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诗人李立扬的诗歌创作理念龙靖遥(作者系博士、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本文是编号为JA75047-99015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意象差异性研究研究成果。)(摘要)美国当代诗人李立扬的诗歌在英语和华语世界流传甚广,然而其独特诗风后的创作理念鲜有人提及。李立杨诗歌创作理念中的核心概念是“宇宙心灵”:它无形无质,衣养万物又渗透于万物。诗歌应表达的对象是宇宙心灵,而非物质世界,因为物质世界其实并不具备物质性,诗歌因而应该见证无形的宇宙精神,而不是貌似有形的物质世界。诗人用直觉把握宇宙心灵以及感知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歌能产生物质价值:它把宇宙心灵的恩泽带给物质世界,从而让它变得更美好。这种创作理念深受中西泛神论的影响。关键词:李立杨 宇宙心灵 见证无形 泛神论1 引言 李立扬(Li-Young Lee, 1957-)是美国当代知名诗人。他的诗集玫瑰花(Rose,1986)、在我爱你的那座城市(The City in Which I Love You,1990)、以及我的夜晚篇(Book of My Nights,2001)出版后先后获得年纽约大学德尔默施瓦茨纪念奖、美国图书奖、兰南文学奖、白垩粉作家奖、伊利诺斯艺术委员会奖、宾夕法尼亚艺术委员会奖、国家艺术资助奖等。1998年版的诺顿美国文学选集(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选入了他的礼物(“The Gift”)、柿子(“Persimmons”)等6首诗。(1) 李立扬的作品在华语世界里也为人所熟知。诗人非马在1996年4月总第33期的新大陆诗刊上发表了李立扬的4首译诗,分别为我请我的母亲歌唱、独餐、共餐和鸢尾花。2003年第3期的当代外国文学刊登了李立扬的一首译诗。大陆诗人蔡天新与之交往甚密,曾撰文介绍过他。张子清在2005年3月30日的中华读书报发表了题为袁世凯之外孙李立扬的文章,讨论了李立扬的创作,并分析了他的礼物、我要母亲唱歌、和犯愁的话等三首诗。此外,李贵苍在其专著文化的重量:解读当代华裔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中的第五章专门讨论了李立扬的诗。李立扬声名鹊起,研究他的人随之多了起来,但是人们往往只关注他的华裔身份而或多或少忽略了其作品中的文学价值及创作理念。不过,李立扬的身世确实引人注目。李立扬的母亲袁家英是袁世凯的孙女,父亲李国元当过毛泽东的个人医生,也曾是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加诺的医疗顾问,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同,李国元被迫带着全家先后流亡于印度尼西亚、澳门、香港、日本,最后到了美国。张子清在介绍李立扬时,用了一个很吸引人的标题:袁世凯之外孙李立扬,强调袁世凯甚于强调李立扬,强调袁世凯之外孙李立扬甚于强调诗人李立扬。(1)当然这是报端文字的特点。斯洛威克(Mary Slowik)把李立扬放在移民文学的框架里进行论述:“逃离亚洲很可怕,李重新体验这一过程,体验的片段往往成为他的即时性体验。”2234帕特里奇(Jeffrey F. L. Partridge)也从族裔的角度来论述李立扬的诗:“在李立扬的诗歌里,吃是一种文化行为,它将家庭与种族的氛围展现出来。”3107徐文英(Wenying Xu)指出李立扬试图摆脱族裔作家这一烙印的徒劳:“李关于人际关系的伦理来自超验主义者的冲动,它试图使文化区分变得无意义,然而正是他的文化差异让他成为一个引人入胜的诗人。”4156对华裔作家身份的过分关注导致学者们忽略他们作品中的文学价值。盛宁先生在苏州大学举行的“美国文学研究会2007年专题研讨会”上说,对于华裔乃至族裔作家的研究应该从关注他们的身份转到关注他们作品中的文学价值。此前周小京也发出过类似的呼吁:“但是李的身份重建及其诗歌创新被那些试图通过强调他的华裔身份来阐释其诗歌的批评家们忽略了。”