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1页
龙岩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2页
龙岩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3页
龙岩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4页
龙岩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岩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二O一一年八月龙岩市人民政府文件龙政综2011360号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龙岩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经审查同意,现将龙岩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此件主动公开)主题词:经济管理 节能和循环经济 “十二五”规划 通知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经贸委,市委办、人大办、政协办。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8月25日印发编制说明根据市政府龙岩市“十二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方案、龙岩市“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市经贸委组织编制了龙岩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一、关于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为了指导全市“十二五”开展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型社会建设,实现节能和循环经济目标,促进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市政府要求,龙岩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由市经贸委牵头组织编制。市经贸委于2010年6月,布置开展我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小组,落实编制人员与具体分工,初步拟定编制大纲。6月份下发了关于做好编制调研工作的通知,开展有关调研。7月份组织召开规划编制调研座谈会,召集15个相关部门与单位参会,围绕编制要求,了解与座谈有关情况,收集材料。8月份开始编制工作,根据编制大纲并结合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提交调研材料,9月初完成初稿,经编制小组补充、修改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后经征求有关部门修改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完善,形成本规划送审稿。2011年8月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相关部门,再次征求修改意见,最后形成本规划。二、关于规划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一是“十一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概况,全面总结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节能、循环经济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二是分析“十二五”我市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条件,提出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发展目标;三是提出重点领域节能规划,主要包括工业节能(含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轻纺工业)、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农业与农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商贸服务业节能等方面的规划内容和主要目标。提出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节约用水、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等方面。基本涵盖了我市主要节能领域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三、关于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规划提出落实资源节约基本国策,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逐步建立具有龙岩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资源与产品的循环利用和废物资源化水平,在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提出“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效率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技术创新,以项目为抓手,示范带动原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原则。四、关于规划目标指标的说明规划根据我市“十一五”有关指标完成情况,结合我市“十二五”发展可能,研究确定相关发展目标和指标。围绕节能、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主要评价指标,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及其预测,对2015年末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相关指标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节能指标主要有单位GDP能耗、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以及9个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耗指标。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主要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12个相关规划目标。目 录前言11“十一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概况21.1主要成效21.1.1节能工作成效21.1.2循环经济工作成效81.2存在问题132“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目标152.1发展条件152.2指导思想与原则172.3工作目标172.3.1节能工作目标172.3.2循环经济工作目标193重点领域节能规划203.1工业节能203.1.1能源工业203.1.2冶金工业223.1.3建材工业233.1.4化工工业243.1.5轻纺工业243.2建筑节能253.3交通节能263.4农业与农村节能283.5公共机构节能293.6商贸服务业节能304循环经济发展规划314.1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314.2资源综合利用324.3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354.4节约用水364.5农业、林业循环经济385保障措施395.1加强节能目标考核395.2加强节能基础建设405.3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管理405.4调整优化产业结构415.5发展可再生能源425.6推广节能和循环经济技术435.7促进清洁生产455.8完善节能和循环经济政策体系455.9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486附项目表48龙岩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前 言近年来,我市GDP年增长率一直维持着较高增长,但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经济增长方式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模式仍然存在。