脱叶剂,促使棉叶脱落,加速棉铃开裂吐絮,从而提高收花效率,减少子棉含杂率。对收花季节多雨的地区或吐絮畅且持续时间长的棉花品种,可采用纺锭式摘棉机分批采收陆续吐絮的子棉; 对少雨地区和吐絮集中、含絮力强的棉花品种,一般使用指梳式或摘辊式摘铃机,可将吐絮子棉和未开裂棉铃一次全部摘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部分棉区采取窄行高密度种植方式,用棉花联合收割机进行一次收花。先将棉秆全部割下,送入机内,由采摘部件将子棉和未裂棉铃摘下,棉秆经打碎后随即撒在田间。一次收花的摘棉机结构简单,价格和使用成本较低,采摘率可达9598%,生产效率高。但使用的局限性较大,并且各级子棉被混收在一起,品级降低,含杂率高达2030%,清理费工难度较大。使用机收的子棉卸入高槽拖车后,直接送往轧花厂加工。美国西部棉区有的采用压模机,先就地将子棉压成长方形的棉垛,以后再分批运走。机收子棉由于含杂率高,湿度大,棉花加工厂需配备烘干子棉、清理子棉和皮棉等设备。棉花虫害insect pests of cotton由于害虫的活动,使棉株的某些器官、组织或生理过程受到危害而造成减产和纤维品质下降。棉花的生育期长,开花结铃期延续时间也长,侵染的害虫种类多,且为害期长,如防治不当,常可减产3050%。地下害虫防治不及时,严重的要毁种重播。主要害虫种类及为害棉花的害虫主要是昆虫纲的直翅目、缨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此外还有蛛形纲的蜱螨目和腹足纲的柄眼目。全世界棉花害虫共有1 300余种,且具有地区性,如美国、墨西哥的棉铃象甲Anthonomus gran-dis、非洲的赤棉铃虫 Diparopsis watersi,苏丹棉铃虫 Diparopsis cartinea、澳大利亚的澳洲棉铃虫He-liothis punctigera 等。棉红铃虫广布于亚、非、美、大洋洲的主要产棉国家,而地域辽阔的苏联却无分布。在中国为害严重的棉蚜(Aphis gossypii),在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均属次要害虫。同一虫害在不同年代的发生也有不同,如20世纪50年代末,红铃虫 (Pectinopnoragossypiella)在中国北方为害下降,到80年代初又重新上升; 60年代中期全国伏蚜为害加剧; 黄河流域和长江棉花机械化栽培mechanization of cotton culture棉花从整地播种到收获耕翻的一系列栽培措施使用机械操作。棉花的生育期长,栽培过程复杂,田间管理技术要求高,用工多,且易遭病、虫、草和不利气候条件的袭扰,通过机械化栽培,可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农时和作业质量,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机械化栽培棉花,在世界上仅有几十年历史。美国于1972年全部实现棉花栽培机械化,每个工平均生产皮棉91千克: 苏联在5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植棉,1979年棉花收获的机械化程度达60%左右。中国自50年代开始,在一些大型农场和集中产棉区实行耕地、整地机械化,部分作业如播种、中耕、治虫等采用机械:在棉麦(或绿肥等)间套作地区,如江苏、湖北、浙江、上海等省(市)还研制并试用了一些在前作物行间耕翻、播种和棉花营养钵制钵、移栽等机具,并应用于大面积棉花生产。棉田机械作业要有适于棉花播种(或栽植),尤其是中、后期田间管理和收花作业的机械。如棉田用三轮或四轮高地隙(或可变地隙)拖拉机或自走机器,要求具有对行距有较大的适应范围,离地间隙高(7585厘米以上),外廓光滑,行间通过性好,悬挂或装拆农具方便,视野好,操作灵活,转弯半径小等性能。棉田机械化耕地、整地可达到人、畜力难于达到的质量(如耕地深度等),并可多工序联合作业,大大提高工效和作业质量,做到不误农时。使用的机具有犁、深松土犁、耙、耱、镇压器、开沟机、起垄机、筑畦机等; 中国南方棉区间套绿肥的棉田,还有翻压绿肥的埋青机等。机械化播种具有下子均匀,播深一致,覆土良好,镇压适度等优点。各项工序能一次完成(见图1),不仅工效高,且能较好地保蓄土壤水分,因而出苗率显著高于人、畜力农具播种。棉子有播毛子和光子之分。播毛子的播种机,要求种子经过剥绒,不混有子棉团、枝秆等杂物,并用草灰或炉灰等加药剂进行拌种,使棉子互不粘连。毛子播种量每公顷在75千克以上。光子播种,一般可使用通用的精密播种机,每公顷播种量1540千克,仅为毛子播种量的1/5。除节省种子外,还可减少出苗后的间、定苗的工作量。有的播种机,还配有施种肥、杀虫剂,喷除草剂,覆盖地膜以及下子情况和播种进程监视系统装置,可联合进行多种作业,并进一步保证和提高棉花播种质量。为便于以后的田间管理和收花机械化作业,播种时要求播行端直,行距一致,地头整齐。机械化田间管理主要是中耕除草、施肥、施药等作业机械化。行间中耕(松土、除草、灭茬等)、追肥、培土多使用锄铲式或旋耕式中耕机,苗期株旁松土除草,多使用旋耕锄、弹齿除草耙; 中耕机架上装置除草剂喷洒装置,也可消灭株旁幼草(见图2)。