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ppt_第1页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ppt_第2页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ppt_第3页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ppt_第4页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但在秦始皇 焚书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政治上大统一 经济上大统一 思想上 1 统一六国2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设三公 地方废分封设郡县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 修驿道 文化上大统一 统一文字 秦始皇为什么要 焚书坑儒 秦朝 国家统一 要求稳定 加强皇权 中央集权 政治 经济 大统一的时代 评价 焚书坑儒 思想 百家争鸣 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对国家政策老在指手画脚 不利于政策实行 社会稳定 思想统一 1 统一了思想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2 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3 钳制思想 摧残了文化 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 以法家为教 焚书坑儒 秦实行暴政 民心大失 二世而亡 代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 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亡史训 稳固天下民心呢 一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 什么叫黄老思想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 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 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 儒 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2 黄老之学的内容有哪些 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治身 治国两个方面 在社会政治领域 黄老之学主张 无为而治 既尊重客观自然规律 反对盲目行动 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倡导 待时而动 3 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起到什么作用 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 汉初的 无为 为汉武帝时期的 有为 打下了坚实基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 国家亡事 非遇水旱 则民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尽满 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 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 阡陌之间成群 乘牸牝者而不得会聚 守闾阎者食梁肉 为吏者长子孙 居官者以为姓号 后汉书 食货志 4 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原因是什么 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 主观原因 西汉初年 经济残破 白废待兴 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客观原因 汉初 接秦之敝 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 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就食蜀 汉 天下既定 民亡盖藏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5 黄老之学统治地位丧失的原因是什么 是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由于实行 君无为而臣有为 的政策 使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郡守 王国 的矛盾日益尖锐 随着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式发展的需要 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 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6 丧失的标志是什么 汉武帝时 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1 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汉武帝即位后 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 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 从此 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春秋 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以上材料反映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思想 2 汉武帝时期 儒学的新发展 1 新儒学的主要来源 公羊春秋 为骨干 融合阴阳家 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2 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古之造文者 三画连其中 谓之王 三画者 天地人 而连其中 通其道也 谓之王 董仲舒言论 这段话反映董仲舒的什么观点 君权神授 董仲舒言论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 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 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 若归父母 故天瑞应诚而至 观天人相与之际 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 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故圣人法天而立道 亦博爱而亡私 布德施仁以厚之 设谊立礼以导之 这段话反映董仲舒的什么观点 天人感应 思想 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 提出 春秋大统一 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主张 思想核心 大一统 新 所在 22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提出 君权神授 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董仲舒认为 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 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 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 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 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4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 提出 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 形成了一套 三纲 五常 核心理论 他认为道德是 天意 天志 的表现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 臣为阴 父为阳 子为阴 夫为阳 妻为阴 为此 他提出了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即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理 五常是个人品德 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 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3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 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主张限田 薄敛 省役 国家对百姓 薄赋敛 省徭役 以宽民力 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 这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节约民力 保证农时 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 以缓和阶级矛盾 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 论语 春秋繁露 仁 天人感应 儒学 儒学 阴阳 黄老 法家 批判时政 维护专制集权政治 3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 政治稳定 但臣下与君主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汉初丞相权力很大 威胁皇权 地方郡守权力很大 不利于中央集权 王国问题威胁中央 经济上 经济发展 国家富强 思想上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顺应了统治者的巩固国家统一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求 之所以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除了它顺应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形势外 还在于 一 儒家崇尚 仁政 客观上有利于调整社会关系 安定太平 二 提倡 和 的精神 容易为一般人接受 更有利于推行道德教化 三 儒家中庸学说更适宜于农业民族的心理习惯 更容易得到认同 四 大一统 理论更利于我国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 有利于我国两千多年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天人感应 对专制集权体制的影响 1 1 在天人关系上 董仲舒首先强调 君权神授 人主在政治中居于绝对权威地位 这就是将君权神秘化 这样就在思想上 观念上肯定了专制集权体制的合理性 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更有利于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 2 另一方面 董仲舒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 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 在权力之上还有 天 在临鉴 君主政令失误 不尊道德 不行仁义 天就会以灾异示警 其实就是在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大的 天 他坚持 有道伐无道 的 天理 就是希望君主有所畏惧 他希望君主因为天降灾异而有所收敛 用 天 来对皇权进行限制 主张上尚德而不尚刑 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分膨胀 评价 积极 消极 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 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 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 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应批判 评价新儒学 4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影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打击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 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 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 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 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派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 政治 经济决定文化 文化必须为当时的政治 经济服务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 经上的大一统 必然要求思想上的大一统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中央 设内朝和外朝 实行举 贤良对策 地方 实行刺史制 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削弱王国势力 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时中国社会形势 1 针对当时社会的需要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 不再站在政府的对立面 并为政府服务 得到政府支持 2 一方面宣扬 君权神授 让人民百姓服从君主统治 另外一方面 又发挥仁政学说 减轻人民百姓的负担 缓和社会矛盾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3 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想 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的局面 对于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很大积极作用 同时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使得中华民族更具有凝聚力 向心力 落叶归根 4 但他也具有钳制思想 摧残了文化 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的消极一面 总的说来 与时俱进 适应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的需要 既是国家的需要 也是统治者的需要 更是时代的需要 肯定 总结 黄老之学 独尊儒术 原因 内容 作用 内容 作用 西汉初年 经济残败百业待兴 巩固国家统一限制君主权利儒学独尊地位 天人感应实行仁政 治身 治国无为而无不为 经济恢复国力增强 原因 无为不适应集权新儒学的大一统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 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 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 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 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 正统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原素组成 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木火土金水方位东南中西北颜色青赤黄白黑五季春夏季夏秋冬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夏的最后一月 1 汉武帝实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2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 董仲舒对曰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B D 3 从战国 百家争鸣 到西汉 独尊儒术 的转变体现了 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B C D 4 对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与 大一统 两者关系的确切理解是 A政治统一确保思想统一B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C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互对应D政治统一从属于思想统一 D B 5 秦始皇 焚书坑儒 的目的是 崇法反儒 防止旧势力复辟 毁灭文化 加强思想控制 2000年津赣卷 A B C D 6 史载 汉初萧 何 曹 参 为相 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 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 儒家主张B 墨家主张C 道家主张D 法家主张 7 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主要是 A 人定胜天B 无为而治C 君权神授D 仁政思想8 汉武帝的 独尊儒术 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民贵君轻C 性善论D 大一统 9 促使儒学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因素是 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 汉武帝时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 汉武帝正式规定 五经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当时国家政治 经济 军事发展的要求 A B C D D 10 西汉初年 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A 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 B 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 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 黄老之学的 无为思想 A 11 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其 仁政 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 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 吸收了各家思想 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D 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 B 12 汉高祖采纳黄老之学的客观原因是 A 社会十分贫困B 秦朝灭亡教训C 大臣陆贾建议D 刘邦远见卓识13 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 A 不断否定自身的学说B 保持传统思想不变C 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D 压制其他思想发展 A C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怎样 原因是什么 原因何在 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怎样 原因何在 到了西汉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原因 儒家思想不符合社会大变革和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违背了历史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