全市能源需求总量逐年上升,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量870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比全省平均高出51%,经济增长依靠能源的高消耗水平来支撑,表现出对能源更高的直接需求。资源开采产生了大量的“三废”,给治理环境污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能源大量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也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可持续发展面临日益加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资源瓶颈的制约日趋严重,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列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新要求。推进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推进我市生态型经济枢纽、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建设,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市政府龙岩市“十二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方案、龙岩市“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意见,为指导全市开展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型社会建设,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促进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1“十一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概况1.1主要成效“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的成就,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认真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深入贯彻落实中共龙岩市委关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推进龙岩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努力提升生态建设水平,按照龙岩市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和龙岩市“十一五”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导能源资源节约、支持节能、节水等改造项目建设,推进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全市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1.1.1节能工作成效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工作要求和部署,以努力实现我市“十一五”GDP能耗下降18%的节能约束性目标任务为中心,节能工作稳步推进,全市GDP能耗指标:2005年1.486吨标煤/万元,2010年降至1.184吨标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20.3%,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18%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逐步完善节能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了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设立了节能减排办公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工作协调和合作,下发了龙岩市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龙岩市“十一五”节能工作实施方案、龙岩市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施办法及节能目标部门责任分解表的通知(龙政综2009151号),把节能目标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县(市、区)经济社会目标管理考评目标之一。二是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预计为12.6:53.5:33.9。五年来,非资源型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4.6%提高到50.8%。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水泥行业: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682万吨,新上了一批新型干法旋窑,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水泥总产能的75%,比2005年提高54个百分点;我市已建成投产新型干法生产线16条,产能1860万吨,在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5条,产能1000万吨,已核准的生产线2条,产能400万吨,全部建成投产后,水泥总产能将达到4285万吨。目前,我市旋窑水泥比重由2005年40%上升到现在的62%。火电:推进“上大关小”,大力淘汰落后产能,2007年关停了龙岩电厂2.4万千瓦机组、漳平余热电厂3.3万千瓦机组,2009年漳平电厂4台10万千瓦机组、恒发火电2台5万千瓦机组和永定闽福建材自备余热补燃机组,2010年又关闭了国产实业水泥、三德水泥、龙麟集团和春驰集团等水泥企业自备机组共8.2万千瓦,累计淘汰关闭落后小火电产能63.9万千瓦,有力推进我市节能减排工作。钢铁:按照“上大压小”原则,指导12家铁合金企业完成行业准入认定申报工作;甄别认定了6台小型铁合金矿热炉执行差别电价;按时完成关闭两台小型铁合金矿热炉任务;打击取缔违规新建小高炉,取缔违规新建小高炉38家76座。2010年11月,关闭马坑冶炼铸造厂,淘汰落后煤炼铁产能8万吨。造纸:关闭小造纸企业41家,产能6.14万吨。煤炭:关闭小煤矿64家,产能184万吨,提高了单个矿井的生产能力、安全水平和煤炭产业集约化程度。三是深入开展节能项目建设。重点抓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余热余压利用、电机改造、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节能、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应用等十大重点领域节能重点工程项目。2007年组织实施市级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共29项,年节煤36370吨,节水2118万吨,节电1.3亿度,申报国家国债支持项目3项,省级节能补助项目10项。