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二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夜归鹿门歌诗人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有孟浩然集。解词1、昼已昏:天已黄昏。2、渔梁: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3、鹿门:山名,在襄阳。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4、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5、岩扉:岩洞的门。6、幽人:隐士。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指。诗歌赏析1、本文诗题曰“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为什么说其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诗中描写了诗人夜归时一路所见的景色,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2、本文哪些语句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襟怀与志趣?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3、为什么说“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的自况呢?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而诗人心慕先辈,也来到鹿门山。诗人感受到隐逸之妙,彻底领悟到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所以,“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的自况。4、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请谈谈本文的艺术特色。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感情真挚飘逸,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本诗自然流畅。笔墨淡雅,景物描写充满了生机,令人倍感亲切。课内自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襄阳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B、孟浩然的代表作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春夜喜雨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C、夜归鹿门歌先写渡口的喧闹,再写居所只有自己独来独去的幽静。因为东汉时的著名隐士庞德公也曾在这里住过,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为一体,浑然成篇。 D、夜归鹿门歌末二句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答案:B。春夜喜雨为杜甫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解题梦是一首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七言为主杂有长短句的,用韵自由灵活。诗句节奏多变,此源于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发展变化。“吟”是古诗中的一种形式,内容多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留别”,古人有以诗文形式做临别赠言的习尚,行者给送行者赠言谓之留别。这首古诗是李白准备离开山东南下时写给当地朋友的。背景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742年,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本想此行能够大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在朝廷中又受到权贵的排挤,在长安只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本诗就是他的“发愤之作”。内容分析全诗分三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写梦游天姥山的缘由。其中前四句以虚衬实。突出欲访之山的神奇。接下来以五岳、赤城、天台诸山作衬托,极言天姥山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此应为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 第二段为第二部分,写梦游的经历,展现一幅幅如同仙境般美妙而离奇的画面,是诗的主体部分。飞度湖月,清溪映影,见海日,闻天鸡,雄奇画面已近仙境。千万转路不定,忽已暝,龙、虎咆哮,石、水、林、山的震慄,使仙境呼之欲出,境界奇异,令人惊骇。瞬间宁静后,诗境转入更为荒诞,全诗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中霎时山崩地裂,仙界訇然中开,青空无际,日月,金银台交相辉映?quot;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场面盛大热烈,景色壮丽,异彩缤纷,惊心眩目。这是诗人长期漫游经历万壑千山的印象,同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影响以及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创造了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景象与意境。第三段为第三部分,是“留别”之言。前两句承上启下。“古来万事东流水”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难能抚慰心灵的是放于山间的白鹿,“白鹿”此一意象可以隐见诗人的“仙风道骨”,骑白鹿去名山访道求仙,正是对现世的鄙弃,于是诗人愤然吟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赐金放还的郁闷之气,点亮了全诗的主旨: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正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体现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问题探究l、此诗第一段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以虚衬实,突出天姥山的可睹;以五岳、赤城、天台来衬托天姥山的雄伟高大,写出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是入梦之由。 2、在梦境中,哪些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飞”、“送”、“迷”、“忽”等词表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3、作者描绘的梦境里表现出的心情与他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联系?作者在梦境中,表现了一个自由、快乐的神仙世界,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借梦境表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对现实感到失望的思想情感。4、如何理解“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水流水”这句话?