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一)这是师父今年3月应邀为放光寺出家在家四众弟子所作的关于“开启心灵如意宝藏”的专题讲演,其中就学佛如何明白发心,如何把握当下,如何提高学佛质量,如何认识净土法门及其清净传承等问题作了明晰的开示,在此供养给大家,同时回答德豫居士关于“如何认识当下”的请法。最后,当您读到这些激荡人心启迪人智慧的文字时,别忘了感谢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信行居士、后期编辑校对的昌印居士,再次感谢他们付出辛勤劳动.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一)慈法法师讲于2006年3月20日我们的心灵就是一个法界。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触动着法界,但我们却很少去了知它。开启心灵如意宝藏,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是从光明、喜悦和感激心智中自然坦露的一个愿望。心灵,实不属于任何人;如意,实不属于任何人;宝藏,亦实不属于任何人,只是说谁来开启罢了。故所谓开启,并不是我们真能从内在生起个什么,或从外在得到个什么,这实际是一个关于“本具”的话题,这个话题十分清净平实。佛法就是用来开启我们心灵本具之如意宝藏的,这个如意宝一旦打开,是无尽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本具的开启,是十分难遇难得的机遇,希望我们大家能真正尊重这个机遇。此尊重,不是他人需要,而实在是我们自身法界之缘起,实应该尊重;这个尊重,不是来自于外面,也不是来自于内在,就看我们如何取用这个如意宝了。 心、心智与心识凡夫有情,不用心智,就会用心识,智识二法是凡圣之别。例如,当我们念释迦牟尼佛时,通过佛陀所证不共法则的慈悲加佑,会显示出无尽藏,我们会体会到清净平等的心智在放光;而一旦开始分别执着,心识就生出来了。智识一心,不管用智,还是用识,都离不开这个心,实际就是我们所称之如意宝。用智,它是如意的;用识,它也是如意的,故说心灵如意宝是本具、无须造作的,而众生有情所谓的苦,其实是无端造作的妄执结果!这个心,会生出凡圣,因为心是本具的,所以不是说谁是凡、谁是圣,而是看我们各自从心中取用什么。所谓圣,有四大类:佛、菩萨、独觉、声闻;所谓凡,包括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四生九有之类。四圣取用的是觉,各有所悟,称为觉悟者;三界中取用的是迷,各有所执,称为迷执者。不论是觉是迷,都没有离开心,也就是说没有离开“如意宝”。这个心,生十法界,不管在凡在圣,如意宝须臾未离。若识得于此,即认取此点,我们就是佛教徒了,如意宝就容易启开了。无须认为自己必须改变什么后才能学佛,而可以就现缘开始学佛了。何以故?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人往往羡慕圣者,而实在是不知自己的本位优势。对于这个本位优势,宗下人讲的比较亲切:就路还家。我们不需要改变什么,但知凡、圣都没有离开如意的心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本位上就路还家了,从而离开无端造作之苦。认为要把自己改变成什么样后才能学佛,这样偏离了本具的心,如意丢失于当下,实在可惜!佛教之所以展现在世间,许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生命,把社会上种种生活娱乐都舍弃了,就是为了一个目的:真正地了解我们的人生,或者说了解生命,了解这个世间。若要了解,真是离不开这个“心”。但许许多多的学佛人,就是在这儿走错了路,我们称为缘起不清净、不真实了,在迷执、分别、偏执、污染的状态下去找一个缘起,结果不得自心、不明自心、失心修法。 主动把握当下如意心宝从来没动摇过、没染污过、没减损过,在佛不增,在凡不减,这正是如意宝之安乐守护所具足的实质内容。是将其开启,还是将其蒙蔽?这就是一个学佛者觉与迷的问题了,而无论是觉或迷,都离不开当下一念。很多人虽在谈论交流佛法,但往往主动放弃了“当下”这个权利,去寻找自己假设的一个未来的、更好的发心、机遇或缘起,所谓“江南江北觅菩提”,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带来许多困惑的延续。现在学佛人中,有两种困惑很突出。一种是对未来期盼的困惑。很多念佛人说,因为现在还没达到什么状态,所以我不能往生,所以他不能往生,所以我们不能成就等等。一种是对过去宿缘的困惑。有人说,善知识宿世善根成熟,闻佛法即得契入,而善根不成熟的人宿缘不具啊,于是就推导出两种心态:要么过分高举自心,感觉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善根好、因缘好;要么就是卑劣自己,认为别人宿缘深厚、福德深厚,法缘深厚,而自己不行,得慢慢来啊!这两种困惑,皆产生于当下,但因为我们被蒙蔽在对过去和未来或高举或卑劣的感知中,放弃了当下了知并抉择的权利,所以,开启心灵的机会也就丢失于当下!这个权利或机会,没有任何人能给予我们,也没有任何人能夺走,只有我们自己来运用它,所以说佛法是十分公正的。凡夫有情迷失在当下,而诸佛如来、一切智者就觉悟于当下。开启心灵如意宝藏的真正机遇,的的确确在当下,就在石火电光的这一刹那,这是十分珍贵的机遇,我们怎么来识得它、把握它、运用它呢?在佛教中一般称为悟、明,这两个字其实是很平白的一个事情:一旦了解这个“当下”的机遇,我们就有所悟;要是认为未来怎么样、过去怎么样,那就丢失了悟机。实际上,开启也就是个悟机罢了,是明白自心的机会,也是证悟的机会。这样的机会遇一旦现前,我们就可以从现缘中的每一个当下来延续它,我们就会变得主动、简单、明快而彻底。 把握当下的角度:关于佛性、秉性、习性我们每个人都有三性:佛性、秉性与习性。佛性,又称本心、自性;秉性,即宿缘、宿习,是业流延续相之表达,例如对某事物喜欢或不喜欢之表现;习性,是现世所养成的习惯,例如对某事物适应或不适应之表现。现在学佛人,多从习性、秉性下手,这样难免有好恶之说,一旦好恶就有对待。而从本性,或说佛性角度,来揭示我们的当下,就显得清净平白,彻底究竟,就没有情绪化。所以说动机或发心是主导。当心被习性和秉性主导时,我们所学的,不管是大乘法、声闻法,一切善法都变成习性秉性的依附品了,结果仍是继续流转之因。