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篇 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保障,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现人居环境领先中西部。第一章 强化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强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1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低于3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6%。第一节 强化能源保障和节约利用强化能源供应保障。做好电、气、油等专项能源发展规划,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做好电煤供应工作,保证火电平稳生产,解决枯水期电力供需矛盾。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天然气、成品油增量供应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新能源,推进生物质能源利用。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电网资源配置。实施“有保有压”的天然气有序供应应急预案。探索天然气梯级定价、峰谷定价,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能源节约的调控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全方位推进节能。加强高效节能技术应用,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能量系统优化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等工程,促进工业节能。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妥善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促进建筑节能。优化交通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运输装备技术等级,加强道路运输组织管理,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促进交通节能。第二节 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优化完善市县乡土地利用规划。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建设基本农田连片保护区,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耕地动态巡查和长效监管机制,调动广大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规范管理各类建设用地,清理和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严格执行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旧城土地、未利用土地、低丘缓坡地。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建立完善工业用地准入、租赁、退出、考核等方面机制,逐步实现土地资产利用和土地利用结构双优。建设地下交通、人防等公共设施系统,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第三节 强化水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探讨建立水权配置和交易体制,逐步推动岷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机制改革。依托重点工程建设,科学有序的对沱江流域水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严格控制以水能资源开发为目的工程建设,将水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确立为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以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基本建立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管理,逐步推行水功能区数字化监管,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实施节水改造、集雨节灌,推行喷、滴灌技术,推进农业节水。推动城乡再生水回用、城乡雨水收集利用,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抓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应用,推进工业节水。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和行为。第四节 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资源节约、资源利用、消费引导等方面的配套法规建设,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法制体系。综合运用产业、价格、财税和投资等行政和市场手段,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市场体系。健全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建项目的资源评价制度,深化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行政管理体系。专栏33 “十二五”时期能源保障重大项目成品油项目:中石油成乐输油管线建设项目,中石油彭州石化基地50万立方米储备油库项目,壳牌龙泉30万立方米油库项目,中航油彭州至双流航空港并营输油管线项目等。天然气项目:沿绕城高速外侧高压储气管线项目,市第一储配站和第三储配站技改工程项目,中石油四川佳源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南部新区配气站,新增中心城区南部进气点等。电力项目:500kV输变电项目4个,220kV输变电站项目35个,110kV输变电项目139个;国电成都金堂电厂二期21000M扩建项目等。第二章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污染治理机制,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城乡水、大气环境等综合整治,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到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全部达标,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17%,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削减8%、10%、8%、10%,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2910万立方米,建成国家生态市。第一节 加强水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河湖水网修复。通过示范建设、整体规划、逐步推进,实施江安河、东风渠、清水河和锦江等河流再造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堤防岸线生态、亲水型改造。加快龙门山湔江河谷、岷江干流天然水生态廊道、黄龙溪水生态廊道、锦江下游河道生态湿地等重点河道生态整治工程的建设,兼顾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需要,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促进人水和谐。加快推进龙泉山、龙门山、“198”等功能区内生态湖泊和人工湿地的建设。统筹配置科学节约的生态环境用水,依托城市河道千年水网的修复,打造水文化特色街道、特色社区等历史传承着力点,创建优美宜居城乡水域环境。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增河湖生态修复面积11.2km2,规划建设湿地4个,生态河道改造62.4公里,提高和发挥河流、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继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建立设施完备、运营科学的污水处理和循环系统。以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50户以上农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农户小型治污湿地建设为重点,统筹构建大中小微结合,多形态、多层次、多工艺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体系。到2015年,实现50户以上农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深入推进中水、灰水循环使用体系建设,实现中心城区排水系统在线监测和调控运行。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县城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5%,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5%,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4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0%。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龙泉、长邱山脉丘陵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大力控制人为因素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加强对鞍子河、西岭雪山、青城山、云顶山、白水河等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200km2治理任务。加强地震重灾区新增水土流失的监测和治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及生态平衡。