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信号基础知识.doc_第1页
模拟信号基础知识.doc_第2页
模拟信号基础知识.doc_第3页
模拟信号基础知识.doc_第4页
模拟信号基础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拟信号基础知识相对于神奇而精彩的数字音频世界而言,古老而传统的模拟世界则显得简单而直白。你所要做的似乎就是插上音频线,旋动音量旋钮,然后准备开始。但实际上,有很多因素和方法会对声音产生影响,使得你的音乐听起来很美妙或者很糟糕,这就要依赖于你的经验和技巧了。声音的一个首要因素是信号电平。麦克风以及电吉它的输出信号为mic-level(麦克电平)信号。这是一种低电平信号,它需要前置放大器将信号电平提升至line-level(线性电平)。通常情况下,合成器的音频输出及调音台的音频输出都是线形电平,这种电平一般标定为-10dBV,但实际上合成器的输出都围绕在0dBu左右,专业设备的音频输出甚至可以达到+4dBu。“dB”为“decibel”的简写,即分贝。它是度量单位(Bel)贝尔的十分之一,贝尔是以科学家Alexander Graham Bell的名字命名的,它实际上是两个参数的比例值,而不是一个绝对的单位,如英镑、厘米等等。如果你将一个+4dBu的信号输入到一个为-10dBu设计的输入口中,那么信号就会过强,如果信号没有经过一个用于衰减的按钮、开关或旋钮就进入其它电路,那么肯定会造成失真。相反,如果一个-10dBu的信号输入到一个为+4dBu设计的输入口中,则同样会出现相反的问题:由于信号太弱,需要一种装置对它进行提升,但这样会同时增加背景噪音。在实际应用中,你一般不用为这种信号与接口的匹配问题担心。如果你有1/4英寸的插头,那么尽管将其插到同样插口的调音台的输入上去。绝大多数调音台上都配备有衰减按钮用于修剪输入的信号(在很多调音台上,这个装置被称为trim,即修剪的意思,你可以将输入信号看成是参差不齐的树篱,通过衰减器就会变得非常整齐)。具备+4dB专业电平的信号经常是通过XLR型卡侬接口(三芯连线)传输的,常应用于平衡的音频信号系统。从电子学的角度来说,这种三根电缆的平衡信号比非平衡信号的抗噪能力要强。非平衡信号一般都通过两芯的1/4英寸插头或RAC莲花插头传送。有些时候,平衡信号还通过TRS规格的立体声插头(三芯,1/4英寸)传输,传输线的三根电缆分别连接在插头的Tip头-Ring环-Sleeve套三个部分。尽管使用的是立体声插头,这种TRS信号并不是立体声的。从字面上很容易猜到TRS是Tip-Ring-Sleeve的缩写。非平衡信号的连接电缆通常也是屏蔽的,这就使得和信号端(HOT)连接的中心电缆周围有一圈金属网,并且金属网是和插头的地端相连接的。屏蔽电缆可以有效地防止噪音混入音频信号。对于非平衡电缆,我们称之为ZIP电缆,常用于功放和音箱间的连接。这是因为功放送到音箱的信号是经过放大的,电平很高,使噪音对其不足以产生影响。要获得最佳的声音效果,要尽量使用品质好的电缆和插头,电缆越短越好,并且要避免信号线和电源线过近地靠在一起。一个音频线就相当于一个收音机的天线,如果将过长的信号线盘起来就等于是增强了这种天线的功能。如果你的信号线实在避不开电源线,那么也要将这两种线以一定的角度摆放,而不要将它们平行放置。现在我们要说一下接地的问题:现在很多合成器、音源等设备都提供了一个三相的带接地端的电源插头,使用时,不要用“三相两相”的转换器将其转换成两相插头。要获得理想的音响效果,最好将你音乐制作系统的所有设备都连接在一个电源盒上,这样就能保证系统中的所有设备都为一个共同的接地点,从而避免了接地循环所造成的交流声。如果你不能确定电源插座是否是三相接地电源,则可以到商店购买专门的设备进行测量。测量后如果确定你墙上的电源插座不是真正接地的三相电源,你可以咨询一下专业人士或到图书馆找一本能读懂的相关书籍,你得到的答案很可能就是:使用非接地电源相对来说比较安全,而使用不良的接地电源则也可能减少设备的寿命。增益的意义Gain(增益)的意义我们常遇到初入音响行业的朋友问起调音台上Gain是什么意思,一般来说我们都会告诉他们Gain就是信号放大输入(通常的解释是:当推杆推尽时,信号仍不够大时,此时就要加增益),当问起功放的增益时,我们也只会说是音量控制器。以至于很多初学者都不能了解增益所代表的真正意义。由一个小的信号Level(电平)经过放大电路成为大的信号Level ,也就是说由小变大之间的差异就叫增益,原则上采用倍数来计算,不过因为常常会在好几万倍的情形下,所以采用了dB这种标示单位。