如果我们的动机,真正是为了开显本具的如意宝藏,那就能使一切世间法亦变成依附佛法而表现出来的种种善巧,能促生无尽的功德。把握当下的基础:树立正见如何运用自己当下的心念,如何识得正见延续的机制呢?所谓见,就是所依之发心。树立正见是修法的根,是指导我们把握当下、延续生命的根。在学佛八正道中,首要一个就是正见,而我们前面讲的所有的“当下心”,所有的“开启”,所有的“不迷失”,都是为了树立正见的一个表述、一个回归、一个认取。我们说十法界各个有情,就其所知分,即现量来说,都是知见。比如,一只鹰有一只鹰的知见,一条狗有一条狗的知见,一个僧人有僧人的知见,一个孩子有孩子的知见,但从究竟觉说,五智具足是佛陀的知见,是正知见。五智,包括大圆满镜智、法界体性智、妙观察智、平等智和成所作智,前四智是俱生智,即生来具足,无需造作;成所作智是后天修德,例如不空成就是释迦佛所示现的应化身,这是后天之修德智。所谓“转识成智”的转,实际就是切换角度:我们换一个角度,就产生智了,换另一个角度,就成识了。好比我们一执着,第七识出来了,平等智就换成了执着之识;又如第六识的分别,我们一转换,就成了妙观察智,因为本来是俱生的,但表现出智与识的异,称为“同体异用”,这实际也是为了交流、除疑惑而强说的。所以说,正见是我们动机畅明的过程。动机一旦畅明,正见就会确立。有了正见,就会有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然后正念会现前。正见与正念之间有一定距离,不过这也是人为设立。正念,是生起即为利益世间,生起即为纯净,生起即无有差别,生起即是本源所在。而正见,则可分为七个进趣:第一、 颠倒凡夫知见为颠倒知见。颠倒知见细分无量无边,四生九有之类莫不在倒见之中,无一能出离。断,是一种强执,即执空,这样的人多肆无忌惮;常见也是一种强执,即执有,对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以为常,固执事情一定如此。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就是为我们讲正见,说本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个“本来具足”表现在诸法因缘上,遮止断常二见;又说无常、无我、寂静涅槃,讲无自性性,驳倒断常二见。让我们先了解颠倒,然后进趣正见。第二、 困惑断常二见拨开后,我们已经隐约感到这个对待的心可能是错了,但是不是真错了?因为我们还不清晰断常二见与无自性性正见之间的差别,所以还不能抉择,就会产生困惑。第三、 非量因为困惑,就会否定自己,产生非量。第四、比量因为不愿意困惑,就开始对比,来观察正见与所谓颠倒见的差异。观察时,往往产生徘徊,不能马上确定哪个是正见,哪个是颠倒见,一时不能抉择,这个叫比量。第五、 现量通过比量不断对比,逐渐成熟后,心智开始抉择,即产生择法的现量。这时候,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对正见是在什么样的机遇下、怎样来延续的?现量的安住为延续。第六、 证量对现量最终的抉择,或说无可动摇的抉择,一般称为证量。这时我们真正了解了无自性性,无常无我、苦空之真实,是诸佛清净见地修持之不可思议之证实,是我们本源清净之所现,以此来印契自心,真正在此抉择。第七、 圣量。抉择成就了就称为圣量。所以,进趣关于当下应该用怎样的心智?应该怎样来延续?我们往往就是由颠倒的困惑逐渐产生对比,然后通过对比的细微观察,产生一定现量的安住,现量的安住给我们带来了证实法则的抉择,乃至真正随顺亲证了佛陀所证实的量。在净土教言中,则是直接取用了圣量,依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以圆觉心观察世间之渐次,即以圆满见于次第。这是净土法门一个特殊的、标志性的教言,即果地教言,在藏传佛教中运用的比较多,在汉地的如来藏性教或过去的唐密等东密教言中也有用。这是很难宣化的一个法则。若依证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来修持进趣一个法则,这是渐次教,要以正见的进趣次第为方便,以次第进趣次第。这两个法则实际不相违背,可以互用。在渐次进趣法则中,因为是现前的延续,相对缓冲一些,可以不断去感知、思维,孜孜不倦、著而不舍的人一样可以得到安乐,但如果中间出现问题,经常掉板,所谓被见思二惑困住,就不得安心了。如果运用“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那就需要于每个当下抉择!这个抉择也十分干净,运用成熟后,用果地觉来看因地法则就会有俯视的感觉,非常清晰。这是两种用心方法,所谓因地、果地,实际都是名字,是为了设一个交流方便,正如世尊讲“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复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净土法门之修持八万四千法,皆是为了正见的树立,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净土之正见是相对好触摸到的。对净土法门的认识,我们可分为两个法则:一是以果为因,即称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一是以因为因。两个法则,实际是两种发心,即正见的抉择问题。以因为因的修持,产生了五个次第,即资粮、加行、见道、修证和息用。而以果为因,不这样修持,是以无为为根本,无为即息用,也就是说果地觉直接发起现前之大用,这是十分难以听闻的!在藏传佛教,听闻和宣化这样的教言,需要有深厚的资粮和见道的善巧,而在我们汉地净土法门中,直接就宣化畅明了。作为一个念佛人,该怎样来修持呢?关键在于我们现前的动机,又称为发心、愿望或正见。如果选择以因为因法则,是渐教修持,即说“我是个凡夫,我要达到一心不乱,要常行善法,持戒精进”这是以因为因而成就菩提的一种修法,乃至舍报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若生化土、报土、法性土都是可以的,但在资粮、加行、见道、修证、息用五个次第中,若从因来修持,就要有广大延续的时间,一般称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此生了生死是不得的。净土一法,就佛的愿望来说,是顿出横断。