5113李立扬本人也对别人将他列为亚裔美国作家不以为然,说,“这个问题的言下之意是作为亚裔美国作家你的立场是什么这是个关于一个人与文化对话的问题。我与文化无对话。我在这方面不感兴趣。”6131本文从纯文学的角度出发,根据马歇尔(Tod Marshal)和比里亚克(Dianne Bilyak)对李立扬所做的访谈记录,即见证无形(“To Vitness the Invisible”)7和访谈李立扬(“Interview with Li-Young Lee”)7, 梳理出李立扬的诗歌创作理念。2宇宙心灵李立扬没有系统地对诗歌进行学理性探究,然而他的诗歌创作背后有着独立自足的价值体系,在访谈中他直观而完整地将这个价值体系表达了出来。鉴于此,我把李立扬诗歌后隐藏的价值体系称为他的诗歌创作理念,而非诗歌理论。在李立扬的价值体系里,“宇宙”或“宇宙心灵”(universe mind),“道”(Tao),“逻各斯”(Logos),“法则”(Law)以及“上帝”(God)是相同的。“逻各斯、法则和道是一致的。诗歌在其过程中将道彰显出来,在纸张上通过思绪和情感的舞蹈把逻各斯揭示出来。规范着行星、恒星、花朵和树木的法则,因果的法则,永恒往复的法则正是诗歌通过韵律要彰显出来的法则。”(Marshal, p. 135)可见“道” 、“逻各斯”和“法则”对他来说是一样的。“人类的残忍来自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谁。天地之间只有一个身体,一个心灵。”6136这个身体和心灵又是谁呢?“我真正的自己或身份是宇宙,或上帝。”6135李立扬本人是宇宙,是上帝,他人亦然。“所谓残忍便是我误把你当作上帝之外的某种东西,或者是我误把自己当作了上帝之外的某种东西。”6136他人也是宇宙,也是上帝。以此观之,李立扬认为“宇宙”或“宇宙心灵”、“道”、“逻各斯”、“法则”以及“上帝”异名而同质。从李立扬的表述中可看出他对宇宙的认识和中国的道家思想以及西方自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以来的泛神论思想乃一脉相承。8199老子认为道渗透到万物之中:“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995-96老子还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943李立扬所说的“宇宙心灵”、“法则”和“逻各斯”等,如上文所示,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斯宾诺莎的观点是自然与神等同,美国作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超验主义理论很好地阐释了这种观点。“在爱默生的语汇中,精神和超灵是同义词。超灵充斥于宇宙之间、天地之内。超灵又是有形有体、近在咫尺、伸手可以触摸的现实存在。世间万物,包括人和自然界,都是它的体现。人的灵魂是它的一部分。”每个灵魂都存在于巨大的灵魂之内。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灵魂。”10182李立扬的宇宙心灵其实就是爱默生超灵(Over-Soul)。“李立扬构想出一套超验主义这套理论和其美国先驱爱默生的观点极其相似按他的理论,诗人的真我成为上帝或宇宙心灵,不受文化/种族偏向的影响。”4129有趣的是,李立扬虽受爱默生影响,在长诗劈开(“Cleaving”)里李立扬扬言要把爱默生吞掉:“我要把爱默生吃掉,还有他透明的灵魂,他 / 催人入眠的超验学说。”1183个中缘由大概是“爱默生告诉我们,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是丑陋的”。3 103谈到什么是诗歌时,李立扬说:“诗是心灵的投射(a projection of the psyche)。当我们研究诗时我们是在研究心灵。”7607这种观点秉承了华滋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给诗下的定义:“诗歌是强烈的情感自发的流露。”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12266事实上李立扬业被划为浪漫主义诗人。