2008年开展100项节能、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活动,其中申报国家节能奖励项目5项,年节能量9万余吨标煤,申报省级节能备选项目23项,年节能量7万余吨标煤。2009年组织申报国家节能项目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4项,上报工信部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储备项目11项。全年组织实施节能项目55项,年节能量15万吨以上;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项目45项,年利用工业废渣30万余吨,节约用水580万余吨,利用农林废弃物32万余吨。20062010年我市有9个项目得到国家节能奖励资金支持,70个项目获省级财政节能循环经济项目资金补助,2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获得补助支持。“十一五”期间,市级安排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1500万元,用于鼓励重点企业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改造、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实行能源审计、加强节能培训宣传等。四是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管。根据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和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持续开展100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组织进行能源审计、节能监测、能源统计培训和能源计量、标准、统计专项监督检查等活动,抓好企业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等重点节能工程。重点耗能企业能耗水平不断下降,我市100家重点耗能企业2009年度产值能耗1.375吨标煤/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29%。2010年省控23家重点用能企业产值能耗2.95吨标煤/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7%。五是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我市与新能源相关的工业产品主要有:生物柴油、二甲醚、风电设备、太阳能玻璃管和电动汽车;正在建设的新能源项目有:龙岩垃圾发电项目、连城30MW光伏电站项目和太阳能热水器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的新能源项目有:龙岩核电项目、风电项目、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漳平凯迪生物质发电项目、新罗区滨濠太阳能灯及发电系统项目、武平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和鑫珍金太阳能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龙岩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出石油替代能源生物柴油10万吨,可直接节能14.5万吨标准煤,同时直接削减二氧化硫400吨。我市以节能照明产品为主的光电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永定的德泓光电产业园、易佰特节能照明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高效照明产品推广活动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永定县推进绿色照明示范县建设,全县安装节能灯将近100万支,每年可减少照明用电费用3000万元,年可节电6000万千瓦时。连城、上杭、新罗的几十家企业在研发和生产多晶硅方面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六是重视开展重点领域节能工作。一是建筑节能。我市从2005年2月1日和7月1日起分别实行了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节能施工图审查制度,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强制标准执行率100%。新罗区铁山镇人民政府实施的道路照明改造工程项目、长汀县路灯管理中心实施的城区照明智能监控、集中节电系统项目以及紫金铜业有限公司实施的紫金铜业生活区太阳能热利用工程项目为省级建筑节能示范项目。武平县经建设部、财政部批准为全国可再生能源示范县。经省建设厅审查认可我市有3家煤矸石多孔砖及3家蒸压加气砼砌块获得省建设厅节能产品备案,目前龙岩城区墙体节能材料基本上为自保温材料,主要材料有七排孔煤矸石多孔砖、蒸压加气砼及免蒸发泡砼砌块,极少采用墙体外保温材料。目前使用比例七排孔煤矸石多孔砖约70%;蒸压加气砼等材料为30%。二是公共机构节能。制定了龙岩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了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建立节能降耗责任制,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节能降耗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全市公共机松节能联络员网络制度。开展供水设备改造,2010年度用电量比上年同期下降10%以上,用水量同比下降10%以上。严格管理公务车辆,开展“倡导节支节能、支援灾区重建”活动。三是交通节能。积极引导发展节能运输,广泛宣传推广安全节能产品,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交通运输企业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实施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准入制度,优化运输组织,促进运力结构调整。七是进一步夯实节能工作基础。认真贯彻落实节能有关法律法规,加强节能执法和监督检查工作,开展了54家重点用能企业能耗限额标准专项监察、启动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工作。节能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我市正式成立了“龙岩市节能监测中心”。加强了能源统计力量,7个县(市、区)均有专职的能源统计工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统计力量薄弱的问题,对保障能源统计数据质量奠定基础。健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统计制度,对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实行月报制度。建立并完善重点耗能企业能耗计量数据采集、统计监控和网上直报系统,实现大中型企业全部采用网上直报制度,对全市及各县(市、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及其下降率的数据质量实施监测。