在藏传佛教中,彻却、脱嘎二法用的是顿出横断。而汉地净土教言中,依释迦佛所述无量寿经来看,也纯粹是用顿出与横断法。这是不是在高抬净土呢?实在不必高抬。佛在经典中讲净土是大海,一切法为河流,皆归此海之中。大宝积经-如来寿量品中讲,诸佛如来会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就是无量寿如来会,而一切诸佛世尊为无量寿,因此实际上愿往生彼国,就是愿意如来会,愿一生成就菩提。因此,净土一法,我们依止的是阿弥陀佛的果地教言、果地回施,现前以无为息用发起清净的缘起,于清净平等觉中延续业相,而逾越了资粮、加行、见道、修证四次第。依佛愿力,无疑无虑,这是依他法则中产生的善巧,直接息用了我执与法执,但显愿力善巧,直指果地!这是不可思议的!因地觉,就是认为有众生可度;果地觉,就是认为已度尽众生,如金刚经中说,我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度者。这两种见,若顿出若渐出,若横断若竖断,没有对错,取用有异而已。取用,就是我们当下,现前心智的抉择、动机、愿望或发心,正见就是动机畅明的过程,动机畅明了,正见就会现前,动机问题一旦解决了,修持问题也就变得方便了。 把握当下须依清净传承我们怎么认识当下呢?怎么认清自己的动机呢?怎么认取“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呢?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疑虑心大?为什么我们汉地佛教培养出这么多骄慢邪见的人?这实际都是关于“第四心”的抉择问题,也即清净传承的问题。净土法门之传承是最清晰的一个传承。为什么说“最”清晰?因为阿弥陀佛是今现在佛,即住世之佛,于此过十万亿佛土,在极乐国土中现在说法,坐于七宝光明堂中,大光普照、圆摄普化十方法界,其国土又称“无量光佛刹”,这标志什么呢?即最清晰的一个传承,所以释迦佛,乃至十方诸佛,不假方便了,直接把一切众生交付给阿弥陀佛欲使十方众生往生彼国,一生成佛。“往生”一词,有时很让人“头痛”。一笑话说,有位法师问大家:“我有一个方法能让大家马上往生,愿意往生的人站出来。”结果没有人站出来,因为在大家的概念里,往生就是死亡,这是一个普遍的误区。在阿弥陀佛这个最清晰的传承中,往生即是:若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若知彼国,知阿弥陀佛殊胜愿望,愿生彼国,此人必得成佛。这里实际彰显了自性传承之清净、彻底。传承不是多么高妙的事情,最主要是看是否清净,是否彻底?清净传承,令彻见本源,彻见自心,彻见自性,彻见诸佛所证果德。所谓自性,就是一切众生本源心地所拥有的动力,或愿望。净土法门中用一个名词来表达本愿。因为自性周遍,诸佛亲证,众生不知,而阿弥陀佛的誓愿力,彻彰了自性之法,也就是说这个本愿由弥陀所完成,众生所拥有,正如释迦佛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故“开诸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这是一切诸佛如来出兴于世的唯一传承,并由历代祖师所传,决定抉择,不会令众生卑劣,也不会令众生高慢,清净平等。无量寿经讲清净平等觉性,就是讲传承。因此,净土法门之传承,就是以阿弥陀佛果地觉彰显一切众生自性清净之法则。过去很多大善知识成就后,闻到净土法门,心就砰砰的,为什么?突然得见自性,本性抉择,无疑无虑,其动机全体现前,一切造作一时停止。再生起的造作就是习气了,此时再修正这些造作,则产生大方便,得清净善巧。说“第四心”,也是强安的。因为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第四心怎么会出来呢?肯定也是不可得的。但“不可得”令众生不可依从,凡夫总要抓个东西,需要有法则指导,所以佛持清净教言传承令众生依法认识自心。佛怎么教导就怎么做,如此而得的心,我们就称作“第四心”,即三心不可得而得的心。三心不可得,实际是袒露自心性,即法无自性性,法无自性性表现在不可得处。因三心都是被污染的心,用污染心学佛,不是清净传承,故不能成就无上菩提。而我们守护教法、依教奉行,如许多经典中说“欢喜奉行”,就是第四心了。我们现在人往往丢失在这一处,自己胡乱想,用污染心去修持,结果把法污染了,把未来因缘也污染了。若是对一个法则的传承不认取的时候,我们就会不敢修持、或不爱乐、不能深入实践。历代善知识,实际就是把这个本源处,清晰、无遮盖地表述出来了,令我们看到本源所在,令我们放心。释迦佛在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中提示的都是这一个话题,即:我们如何来回归到阿弥陀佛的教言之中,来依止阿弥陀佛的誓愿回归到彼国、成就无上菩提。这里,彼国就是第四心,其愿望就是第四心,其不可思议的圆满究竟觉就是第四心,认取此处,我们就得到了阿弥陀佛的传承,就可以称其“本师阿弥陀佛”了。很多人向往藏传佛教的灌顶说,其实就是种子,也就是第四心的一个提示。又如藏传佛教中的本尊法中有自心观,先观种子字,种子字出来放大光明,然后出现本尊之相普照大千,就是用这个种子字来作第四心,代表佛陀等无有异,令我们生起一个所缘境,来消融一切执着。 净土清净传承之眼目经、论、祖师是传承的眼。经,是根本,佛之遗教,是不能动摇的;论,是祖师菩萨对法则的清晰剖析,以利于我们取用;祖师,来自于经论二法,并有与之相应的证量,得到了清净心智的本源,依此才能使法一代一代传播下来。净土法门之清净传承,由阿弥陀佛传给释迦佛,然后到龙树菩萨、天亲菩萨、菩提留支,之后传到中国,经远公大师直到近代印光大师,一代一代,传承的是清净、平等、自性真实,是佛的亲证觉圆满,是要我们如实念佛随顺,念佛观想,念佛得度。所依经论,说三经一论也好,五经一论也好,都没有混乱这个传承。净土传承,中国历代祖师面对面传播的很少,都是去世后大家公认的。比如我们称印光大德为十三祖,是不可思议大势至再来,何以故?因印光大师是如此抉择的,一生专念阿弥陀佛,显现无边光之身,普照一切有缘,令其一生成办菩提心智。净土五经一论,要剖析五经,一论必熟,否则五经无处下手,这里没有丝毫含糊,历代净土人都如是交流。往生论,天亲菩萨所造,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偈有96句,480字,虽是翻译的,但其文字至善至美,不可增一字,亦不能减一字,故说“优婆提舍”,即如世尊之论述。如果对“一论”有了了解,净土就十分简单、透彻了。