洛根(William Logan)在评论我的夜晚篇时说,“在这个不浪漫的时代,很难想象还有比他更浪漫的诗人。”1373徐文英也把他与超验主义者爱默生相提并论。4129和英美浪漫主义诗人一样,李立扬认为诗歌应该表达个人的主观感受(这和中国传统诗学上的“缘情说”很接近):“(诗歌)就像是乡愁,某种乡愁。”7612李立扬所说的“乡愁”很容易被国内研究者深情地阐释为漂泊海外的游子对故国的思恋。这是对李立扬的误解。所谓乡愁,就是远离故乡的人对故乡的思念。李立扬的故乡不在中国。徐文英论述道:“离散,对于李而言,并非是一种独特的种族现象;相反,它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况,这种观点来自创世纪,在创世纪里,人类历史开始于双重放逐:被逐出伊甸园,被逐离上帝。”4132李立扬的故乡是心灵家园,它不是故国,而是某个类似于伊甸园的地方。“他(李)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放逐:问题在于地球不是我的家。”4132地球不是他的家,遑论故国。李立扬的心灵家园是宇宙,或宇宙心灵。他说:“我认为创作那类诗歌(探索类诗歌,quest poem)来自某种落差(disparity),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是谁,而我们又发现我们不能以此而活着(but we find that we cant live it.),落差就产生了。”6130诗歌成为诗人消弭现实和渴望之间差别的手段。李立扬意识到自己是谁呢?“我的身份是宇宙,我不能作为宇宙活着,诗歌因此而产生。”6130诗歌替他实现了作为宇宙他的心灵家园而活着的愿望。由此可见,李立扬的诗歌要投射出来的心灵不光是个人的心灵,还有宇宙心灵,诗人的心灵与宇宙心灵相通。诗人就像宇宙的代言人,把宇宙精神的悸动、激荡和震颤用诗歌来传达出来。“逻各斯是让万物成形的力量。在诗歌里它找到了它的化身。”6135这种观点带着浓厚的玄学色彩,显示出老庄思想和爱默生“超灵”说对他的影响。3用诗歌见证无形在访谈中李立扬多次地提到,诗歌就是见证无形。“我刚看到见证派诗歌(poetry of witness) 时,我盯着它想,噢,他们不是在见证无形,他们在见证有形。我对此不感兴趣。我听说见证派诗歌时,我的想法是诗人在见证无形。”6140“无形”是宇宙心灵。“法则是透明、无形的。但在诗歌里,我们看见他们,感觉到他们,甚至与他们连在一起。”6135可见无形就是自然法则、“逻各斯”和“道”,即宇宙心灵。有形是物质世界。“有形不过是无形现实迟来的结果,这种无形现实控制着我们,就好象潜意识控制着我们一样。”6140简言之,“无形现实”也就是作为万物之母并渗透到万物之中的“道”,有形便是我们感官所感受到的物质世界。李立扬把诗歌分为两类:见证有形的诗歌和见证无形的诗歌。前者与文化进行对话,后者与宇宙进行对话,后者在艺术性上要高于前者。“我觉得诗人不是在和人类进行对话。当诗人写诗时,对话实际上是与宇宙进行。”6130“(在诗中)当对话横向进行时,也就是说,当对话在文化的层面上进行时,这是一种较低档次的艺术。当诗歌是与在宇宙对话时,这才是艺术的完美实现。”6130他给出具体例子:在诗人中,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与文化对话,惠特曼(Walt Whitman)和宇宙交流;具体到作品,济慈(John Keats)的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是在和文化进行对话,致秋天(“To Autumn”)则是与宇宙进行对话;艾略特(T. S. Eliot)的荒原(The Waste Land)和文化交谈,而四部四重奏(Four Quartets)相反,它与宇宙对话。细究起来,我们可以看出见证有形的诗歌和见证无形的诗歌之间的区别。作为一名“意象派”诗人,威廉斯强调具体的意象而摈弃主观的抒情。惠特曼是个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仅要表达出陆地、海洋、飞禽走兽、天空、星辰所固有的美丽和尊严,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出存在于现实与灵魂之间的道来。”