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毅坚卓(2)修改.doc_第1页
刚毅坚卓(2)修改.doc_第2页
刚毅坚卓(2)修改.doc_第3页
刚毅坚卓(2)修改.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刚毅坚卓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治学精神纪实蒙自,滇南重镇。光绪十三年(1887年)被辟为商埠,设立海关、洋行、领事馆。1910年3月,滇越铁路通车,成为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抗日战争爆发后,滇越铁路成为唯一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相联系的铁路国际运输线。 1937年“七七”卢沟桥一声炮响,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寇南侵,平津告急,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名校奉命迁往湖南,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校务由原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柏苓主持,于当年11月1日上课。后来局势日艰,上海、南京相继沦入敌手,武汉震动,临时大学迁往云南。数百名师生分批南行,多数师生步行3000里,部分师生乘车船,有的更绕道香港,由港经越南入昆明,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1938年初夏抵昆明,更名“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学院分设理工学院,址在昆明;设文法学院,址在蒙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迁的师生们,他们肩负国家使命、传承中国文化的薪火、民族复兴的希望,在红土地上书写光辉的历史篇章。刚毅坚卓、厚德至爱的高尚品格。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联大人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在衣食紧缺、甚至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动乱年代里,联大人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践行着坚忍不拔、卓然不群、刚强果敢的精神,追求真理,传承文化,表现出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所怀有的巨大责任感,彰显出对国家和民族大爱与至爱的耿耿情怀和拳拳之心。五年前,为避免空袭的危险,我住在乡下,于是点没有灯。后来因为煤油太贵了,买不起,于是点菜油灯。在无可奈何之中,勉强找一个点菜油灯的理由,聊以自慰。电灯哪里比得上菜油灯有诗意呢?“静临客枕愁寒雨,远逐渔篷耿暝烟。玕(gan)影欹(qi)还还自立,冷花时结不成圆”,电灯能有这种美妙的境界吗?王力灯风趣的笔触,淡淡的自嘲,故作轻松的口吻掩不了风雨飘摇的岁月中颠沛流离的艰辛。这样的生活,对于联大的同学来说,实属家常便饭。国难当头,联大各方面条件也因此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窗是用棉纸糊的,一刮风,沙沙作响。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陈岱孙,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等方面有极高的成就。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而这样的学习环境阻挡不了同学们前进的步伐,联大师生弦歌不断,笔耕不辍,治学不止 。梁宗岱著名诗人、诗论家,他曾与朱光潜住同一宿舍,有一次两人因某一美学问题,各执已见,结果在床上扭打起来,滚到地板上还不停手,这也足见当时各学长对学术之热情执著。钱穆先生曾回忆说:“学校附近有一湖,四周有行人道,又有一茶亭,伸出湖中。师生皆环湖闲游,南湖风景吸引了读书人,而读书人又增添了南湖的风景。”殊不知,这是因为图书馆容量有限,茶馆便成为读书人交流与学习的又一场所。这里留有学者们品茗倾谈的身影,当清风轻抚南湖的绿水和漫步湖畔花间的眷侣,遥远的记忆依旧鲜活于某个角落,依稀从中辨出西南联大留下的人文印痕。全力依靠学识品德高尚的教育专家群体办教育,民主办学,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创造出世界教育史中奇迹,正是因为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其提供保障。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为梅曾臣长子。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抗日战争时期梅贻琦暂时以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身份主持校务。1937年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翌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梅贻琦校长在大学一解中对大学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至善之界说难言也,姑舍而不论。然明明德与新民二大目的固不难了解而实行者。然洵如上文所论,则今日之大学教育,于明明德一方面,了解犹颇有未尽,践履犹颇有不力者,而不尽不力者,要有三端,于新民一方面亦然,其不尽力者要有二端。不尽者尽之,不力者力之,是今日大学教育之要图也,是“大学一解”之所为作也。梅贻琦对大学深刻的解析,为中国大学之发展指明的方向。全心全意倚靠广大教授大师们,民主办学。西南联大没有大楼,只有茅草顶土坯房,但因为有名师如云的团结奋斗,竟然在坚苦条件下,创造出人才辈出的奇迹。在极其艰苦的办学环境下,联大“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应该理解为西南联大的“民主办学”的光辉传统,她保护了抗战8年的正常教学秩序,保证了杰出人才的辈出。西南联大的民主办学风气与传统,也是给今日教育的重大启示之一。 