往生论主要通过五念门修法,也是出入五次第的运用,来讲亦因亦果。五种念门表达了我们最初的缘起为生彼国意。下手处即是“意”,即是正知见,把眼耳鼻舌身放在一边了,把第八识也放在一边了,而把第六识提出来,让我们用第七识直接审观第六识。第一念门礼拜门,何以礼拜呢?“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不是说身体礼拜,最主要是生起往生彼国意。这是因门,种下了种子,礼拜磕头供养,一切都是为了往生彼国意,这个意的建立就是正见的建立。正见建立了,下面才说第二念门。由于在果门,即五成就门中讲:愿生彼国,即生彼国。这是因果同时的法则,剥通了所谓的渐次心智。所以,在第二念门赞叹门中,“口业赞叹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依彼光明如是修持。”何以故?愿生即得生,即见阿弥陀佛清净光明,普照十方,以心智相应,作为称念。往生论对我的启示很大。遇到往生论之前,我依藕益大师的“持戒念佛”法则进行实践,感觉到身心安泰,对佛陀三宝的感激无以言表。持戒念佛有个前提:持戒清净,念佛相应。用此方法很容易得到寂灭安乐,因为持戒是以无漏为体,是无漏之守护,持戒过程中基本摒弃了自己的愿望,自己的造作,而依平白心、无造作心念佛,就生起了乐。这个乐是难以言表的感激,我们称为无我喜悦,或无漏喜悦。很多人很烦恼,为什么呢?造作的心、业、缘不相应故,如果心中寂灭,还有什么烦恼可言?在持戒念佛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大的自利安稳的抉择,但因与外界不发生关系,过分之后,往往不具利生方便,更不具广大。而学习往生一论后,彻底剖析了因果二法,即因地修法与果地修法,这时就对净土法门,于其广大性、方便性上,对二法生起了抉择,心智就彻底松开了。此时再读世尊初转法轮经中所说“眼、识、智、悟、光皆苦”,了无挂碍!有人说他有证悟,有人说他有智慧,有人说他有见识,有人说他眼界很开阔,有人说他已证得光相善巧了,在这里,只能说“皆苦” !就是说,虽然你有持戒念佛,自受用很好,若染守护执着,亦是苦!自利安乐亦不可得!在此彻底审观了一切法之苦源,即执着之苦源,从而得到一个不共的安乐,即感觉到了广大、方便,这种安乐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不管之前再有所悟,比如突然觉悟到大地山河,一切万事万物,自性光明,时刻坦露,这个地方是很大的喜悦,不可言表的喜悦。但读了世尊的初转法轮经,了解到一切皆苦后,这个喜悦也归于平淡了。这个阶段,一说“平凡”两字,就极为安乐。这是学佛的一个过程,一旦在这个因缘中产生平凡的感知后,心智就不再迷失了,于八正道的次第中(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智),正念现前了,再没有迷失的机会了。这就是往生论给我的一个告慰。信顺、平凡下来了,然后开始接触南传及藏传很多法,但不是那种认为以前学的法不行、不圆满、没达到什么法则利益而学这些法,只是感到这是爱乐佛法,守护佛法的一个延续罢了,是很平凡的一个事情。再看别人的污辱、诋毁、赞叹,或如实或不如实,知道皆是有情现缘所表,实在与自性不相干,不管它怎么表现,现缘所受用,也就是对方的受用,可取或不取。所以在此沉沦不可得,成就菩提不可得。不是故意说不可得,是不可得的信心建立了;也不是要造作一个不可得,是它自然生起来了。 依尊重与感恩心清净守护传承净土一论由天亲菩萨所造。后人评判天亲菩萨是十住位菩萨,为什么这一论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加持呢?为什么这一论能启开一个法门的法系呢?为什么整个法系的教言都维系在这个地方呢?十住位菩萨,我们称为贤位菩萨,即断伏二法中的伏烦恼者;圣位菩萨,是入地菩萨,即断烦恼者。贤位菩萨只是伏住烦恼了,怎么能畅明诸佛心智呢?关于净土的论很多,为什么中国净土法门中唯依这个论作为根本教典呢?我们如果对此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就很难契入净土一法。在汉地,我们缺少对祖师的顶戴、对大菩萨们的悲心的顶戴。在尊重不够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分别心来观察这个论,结果丢失了清净心,丢失法的依止,没有尊重心,不负责任,只是畅快自己的心识,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个无有传承力的造作法则!这是我们汉传佛教一大弊病。净土法门在中国传播的时候,一人一套,好象讲的都很好:你要理一心、事一心,功夫要成片,你要达到什么样的三昧,才能往生如果没有依从怎么来证三昧? 我听过许多善知识讲净土法门,我感到我们要依世尊所说的经,依善知识所传的论,再来审观自己的心智生起的刹那与它们相应不相应?抉择之后,再去讲净土、修净土、运用净土、交流净土,这样就有一个善缘,或说净缘,否则大家就会相互侵害、相互挤压,就会说这是正法、那是邪法。其实只要是念佛人,不管怎么念,都不可思议,对于是不是净缘?是不是善缘?是不是清净的传承因缘,这个地方参差不齐。如果我们依经依论来审视自己现前的心念与之是否契合了,然后再来修证佛法,修证净土,就是传承清净,就有依有据了,而很难表述于某个人、某个派系、某个说法。历代净土祖师、善知识,对这个依据从来不混乱,虽然有的是证后的依据,有的是悟前的依据,有的是顺教的依据,有的是自己在法则上抉择的依据,但是都没有离开经论二法。经、论、祖师是传承的眼,希望在这个眼目中,我们大家能够看得清楚,通过学习实践,使我们的心智真正调柔了、清净了、简单了,具足悲智了。烦恼薄少,是衡量法则相应不相应的标准,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烦恼逐渐薄少,慈悲心逐渐升起,身心就调柔了,这是必然的结果。我们说调柔,不是说强大起来,这样就不贡高也不下劣,所谓平等也好,清净也好,这样的心智就会照耀世间。清净地守护传承,这比任何都重要。如果我们有传承,谈论佛法的时候就是调柔的、清净的、除对方疑惑的。若把这个传承真正守护起来,即使是个愚者,生死也侵害不了我们了。否则,犹如善星比丘,随释迦佛学了22年,会讲三藏十二部,仍是身堕地狱,就是因为丢失了自己的信愿,没有传承感恩清净的法则,成了佛法中的贼,偷了一大堆佛法,去创立自己的轮回王国,无法得到究竟解脱!