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试用大纲_第1页
2017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试用大纲_第2页
2017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试用大纲_第3页
2017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试用大纲_第4页
2017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试用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1.1 高校教师职业1.1.1 职业11.1.2 教师职业1.1.2.1 教师职业的形成41.1.2.2 从教师职业到教师专业61.1.2.3 从教师专业到教师专业化71.1.3 高校教师职业及其特点1.1.3.1 教育的对象一般是成年人71.1.3.2 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专业性81.1.3.3 高校教师角色身份的多重性81.1.3.4 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研究性、探索性91.1.3.5 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实践性91.1.3.6 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自由性与纪律性101.1.3.7 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111.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1.2.1 道德与职业道德1.2.1.1 道德121.2.1.2 道德与法律141.2.1.3 职业道德141.2.1.4 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的关系171.2.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1.2.2.1 高校教师职业得到的内涵171.2.2.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2.2.2.1 特殊性181.2.2.2.2 先进性181.2.2.2.3 完整性181.2.2.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191.2.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伦理211.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1.3.1 高校教师师德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源泉1.3.1.1 职业道德形成的阶段231.3.1.1.1 入职期1.3.1.1.2 发展期1.3.1.1.3 停滞或重新评估期1.3.1.1.4 稳定期1.3.1.1.5 保守期1.3.1.2 好老师共同的特点241.3.1.2.1 有理想信念1.3.1.2.2 有道德情操1.3.1.2.3 有扎实学识1.3.1.2.4 有仁爱之心1.3.2 高校教师师德是无声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241.3.3 高校教师师德是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261.3.4 高校教师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美好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26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2.1 我国高校职业道德规范的发展2.1.1 古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82.1.2 近代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02.1.3 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12.2 国际社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透视2.2.1 国际教育组织、教师团体提出和通过的教师职业道德(伦理)规范342.2.2 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分析2.2.2.1 美国教育工作者专业道德标准352.2.2.2 美国高校教育工作者专业伦理规范412.2.2.2.1 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要求内容422.2.2.2.2 美国高校教师伦理规范执行432.2.3 英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2.3.1 教师不合适的行为432.2.3.2 教师应该避免有争议的行为452.2.3.3 专业的教师应该避免的渎职行为462.2.4 亚洲国家和地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2.4.1 日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72.2.4.2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对教师的职业伦理要求482.2.4.3 我国香港地区教师专业守则522.2.5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比较的启示563 爱国守法3.1 爱国的内涵与规范要求3.1.1 爱国的基本内涵3.1.1.1 国家的概念613.1.1.2 爱国的道德内涵623.1.1.3 从道德的心里结构认识爱国633.1.1.3.1 爱国的道德认知643.1.1.3.1.1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3.1.1.3.1.2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3.1.1.3.2 爱国的情感653.1.1.3.2.1 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持久性3.1.1.3.2.2 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稳定性3.1.1.3.2.3 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深刻性3.1.1.3.2.4 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爆发性3.1.1.3.3 