10319希腊古瓮颂探询艺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荒原是对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荒芜的隐喻;致秋天写的是人对自然的感悟与慨叹,四部四重奏是探究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人际天地的诗歌巨作。见证有形的诗歌大体是写实类诗歌以及对文化诸现象进行形而上思考的诗歌,而见证无形的诗歌则抒发人对于宇宙的感应和玄思。李立扬不赞赏见证有形的诗歌。“我们不能成为见证有形的诗人;我们得是见证无形的诗人。否则就没有其它希望了。”6140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相信有形具有实体。“表面上的物质性并不具备物质性。现代物理学家在证明古时候的神秘主义者一直知道的事:物质百分之99.9999是空的。事物没有附着物(ground),没有物质性。我认为心灵才是我找到的附着物。”6134大千世界既然没有物质性,在诗歌里要把这个世界表达出来的人就成了“犯罪者”(perpetrator):“当他或她在其作品里把这些罪行重现出来的时候,这个诗人就成了犯罪者。”6140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不过是道或逻各斯虚幻的影子,诗人如要再现这个影子,他就无法把握宇宙的精髓,因而成为犯罪者。与英美浪漫主义诗歌传统一脉相承,李立扬见证无形的方式是反智的。“我的意识总要衡量什么东西的价值,它试图衡量某些表面上不理性的东西。我讨厌这种情形,这个过度衡量的意识是个暴君。有时我得摆脱它,以便让诗说出真正疯狂的东西。”7601李立扬之所以要摆脱理智的控制是因为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无形的道是非理智的,人无法通过理性把握它。“你知道,整个宇宙就是一首诗!它没有什么理性的含义。它的存在没有任何理由。所有的法则,宇宙所有的法则,都是诗歌的法则。它们都无逻辑可言;它们都抗拒理解!”6145李立扬要用非智识的方式见证无形。换言之,他要以非理性的方法来写诗。谈到如何用非理性的方式来写作时,李立扬认为创作时应让心静虚,比如练瑜珈和曼特罗,从而直觉到宇宙精神,诗歌会自然来到诗人脑海。“我认为诗歌是我们能做的最高形式的瑜珈。我想说诗歌是一种艺术,一种很深层次的瑜珈。”7605“曼特罗练的是如何让大脑静虚,把六万种思绪凝成一种思绪,而不是杂乱的思想。当你能让他们成为了一种思绪,你脑海里也就没有什么思绪了,某种更大的东西就会降临到你身上。从某方面讲,诗歌就是曼特罗。”6137进入静虚状态后人就能与宇宙心灵交融。“我感觉我进入宇宙心灵;我能从360度角来看见它,描述它。”4135李立扬具体地谈到静虚之后灵感如何来到脑海并形成诗:“我试图听到某种嗡嗡声,试图感觉它,如果我能听见或感觉到这个嗡嗡声,词语就会蹦出来,附在这种声音上。如果我听到那个嗡嗡声,而且我听得很清晰,那么完美的词语就会像鸟儿一样来到,落在那个诗行上。他们会是完美的词语。”6137-138那个嗡嗡声是道。李立扬说:“按道家的说法,原先有个诶呦的声音,那是种子,脱离这个声音后,事物区分愈来愈大,然后每样东西就形成了。”7606-607综上所述,李立扬认为好的诗歌既不是写实的诗歌,也不是批判或反思文化的诗歌,而是人与宇宙感应而产生的诗歌,诗歌灵感的获取以及写作靠的是人的直觉。4用直觉感知诗歌的语言与形式关于诗歌的语言,李立扬的表述带着浓厚的玄学色彩。“我认为诗歌的语言是一种错位(dislocated)的语言,我们意识到它是因为它陌生。它是陌生人的语言。”8603李立扬所说的错位指的是他意识到他自己的身份是宇宙,而他却作为人而活着,错位因而产生。就真正的诗歌而言,其语言之所以陌生,是因为它不是人们所熟悉的文化层面上交流的器具,它是宇宙的声音。诗歌是宇宙声音的外化。“所有的诗歌都是真我的声音。”6146如上文所述,“真我”是道,是逻各斯,是宇宙心灵。我们通过诗歌语言把宇宙的声音表达出来:“法则是透明的。你看不到透明,但是我们把词语放到它身上,这样你就以某种方式感受到它。这种情况就像这样:在词语之前先有一个形体;词语把这个形体覆盖住。如果那个形体直立起来,嗡嗡地响着,它会把某些词语吸附到自己身上。”