我们现前学佛的人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若从初发心不注意,后面延续的业果就十分有问题了!社会上在为衣食、为名利、为攀比奔波,而我们有环境、机遇,远离名利的侵害,远离衣食的逼迫来学佛,真正来剖析自己的心理,解决自己的疑虑,成就无上菩提,实在是很难得的。今天,乘着大家清净的愿望,给大家做了一点供养与提示,希望我们在佛法中洗涤自己的心垢,消融自己的烦恼,生起慈悲,爱乐佛法、守护道场、广利有情!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二)慈法法师讲于2006年3月21日心灵,佛教围绕着这两个字,来启发我们生命的根本依止点,如果没有这个根本依止,我们做人做事就没有把握和运用的参照体系,佛教的法则就是为我们建立一个体系,让我们来清晰自己的心灵,了解自己的生命。心灵,不属于哪一类人,不论凡圣、男女、出家在家、学佛学外道,心灵的机制可以说是整个生命的机制,不论从宗教上,从人性上,还是从我们自己的需求上,都比较容易下手认知,希望在此大家都有启发出爱乐与平等的机遇。开启心灵如意宝藏,这是人人都应该关注的大问题。在佛教中,我们围绕心性,讲顺性、逆性,这是觉与迷的问题,也就是如意与不如意的问题。如意的面广泛与否、深入否,则是宝藏的问题,因为当我们被烦恼制约的时候,本来具有的宝藏都会变成阻碍或制约的障缘,不过它们同体是宝藏。如何开启心灵之如意宝藏?开启我们本来所拥有的智慧、慈悲与善巧?在甚为短促的人生中把心灵宝藏恰如其分地运用出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净土三心我们先依止往生论,谈一谈净土三心: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这三心,是从三个角度谈“清净”二字。一般我们对自心的认识,实际十分模糊,这三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实用的参照。净土教言,其下手处就是清净。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可以说是顺菩提心,与其相对,称为三个违菩提心。违菩提心是凡夫本份,也就是说人人都具足,是我们时常所表现之心。违菩提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为自求,不管是身心世界之举心动念,还是各种作为得失,莫不是为自求。为自求的心,是猥劣的。为什么要为自求?因为认为实有,比如说我的这个“色身”、我的“知见”、我的“业缘”,都以为是实有的,这是违菩提心的根本所在。三清净心,与“违”相对立,实际是我们根本的、真实的心智。这是从对待法上讲,否则我们就不辨于真伪了。比如如果不讲无自性正见,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叫邪见,就会把自己的断常二见当作真实了。在此,我们可以分辨、透视一下顺菩提心与违菩提心之真与伪。无染清净心。“无染”二字,很简单,我们都能理解,但一理解,都是用有染著的心,也就是说,我们脑袋里一生起来“无染”两个字,就会出现一个染著,因为这是对法中所生的对待感知,所以这个理解是逃不出识染的。无染心,究竟该如何表达呢?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关键下手处。无染心是本净的、不假造作、远离对待的心,称为究竟觉比较好理解一些,它不是我们择取的,而是本然如是。当我们用不造作、不对待、平凡的心智去观察一个事情时,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个所谓的本净或无染,但这一念一般很难用起,因为我们被自己的分别执着蒙蔽得太久了,这里是需要真正地实践体验的。通过认识无染心,我们就会知道:心灵的蒙蔽障碍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造作与分别。举个例子: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过来,因为没有利害关系,我们心里一般不会生起好坏的分辨,但很容易去辨别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美是丑?这种分别意识的生出是很自然的,这时能不能算染著呢?还不敢运用染著二字,这只是开始分别,但分别的持续就开始有染著了,我们可以看一看教中对“三细”、“六粗”名词的解释。就比如认识这个人了,我们就知道他以前对自己是好还是坏啊,是帮助过还是危害过自己啊,是朋友还是敌人啊,只要一以为实有,就会产生爱憎,爱憎后面就有亲疏取舍,喜欢就亲切,憎就排斥,这样我们的心就开始被染着了,我们称为识心所染,即执着之染着。去除这个蒙蔽,的确是很要紧的事。许多学佛人对这个蒙蔽不在意,结果就经常被蒙蔽,大家相处一段时间后,就用爱憎、亲疏等对待心智来交流,而不是用无染的心、本净的心交流。用本净心交流得越久,心智就越清净、越安乐、越能原谅有情,何以故?因为所有的实有假设都是邪见所生,是染污心蒙蔽的结果,是爱憎取舍所造作的苦。其实,心是本净的,我们看到一个人、一个物,其本质没有什么好坏。我们如何来去除这个蒙蔽,去除这个实有的知见,从染著里走出来,回到本净心中呢?这就需要一个学习、实践的法则。唯识宗有河流观,可以帮助我们走出以为实有的蒙蔽,或说爱憎取舍的蒙蔽,从而揭示出这个无染的心、本净的心。对于一条河流,众生的见闻觉知差别很大:天人看到河流中的水是琉璃宝地,可以在上面行走;修罗可以使用水做武器;人,用水来饮用或洗涤;鱼,把水作为自己的房舍,在其中安住了;而饿鬼,看到的则是脓血与烈焰。依此水是没有实质的。水不过是一个表达,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万法唯识”啊。也就是说,虽然面对同一问题,但我们的生命不一样,感知不一样,果报所承担的差异也不同。所以,“实有”这个概念是错误的,是不正见。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心所缘,我们的意识感知,不过是当时果报的一个量罢了。我们现在所有的认取都是如幻的,所谓如梦亦如幻。但实际很少有人在如幻上真正确认,若在如幻的抉择上有一次认取,那我们就不会当真了,也不会当假了,就会比较如实地运用我们这颗本净的心,就会变得有智慧了。无染的心现前,我们就不会那么执着,天的执着,修罗的执着,人的执着,鱼的执着,饿鬼的执着,说这就是水!