通常放大器在相串的情况下放大倍数是相乘的,dB数是相加的,比如说一部前级的平坦放大器,当输入信号电压为0.1V时,而输出电压为1V这种我们称之10倍放大器,也就是具有20dB的放大能力,如果以0.1V的输入而能有10V 的输出时,此放大器为百倍放大,也就是40dB放大能力。 在音响系统内,一般以信号源的输入电平决定放大的增益,基本上分低电平输入及高电平输入及高电平输入两部份,低电平大部份指唱头输入包括MM、MC,(加升压器后)。高电平信号则指录音座,CD、LD及一般大部份音频输出信号。以下图表显示音响系统各个放级的电平增益。与增益有关的重要观念:1、定增益大小是由放电路回授量的比值决定,或由变压器内线圈的比值来改变,和晶体管本身的放大系数无关,所以晶体的配对和输出的音量无任何关系。2、增益的控制一般均为以电位器做为衷减增益的控制器。总而言之电路内的回授量及阻抗的匹配才是决定增益大小真正的方法。增益谈到放大器就必须了解增益所代表的意义,由一个小的信号Level(电平)经过放大电路成为大的信号Level ,也就是说由小变大之间的差异就叫增益,原则上我们采用倍数来计算,不过因为常常会在好几万倍的情形下,所以我们采用了dB这种标示单位。通常放大器在相串的情况下放大倍数是相乘的,dB数是相加的,比如说一部前级的平坦放大器,当输入信号电压为0.1V时,而输出电压为1V这种我们称之10倍放大器,也就是具有20dB的放大能力,如果以0.1V的输入而能有10V 的输出时,此放大器为百倍放大,也就是40dB放大能力。下表是放大倍数和dB之间的关系及换算电压放大倍数 1 2 3 4 5 6 7 8 9 10电压增益(dB) 0 6 10121416171819 20例如60dB的电压增益比60dB=20dB+20dB+20dB1000倍=101010例如50dB的电压增益比50dB=20dB+20dB+10dB300倍=1010103在音响系统内,一般以信号源的输入电平决定放大的增益,基本上分低电平输入及高电平输入两部份,低电平大部份指唱头输入包括MM、MC,(加升压器后)。高电平信号则指录音座,CD、LD及一般大部份音频输出信号。以下图表显示音响系统各个放级的电平增益。我想提出和增益有关的重要观念,1.决定增益大小是由放电路回授量的比值决定,或由变压器内线圈的比值来改变,和晶体管本身的放大系数无关,所以晶体的配对和输出的音量无任何关系。2.增益的控制一般均为以电位器做为衷减增益的控制器。总而言之电路内的回授量及阻抗的匹配才是决定增益大小真正的方法。最后我再谈点功率大小和输出电平的关系。输出功率 喇叭负载 输出电平 输出增益 输入信号电压 20 W RMS 8 12.66V 29dB 0.45V 50 W RMS 8 20V 29dB 0.71V 100 W RMS 8 28.28V 29dB 1.01V 200 W RMS 8 40 V 29dB 1.42V 由上表我们了解功率的大小和增益不能混为一谈,小功率和大功率只能由音量控制器上不同的位置达到满功率的输出,不是音量控制器上同一位置时的音量大小来决定。当然各个厂商机种均有不同的增益做为好坏大小的依据。dB的意义声音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尽管这样,工程师们还是想办法定些规矩,要知道这些规矩历史并不久,没赶上,否则这些规矩的制定也许能听听你的意见。dB中文称分贝,没有任何特别含义,就象厘米、公斤,是一种单位而已,重量用公斤表示,长度用厘米表示,声音也要有单位,就用分贝吧!就这麽一定,吓跑了一批人,留下的人继续不识人间烟火的继续规定、继续定义,到我们这里,想改也晚了,现在人们开口就鞘谗?quot;分贝、dB,我们这些网友们可别老土,贝多芬与分贝可没牵连。4厘米有多长?好好想想,如果你没有1厘米有多长的概念,4厘米有多长你肯定不知道。声音有多大声?是否也要有什麽先入为主的概念?我们先规定1瓦的功率有多大声,再看看4瓦有多大,当年的工程师就是这麽想的。4/1=我们想要的大小,(大小是比出来的!)原本很简单的概念,那位Bel先生非要来个log(读过书-不行,起码要高中毕业才懂什麽是log),log中文称对数函数,log(4/1) = 0.6021,他又说,有小数不方便,前面再乘10!(到目前为止,都是Bel在讲,也真不知后人为什麽要听他的)於是声音大小的标准有了,分贝(dB)=10乘log(功率1/功率0),功率1=4瓦,功率0=1瓦。