6139诗人先有诗情,相应的文字接着会自动依附于诗情。李立扬所说的诗情是人对自然的感应。在他看来,诗歌的语言也是靠直觉获取的。诗歌的语言处于无限引证的状态。“我发现语言神秘的地方就是它处于无限引证的状态。一朵花不只是一朵花;它指向某种其它的东西。一朵花指向其它的东西;每种动物指向其它的东西。整个宇宙无限地朝着根源引证回去。”6141李立扬的意思是,世间万物浸润于道中,它们能互相引证,因为它们自身有着相同的东西:道;它们都可以回溯到共同的根源:道。和世上万物一样,词语也是无限引证,因为所有词语都是道的那个原初声音,“诶呦”,的变体,它们可以相互引证,并追根溯源,引证到道。“对我来说,每个词都无限引证。”6141简言之,诗的语言无限多义,语言背后是无所不在的道。诗歌的形式或体裁也靠直觉获取。李立扬通常写自由诗,但他也写过商赖体和双行体。在谈到为什么写格律诗时,他说,不是他刻意找格律,是格律自动进入他的脑海。“某天我在走动或看草稿,我看到双行体形式,此诗的格式,似乎在我眼前某种东西消失了,我在格式后看到了法则。法则说,用双行体。我就用双行体把诗写下来,诗就成形了。”6139李立扬把诗概括为一种宿命。“当我写这些诗时,我想用意外事件这个词,但这个词宿命感还不够强。”6138-139诗情和格式碰巧结合在一起,而非作家有意把他们捏合,这种巧合是一种宿命,无所不在的道让它们结合在一起。“商赖体是法则。它是法则的外形。我们认为它是文学形式。不,它首先是法则,然后才变成文学形式。”6138李立扬的主张前后有些不太一致。一方面他认为诗应该表述道,道无从用理性把握,人要以直觉的方式领悟道,诗的语言和体裁也靠直觉获取;另一方面,他告诉我们,他在努力寻求某种诗歌语言:“我在寻求某种语言,在这种语言里,某样东西被表述出来,但它又不能以其它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随意、开放、自由、巧合与宿命、命运、必然之间的妥协。我认为当一首诗恰当地融合了这两股力量(巧合与宿命),这首诗才真的有意思。所以当我修订时我是以这两者之一为目的修改的,因为当我写诗的时候,我还不能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我想要的体验是理性、智识与情感、感性都在一个句子里。”7602这种融合了理性和感性的诗句只能通过理性的方式获取。5诗歌是自然的宗教 在诗歌的功能方面,李立扬与爱默生及惠特曼的观点很相似:他认为诗人的角色相当于牧师。李立扬说:“诗歌是一种自然的宗教。”7 605诗人的职责是通过与神灵对话,让神灵降福于世人,从而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李立扬成长于牧师家庭(他父亲曾在宾夕法尼亚的一个小镇上担任基督教长老会牧师),深受基督教影响,但是他把诗歌置于宗教之上。李立扬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凝固的诗歌”,因为“所有的诗人都是与神灵打交道的人”,因此,“牧师、教会,让他们追随我们。”6139艾略特错就错在他服务于教会,应该让教会迎合他。“我觉得艾略特错在让自己去服侍教会。这就是他错的地方。他应该认识到教会来自于他;他高于教会”。6139李立扬认为诗歌高于宗教,因为诗歌是与无形(宇宙心灵)的对话,诗人直接聆听神灵的声音,并把它表达出来,而宗教是神意的凝固,所以诗歌要高于宗教。“我们(诗人)是世界不公开的立法者(unacknowledged legislator of the world)。”6 136李立扬认为诗人能创造物质价值。“宇宙之间只有一个心灵,因此不管我们对这个心灵做了什么当我们在那儿创造了更多的美,使之更开放,让它得到更多理解,更多光,当我们在我们自己的意识中射入更多的光都会影响到这个大心灵。因此当你写出一首诗时你就在创造价值。我指的不是非物质价值,而是物质价值。”6145-146这种物质价值在有形世界中体现出来。诗人是无形的宇宙心灵与有形的世俗世界之间的中介,有形世界通过诗人得到无形精神的恩泽,从而变得更美好。“当某人写了一首诗,当他将自己向宇宙心灵敞开,宇宙心灵突然出现在有形心灵(visible mind)里,诗人不是唯一的获益者。宇宙心灵降临,整个的心灵会变得纯洁一些,变得更适合人居住。我们使得世界没有分崩离析。我们让世界抱成一团。