就是火焰!就是房舍!就是武器!这里无论怎么争论,都是应各个因缘下的量,而表现出相应的认取罢了,所以说,这里没有对错,只是应量而显,应心量择取而已。法无自性,不要忽略了这种观察,否则我们还会用实有的心去当真当假,去受虚妄的果报,而不能出离轮回。我们的轮回,实在是我们虚妄的,实执的执着所产生的虚妄果报,这个果报在圣者中,不管是声闻缘觉菩萨和诸佛如来,已得到了解脱,而六道轮回众生还沉沦于此中。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如幻的业缘中得到解脱呢?就在于我们是否有正见的抉择。一开始要有正见,慢慢才能在法则上、业报上来转换它,如八正道中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之次第。如果是我们没有正见的实践与观察力,事情来了,还是枉受其苦。唯识观中,把法无自性、如幻的现量给我们做了一个提示,希望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本净心,通过这个正见表达出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出来。无染清净心是本来具有的,是不假造作的,是不对待的,万法唯识所现,以此来透视我们的本心,我们就不再假自己的识与量来套现缘,来限定自己,于是我们就会得到自足,从而生起第二个心安清净心。如果安一颗这样的心,或者说启发出一颗这样的心,我们就会做一个清净的人,在这个世俗社会中,减少很多在爱憎取舍得失对待中产生的烦恼。我们一旦对待,就会产生烦恼,而从每个对待烦恼中走出来,我们就得到一颗安清净心。因此,修行的确就在每个当下,学佛不要复杂化,也不要简单化,能否让清净心如实地在我们每个现缘中运用,这是最重要的。若不能运用,即使把三藏十二部说完,我们还是在受烦恼的逼迫与侵害,还是在沉沦受苦,那我们就丢失了自己学佛的机遇,学佛也就有其名无其实了。一旦安清净心在我们心中真正产生了力,第三个心乐清净心也就会表现出来。这个“乐”,可以主动地做,我们称为“意乐”,也就是说,可以激励自己喜欢这个本净的心,比如说:我愿意、我要主动地用无染清净心做事情,用安清净心做事情,用乐清净心做事情主动一词,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我们一般在业力、烦恼、生死逼迫下,才想去学些什么东西,就象有了疾病后不得不去拿药治病一样,而很少主动地发挥自己生命的喜悦,也就是内发轻安。我们能否主动地运用意乐之心呢?这是每个学佛人是否掌握的修法主动权的问题。这样的主动,在佛教中称为“造作菩提心”。用造作一词,说明我们大家都可以运用。本净心无须造作,没有对待;而这里,可以对待,凡夫可以用想象、意识、观察力来造作,来鼓励自己运用这个意乐的心。比如,在对待生起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地感知无对待的喜悦,主动运用无对待的本净,那么这个主动,即所谓造作的主动与喜悦,就使我们不再造作轮回,不再造作对待,不再造作亲疏,不再造作烦恼了,而是造作对法的意乐,对本净的守护。所以,意乐又称为造作菩提心的一个心份。誓愿,是造作菩提心的另一个心份。立誓,对凡夫守护意乐、延续菩提心是十分重要的。在佛菩萨面前、在自己心智深处的需要中,都可以立誓。誓愿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外围的鼓励。例如我对大众说,从今以后,只要有时间,我每天跟大家一起学两个小时佛法,大家只要有这样的意乐,我就来守护。大家就可以听循这个誓愿来使自己对佛法的学习、实践有个相续性。意乐和立誓,在延续菩提心方面,对凡夫有情特别好用,这里不是说给圣者用的,而就是针对凡夫说的!我们可以通过意乐和誓愿,主动鼓励自己爱乐、守护本净之心,远离对待之苦,这样,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也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断实践着、表达着、纯熟着。所谓纯熟,就是说我们慢慢地实践透彻了,把这种良好的、引发轻安的习惯意乐,变成了纯熟的菩提心,无造作的菩提心,于是本净心自然坦露出来了。这在佛教中,称为天性赤裸,即天性自然坦露,不假造作地表现出来。这个表现可以通过意乐与誓愿而实现,对我们凡夫有情来说,就很好把握了。只是一开始可能不太熟,觉得这样做还有点累啊,但它的确会产生喜悦与安乐的东西。因为对待是很痛苦的,亲疏是很痛苦的,取舍的矛盾是很痛苦的,例如我们遇到亲疏二法时,亲者就牵制你,疏者就有排斥心;而爱憎二法更是让人不能自拔,恨者恨之入骨,眷爱就欲得不舍;这都是很痛苦的一种徘徊。而我们一旦识得本净之安乐,发起意乐与誓愿的守护后,这种相续就会使我们的邪见慢慢变生,智慧喜悦逐渐变熟,天然的自性就会坦露,心灵的如意宝藏就被开启、表达出来了。因此,净土法门所依止的三心修法,很简单地把三种清净心从我们本净心中表达出来,使我们了知平时所习惯的对待心、烦恼心、爱憎心、凡圣心,都是染污的心,即违菩提心,从而让我们认取“安”与“乐”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宝藏不致被埋没。把握心灵修持的主动权我们的心灵如意宝藏,莫过于本净的表达,本净之藏是无量无边的,通过意乐和誓愿,可以主动启发其无尽之妙用。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基本掌握了心灵修持与运用的主动权。在把握学佛主动权的过程中,去烦恼是十分重要的,除生死是十分重要的,利有情是根本重要的!我们是否做这些事情了?如果做了,我们学佛就对路!就能开启如意宝藏。如果没做,那就不对路!就一定会走弯路!学佛之人,如果不是为了把内发轻安,以及智慧、慈悲引发出来,实在就太远离话题,太辜负自己的有限人生了。而此有限人生实在是难得,我们能否真正尊重其中的机遇,就看各人的福德因缘是否成熟。极乐世间,我们又称其为庄严净土。这个庄严之法,实际就是无尽如意宝藏之内涵,因此,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描述,其实就是为了引发我们心灵之庄严与妙用。现在有他方净土、唯心净土之争,这还是在对待门中、分别识中产生的教言,不是我们的课题,我们不妨先来处理自己的烦恼与生死、对待与沉沦。