现在让我们来描述4瓦有多大声:10xlog(4/1) = 6dB4瓦的功率其声音比1瓦的功率所产生的声音要大6dB根据上面计算,我们的经验是:功率每增加一倍,声压增加3dB。Csp58:1瓦是102.5dB,2瓦 = 102.5+3;4瓦 = 102.5+3+3;8瓦= 102.5+3+3+3;16瓦 = 102.5+3+3+3+3,(前面我们有很多2/2/2/.、3+3+3+.原来是这样!)标准计算功率与声压级的程式:分贝dB = 1瓦声压级+10xlog功率Csp58音箱1瓦声压级 = 102.5dB,满功率300瓦的声压级计算:300瓦声压级dB = 102.5+10xlog300 = 102.5+10x2.4772 = 127.5dBCsp58音箱1瓦声压级 = 102.5dB,最大功率600瓦的声压级计算:600瓦声压级dB = 102.5+10xlog600 = 102.5+10x2.7781 = 130.3dB或者按功率增加一倍灵敏度增加3dB,600瓦功率时的声压级=127.5+3=130.5dB(有些厂商,也学别人标最大输出声压级,也不知道从哪抄的-我们没标该参数-抄数据算什麽,他们还盗用商标呢。听说还是工程师,错的也太离谱了, 希望有人通告他们,赶紧改!我们可不希望有太多外行。谱尔卖十几万只音箱看来有道理,起码他们懂dB。还没完呢,声音传播与距离有关,前面没提距离是不想吓跑你,都学到这了,那就在多学点吧(比前面难度高点)。声音在空中传播,以点为中心,呈球形状向外扩散(这与声音的传播种类是否为纵波没关),假设球的半径为1米,那麽球的表面积 = 4x3.14x1² = 12.56M²,如果半径增加一倍为2米,球的表面积 = 4x3.14x2² = 50.24M²;50.24/12.56 = 4,表示距离(半径)增加一倍表面积增加4倍。如果此时功率不变,面积增加4倍,那单位面积的功率就只有原1/4(原来功率为1瓦,这1瓦的功率是分布在1M²的面积上;现在功率还是1瓦,面积却变大为4M²,那麽这4M²上每1M²上的功率=1/4,这里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理解面积增加4倍导致功率下降到1/4,发挥你的想象力,想通后下面就不难了)。功率每增加一倍,声压级增加3dB;反过来,功率每减少一倍,声压级渐少3db,1减少一倍 = 1/2,1/2减少一倍 = 1/4,3dB+3dB = 6dB,由于是减少,前面加负号。用前面的程式计算:距离增加一倍声压级 = 10log(1/4) = -10x0.6021 = -6dB1q!O4pK我们经验是:距离每增加一倍,声压级减少6dB。标准计算距离与声压级的程式:分贝dB = 1米声压级-20xlog距离(负号表示减少,20xlog距离 = 2x10xlog距离10xlog功率²)1米1瓦处声压与2米1瓦处声压级dB推衍(由乘10变乘20)1瓦1瓦10log4r²10log4(2r)²10log4r²10log(4r)²10log4r²2x10log4r10log4r²20log4r例如Csp58,1米处声压级 = 102.5dB,40米处的声压级:= 102.5-20xlog40 = 102.5-20x1.6021 = 70.5dBCsp58满功率300瓦,40米处的声压级计算:先计算1米满功率声压级(127.5dB),再套用距离与声压级程式 = 127.5-20xlog40 = 95.5dB总结:功率增加一倍,灵敏度增加3dB距离增加一倍,灵敏度减少6dB声音听觉理论 由于人耳听觉系统非常复杂,迄今为止人类对它的生理结构和听觉特性还不能从生理解剖角度完全解释清楚。所以,对人耳听觉特性的研究目前仅限于在心理声学和语言声学。 人耳对不同强度、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范围称为声域。在人耳的声域范围内,声音听觉心理的主观感受主要有响度、音高、音色等特征和掩蔽效应、高频定位等特性。其中响度、音高、音色可以在主观上用来描述具有振幅、频率和相位三个物理量的任何复杂的声音,故又称为声音“三要素”;而在多种音源场合,人耳掩蔽效应等特性更重要,它是心理声学的基础。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以上问题。 一、声音三要素 1响度 响度,又称声强或音量,它表示的是声音能量的强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声音的响度一般用声压(达因平方厘米)或声强(瓦特平方厘米)来计量,声压的单位为帕(Pa),它与基准声压比值的对数值称为声压级,单位是分贝(dB)。