表1:全省及龙岩市2005-2010年能源消耗等指标表年度区域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指标值(吨标准煤/万元)上升或下降(%)指标值(吨标准煤/万元)上升或下降(%)指标值(千瓦时/万元)上升或下降(%)2005年全省0.941.451151.8龙岩1.4863.041342.52006年全省0.907-3.21.37-5.31149.8-0.17龙岩1.436-3.42.61-5.81312.2-2.262007年全省0.875-3.511.32-3.831156.20.56龙岩1.412-1.662.6-0.321412.037.612008年全省0.843-3.71.18-10.051098.6-4.98龙岩1.321-6.492.12-18.571408.19-0.272009年全省0.811-3.811.15-2.71032.05-5.87龙岩1.223-7.381.76-16.971149.15-18.42010年全省0.783-3.451.08-6.081049.91.73龙岩1.184-3.191.68-4.361188.533.431.1.2循环经济工作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在节水、节能、节材、环保、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7.25%;可综合利用的矿山综合利用比例70%;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取水总量12115万立方米,重复用水量36880万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55%;新型墙体材料使用率45,水泥散装率4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4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9.84%,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99.54%,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9.47%。一、资源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和效率不断提高。我市以水泥行业煤矸石综合利用为主体,各类废渣综合利用逐步推广,全市水泥企业合计年混合材掺入量约500万吨。其中:利用煤矸石约300万吨;利用粉煤灰约100万吨;利用各类工业炉渣约100万吨。2010年全市墙体材料生产9.77亿标块,固体废弃物利用累计261万吨,其中:利用煤矸石164万吨,粉煤灰65万吨,建筑垃圾32万吨。龙岩龙能粉煤灰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了一条粉煤灰脱碳生产线,年可处理粉煤灰120万吨。林木砍伐所产生的三剩物和次小薪材得到较好利用。2010年全市“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194348万元,比2005年(13275万元)增长14.6倍。截至2010年12月全市共有21家企业通过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为可享受有关减免税政策优惠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年可利用各种工业废渣约150万吨,年利用枝桠材、树皮、锯末等约22.5万吨,利用炼铁高炉煤气2.5亿立方米。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逐步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指标(开采回采率和采矿贫化率)进一步提高,选矿工艺更加科学合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逐步提高。2010年,开展可综合利用的矿山综合利用比例达70%以上,黑色金属矿(地采)开采回采率87.0%、采矿贫化率5.0%、选矿回收率85.0%,有色金属矿(地采)开采回采率85.0%、采矿贫化率6%、选矿回收率79.0%,贵金属(金)矿开采回采率90.0%、采矿贫化率13.0%、选矿回收率86.2%,水泥用灰岩(地采)开采回采率50.0%、采矿贫化率4.0%,水泥用灰岩(露采)开采回采率95%,煤炭采区回采率85.0%、采矿贫化率3%。通过技术创新使部分无开采价值资源转变为有较高开采价值资源,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提高。比如紫金矿业公司,采取低品位采金技术,使可开采品位由国标的5克/吨下降到0.2-0.5克/吨,金矿储量因此也由原来的5.45吨提高到200吨以上,超低品位的铜矿石(Cu0.1-0.2%)提铜选冶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效提高了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高岭土公司推广应用除铁技术,原来无开采价值的高铁高岭土矿得以充分利用,高岭土矿储量也因此提高近1500万吨。目前已建成的年处理能力1.5万吨扫选尾矿项目,每年多回收325目高岭土精矿0.7万吨,新增产值700万元,可节省2.0万吨高白度高岭土原矿约5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缓解了细尾矿堆放的环保压力。三、产业循环生态模式初步形成。全市创建市级以上循环经济示范园区3个,市级以上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16家。通过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带动,初步形成以硫酸、氢氟酸、合成氨为基础原料的初具规模的化工产业集群,以“铜资源铜产品废杂铜再生利用”为主的铜产业循环经济圈,以林业产业三剩物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人造板、活性炭,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禽养殖综合利用等产业循环生态模式。上杭铜产业工业园区,以紫金矿业、紫金铜业、金艺铜业、闽粤铜业、建润电业、星晨铜业精深加工为主的15家铜产业企业为主体,引进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工业项目,“特色循环经济园区”初具雏形,园区创建以来,园区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下降10%,水循环综合利用率达到85%,单位土地产出GDP为1104万元/亩,废杂铜综合利用率达到90%。漳平市化工产业集中区按照“整体规划、梯度推进、产业联动、循环开发”原则,优化功能布局,保障土地等要素供给,加快基础设施投入,形成了包括硫酸、白炭黑、氢氟酸、氟盐系列、硫酸铝、润滑油、松香、合成氨、化肥等为主导产品的化工产业体系,白炭黑规模达6.5万吨,名列全国第二;氟钛酸钾和氟硼酸钾年产6000吨,名列全国第二,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四、积极推动清洁生产。截至2010年,我市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企业14家。我市制定龙岩市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办法,要求市直和各县(市、区)每年都要安排2-3个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通过大力推进冶金、建材、煤炭、化工、造纸、电力、印染等重点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以重点工业产业、工业园区为重点,鼓励引导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依法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和使用有毒、有害原料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五、节水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工业节水取得积极成效。工业企业通过节水改造和循环利用,促进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企业的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取水总量12115万立方米,重复用水量36880万立方米,占取水总量、重复用水量总和的75%。二是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节约保护工作得到强化。针对区域水资源状况,部署并完成了重要区域的地下水资源调查、城区和工业集中区供水规划等前期工作,推进富溪水库、武平捷文水库等重要水源工程建设。全市主要江河水库的日常水质监测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工作。强化计划用水审批与用水计量管理,加强水政执法监管,从事前审批到用水、退水管理的全过程落实节约与保护水资源要求。