爱国的行为是爱国道德的根本表现673.1.2 爱国规范的要求3.1.2.1 习近平谈爱国673.1.2.1.1 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3.1.2.1.2 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3.1.2.1.3 必须坚持爱党和爱社会主义3.1.2.2 正确处理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关系683.1.2.2.1 爱国与爱党693.1.2.2.2 爱国与爱人民703.1.2.2.3 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713.1.3 高校教师的岗位爱国要求3.1.3.1 要把爱教育与爱国统一起来,不断从爱国主义情怀中汲取力量733.1.3.2 高校教师要树立为祖国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743.1.3.3 在教育教学当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743.1.4 高校教师作为一个公民应做到的爱国要求763.1.4.1 拥护政府的外交行动,保守国家机密773.1.4.2 维护国家形象773.1.4.3 爱国要以守法为前提,遵守国家法律783.1.4.4 正确理解地表达爱国热情,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783.1.4.5 批评政府,督促改革783.1.4.6 参加选举793.1.4.7 做好本职工作793.2 守法的内涵与规范要求3.2.1 守法的内涵3.2.1.1 守法的内涵与构成要素793.2.1.1.1 守法主体803.2.1.1.2 守法范围803.2.1.1.3 守法内容803.2.1.1.4 守法状态803.2.1.2 作为一种道德要求的守法813.2.1.3 守法的意义3.2.1.3.1 守法是对自由的保护823.2.1.3.2 守法是依法执教的要求823.2.1.3.3 守法是对大学生权益的保护833.2.2 高校教师守法的具体要求3.2.2.1 学法与知法833.2.2.2 用法与护法843.2.2.3 守法规范的具体要求863.2.2.3.1 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863.2.2.3.2 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883.2.2.3.3 维护社会稳定,不得讲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883.2.3 爱国与守法的关系3.2.3.1 爱国不能违法913.2.3.2 爱国应该守法924 敬业爱生4.1 敬业的内涵与意义4.1.1 敬业的概念与内涵4.1.1.1 敬业的概念964.1.1.2 敬业的内涵974.1.1.2.1 敬业是价值自觉向行为自觉的转化974.1.1.2.2 敬业是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提升984.1.1.2.3 敬业是个人理想与民族梦想的融合984.1.2 高校教师敬业的意义4.1.2.1 高校教师敬业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994.1.2.2 高校教师敬业是成就个人事业的阶梯994.1.2.3 高校教师敬业是实现中华民族“教育梦”的保证994.1.3 高校教师敬业不在不同层面的表现4.1.3.1 畏业1004.1.3.2 知业、研业1004.1.3.3 爱业、乐业1014.1.3.4 精业1014.2 高校教师敬业具体规范4.2.1 高校教师敬业的主要规范4.2.1.1 忠诚人民教育事业1024.2.1.2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1034.2.1.3 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1054.2.2 恪尽职守,甘于奉献4.2.2.1 恪尽职守,甘于奉献1064.2.2.2 高校教师应该承担哪些责任1084.2.2.2.1 法律责任1084.2.2.2.2 职业责任1084.2.2.2.3 道德责任1094.2.3 终身学习、刻苦钻研4.2.3.1 终身学习1104.2.3.2 刻苦钻研1114.2.4 高校教师敬业的践行要求4.2.4.1 立志从教,爱岗敬业1124.2.4.2 专心致志,以事其业1134.2.4.3 矢志不移,默默奉献1134.2.4.4 勤恳敬业,不敷衍塞责1134.2.4.5 专心尽职,吃苦耐劳1134.3 高校教师爱生的内涵与意义4.3.1 关爱大学生的基本内涵4.3.1.1 高校教师爱生之爱是一种师爱1154.3.1.2 师爱的特征4.3.1.2.1 职业性1154.3.1.2.2 服务性1164.3.1.2.3 广博性1164.3.1.2.4 原则性1164.3.2 高校教师关爱大学生的意义4.3.2.1 关爱大学生教师进行教育的原动力1164.3.2.2 关爱大学生大学生成长的力量源泉1174.3.2.3 关爱大学生高校教师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1174.3.2.4 关爱大学生当前教育的现实诉求1184.3.2.4.1 高校教师没有关爱学生的原因1184.3.2.4.1.1 学校过度强调抓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教师整日奔波,与学生交流少1184.3.2.4.1.2 传统教师难以放下“学者”的架子,不能平等交流1184.3.2.4.1.3 “教好书,上好课”,与学生交流是辅导员的事情1184.3.2.4.1.4 交流方式方法存在问题1184.3.2.4.1.4.1 一厢情愿型关怀1184.3.2.4.1.4.2 选择型关怀1194.3.2.4.1.4.3 被动型关怀1194.3.2.4.1.4.4 过度责任关怀1194.3.2.4.2 关爱缺失带来的影响1194.4 高校教师爱生的具体规范4.4.1 高校教师爱生的具体规范4.4.1.1 真心关爱大学生1204.4.1.2 严格要求大学生1204.4.1.3 公正对待大学生1214.4.1.4 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1214.4.1.5 不得损害大学生和学校的合同权益1224.4.2 高校教师怎样做到爱生4.4.2.1 尊重信任大学生1224.4.2.2 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关注、学业上帮助1234.4.2.2.1 1、生活上关心1234.4.2.2.2 2、心理上关注1234.4.2.2.3 学习上帮助1244.4.2.3 做好特殊群体的关爱4.4.2.3.1 1、做好对网络成瘾学生的关爱1244.4.2.3.2 2、做好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关爱1245 教书育人5.1 教书育人的内涵与思想源流5.1.1 教书育人的内涵1295.1.1.1 