净土教言是无对待的教言,也就是泯灭了对待的痛苦与执着,让我们了解本心之清净、本心之无染,并在此来守护它、主动地实践它、安住于此,也令一切众生安住于此庄严妙用,引发一生成佛之不可思议功德。所谓一生,就是即生,就是现下的利益。我们不要对未来有什么期盼,也不要对过去有什么追忆,当下就要抉择这个去烦恼、除生死、利有情的心智。而最终还是归结到利有情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前这一念,也是有情份所现罢了,不属于任何人。我们这个五蕴身,实在无有实体,所以我们说利有情,令有情得安乐,也包括我们自己心灵的安乐与宁静。这样,我们的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就可知可用、可依可从。当然,这是需要我们长时间串习的,也就是在每个当下一念,要不断地去延续、守护它。菩提心的相续次第每个法门都有其自身的教言,上述“三心”,是净土法门的特殊设置。净土教言依止三心的修持,实际也就是菩提心的修持。如何相续菩提心的修持呢?龙树菩萨为我们设置了一个次第法则:第一、 发菩提心。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对三心,即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的一个认识。这个认识,不是仅仅说“我知道了”,而是抉择,是心底真正的确定,是我们必须守护之,且唯一守护之的心念的确认。“开启”一词,可以比较准确地表达“发”字的含义,菩提心是一切众生不假造作的本净心,所谓“发”,并不是说“我得到了什么”,或者说“我又剥去了什么”,而只是表达罗列出来罢了,这样我们对发菩提心的感知就比较清晰了。在发菩提心上,一旦抉择,“退失”两字即不成立。若是成立,所发之心则不能称为菩提心了。在菩萨次第中,有初发意菩萨,即指发菩提心这一类菩萨。为什么称为菩萨呢?就是因为其心智已经退失不掉了。显教教言一般都讲八地以下菩萨都有退失的机会,而在真正发菩提心的抉择教言中,说“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如果初发心会退失,则不名初发心。所以,我们说远离对待的本净心生起的一刹那,即名发菩提心,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抉择。一旦抉择,就不会畏惧它会退失,发菩提心是了晓本具,开启本具,在这个地方,得尚不可得,怎么能够退失呢?这个畏惧“会退失”,本身造就了一个对待,造就了一个退失,所以就会产生矛盾,也就是产生所谓的畏惧。畏惧这个词,会蒙蔽我们众生的清净心智。许多学佛的出家在家人,修行没有得到一个法的抉择时,就多在业习、烦恼、困惑、大小高下上不断地用着畏惧心。我最初接触佛法时,也有畏惧心,畏惧什么呢?别人的供养可是日夜三番,这么多人供养、磕头,该怎么还债啊?来生作牛作马,要作多少生啊?怎么还得起啊?整体沉浸在这里面,不敢吃、不敢睡,坐立不安,总是感觉不行、不行啊,实际还是在制造蒙蔽,虽然它会产生动力,但动力来自于畏惧,则不名初发心。初发心,是对菩提心、本净的心生起了愉悦,或称好乐的抉择,这时才是真正地发菩提心。畏惧,不是发菩提心,而是一种厌离心、被迫心,是被动的。这个地方我们要是弄得懂,就不会怕说“当下”了。一说当下,很多人会顾虑:我在这个当下是清楚了,但一会儿会不会迷失掉?这种顾虑就造成了退失、蒙蔽的果报。但其实这是一个虚妄的假设,一旦我们从这个畏惧里走出来,就可以称为初发意菩萨了,就生起了不退转的喜悦与开启的喜悦,就象闭着眼睛走路,什么也看不到,突然睁开眼睛后感到的喜悦。所谓蒙蔽,就如没有眼目,看不到周边的世界,突然睁开智慧的眼目,就是看到了我们的心与诸佛同一心源,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本来安乐,本具万法的这个本净的心,就是发菩提心。这个抉择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旦我们在这个地方抉择,后面就方便了。第二、 伏菩提心。初发菩提心后,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伏菩提心。我们知道,三贤位的菩萨是伏烦恼菩萨,能够伏住烦恼。在菩提心的抉择下,我们就会在清净的延续中逐渐产生伏烦恼的善巧力。什么是力呢?可以说是效果、效应,或说征兆,我们说佛所行处,吉祥感征,这个力是十分值得关注的。当人闭关,心智比较相应的时候,很多动物就不怕人了,就会上前来看。这就是一种征兆,说明我们身上那种令动物恐怖的业力泯灭了。因为我们的杀业是令心智怖畏的,但通过闭关或念诵调柔自我身心后,“伏烦恼”的力产生事实了,就会令周边有情得到安乐、喜悦与抚慰。“力”是一种量的表现,来自于对发菩提心的抉择,并不断强化、运用和透彻它而产生的效应。这个量,对凡夫有情来说十分重要,但现在学佛人往往忽略它,只学了点口头革命,而不知这个量别人是给不了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是说阿弥陀佛就直接把大果德给我们了吗?这个果德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阿弥陀佛成佛之时表达了这个真实功德,使我们可以直接启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佛性、本净的佛性,否则我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这是不可思议的,在果地教中,可以启用自性,直接取用诸佛之果德,也可以取用人、天、修罗、圣者、凡者、愚者、智者一切功用,也即启开了自性宝藏,但依自性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如是一心故。因为这一切莫不是自性宝藏所延续、所广泛表达的。第三、 明菩提心。第四、 正菩提心。第五、 具足菩提心。在伏菩提心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会产生明菩提心、正菩提心,直到具足菩提心,即实现真正彻底的彰显。