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与表现.doc_第1页
再现与表现.doc_第2页
再现与表现.doc_第3页
再现与表现.doc_第4页
再现与表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现与表现”写作指导1、表现与再现(参看课本P142) 表现:通过抒情与议论,将自己的主观内在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 再现;运用叙述、描写、说明,将自己关注的客观事物展示出来。【技法梳理】 我们生活的世界美丽而多姿,我们的情感丰富而细腻。那如何用我们灵动的文字去描述我们生活的世界,表达我们的情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话题如何再现与表现。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云有形、雨有声,草有色、花有味。摄影师可以用镜头去定格那些美丽的瞬间,我们也可以素笔描绘丹青,用文字给事物拍照。用文字拍照就是我们所说的“再现”。再现主要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客观性的描述,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这三种表达方式。那怎么样运用它们拍出美丽的照片呢? 一、叙述是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代、陈述。叙述要有重点、有条理、有层次性。 一幅好的照片上必然有一个重点突出的事物,其他的或作背景或作陪衬。写文章也是这样,叙述要根据中心的需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不能平均着墨。像脍炙人口的木兰诗就是这样:为了再现花木兰代父从军、热爱和平、勤劳善良的人性光辉,诗歌中对十年征战的生活一笔带过,而对木兰不愿接收封赏,欣然回家换上女儿装的过程详加描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个热爱和平、向往自由生活的木兰跃然纸上。我们生活的世界纷繁复杂,我们生活的空间变幻多姿,然而由于学识、心态等因素,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又各不相同。因此要让别人知道你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你应该拥有也必须拥有一个能力再现客观事物的能力。 再现指的是过去的事情再次出现。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了然于心,能够把握住其中的高潮或是重点,抓住整个事件的脉络;需要你对所观察到的客观事物进行深入思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不用思想的火花去照亮它,那么它们就可能是废料;需要你选好一个恰当的突破口,这样才能让生活汩汩滔滔地流注于笔端,才能让在心中孕育了许久的情思释放出来;更需要掌握叙述、描写等写作手法,这样才能让你更生动、更形象、更准确地把你眼中的世界呈现于笔端。一、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的过程清楚顺畅地表述出来。如范进中举:“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选用“看、念、拍、笑、跌、咬、爬、跑、踹、挣、拉、走”等动词,尤其是反复使用“拍、笑”两词,既写出了当时范进喜极而狂迷的神情变化,更活画出范进醉心于功名利禄的可怜、可鄙、可悲、可笑的形象。如有篇文章那个秋日让了一次道:“一根黄旧的竹竿,一头是一个盲人,另一头也是一个盲人,一对衣衫破烂的盲人夫妇要过马路了。竹竿在急切地敲击着路面,他们并不知道这里是城里最繁忙的十字路口,他们不知道此时正是红灯。一声惊叫,一辆轿车猛地刹住,又一辆,又一辆没有谁按喇叭,红灯变成绿灯,整个大街忽然静了。那对盲人夫妇在安然地走着。他们并不知道整个世界都默默地注视着他们,注视他们相依为命,走过这个城市里最繁忙的十字街口。那个秋日的下午,整个世界为一对盲人夫妇让了一次道。”文章可谓层层推进,步步伸展,委婉有致地讲述了一个有关爱的故事。如就课本第三单元作文训练“一次尝试”来说,它的中心语是“尝试”。在该词里,“尝”是“试”“试验”等义,与“试”义相同。据此,文章的记叙中心应是第一次有目的的、带有尝试性的实践活动。既是生活中的第一次,又绝非一般的第一次,因此只有那些有意识的、主动积极地想从事的,才能称得上是“尝试”,比如骑自行车旅游、学做衣服、科学小发明、文学创作等。而一般意义上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踢足球,第一次看电影等无意识的、无目标的行动,就不应视为“尝试”的内容来写。另外既可写成功的尝试,也可写失败的尝试。但无论成与败,尝试的主题必须是积极、健康、向上、有意义的。