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态度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5、如何理解“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句话?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道别,表示自己会纵情山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6、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就这首诗来说,主体是写“梦游”的经历,而梦游过程其实就是现实的曲折反映,现实的黑暗和丑恶恰恰被浓缩在最后两句诗句里,这正是“卒章显志”:鄙弃权贵,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这句话是本诗的“诗眼”(指的是统帅全诗内容的某个词句),它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阅读下面的诗歌,问答问题。 (一)丁都护歌(李白)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注:芒砀,这里形容盘石之大。(1)李白是唐朝的一位伟人的浪漫主义诗人,但这首诗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情怀。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2)在诗歌中,氛围和色彩一般是通过形象画面来体现的。请描述诗中的人物形象。(二)晚晴(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以“深”见出环境之幽,以“俯”见出地势之高。既幽且高的处所,反映了主人雅洁脱俗的生活情趣。B、首联下句点出气候特征,一“犹”字点出初夏天气的清和宜人,给人以虽夏犹春的感觉。C、颔联中,诗人用一“怜”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寓情于景,把自己“重晚晴”的积极人生态度蕴涵在自然景象之中。D、颈联眺望所见,上句下句都从内到外, 写出了晚睛之美和天地之广。 其实天地变广,完全缘于心旷神怡之故。参考答案:(一)(1)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爱莫能助、无能为力的悲叹。(2)一群纤夫们在饥饿、疲劳、痛苦中,背着千斤重的纤绳,拖着巨大的石头,艰难地挪动着脚步,炎热的天气还没有水喝,一边唱着都护歌,一边汗泪如雨,悲痛欲绝。(二)D(下句由外到内) 登岳阳楼诗作背景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杜甫晚年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岳阳楼,岳州(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是唐玄宗开元初年的宰相张说贬岳州时所建。楼耸城上,下临洞庭湖,视野极为开阔。诗中描写了登临岳阳楼所见洞庭湖的浩阔景观,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叹与忧世之情怀。诗人心境这时杜甫已五十八岁,既老且病,生活异常穷困,心情是很郁闷。虽然如愿登上岳阳楼,但这时的杜甫已经历尽沧桑与坎坷。解词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坼(che彻):分裂。内容讲解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是否表达了诗人登临时无限的喜悦之情?答:登上岳阳楼,是诗人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可谓是“今”非“昔”比。历尽人生坎坷的诗人登上岳阳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所以,这里的情感绝非喜悦这么简单。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实为千古名句。宋人黄鹤在少陵年谱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如何理解此二句开阔宏丽的意境?答:疆域辽阔的吴楚大地不能包容反而被洞庭湖一断为二,它不在天地之间,倒像乾坤浮在它的水面,日月星辰漂浮其中,缓缓前进。这两句衬托出洞庭湖水势浩淼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感受到诗人抱负的伟大,胸襟的宏阔,也就能理解诗人在自己孤舟飘零、穷愁潦倒之际,何以能心忧西北战事,以至潸然泪下了。3、本诗三、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而五、六句叙述诗人的身世,那么凄凉落寞,如何理解这个由广阔到狭窄的极大转变呢? 答: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本诗三、四句侧重景,五、六句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诗人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具有极为深广的内涵。 4、登临览胜之作,除表现自然景观之外,还需要融进诗人的胸襟气度,此为高格。结合本文诗末联,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与不凡气度。答: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诗人凭栏而望,联想到天下的动荡,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这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 5、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如何体会杜甫这种沉雄悲壮的艺术特色?答:杜甫此诗,篇幅虽极短小而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老杜胸次之高,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气消沉。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营造成了沉雄悲壮的高超艺术境界。在古往今来多如牛毛的登临岳阳楼的诗篇中,它几乎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绝唱。 课内测试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哪一句?2、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_,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答案: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菩萨蛮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唐末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黄巢破长安,庄逃至南方。唐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及第,为校书郎。五代时,庄为蜀宰相。他是“花间”词人,与温庭筠齐名。历代词人考略称颂他们的词作“薰香掬艳,眩目醉心,尤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花间群贤,殆少其匹”。周济说:“端己词清艳绝伦。”他的词风格较温词清新明朗。著有浣花词一卷。关于花间词人花间词派是在五代西蜀出现的一批词人,主要成员有韦庄、薛昭蕴、牛希济、欧阳烱等。他们以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而得名。花间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绝大多数词用华艳香丽得辞藻,描绘女性的容貌服饰,写男女相思离别。题材狭窄。其中韦庄、牛希济的词比较清新。韦庄与温庭筠齐名,?quot;温韦。