对于响度的心理感受,一般用单位宋(Sone)来度量,并定义lkHz、40dB的纯音的响度为1宋。响度的相对量称为响度级,它表示的是某响度与基准响度比值的对数值,单位为口方(phon),即当人耳感到某声音与1kHz单一频率的纯音同样响时,该声音声压级的分贝数即为其响度级。可见,无论在客观和主观上,这两个单位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除1kHz纯音外,声压级的值一般不等于响度级的值,使用中要注意。 响度是听觉的基础。正常人听觉的强度范围为0dB140dB(也有人认为是-5dB130dB)。固然,超出人耳的可听频率范围(即频域)的声音,即使响度再大,人耳也听不出来(即响度为零)。但在人耳的可听频域内,若声音弱到或强到一定程度,人耳同样是听不到的。当声音减弱到人耳刚刚可以听见时,此时的声音强度称为“听阈”。一般以1kHz纯音为准进行测量,人耳刚能听到的声压为0dB(通常大于03dB即有感受)、声强为10-16W/cm2时的响度级定为0口方。而当声音增强到使人耳感到疼痛时,这个阈值称为“痛阈”。仍以1kHz纯音为准来进行测量,使人耳感到疼痛时的声压级约达到140dB左右。 实验表明,闻阈和痛阈是随声压、频率变化的。闻阈和痛阈随频率变化的等响度曲线(弗莱彻芒森曲线)之间的区域就是人耳的听觉范围。通常认为,对于1kHz纯音,0dB20dB为宁静声,30dB-40dB为微弱声,50dB70dB为正常声,80dB100dB为响音声,110dB130dB为极响声。而对于1kHz以外的可听声,在同一级等响度曲线上有无数个等效的声压频率值,例如,200Hz的30dB的声音和1kHz的10dB的声音在人耳听起来具有相同的响度,这就是所谓的“等响”。小于0dB闻阈和大于140dB痛阈时为不可听声,即使是人耳最敏感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耳也觉察不到。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闻阈和痛阈不一样,灵敏度也不一样。人耳的痛阈受频率的影响不大,而闻阈随频率变化相当剧烈。人耳对3kHz5kHz声音最敏感,幅度很小的声音信号都能被人耳听到,而在低频区(如小于800Hz)和高频区(如大于5kHz)人耳对声音的灵敏度要低得多。响度级较小时,高、低频声音灵敏度降低较明显,而低频段比高频段灵敏度降低更加剧烈,一般应特别重视加强低频音量。通常200Hz-3kHz语音声压级以60dB70dB为宜,频率范围较宽的音乐声压以80dB90dB最佳。 2音高 音高也称音调,表示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客观上音高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基频的高低,频率高则音调高,反之则低,单位用赫兹(Hz)表示。主观感觉的音高单位是“美”,通常定义响度为40方的1kHz纯音的音高为1000美。赫兹与“美”同样是表示音高的两个不同概念而又有联系的单位。 人耳对响度的感觉有一个从闻阈到痛阈的范围。人耳对频率的感觉同样有一个从最低可听频率20Hz到最高可听频率别20kHz的范围。响度的测量是以1kHz纯音为基准,同样,音高的测量是以40dB声强的纯音为基准。实验证明,音高与频率之间的变化并非线性关系,除了频率之外,音高还与声音的响度及波形有关。音高的变化与两个频率相对变化的对数成正比。不管原来频率多少,只要两个40dB的纯音频率都增加1个倍频程(即1倍),人耳感受到的音高变化则相同。在音乐声学中,音高的连续变化称为滑音,1个倍频程相当于乐音提高了一个八度音阶。根据人耳对音高的实际感受,人的语音频率范围可放宽到80Hz-12kHz,乐音较宽,效果音则更宽。 3音色 音色又称音品,由声音波形的谐波频谱和包络决定。声音波形的基频所产生的听得最清楚的音称为基音,各次谐波的微小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称泛音。单一频率的音称为纯音,具有谐波的音称为复音。每个基音都有固有的频率和不同响度的泛音,借此可以区别其它具有相同响度和音调的声音。声音波形各次谐波的比例和随时间的衰减大小决定了各种声源的音色特征,其包络是每个周期波峰间的连线,包络的陡缓影响声音强度的瞬态特性。