那些尝试作弊、尝试自杀、尝试早恋、尝试赌博等,尽管最后往往在文章结尾有所省悟、反悔,但因为尝试具有主动性,这些不好的尝试,无法给人有益的启迪,因此是不可取的。二、描写。描写就是具体、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的状貌。肖像描写不在于描写了多少,关键在于要善于抓特征,绘形传神。请看唐弢先生在琐忆中对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生活的不调和。”作者只用了“目光明亮”和“直竖起来的头发”就写出了鲁迅先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同黑暗社会不调和的斗争精神。极俭省的几笔,一位同恶势力进行不屈斗争的伟大战士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物的言行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揭示出人物独特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同样也是描写人物的生命所在。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写四个青年妇女要去看她们刚参军的丈夫,就去水生家找水生的妻子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一番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惟妙惟肖地揭示出每一个说话人的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特点就在于能够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时,要特别注意细腻。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这一段心理描写,是失去了自己国土的一个少年的内心独白。作者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而使小弗朗士的形象更为丰满。写文章不仅要会再现客观事物,而且要表现主观情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艺术之根。所有的文字只有通过作者心灵的经营,浸润过情感的潮水,才能变成令人心旌摇荡的艺术。当然情感的热流进一步升华,可以形成饱含哲思的“意”,这里的哲思不同于议论文中纯理性的道理,而是感情色彩浓烈的感悟。情和理是相辅相成的,文章光有“情”会显得肤浅,只有“理”会趋于枯燥,只有情理交融,才会产生“真情与哲理齐飞,浪漫共庄重一色”的艺术境界,才会产生情浓而理深的艺术效果。表现主观情意主要有三种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借理抒情。借景抒情就是在写景状物中,融进作者的感情因素,使写景透出作者的感情色彩来。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就强调指出在文章中写景与抒情常常是不可分的。如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场戏,写到张生进京赶考,莺莺挥泪送别于十里长亭时,有这样一段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写法。作者虽落笔于写景,但其目的却是为了抒情。在一对即将远别的恋人眼中,天,是清冷的天;地,是凄凉的地;西风正紧,平添愁绪;长空雁叫,摄人魂魄;离别的泪,把一片片霜叶都染成了红色!这一切简短的描写,把剧中人物的心境、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抒情是深切动人的。寓情于事就是在记述事物发展经过或人物活动的情况时,注入感情的因素,使叙述与抒情融为一体,增强文字的感染力量。如著名作家吴泰昌未了的心愿一文,在回忆朱光潜与叶圣陶两位先生的生前交往时,有这样一段文字:“八二年春天,叶老出城去看朱先生,朱先生高兴地说,以后我常进城去看你,你比我年长,不该你出城了。他们在碰杯时,叶老当场与朱先生约定明年四月来家里看海棠花,朱先生连声说:一定!一定!岂知那以后叶老住院了。八三、八四、八五年,每当叶老家的庭院里的海棠花盛开,他都不忘从医院里给朱先生捎信,表示歉意,说明年一定。去年腊月,曾约好朱先生出院时我陪他去医院看叶老。后因我外出未归,他们的这次相见没有如愿。朱先生又在盼着四月,叶老也在盼着四月。春天来了,三月之后就是四月,可朱先生却蓦地走了。怀揣着许多思念远走了。”这是一段叙述,但叙述中饱含着作者的思念、惋惜之情,读来是十分感人的。借理抒情就是在议论、说理中融进作者的感情因素,使文章在议论、评判事物、人物的同时,把爱憎之情也一并表达出来。