刚毅坚卓、厚德至爱的高尚品格;至诚至真、兼容并蓄的学术品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潜心治学、诲人不倦的敬业态度;在诚敬礼让、民主宽容之精神下,联大人遵循学术自由原则,剔出门户之争,排除派别之扰,至诚合作,包容众家,自觉把学校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形成了“同不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的独特学术风骨,维护着优良的学术研究作风,使学术成就推陈出新日益进步。住在南湖畔的一位诗人则蛰居斗室,足不出户。每天晚饭后,同事们都到南湖沐风赏景,这位唯美主义诗人却独自沉醉在楚辞的华章之中。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对身体不利,劝他“何妨一下楼”,引得诸教授大笑。从此,他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他住的歌胪士洋行也被教授们暗自更名为“何妨一下楼”。他就是著名诗人、教授闻一多。正是在“何妨一下楼”上,他由诗经学者变成了楚辞学家。住在歌胪士洋行里的男生发起组织了一个文学团体,因大家十分喜爱南湖,起名南湖诗社。南湖诗社在朱自清和闻一多两位诗人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社员写好诗歌后,交给负责人向长清或刘兆吉,他们再经过编排,出为壁报,张贴在海关大院的墙上。每次刊出都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观看。穆旦、周定一、刘重德、赵瑞蕻、向长清、刘兆吉等均有新诗在壁报上刊出。无论这些诗的内容有多广泛,诗人的想象有多么辽远,都打上了蒙自的印记,有的还直接写了南湖。有的诗被老师赞为“力作”,如赵瑞蕻的永嘉籀园之梦,一些诗在同学中流传,如穆旦的诗我看,周定一的南湖短歌,刘重德的太平在咖啡馆里,有的诗还成了诗人的代表作。南湖诗社因有这些诗并培养了诗人和文学研究家而被载入史册。不过,南湖风光并没使联大师生因沉湎而忘忧,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夺取抗战的胜利。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纪念“五四”运动,大会的主题是继承“五四”精神,抵御强暴,打回老家去。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告全国同胞书后来刊登在云南日报上。为“担负起应尽的任务”,北大同学会开办民众夜校,辅导文化,宣传抗战。也是本着国家民族的精神,分校同学看到蒙自居民门上的抗日对联,大为高兴,一些人曾去抄写收集。同学们饱餐完文化的盛宴,走出校门,到南湖去消化吸收。因此,南湖亦是西南联大的一间大教室。师生在这间“教室”里读书、写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老师在南湖边结出科研硕果,学生在南湖边成长为栋梁之材。可以说,西南联大和南湖融成了一体。南湖的景致滋润了西南联大师生的心田,西南联大师生的成就又增添了南湖景致的光彩。南湖诗社骨干周定一作于南湖中的南湖短歌,较好地反映了西南联大师生当时的心情,也许可以代表西南联大创造的“南湖文化”: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艰苦岁月中,联大人始终以追求卓越为奋进的航标。教育目标上奉行“通才教育”,培养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培养取向上不仅注重生源质量,更对在校学生严格要求;办学管理上充分发挥民主精神,坚持“教授治校”。劫难的年代不能动摇联大人教育为国的至奉,艰辛的生活也动摇不了联大人治学求学的执着。不少为师者摒弃国外优裕的条件,甘守清贫,呕心沥血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无怨无悔;大批求学者千里迢迢跋涉而至,以师为楷模,孜孜以求。高尚的爱国情操,深厚的文化素养,精湛的专业学识,让联大人在8年的短暂历史中放射出了人文精神的耀眼光芒。西南联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瞬,但其辉煌的教育业绩和卓越的教育地位却永远在教育史上熠熠闪光。作为一所传奇大学,西南联大业已形成的精神价值,早已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性,彰显出强大和永恒的生命力。光河速走,斗转星移,光辉华章掀页而过。重读西南联大垂世之精神,慎审现代大学办学之关楔,扬西南联大之风骨,挺现代大学之脊梁,于当世之学人,乃纪念先贤传承文明开拓新貌之最好印证。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100年弹指而过,但这首西南联大校歌雄浑慷慨的激越之声依然在联大人及其传承者们心中萦绕。誓雪国耻、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心系国运、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凝聚了联大师生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所有情感和意志,也激励着今天的中华儿女将爱国的思想与激情代代相传。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而联大的精魂永存!我们今天看到的已不再是抗战硝烟弥漫的战场与捍卫民族独立的奋争,而是和平年代不断改革创新的快速发展以及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蓬勃气象。在中华民族踏上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之时,在当代高等教育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之时,在时代发展对现代大学寄予了更高的现代期望之时,蕴蓄并彰显于西南联大之内,塑就了辉煌办学成就的联大精神,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真正意义上现代大学的建设,富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1945年抗日战争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而结束。1946年,联大鉴于已完成历史使命,决定撤销,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恢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