声音的音色色彩纷呈,变化万千,高保真(HiFi)音响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输、还原重建原始声场的一切特征,使人们其实地感受到诸如声源定位感、空间包围感、层次厚度感等各种临场听感的立体环绕声效果。 另外,表征声音的其它物理特性还有:音值,又称音长,是由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的。持续的时间长,音则长;反之则短。从以上主观描述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看,人耳的听觉特性并非完全线性。声音传到人的耳内经处理后,除了基音外,还会产生各种谐音及它们的和音和差音,并不是所有这些成分都能被感觉。人耳对声音具有接收、选择、分析、判断响度、音高和音品的功能,例如,人耳对高频声音信号只能感受到对声音定位有决定性影响的时域波形的包络(特别是变化快的包络在内耳的延时),而感觉不出单个周期的波形和判断不出频率非常接近的高频信号的方向;以及对声音幅度分辨率低,对相位失真不敏感等。这些涉及心理声学和生理声学方面的复杂问题。二、人耳的掩蔽效应 一个较弱的声音(被掩蔽音)的听觉感受被另一个较强的声音(掩蔽音)影响的现象称为人耳的“掩蔽效应”。被掩蔽音单独存在时的听阈分贝值,或者说在安静环境中能被人耳听到的纯音的最小值称为绝对闻阈。实验表明,3kHz5kHz绝对闻阈值最小,即人耳对它的微弱声音最敏感;而在低频和高频区绝对闻阈值要大得多。在800Hz-1500Hz范围内闻阈随频率变化最不显著,即在这个范围内语言可储度最高。在掩蔽情况下,提高被掩蔽弱音的强度,使人耳能够听见时的闻阈称为掩蔽闻阈(或称掩蔽门限),被掩蔽弱音必须提高的分贝值称为掩蔽量(或称阈移)。 1掩蔽效应 已有实验表明,纯音对纯音、噪音对纯音的掩蔽效应结论如下: A.纯音间的掩蔽 对处于中等强度时的纯音最有效的掩蔽是出现在它的频率附近。 低频的纯音可以有效地掩蔽高频的纯音,而反过来则作用很小。 B.噪音对纯音的掩蔽噪音是由多种纯音组成,具有无限宽的频谱 若掩蔽声为宽带噪声,被掩蔽声为纯音,则它产生的掩蔽门限在低频段一般高于噪声功率谱密度17dB,且较平坦;超过500Hz时大约每十倍频程增大10dB。若掩蔽声为窄带噪声,被掩蔽声为纯音,则情况较复杂。其中位于被掩蔽音附近的由纯音分量组成的窄带噪声即临界频带的掩蔽作用最明显。所谓临界频带是指当某个纯音被以它为中心频率,且具有一定带宽的连续噪声所掩蔽时,如果该纯音刚好能被听到时的功率等于这一频带内噪声的功率,那么这一带宽称为临界频带宽度。临界频带的单位叫巴克(Bark),1Bark一个临界频带宽度。频率小于500Hz时,1Bark约等于freq100;频率大于500Hz时,1Bark约等于9+41og(freq1000),即约为某个纯音中心频率的20。 通常认为,20Hz-16kHz范围内有24个子临界频带。而当某个纯音位于掩蔽声的临界频带之外时,掩蔽效应仍然存在。 2掩蔽类型 (1)频域掩蔽 所谓频域掩蔽是指掩蔽声与被掩蔽声同时作用时发生掩蔽效应,又称同时掩蔽。这时,掩蔽声在掩蔽效应发生期间一直起作用,是一种较强的掩蔽效应。通常,频域中的一个强音会掩蔽与之同时发声的附近的弱音,弱音离强音越近,一般越容易被掩蔽;反之,离强音较远的弱音不容易被掩蔽。例如,个1000Hz的音比另一个900Hz的音高18dB,则900Hz的音将被1000Hz的音掩蔽。而若1000Hz的音比离它较远的另一个1800Hz的音高18dB,则这两个音将同时被人耳听到。若要让1800Hz的音听不到,则1000Hz的音要比1800Hz的音高45dB。一般来说,低频的音容易掩蔽高频的音;在距离强音较远处,绝对闻阈比该强音所引起的掩蔽阈值高,这时,噪声的掩蔽阈值应取绝对闻阈。 (2)时域掩蔽 所谓时域掩蔽是指掩蔽效应发生在掩蔽声与被掩蔽声不同时出现时,又称异时掩蔽。异时掩蔽又分为导前掩蔽和滞后掩蔽。若掩蔽声音出现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发生掩蔽效应,则称为导前掩蔽;否则称为滞后掩蔽。产生时域掩蔽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大脑处理信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异时掩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会衰减,是一种弱掩蔽效应。