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灸法.doc_第1页
保健灸法.doc_第2页
保健灸法.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健灸法灸焫(音ruo),灸法的最早名词。汉代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上说:“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扼要地说明了什么是灸法。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之一,是祖国针灸医学的组成部分。所谓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概括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关于艾灸的起源更是神奇。据研究表明,灸的发明应是原始人用火时(考古学资料显示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经掌握了火的使用),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艾草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把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了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故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所以,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蕲(祈)艾含挥发油约0.002%,主要成分为苦艾醇、苦艾酮。此外尚含胆素钾盐以及维生素甲、乙、丙、丁等。苦艾醇、苦艾酮有兴奋中枢作用。苦艾中含有钾类、柔酸,氯化钾等,故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也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作用可治疗因为寒冷引起的疾病。随着历史的发展,艾灸治疗疾病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的范围,它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驱风解表、消瘀散结、拔毒泄热、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等作用,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种疾病,涉及寒、热、虚、实诸证。产生这些治疗效果,均与燃艾时产生的热作用是分不开的。艾灸时产生的热恰到好处,除了使人感到特别舒适外,更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这种因子作用于腧穴,具有特别的亲和力,艾火的热力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特别能通过腧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说明了穴位具有辐射共振吸收功能。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酒醴按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的记载,说明我国先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扁鹊心书也有论述“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古人就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比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地阐明了防病重于治病的原则。同时又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人体正气的盛虚与疾病发生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中说:“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可治之,阴阳皆虚,火当治之。”指出了灸火能疗阴阳 之虚,壮人体元阳之气。古人利用艾灸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百岁不终者,确实大有人在。宋代医生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说:“保命之法,烁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据旧唐书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快,别人问他养生之术,他说“吾无他术,唯使气海常温耳。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里讲:“于旧多病,常感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不促。自是每岁一二次灸之。”宋夷坚志载:“绍兴时,有步卒王起,入重湖为盗。曾遇异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后被捉,临刑前告刑官曰:每夏秋之交,即烁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 宋窦材更明确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促命之法,灸法第一。”现将常用灸穴及其主要治疗作用介绍如下:足三里时是足阳明胃经穴。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距前嵴一横指。足三里是强壮要穴,常灸此穴有固肾益精、益气养血、温运脾阳,健胃厚肠,预防早衰之功效。千金方曾强调“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研究表明,常灸足三里,能增进食欲,强健体质,使人精力旺盛,免疫功能增强。灸足三里还有抗血液凝聚作用,能预防血栓形成。日本医生称其为“长寿穴”。据日本传说,公元1159年9月11日,日本举行永代桥换架竣工仪式。特别邀请了一个长寿之家三代人的三对夫妇前往,以祝福大桥永存。长者万平242岁,其妻221岁:儿万吉196岁,儿媳193岁:孙子万藏151岁,孙媳138岁。人们看到十分惊异,上前问长者:“汝家有何术,长生若是耶?”万平抚髯微笑说无他技,惟有祖传足三里灸耳。后来日本就流传一句民间谚语,“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气海是任脉经穴,位于脐下一寸五分。也是强壮要穴。灸之能壮阳益气、安神补脑、固肾益精、健脾益胃、固冲任之气。针灸资生经说:“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急久不瘥,皆灸之。”、关元在任脉循行路线上,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三寸。亦为强壮要穴。如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又说:“脏腑虚乏,下元虚惫等疾宜灸丹田。”命门位于第二腰椎直下。灸命门有补肾壮阳、健脾益胃、调节精神、强健筋骨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腰腿疼痛、关节痹痛、头昏耳鸣、腹泻食少、下肢浮肿、遗精滑精、气短神怯、老年痴呆等症。 肾俞在第二腰椎下旁开各一寸五分。灸之有补肾壮阳、益气安神、健脾益胃以及强壮作用,多用于治疗肾气虚衰、腰酸疼痛等症,并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神阙即脐中。常灸此穴能益气补阳,温肾健脾。宋窦材说:“依法熏蒸(神阙),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凡用此灸,百病顿除,益气延年。” 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载:“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针灸集成记载,明朝时广西有一人,年愈百岁而甚壮健。自言少时多病,遇一异人,教令每岁灸脐中,自后康健。类经图翼载,在神阙隔盐灸,若灸三五百壮,不唯愈疾。亦且延年。苏东坡云:“人之在母也,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口鼻皆闭,而以脐达,故脐者生之根也。灸此延寿,理正在此。中脘居脐上四寸。灸之可健脾益胃,培补后天,增进食欲,益气养血。老年人经常出现脾虚胃弱,饮食不思,面色萎黄等症状,宋-王执中指出:“脾胃病者,宜灸中脘。”涌泉是肾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