第二节 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继续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对工业污染、扬尘污染和机动车污染进行重点综合整治,切实解决无组织排放与清洁能源改造两大难点。建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测、应急、控制平台,积极探索建设网格化可吸入颗粒物在线监测。第三节 加强生态建设严格保护生态重点保护区内水源涵养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坡度大于25度的山体、林地、生态廊道和绿地等。巩固龙门山45万亩生态植被修复成果,5年内完成龙泉山脉40万亩生态植被恢复工程,构筑“两山环抱”的生态屏障。深入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建设生态区(市)县及绿色社区,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持续攀优,全市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要求,14个郊区(市)县80%达到国家生态县标准。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初步建立跨区域生态建设协调机制。 第四节 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积极发展低碳排放产业。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积极引进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及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引进力度。鼓励低碳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改进、集成和创新,积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推动新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推动轨道交通、纯电动汽车等技术进入商业化应用。充分开发水利能源和光伏发电技术,初步形成可再生能源技术体系。继续推进能效标识制度,鼓励市民采用高能效产品,培养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第五节 完善污染治理机制严格环保准入机制,按照节能减排要求制定重点污染产业控制名录,严格执行行业经济技术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将污染治理工作列入全市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强化环境治理的经济手段,推广排污许可证颁发制度,完善排污收费机制。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综合决策和环境污染有奖举报等制度。健全区域协调和共治共管机制,解决跨区环境污染,鼓励区域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全市功能区规划,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区域与受益区域的协作机制。第三章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第一节 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培育和建设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抓好一批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申报工作,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逐步按照生态化园区标准进行改造。鼓励园区实现设施共享、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循环用水。以延伸产业链为主导,因地制宜引入补链企业,着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力争实现园区资源消耗最小化和零排放。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坚持生态型农业发展方向,着力形成集立体养殖、立体种植、种养加生态农业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农、林、牧、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之间进行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构成要素耦合的产业共生体系。积极开展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建立以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报废汽车拆解场、电子废弃物拆解中心为重点的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体系,形成从回收、拆解、加工、利用一体化的再生资源产业链条,推进高端机电产品再制造,促进流通领域再生资源产业的提档升级,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节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规范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及验收程序,制定详细的验收规程和评分标准。对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力度。加强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监督管理,将清洁生产审核结果与排污许可、限期治理等环境管理工作相结合,加大社会公众监督力度,对未按时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企业进行整改。规范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机构管理,严格清洁生产审核资质的发放,完善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机构退出机制。第三节 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垃圾减量化。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推动垃圾资源化利用。优选处理处置技术工艺,加快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和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标准和监管体系。科学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通沟污泥、疏浚污泥等,减少未达标填埋和应急填埋。积极开展多种“城市矿产”循环利用,创新“城市矿产”回收方式,建立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条。第四节 加大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力度将循环经济关键性技术的研发,纳入科技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鼓励创建循环经济技术开发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开发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结合节能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开发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利用和综合优化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等。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发制造节能、节水、节材、低耗、环保型装备。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设备、节能工艺和节能材料。鼓励推广节能自愿协议、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以绿色材料产品、可拆解循环产品、节能节水型产品等为重点,推进以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资源节约和环境影响最小为基础的绿色产品生态设计。专栏34 “十二五”时期生态环保重大工程外环生态带建设和田园风光保护工程:以外环路两侧为主,充分利用“山、水、田、林”等生态本底资源,在保护现有农田的基础上,进行都市农林业、观光果园、林盘等生态建设,利用和改造水田、沼泽、滩涂、入河口,以及结合废弃砂石场的生态修复,进行湿地建设,保护和提升田园乡村特色,传承自然与历史文化,构建自然生态明显、类型多样的生态环境。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严格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土石方工程全方位服务居间服务协议
- 2025年文化旅游园区厂房租赁安全生产与景区安全管理协议
- 2025年度环保建材三方买卖合同
- 2025版商铺买卖双方权益保障及转让合同
- 2025版森林资源砍伐与生态补偿金支付合同范本
- 2025版股份制企业股权质押合同范例
- 2025房地产项目委托开发与绿色建筑认证管理合同范本
- 2025版移动通信基站租赁及运营合同
- 2025版石灰生产原料进口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陶瓷行业环保专员劳动合同书
- 班级管理常规优质课件
- IT运维服务方案信息运维服务方案
- ZSL1000、ZSL750塔吊外挂架施工方案
- 文化自信作文800字议论文
- GB/T 28287-2012足部防护鞋防滑性测试方法
- GB/T 27677-2017铝中间合金
- GB/T 19627-2005粒度分析光子相关光谱法
- 芜湖宜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招聘3名编外工作人员(必考题)模拟卷
-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教案
- 齿轨卡轨车课件
- 中国监察制度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