词作背景此时天下丧乱,时值中原鼎沸,词人以避乱入蜀,游人漂泊,羁留于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欲归不能。解词游人: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垆边人:这里指当垆卖酒的女子。合:应当。皓腕:洁白的手腕。须:必定。断肠:形容非常伤心。内容讲解1、开篇两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是别人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诗人同意这种说法吗?答:首二句仍然不过是从别人口中道出的江南好而已,这种口吻有游子劝留之意。这里的“尽说”与“只合”加强了劝说的力度。这这其间所隐含着诗人并未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的意味。虽然大家都这样说,但是对于诗人这样漂流在外的游子而言,本意仍在还乡。2、本文是从几个层次来表现江南之美的?第一层:江南风景之美“春水碧于天”,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体现了江南风景之美。第二层:江南生活之美“画船听雨眠”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体现了江南生活之美。 第三层:江南的人物之美。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体现了江南的人物也美。3、“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此句来谈谈韦庄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艺术特色。答:“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此句表面虽然说的是“莫还乡”,而实际所蕴含的却是一片思乡的感情。此处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至于下一句“还乡须断肠”,则是极痛心地补叙出今曰之所以“莫还乡”的缘故。这一句看来说得极简单。而用意却极深婉。“须断肠”之“须”字,说得斩钉截铁,是还乡之必定要断肠也;然而“还乡”二字,却又说得如此概括,而并未指明“还乡”后究竟是哪些事物使人竟至于必须断肠呢?于是隐约中使人感到必是故乡之事事物物有足以使人断肠者。 这短短的十个字字义虽简,而千回百转,充分表现了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艺术特色。课外拓展菩萨蛮共五首,本词为第二篇。阅读第一首菩萨蛮,试分析这首词所表现出韦庄“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艺术特色。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 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例:一、二句叙述的口气都很直率,然而处处反衬,千回百转。如“红楼”与“别夜”,“帐半卷”与“别夜”相承,于是所有的春宵的旖旎,都化为离别的惆怅之感了。 课内测试1、韦庄字端己,为花间词人,著有_,与之齐名的是_。2、表现江南风景之美的语句是_,表现江南生活之美的语句是_,表达江南人物之美的语句是_。3、以下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江南之佳丽,但有思归之意。是说人人既尽说江南之好,劝诗人久住,诗人亦可以老于此间也。但是思乡之心仍然隐藏其中,只是有不能归返的苦衷罢了。B、“未老莫还乡”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与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C、“春水”两句,极写江南景色之丽、生活之美。“垆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皆从一己之经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由衷的喜爱,并且打算久居到老的感受。 D、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结拍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写法,清新明丽,真切可感;起结四句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答案:1、温庭筠 浣花词2、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3、C。江南虽好,但是词人归乡之情深切,C项与主旨相悖。积雨辋川庄作苏轼曾经这样评价一位诗人,说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就是唐代诗人王维。他的诗具有绘画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积雨辋川庄作,感悟这首诗的诗情画意。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解题本诗的题目“积雨辋川庄作”,积雨是指久雨,辋川庄是王维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内容分析作者从积雨写起。久雨后的辋川是很美丽的:空气潮湿,炊烟袅袅。农民在排除积水,家人正准备午饭。第三、四句写山庄自然景色:白鹭飞翔在雨后迷茫的水田上,浓浓的树荫里黄鹂鸟在婉转啼唱。积雨给水鸟带来了快乐,使鸣禽更觉凉快。第五、六句写诗人在山中的生活情景。全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能力训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这是_所写的一首_诗。2、“天气晚来秋”暗示了当时的季节是_,这也就本诗定下了_、_的感情基调。“空山新雨后”则交待了_、_。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王维、五言律2、秋天;恬淡、清新;时间、地点。3、答案提示:从上联的所见之景写到所闻之景。先是闻到竹林中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再带出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莲叶翻滚,传来渔舟荡水之声,原来是渔人乘着月夜去捕鱼。他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勤劳的品质。这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也陡添了诗的情趣和意味,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联想。在静寂的秋夜雨后,却透露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的确,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旅夜书怀写作背景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鉴赏要点诗的前两联描写“旅夜”的情景。诗的后两联是“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这是反话。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感人至深。能力检测(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关山:系乐曲关山月。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这两首诗属于_。两首诗都写了_和_,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两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二)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徂:c,过去;逝。