2005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永定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试点经验,上杭县今年被列入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五个试点县之一。三是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从91年开始组织实施渠道防渗标准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渠道防渗为主、辅以管、喷灌等节水形式的具有我市特色的节水灌溉模式。截止2010年底,全市已实施节水灌溉面积69.55千公顷,其中渠道防渗面积64.25千公顷、发展低压管灌1.81千公顷,喷灌1.06千公顷,微灌0.06千公顷,其它措施2.39千公顷,年可节约水量2.0亿立方米。六、大力发展农林畜牧业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方面,重点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畜禽养殖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牧沼果”结合的循环农业。全市共建户用沼气池7.39万口,容积59.14万立方米,年可产沼气3550万立方米,可替代薪材1.85亿公斤,相当于保护林地25.87亩,建设沼肥施果面积7.86万亩。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综合利用广泛开展,具有很好的污染防治效果。林业产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围绕“发展速丰产林,节能降耗,木质废弃物利用,发展精深加工产品”等方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我市每年新营造速生丰产林面积15万亩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推广采用良种壮苗和新技术,营造速丰产林获得成功。以马尾松为例,速丰林与传统造林相比,亩出材量可达到20立方米,提高了1倍以上,15年进入主伐期,主伐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同时,推广桉树速丰林建设,7年左右可进行主伐,大大地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在资源配置方面向精深加工项目倾斜。如:竹炭及其保健系列产品项目、彩色油墨项目、合成樟脑、各种家具项目、家庭装饰品项目、纸制品项目等,推进了我市林产品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1.2存在问题随着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长,到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量达到870万吨标煤。我市的能耗水平仍然偏高,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工业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工业结构内部矛盾较为突出。一、能源总体消耗水平偏高。2010年龙岩市单位GDP能耗为1.184吨标准煤/万元,比全省0.783吨标准煤/万元高出51%,能耗水平位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二。二、能源消费品种以煤炭为主。煤炭是龙岩市能源消费的第一大品种,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保持以煤炭为主电力为辅的格局,除煤炭、电力品种外,其他能源品种消费量较少,只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10.0%。其中煤油、其他石油制品,煤制品等单品种消费量均不到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0.2%。我市为资源型经济,电力、建材、冶金、石化等行业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较高,龙岩发电有限公司装机230万千瓦机组已基本建成,漳平电厂装机230万千瓦机组将于2011年内建成投产发电。进入“十二五”后,我市13.5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总容量达174万千瓦。全市煤炭需求将超过1000万吨。三、高耗能行业比重大,高耗能企业多。以生产高耗能产品为主的资源型工业仍占全市工业比重的50%左右,存在一大批高耗能工业企业。2010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家,能源消费421.1万吨标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75%。从龙岩市主要耗能产品单耗情况看,电力、合成氨、水泥、机制纸及纸板、烧碱等产品单位能耗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我市四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95.77万吨标准煤、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22.36万吨标准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1.26万吨标准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44.9万吨标准煤。这四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0.9%,而产值比重只有25.7%。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52%。水泥建材行业产能的不断增大,造成较大的节能压力,2010年底全市水泥产能达2800万吨,比“十五”期间净增约1600万吨,预计“十二五”还将新增水泥产能3300万吨。四、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仍需突破。一是节能和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规模不大,企业数量不多,呈现个别大企业一枝独秀的状况,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二是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只有少数企业在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大部分企业的研究开发还处于在低水平重复的阶段,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在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锂离子电池技术等方面基本是空白。三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资源产品多为初级加工产品,资源深加工产品较少,高岭土、稀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高效及综合利用技术还未取得重大突破。五、资源与环境矛盾仍然突出。资源型产业尤其是矿产资源型产业比重仍然相对较大,传统的以矿产资源为主的产业发展对区域环境带来的影响比较严重。经济结构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解决环境保护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任务仍然较重。随着资源开采量的日益增加,我市部分矿产资源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压力。全市探明煤炭资源储量7.77亿吨,保有资源储量6.1亿吨。目前,我市年煤炭实际产量已经达到1500万吨,按此规模估算,全市煤炭探明储量仅能开采20年左右。现有探明石灰石保有储量不足,目前我市石灰石矿山资源4.6亿吨,按矿山资源利用率70%,1吨水泥需矿石1.4吨计算,我市石灰石资源只能支撑市水泥企业使用10年左右。