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结尾一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作者在对紫藤萝瀑布作了形象而又生动的描写后,于结尾处在议论说理中抒发了对小小的紫藤萝花的赞美之情,既形成了全文的高潮,又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总之,再现客观事物和表现主观情意这两种能力都很重要,我们要全面掌握,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境界。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来看,表现的诗美观念虽然特别突出,但再现的诗美观念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发展同样起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通过考察,初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既充分体认到诗歌艺术的表现本质,又不忽视再现功能对于诗歌艺术的重要性,并且在艺术实践上将表现与再现的完美融合作为最高的诗美理想,这正是中国传统诗学的基本特征。另外,从诗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表现与再现这两种诗美观,并不总是处于平衡的状态,而是以消长互补、矛盾统一的关系为常态。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种规律。 一、儒家诗学体系中的表现诗美观和再现诗美观及其调和方式 从发生的先后来看,在我国传统诗学中,表现诗美观的发生早于再现诗美观。而且可以说,再现诗美观是从对表现诗美观的原始命题的辩证式的阐发的过程中产生的。 我国诗学之所以能在发源之处就触及诗的表现本质,除了在艺术上我国诗歌一开始就形成抒情传统、抒情诗成熟得特别早这一原因外,跟我国古人最早是从诗乐舞综合艺术形态中体认诗的本质这一认识角度也有重要的关系。 另一方面,诗歌艺术的抒情功能也被诗人屈原通过自身的创作实践深切地体会到了。屈原因其诗歌显著的抒情特征和他这种倾诉以求得心理平衡的创作心理,已经很自觉地体认到诗与主体精神的关系,对我国传统诗学中表现诗美观的形成同样有着奠基的作用。而汉儒在建立儒家诗学体系时,虽然主要以诗经为依据,但同时也吸取了楚辞的诗美观念,楚辞也应是他们建立儒家诗学体系的必要材料之一。 而再现诗美观,从我国古代的发生情况来看,常常以诗歌与外在文化、外在思想观念发生关系为契机。用传统的话来说,表现诗美观主要来自于对“诗之体”的体认,而再现诗美观则主要来自于对“诗之用”的思考。我国传统诗学中再现诗美观的发生,是以儒家的伦理观念、教化观念为思想基础的。 再现诗美观的发生虽然晚于表现诗美观,但其萌生也在先秦时期。儒家再现诗美观强调的是再现社会,再现抽象性的上层建筑关系。因此与西方诗学中那种以再现具体事物为主的再现诗美观性质上很不一样。从这里,儒家再现诗美观的特点就看得很清楚了,它完全是从“诗用”的角度去阐发的。 儒家诗学思想对诗史和诗学史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其对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特征之形成所起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研究中国诗史上表现、再现诗美观的问题,必须从考察儒家诗学体系开始。 二、在表现与再现两极间移动的诗史发展规律 轫创于先秦、完成于汉的儒家诗学体系,是依据儒家社会政治思想来研究以诗经为主、旁及楚辞、汉乐府诗这些诗歌艺术系统的过程中产生。可以说,儒家诗学体系虽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但又有超越儒家思想之处。原因就是审美体验在这里起了作用。儒家诗学体系之所以能形成比较合理的诗美观,跟诗经、楚辞、乐府诗这几个诗歌艺术系统在诗美上的丰富性并显示诗美观方面的各种倾向有关。也就是说,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实现了表现与再现的诗美观,并达到了完全的融合,为诗史提供了典范。诗经艺术既是表现的、又是再现。与诗经相比,楚辞艺术中表现的诗美观更占主导地位,但楚辞自屈原之后,“情”减“物”增、由主观表现渐转为客观的再现。这种趋势的继续发展,就导致了完全以再现为创作方式的“汉赋”体的形成。与汉赋同时的汉乐府,可以说是运用再现的方法而臻于表现之境界。这为我国诗史创造了诗经、楚辞之外的又一种典范性的诗美类型。 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是三个基本上相对独立的艺术系统,它们虽然在发生时代上有先后,但看不出有明显的承接嬗变关系,是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自生出来的。从表现诗美观与再现诗美的关系,这三个系统各自内部都有所调和,但三个系统之间却不存在消长互补的关系。但这以后的始于东汉中晚期的整个中国古代的文人诗发展史,却是一个递嬗传移的大系统,其中各代各期、各家各派,在表现诗美观与再现诗美的关系处理上,常常呈现出消长互补的现象。 