如果我们不再写诗,你会看到世界陷入黑暗中,人们甚至不知道会有什么灾祸降临。”6146世界充满不测,灾厄隐伏于每个角落,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就是为人祈福,为人消灾。“没有什么比看到一个孩子受折磨更令人心碎了。当我们看到我们这种文化时我们就想到他们可能遭到的磨难。我们所能做的,也是做得最好的,就是进行艺术活动。”6145-146诗人该做的就是像惠特曼和大卫王那样,四处奔走,向人们传播着福音:“你就是上帝,你就是天地,你就是宇宙。”6147诗人的职责是进行诗歌创作,诗写出来后,诗人就创造了价值,出版与否是次要的。“我不认为写诗没有回报,即使你不出版它们。”6145在李立扬看来,写作远比出版和阅读重要。“如果没人读诗,没关系。如果没人读诗,我们仍然是世界不公开的立法者。出版是次要的;我们已经在精神领域创造了价值。”6147因为真的诗歌是与宇宙进行的对话,最理想的读者只有一个:宇宙。“宇宙,如果它能成为一个人,会是理想的读者。“7607芸芸众生只是这场对话的受益者,他们是否阅读诗歌作品不重要,换言之,他们是否参与对话是次要的。这就像大旱年份祈雨师向天求雨,与神灵对话的是祈雨师,亟盼甘霖的众人在对话中起的作用很小,他们只是无雨的受害人,或者是降雨的受惠人。祈雨师就是各宗教里的祭师,或牧师,在李立扬眼里,诗人就是这样一位牧师。6结语 李立扬关于宇宙心灵、诗歌是心灵的投射、以诗歌见证无形、用直觉捕捉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以及诗歌是自然的宗教等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与中国的道家思想以及西方的浪漫主义,尤其是美国的超验主义一脉相承。为了与他心仪的宇宙心灵交流,他极力摆脱文化对他的束缚,同时希望用他的诗歌来减轻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他说:“艺术作品是个幻灭的过程,我们因幻灭而更为人性化。我们是人,但我们作为人的功能却囿于一个我们认为是人性的狭小空间。安德烈布烈东(Andr Breton)希望他的作品能恢复人的原始潜能,我也一样。”7604李立扬所谓的幻灭就是消除文化对人的束缚,从而让人回到自然状态。李立扬其实陷入了某种悖论:他努力消除文化对人的影响,然而他的努力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换言之,他是试图用一种文化去消除另一种文化。参考文献(1) 张子清. 袁世凯之外孙李立扬 (N).中华读书报,2005-3-30.(2) Mary Slowik. Beyond Lots Wife: The Immigrant Poems of Marilyn Chin, Garrett Hongo,Li-Young Lee, and David Murra (J), MELUS, Fall/Winter2000 (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肥政务区Excel培训课件
- 高中生物模拟考试试题附详细解析
- 英语八年级口语对话练习册
- 双滦区安全员培训课件
- 大学上台汇报
- 零售行业顾客满意度提升方法
- 磷酸铁锂储能技术
- 双桥区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墙面施工铲除及抹灰技术方案
-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
- 2025版煤矿安全规程宣贯培训课件
- DB31∕T 1545-2025 卫生健康数据分类分级要求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既有建筑混凝土结构改造设计规范DBJ-T 15-182-2020
- 最常用2000个英语单词-电子表格版
- 《防水施工培训》课件
- 光的偏振与光的偏振方向
- 2023类器官技术与行业研究报告-复刻结构重现功能 构建组织器官替身
- 国有资产交易法律实务与疑难问题
- 初中毕业证在哪里查询
- 名词语法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