为了保证和提高机械中耕作业质量,并为以后机器收花创造良好条件,棉田应有相当的长度,而且地面平坦,无宽、深的横垄沟和积水洼坑等障碍; 作业时,棉行两旁应留有适当宽度的护苗带,使用单翼铲。圆盘或板式护苗器、护罩,操作时应掌握适宜的耕深和行进速度。机械施药作业工效高,可在短期内控制害虫的发生和蔓延,并改善劳动条件(见图3)。棉田喷药,可采用常规喷雾、喷粉、弥雾、联合喷粉喷雾等方式,分地面喷药和飞机喷药两大类。地面喷药机械又有用人力(背负或担架等)、机动、拖拉机或自走机器配带等类型。为使药剂能均匀地喷附于棉株的有关部位,拖拉机或自走机器配带的常规喷雾机,常配用由几个喷头围喷一行棉株的吊杆式喷雾装置。喷药时,需视所使用的药剂、地块大小和连片程度,以及当时的气象、植株等情况,选用适当类型的机具。同时要选择在三四级风以下天气进行作业,注意安全,严格掌握药液配制浓度与施药量,防止漏喷、重喷和滴漏。机械化收获大面积棉田,在棉花吐絮成熟时,可利用收花机进行采收(见棉花采收)。对收花后剩下的棉秆处理,美国多采用碎秆机就地切碎,撒于田间;有些植棉国则采取由机器将棉秆铲起集堆后,运出田外的作法。棉花整枝topping and pruning of cottonplant在棉花生育期间,特别是现蕾、开花、结铃期间,为了控制营养生长,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加强养分向生殖器官的分配,适时地摘除棉株主茎顶心和分枝上部分营养器官的技术。整枝是棉田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国早在公元13世纪末农桑辑要中已有打顶和打旁心的记载;在1765年的御题棉花图中描绘有“摘尖”专题的图示,此后逐步发展为成套的整枝技术。世界多数产棉国多采用肥水控制枝叶旺长的措施,不整枝。苏联在40年代曾推行去叶枝和打顶技术,70年代采取机械摘顶。摘除主茎和分枝的顶尖,能消除顶端生长优势,控制营养器官的生长,改善棉田透光通风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 调节养分分配,并促使棉株体内营养物质向生殖器官运输,减少蕾铃脱落,增加铃重及霜前收花率。整枝技术精细的整枝技术包括以下5个步骤。去叶枝棉株的叶枝(亦称木枝或营养枝)一般有24个,着生于主茎下部第37节。当第一果枝现蕾时,除保留果枝以下一两片主茎叶外,将其它各节的主茎叶和所有的叶枝全部除去,使棉株体内营养充分供应果枝上蕾铃的发育。打顶亦称摘心。在初花至盛花期间,摘除棉株主茎顶尖一叶一心,以控制株高和无效果枝的增长。还需根据土地肥力、种植密度和生长势确定打顶时间。黄河流域棉区一般在小暑与大暑之间(7月中旬),距初霜前约8090天。无霜期短的北部特早熟棉区及西北内陆棉区还需适当提早。长江流域棉区,在大暑与立秋之间(7月下旬至8月初),打顶后的棉株一般有816个果枝,约每公顷留果枝75万90万个。打顶过早不能充分利用生长季节,且造成赘芽丛生;过迟则无效果枝多,消耗大量养分,降低后期的铃重。打边心亦称打群尖。摘除果枝的顶芽,以控制无效果节生长,调节养分分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结靠近主茎的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二级建造师施工管理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遂宁市血液中心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建筑施工工程进度计划编制与调整
- 2025会计实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医院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工作总结
- 2025年海员考证海船船员水手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课时教案模板
- 小学快乐学习古诗文全集
-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企业网络安全管理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网络安全专题
- API SPEC 7-1-2023 旋转钻柱构件规范
- 2025年自考《艺术概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概念与应用测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理论培训
- GB/T 12643-2025机器人词汇
- 《酒店服务礼仪培训》课件
- 挤出机生产线安全操作规程
- 药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 函数与基本初等函数 章节总结(解析版)-2025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
- 麻醉科2025年发展计划
- 分包商安全管理规定(4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