2.“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目标2.1发展条件龙岩市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溪河众多,分别属于汀江、九龙江(北溪)、闽江(沙溪)和梅江水系。河川年迳流量188.5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45.85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蕴藏量209.56万千瓦,规划水电装机容量209.56万千瓦,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水电装机约180万千瓦。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是福建省的主要矿区。全市已探明矿物64种,包括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8种,非金属和其他矿产43种。金、铜、铁、煤、高岭土等种矿产储量在福建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煤炭、铁矿、锰矿等资源储量均占全省储量的50%以上。境内的马坑铁矿是华东地区第一大铁矿,紫金山铜矿是全国第二大铜矿,东宫下高岭土矿是全国四大优质高岭土矿之一。新罗区和永定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390万亩,占土地面积的83.7%;其中,有林地面积2248万亩,森林蓄积量7757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居福建省首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2%)。煤、金、银、铜、稀土、高岭土、铁矿石、石灰石等资源产出量和用量较大,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空间。我市在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有些产品如水泥产品的单能低于全省平均,处于先进水平,炉渣、粉煤灰、煤矸石大量循环使用,应用于建材生产等。我市形成了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通过开展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宣传活动,媒体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社会公众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强,对产品和消费的环保与绿色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我市在节能和循环经济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进步。龙岩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的“油脂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技术示范”项目于2007年初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该公司已建成年产5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并在英国伦敦成功上市;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低品位次生硫化铜选择性浸出预酸解平衡工程技术”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该企业的“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市乃至我省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方面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在节能和循环经济的部分领域,我市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我市节能和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2指导思想与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废物排放量为目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促进能源节约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行动、公众参与的节能工作联动格局。以打造循环型产业、循环型行业(企业)、示范性工程为抓手,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逐步建立具有龙岩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资源与产品的循环利用和废物资源化水平,在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效率为本”原则,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社会氛围;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技术创新,以项目为抓手,示范带动原则,分层次分系统推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原则,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2.3工作目标2.3.1节能工作目标一、总体节能目标:根据省政府下达的要求我市“十二五”单位GDP能耗指标下降19%的目标,2015年我市单位GDP能耗要下降至0.959吨标准煤/万元以下;相应的2015年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至1.04吨标准煤/万元,比2010年下降37.66%,年均下降9%。二、重点行业(产品)节能目标:2015年,全市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家行业标准以下,主要产品单耗下降目标如下:表2: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耗下降目标序号重点行业(主要产品)2010年单耗2015年单耗目标1火电 (克标准煤千瓦时)4002982钢铁 (吨标准煤吨)0.9430.623原煤产煤吨电耗 (千瓦时吨)38384新型干法水泥孰料热耗(千克标准煤吨)1051035水泥综合电耗 (千克标准煤吨)98956小型合成氨 (吨标准煤吨)2.11.657烧碱 (吨标准煤吨)0.710.48纺织工业 (吨标准煤吨纱)1.000.89造纸工业 (吨标准煤吨)0.90.72.3.2循环经济工作目标大力推进工业生产清洁化、资源使用减量化、农业生产生态化、废物处置资源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生活消费节约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主要规划目标如下:序号项 目2010年2015年规划目标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7.25902粉煤灰利用率(%)80903煤矸石利用率(%)40504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60655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取水量(M3/万元)30266农业灌溉用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0.550.587城镇新建建筑节能率(%)50508新型墙体材料使用率(%)45659水泥散装率(%)405510沼气池保有量(万户)9.413.31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9812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98983重点领域节能规划3.1工业节能3.1.1能源工业一、火电与供电行业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在电力行业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减少发、输、配电环节的电力损耗,同时加大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力度,提高电力用户用电水平,提高用户用电功率因数,争取2015年达到90%以上,推进用户无功功率就地平衡。