从东汉中晚期至西晋,是文人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本来整个汉代盛期的文学,就是再现观念占上风,到了东汉晚期,由于士人群体自我精神的觉醒,而当时整个社会也流行重情、任哀乐的风气,在此条件下出现了有较强的自我抒发、自我表现意识的文人群。而此期产生的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五言诗,也正是表现性很强的作品。它也奠定了整个文人诗艺术史以表现诗美观为主导思想的传统。 建安诗歌比起汉末五言诗来,再现的诗美观有所增加。与汉末文人的消极对待现实,对现实抱有某种绝望感不同,建安诗人则是以比较积极的态度来适应现实并改造现实。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建安诗歌是儒家的表现与再现完美结合的诗美理想的第一次实践。 西晋诗歌作为文人诗发展史上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诗美特征方面又属于一种新的类型。经历前面几个阶段,文人诗已经创造出成熟的、具有典范价值的诗美类型,西晋诗人以它们为范式而创作,因而带有浓重的古典主义色彩。他们基本否弃了在诗史上曾经起过相当大的作用的再现诗美观,没有积极地用诗来再现现实。这当然与当时政治现实和文人的谦柔自牧的心态有关系。但因为缺乏再现观念,构不成再现观念与表现观念的矛盾运动,西晋诗歌在发展上就缺少了一种有力的生长机能。西晋从表面上看正是一个崇儒的时代,但儒家诗学的表现与再现完美结合的诗美理想却正是在这个时期坠失的。转贴于 热点论文网 西晋之后的东晋,在文人诗发展史上是一个低谷,诗歌领域被“玄言诗”这种比较特殊的诗体所占据。也许可以说,支配着玄言诗创作的仍然是那种教条化的表现诗美观。而一种有着新的内涵的再现诗美观即再现自然美的诗美观也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潜生。而到晋宋之际,随着诗歌艺术的复兴,这种再现诗美观终于打破了西晋以来诗史运动的凝固状态,它与表现诗美观之间的显著的矛盾和不平衡,却成了推动诗史发展的动力。 晋宋之际的诗歌复兴,从它的起点来看,也受到过古典化、模拟化的影响。当玄言诗存在的文化基础(即门阀政治的格局与它的主要意识形态玄学)发生变化后,玄言诗也开始退出诗歌发展的主流。诗人们开始重新回顾汉魏西晋的文人诗艺术传统,但最先却仍然摆脱不了西晋时期的那种模拟化、古典化的创作方式。南朝时期的山水诗、咏物诗和描写女性美的宫体诗,在诗美观上都是以再现为主导的。而追求形似的观念正是这种再现诗美观的基本内涵。儒家诗学只建立起面向社会的再现诗美观,而且那里面包含着明显的伦理目的。而南朝时期再现的诗美观则是指向客观美,将自然山水、客观事物引入诗歌艺术的范围之内。所以可以说,写作方法上的再现诗美观,是在南朝时期才真正确立起来。这也是南朝诗歌对诗史发展的最大的贡献。 可是,南朝时期再现诗美观的片面发展,也导致了对诗歌艺术本质的较严重的偏离,以至成了西晋教条的表现诗美观之后的又一诗史之教训。这时期诗歌,虽然不是完全放弃表现诗美观,但大部分作品都绮靡、涂饰,刻画物色、影写艳丽,失去了诗歌艺术的表现性。当然他们也有一些作品由再现而臻于表现,由形似而入于神似。开示中国古典诗歌写景状物之方向。 但是进一步将诗歌从刻板再现的诗美观中解脱出来,增强其表现性的还是永明诗人。整个南朝诗史,一方面是再现观念的进一步推进,从再现山水到再现各种事物,直到再现女性美;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寻求再现与表现的新的融合。这一诗歌史的逻辑发展过程,至盛唐时期达到了高峰。在盛唐诗人的代表性作品里,表现与再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杜诗是咏物、言志兼而有之,正是盛唐诗表现与再现完美统一的典范。汉魏文人诗和盛唐文人诗是诗史上的两个典范,但是每当达到新的完美的融合、出现典范的诗美之后,一个新的矛盾运动又隐潜地展开。盛唐之后的中晚唐至北宋时期,又是一个新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盛唐之后的诗史,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流派的形成,中晚唐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士人群体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标准,彼此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都很不一样。由此导致艺术观念、审美理想上的分歧。这应该是盛唐以后诗歌出现流派的现象的外部原因。从内因来看,也是由我们所说诗史发展的新的矛盾运动导致的。各种诗歌流派的歧异,从根本上说是因诗美观念之不同而造成。 中唐至北宋初的诗坛,尽管流派众多,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