1前三联中,哪些词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2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一)1王昌龄的从军行和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在内容上表现的都是边塞生活,所以这两首诗歌同属于边塞诗。并且我们知道王昌龄、高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从两首诗的具体诗句分析都写到了乐曲声和月色,并且题目后面的“声色”二字也给解题以提示。2所谓“语意双关”就是句子除字面义之外,还暗中蕴涵着另外一个意思。“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两句,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二)1首联“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卧室内;“野月满庭隅”写月光洒满庭院;表明时已入夜。颔联“稀星乍有无”写月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若无;“重露成涓滴”写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凝成的水滴不时从竹叶上滚落下来,写出夜已深了。颈联“暗飞萤自照”写黎明前大地渐暗,只有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水宿鸟相呼”写水边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互相呼唤着,说明天已破晓。 2以“倦夜”为题突出表现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难眠。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分析此题时应充分利用注释,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新城道中(其一)关于苏轼,相信同学们也都很了解的。他的词非常著名,开创了豪放一派。其实他的诗也写得非常好。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诗新城道中(其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 苏轼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六年春,即1073年春,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满心喜欢,写下了这首诗。 重要词语东风:指春风。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西崦:西山地区。饷:用食物款待别人。内容分析1、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描绘了一幅春暖花开、春光明媚、令人陶醉的农家春耕图。2、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满心欢喜3、有人说诗的开头两句写得特别精妙,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对东风的赞赏,反映了诗人心情的兴奋和喜悦。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4、有人说“野桃含笑竹篱短”不仅仅是在写桃,更是在表现作者自己,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提示:春天桃树开花,竞放出一派美好。作者出巡,正如这桃花一样,沐浴在美好的春光之中。 扬州慢关于词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从长短看,可分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下为小令,90字以上为长调。从风格看,宋词可分两派:婉约派、豪放派。宋代是诗歌全盛时期。词的平仄押韵稍异于诗歌,因词牌不同,词的平仄押韵都不同。词牌是曲谱名称,所以填词是要服从乐律的需要的。作者简介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quot;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背景简介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内容分析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问题探究请谈一谈对“黍离之悲”的理解。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有这样的语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能力训练请同学们阅读柳永的雨霖铃,做后面的小题。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酬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对柳永的雨霖铃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词的起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为这首词奠定了基调。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全是情,景无边而情无限。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是说明现在作者正在借酒消愁,但仍却无法忘怀。D这首词,写的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把别后的情景描绘得真切,又以景衬之,实是柳永手法高妙之体现。 2、对雨霖铃、扬州慢比较分析有错误的是( )A雨以冷落秋景为衬托表达离情别绪。扬追怀丧乱,感慨今日,抒发黍离之悲。 B雨词,虽写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但情调太伤感,太低沉。扬词虽表达了一片爱国热情,但由于生活思想局限,情调也稍嫌低沉。C雨词先写离别前,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刻画心理。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扬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深刻动人。 D这两首词都有写月的句子,且写法相同。但雨词是为了倾诉离情别绪,扬则是表达“物是人非”无限痛惜之情。参考答案:1、答案:C分析:解答这道题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设备租赁合同签订(管网)
- 牛羊肉类购销配送合同范本5篇
- 数字社交媒体广告网络传播策划
- 医疗健康服务协议核心条款
- 德州辅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水泥石的组成是什么
- 淋浴板拉槽做法
- 电脑图文设计制作公司营销代表述职报告
- 乡镇关工委活动策划方案
- 2025年五大连池市火山城市湿地公园服务中心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综合卷)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学校2025届数学七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学校食堂诺如病毒防控培训
- 学堂在线 如何写好科研论文 章节测试答案
- 旅馆顾客财物管理制度
- 交通设施韧性提升-洞察及研究
- GB/T 45808-2025眼科光学接触镜和接触镜护理产品基于接触镜结合接触镜护理液评价其相互作用的细胞毒性试验
- CJ/T 340-2016绿化种植土壤
- T/CADBM 63-2022建筑室内窗饰产品百叶帘
- 购车没过户协议书
- 转让店铺欠款协议书
- 银行行测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