综合考虑煤电平衡,控制新上燃煤发电项目。有条件的工业集中区进行集中供热,积极研究、探索区域热电联产方案,如考虑漳平电厂对城区及富山工业区、龙岩发电公司对新罗区雁石工业园区进行集中供热的方案。逐步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不达标或环保不达标的燃煤小火电厂。关停、淘汰装机13.5万千瓦以下燃煤小火电机组。2011年淘汰适中火电厂3台小火电机组,装机2.7万千瓦;永定金业火电公司2台小火电机组,装机5万千瓦。“十二五“期间淘汰燃煤小火电装机容量为7.7万千瓦。到2015年,火电行业发电单耗达到298克标准煤千瓦时。加大电网建设力度,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经济运行水平,“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2座220千伏变电站,扩建220kV变电站8座;新建110kV变电站25座,扩建110kV变电站10座;新建35kV变电站14座,扩建35kV变电站8座。改造110kV变电站7座,改造35kV变电站5座。二、水电行业一要对现有水电站进行技术改造,对本市范围内九龙江、汀江等重要流域梯级水电站水量匹配情况进行研究,制定流域科学调度方案,实现流域梯级电站优化调度,使流域水能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二要根据我市水电资源相对丰富和季节性生产的高耗能企业较多的实际,推进全市“小水电回归工程”,原则上接入县级供电公司110KV及以下变电站的小水电站的电量都应上县网,将原并入省网的装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的小水电站以不低于其现行上省网电价并入县级电网运行,县级电网平衡后剩余电量再上省网。三要继续推进水电站安装下泄流量在线监控装置,严格执行最小生态下泄流量要求,及时打捞清理库区漂浮垃圾,强化电站库区保洁。四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高电网调节负荷能力。三、煤炭行业到“十二五”末,全市地方煤矿登记生产能力达到1153万吨/年,煤炭产量1150万吨,加上省属煤矿350万吨,全市总产量控制在1500万吨/年以内。“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积存煤矸石量为8700万吨,可综合利用的煤矸石量为3500万吨,全市煤矸石利用率要求达到50%以上。加强煤炭开采节能,建设具有一定规模高产高效矿井,开展煤炭资源整合,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坚决关停规模小、技术落后、安全无保障的小煤矿,降低原煤生产能耗。按照“分类堆放、分级筛选、分类利用”的原则,制定和实施鼓励煤矸石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充分利用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用于生产水泥、新型建材。研究推广利用水泥机立窑煅烧煤矸石生产水泥混合材和利用煤矸石生产节能型煤矸石烧结砖,加大矸石堆场绿化率,降低煤矸石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加强矿井水处理的监督管理,提高矿井水达标排放率和复用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鼓励煤矿使用节能型矿山设备,限制高耗能矿用设备。四、新能源产业一要争取建设龙岩核电项目。积极做好龙岩核电的前期工作,争取纳入省核电站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二要积极建设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建设项目,推进建设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600吨的龙岩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三要加快推进西气东输工程自江西赣州经龙岩引入福建的前期工作,争取与省LNG二期工程相衔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实现福建省多气源供气,开辟我省第二供气通道。四要推广太阳能光热利用与光伏发电。积极引进太阳能组件生产企业和6N及以上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技术,提升光伏产业。建设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发展太阳能发电技术,带动我市光伏产业链发展,在高纯度硅、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电子产品加工等领域,尽快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生产。五要试点开发风力发电。3.1.2冶金工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及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坚决打击取缔“地条钢”等高耗能“五小”企业。淘汰6300KVA及以下铁合金矿热炉、400M3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2015年底前逐步关闭中心城区和县城规划区内、高速公路沿线附近环保不达标的冶金污染企业。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引导和动员冶金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升生产工艺节能水平。实施钢铁、铁合金等单位产品能耗定额,实施新建钢铁、有色金属企业节能准入制。一、钢铁企业推动高炉技术向装备大型化发展,推广高炉余压发电技术,实行精料入炉;优化高风温操作,提高喷煤比、煤粉置换比,降低工序能耗。到2015年,全市吨铁高炉入炉焦比降到380千克以下,高炉喷煤比达到140千克以下,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1.0千克,吨钢综合能耗低于620千克标准煤,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铁合金企业一是以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2008年修订)为指导,引导铁合金企业技术改造,根据区域电网供电能力,逐步推进铁合金矿热炉大型化,降低单位冶炼能耗;二是推广铁合金矿热炉功率因素补偿,减少无功损耗。三要提升多晶硅产业,支持龙岩佳科公司、龙创公司、上杭九洲硅业、兴朝阳硅业、连城闰翔硅业、桑杏硅业公司等企业,自主创新做强做大,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制造使用的5N级以上高纯度多晶硅。3.1.3建材工业坚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两手抓”,继续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推进已开工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建材和建筑石材,加快建设陶瓷工业园。有计划的发展日产4500吨以上新型干法预热分解窑,淘汰落后的立窑水泥,到2015年,全市水泥产能控制在3300万吨以内,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要占总量的75%以上,淘汰落后的立窑生产能力54万吨。推广采用低压旋风预热分解系统、保温耐用新型炉衬材料、高效燃烧器、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