一般情况下,导前掩蔽只有3ms20ms,而滞后掩蔽却可以持续50ms100ms。录音的概念及技术流程众所周知,录音时的电平非常重要,录大了会破,录小了,又会给后期缩混增加不必要的麻烦,更会由于提升原有的电平而产生噪声。那么,什么是好的录音电平呢?在这里,我从两个角度来说:1、经过调音台录入电脑或多轨机: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的是两个问题。第一,是调音台电平的问题。调音台作为信号输入的初始设备,要使其做到在电平不过载的前提下,电平尽量的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调整调音台上信号输入轨的增益电平,挑选所输入信号强度最大的一段作为测试,要使输入电平的峰值接近但不突破0db。然后就是输出电平的调整。由于输入电平的调整,输出电平衰减器(也就是信号输入那一轨的推子)保持在刻度0的位置即可(注意!0不是最低,而是使输出电平和输入电平保持一致。最低是oo,负无穷大)第二,是调音台与电脑声卡或多轨机之间的电平关系。如果是多轨机,则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其各轨的电平是厂家调校过的。或者是数字调音台与数字多轨机以ADAT或TDIF相链接,那就更不用担心音量的问题了,肯定是和调音台上保持一致的。那么,要注意的就是调音台与电脑声卡之间的链接。首先,如果是数字调音台连接声卡的ADAT、SPDIF等数字接口,则无需调校,数字信号的传输是一定能够保持原有电平的。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调音台的模拟接口与声卡的模拟接口的连接。如果是数字调音台的模拟接口与声卡的模拟接口连接,则需要在调音台上的电平与声卡的电平读数一致,也就是说,用标准1khz进行测试的时候,当数字调音台的输出电平读数为0db的时候,计算机中录音软件的录入电平读数也应该是0db;如果是模拟调音台的模拟接口与电脑的声卡模拟接口连接,那么就需要进行如下调校。用模拟调音台发出一个1khz信号,并将其输出电平调整至0db,此时电脑内录音软件的录入电平读数应为18db或14db,否则有可能会出现电平过载的情况。 2、经由声卡的模拟输入接口直接录入计算机,这样就简单多了。方法和调校调音台的输出电平方法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保持声音信号被转为数字信号不过载的前提下,尽量提升录音电平即可,不用怕因为提升噪声,因为你将每一轨的电平都录到最大,缩混的时候肯定要降低,这样,反而会起到降低噪声的作用。 3、补充一句:电脑内测试声卡输入电平读数的最佳软件根据个人经验推荐SOUND FORGE。录音的基本概念以及技术流程首先,让我们先明白什么是录音。顾名思义,录音就是记录声音,那么记录声音都需要什么呢?最简单来说,需要一个收集声音并把声音转变成电信号的东西,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话筒了;还需要一个记录声音的东西,那也就是录音机了。以上的道理估计是谁都明白的。 那么进一步说,我们现在的录音的基本过程又是如何呢?现在我在下面进行一个简单的罗列: 1、拾音过程 2、声、电转换过程 以上两个过程由MIC完成 3、声音调节过程(包括前期的EQ、压限、音量等等),这实际上是对电流的调节。 4、声音的记录过程:通过多轨机,电脑、录音机等进行记录。 5、声音的处理过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缩混过程(mixing)即使再复杂的录音也是这几个过程完成的。有些friends可能会问,知道了这几个过程又有什么用呢?请记住,这些过程不是拿来让你死记硬背的,而是让你学会应付录音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的。 比如说:你把设备全部打开后,话筒也接好了,但就是听不到声音,那么就跟我来检查一遍.第一步:话筒是否有开关?是否打开了?第二步:话筒与调音台的连接线是否正确?连接线是否完好?(可用万用表检查)第三步:话筒是否需要幻象供电?调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