这个力量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是我们在发菩提心、伏烦恼的过程中,对本来具足万法、本来具足功用、本来具足庄严、本来具足清净的抉择,这个抉择的过程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深入到周遍,一直完成具足、彻底彰显,即是如来,我们称这个过程为发菩提心的次第,是龙树菩萨在其教言中给我们的一个观察次第,所谓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如前面提到的:初发意菩萨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无二无别抉择故,只是其中的细微、广大、周遍性是有差异的。我们若是在此抉择,不退二字在心中生起,就不会有畏惧了,就会在发菩提心的抉择上,在伏、明、正、具足次第上真正地表达出来。一旦得到一个法则的感知与抉择,我们就要去实践它,这样才会产生力量。能真正把这种力量拿出来,把它运用在生命过程中,那真是十分有意义了。希望大家不断地发菩提心、明菩提心,来伏烦恼,证菩提,真正地使自性宝藏延续在我们生命周边,而不是被烦恼覆盖,这样我们对心灵宝藏,或者说自性宝藏,就感到十分亲切了;对诸佛所证的佛果,就感到具体了;对人人具足,就感到安乐,没什么畏惧了。佛果表达出了我们的自性,自性就是心地妙用,而因为人人都是具足的,我们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实践的了,这样,我们人人都有了成佛以及运用佛法智慧的机与现缘。这个“现缘”太重要了,我们对此往往认识不清、表达不清,而说无为法中,了成自性,何谈因缘啊?自性坦露,不假因缘啊?自体发光,还需那么麻烦吗?如果我们真正延续到了这个地方,那一切言说就都散坏,一切言说都成为庄严,的确就没什么可罗嗦的了。关键是看我们这种自性之体会不会真正地发光呢?会不会在每时每刻照耀着世间,令世间有情得安乐呢?在印度有一个塔叫自体之光,即表达一切有情之自体之光从未泯灭过。在此提倡大家读一读大方等如来藏经,此经是我们汉传佛教的一个宝藏,其中有九喻说,皆是用来表现我们自性之光的,没有任何遮盖。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贪嗔痴慢疑中的疑,往往很难除干净,我们有时候白天还清楚,但睡一觉后就又徘徊了。疑虑一旦生起,就是被自己的知见尘埃所蒙蔽,而此时我们如果用经典来给自己的心作一个安慰、印许,就会特别安乐。人生日夜参半,所以徘徊,也就是感到自己忽明忽暗的,基本上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如何挣脱出来,明明白白地把自己的心灵延续好呢?所以这里就需要一个法门的修持了。称名念佛及念佛三昧有人问,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干什么啊?在讲之前,大家先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不念佛时,念的是什么?各自问问自己,是不是差不多都是妄想纷飞?这里让我们称名念佛,当然也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依佛愿力念佛等其他很多方法,而称名念佛有什么意义呢?这是特别大的一个问题,一旦解决,我们就有一个法门可修持了,我们每天的徘徊和妄想纷飞,就可以得到解决了。佛者是一切智者,是具足者,是不可思议成就者。阿弥陀佛用了四十二劫看,看什么?看二百一十亿佛都在干什么,他们怎么度众生?怎么方便教化?什么方法最简单?然后用了五劫思维,最后找到了一个方法:假设我成佛,我就立个名,只要人称这个名,我就让他成佛!这话不是有点夸张了?不是,这就是闻解脱、闻成就的教言。闻解脱,并不难理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听到寺院打板,我们就知道要吃饭了;一听到晨钟暮鼓响,我们就知道该干什么了,这就是闻的力量。这个“立名”,就是阿弥陀佛五劫思维出来的善巧,阿弥陀佛成佛,就将其所有的功德善巧与不可思议力,全部集中在这个名字上了。所以,我们在称名念佛时,闻即得到法的抉择,闻而得到法性的回归,闻而得到真实利益的运用,这就是总持法门。释迦佛给十方刹土云集来的菩萨说,诸菩萨,不光你们,十方诸佛菩萨都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之功德名号,若有众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药品检验技术专项考核试题
- 3.12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 2025年全国燃气管网工安全生产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销售考试题目及答案
- 操作作业人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综合题(含解析)
- 2025合同条款调整事项
- 2025官方版房屋租赁长期居住合同范本
- 2025年国家叉车证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新型皮革加脂剂项目合作计划书
- 九年级语文下册3武松打虎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
-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课件
- DL-T 572-2021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PDF解密
- (高清版)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 2024年儿童保健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02J401 钢梯【含03年修改】图集
- 人教版(2019)高中英语必修一二三各单元话题作文与范文汇编(共3册)
- 乳果糖口服溶液说明书用法
- 内科学第一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概述
-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
- CATIA各模块功能全面讲解经典收藏(基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