教书育人的关系1305.1.1.1.1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5.1.1.1.2 教书本身的确包含育人的意义,教好书确实是育人的基础5.1.1.1.3 “教书育人”与单纯的“育人”不能混为一谈5.1.1.2 教书育人的现代内涵1305.1.1.2.1 教书育人的主体1305.1.1.2.2 教书育人的内容1305.1.1.2.3 教书育人的实现形式1325.1.2 教书育人的思想源泉5.1.2.1 中外教育家对教书育人的认识1335.1.2.2 教书育人概念的进化1355.2 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规范5.2.1 教书育人的理念要求1375.2.1.1 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1375.2.1.2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1385.2.1.2.1 遵循教育规律1385.2.1.2.1.1 教育规律1385.2.1.2.1.2 高等教育规律1395.2.1.2.1.2.1 遵循人才培养的无限性规律1395.2.1.2.1.2.2 把握教育教学中的职业性规律1405.2.1.2.1.2.3 应用开心发展中开放性规律1405.2.1.2.2 坚持素质教育5.2.1.2.2.1 素质教育1415.2.1.2.2.2 素质教育的内涵5.2.1.2.2.2.1 大学素质教育的育人内涵1425.2.1.2.2.3 素质教育的内容1425.2.1.2.2.3.1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1425.2.1.2.2.3.2 科学与人文教育1435.2.1.2.2.3.3 心理素质教育1435.2.1.2.2.3.4 身体素质教育1445.2.1.2.2.4 大学素质教育的特征1445.2.1.2.2.4.1 强调人文教育1445.2.1.2.2.4.2 与专业紧密相连1445.2.1.2.2.4.3 有明确的重点1445.2.1.2.2.4.4 通过实践活动促进教育影响的内化1455.2.1.2.2.5 尊重大学生个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1455.2.1.2.2.5.1 1、尊重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的必要性1465.2.1.2.2.5.1.1 尊重个性自由发展是“以人为本”时代精神的体现1465.2.1.2.2.5.1.2 尊重个性自由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1465.2.1.2.2.5.1.3 尊重革新自由发展是大学生顺利成人成才的客观要求1465.2.1.2.2.5.2 2、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1475.2.1.2.2.5.2.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课外活动的条件1475.2.1.2.2.5.2.2 加强认为科学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1475.2.1.2.2.5.2.3 改革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是中心1485.2.1.2.2.5.2.4 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是手段1485.2.2 教书育人的行文要求5.2.2.1 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质量1495.2.2.2 严慈相济,教学相长,毁人不倦,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1505.2.2.2.1 严格管理1505.2.2.2.2 教和学的关系:教学相长1525.2.2.2.2.1 教学过程的教学相长1525.2.2.2.2.2 课堂外的教学相长1525.2.2.2.2.3 由学生的“教”而引发的教学相长1525.2.2.3 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1535.2.2.3.1 首先高校教师的主业仍然是高校的教育教学1545.2.2.3.2 其次科学界定高校教师的兼职兼薪范围1545.2.2.3.3 再次对于高校教师兼职要有一定的约束1545.3 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要求5.3.1 教书育人实现的主观条件5.3.1.1 正确理解教书育人中的价值取向1555.3.1.2 了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1565.3.2 教书育人实现的客观条件5.3.2.1 教书育人的实现路径1575.3.2.1.1 教学与科研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1575.3.2.1.2 实践育人是教书育人的基本途径1595.3.2.1.3 文化育人是教书育人的隐性路径1615.3.2.2 教书育人的实现形式5.3.2.2.1 精心设计教书育人的形式,形成“三位一体”育人的局面1625.3.2.2.2 建立“简述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的高校育人体系1635.3.2.2.3 建立高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1645.3.2.2.4 终身学习,形成教师自我完善的激励机制1656 严谨治学6.1 严谨治学的内涵与意义6.1.1 严谨治学的内涵6.1.1.1 严谨治学的概念1696.1.1.2 严谨治学的内涵6.1.1.2.1 内容1696.1.1.2.1.1 对学术研究的要求1696.1.1.2.1.2 对自己做人做事的要求1696.1.1.2.1.3 对学生的要求1696.1.1.2.2 内涵6.1.1.2.2.1 在求知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药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1696.1.1.2.2.2 对自己的要求上体现的严谨治学1706.1.1.2.2.3 对学生的要求上体现严谨治学1716.1.2 严谨治学的意义6.1.2.1 严谨治学是一切学术活动的内在逻辑1726.1.2.2 严谨治学也是培养人才的要求1726.1.2.3 严谨治学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须1746.1.2.4 严谨咨询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须1756.2 严谨治学的具体规范6.2.1 弘扬科学精神6.2.1.1 科学精神的内涵1766.2.1.1.1 什么是科学精神1766.2.1.1.2 科学精神的内容1786.2.1.2 弘扬科学精神的具体要求6.2.1.2.1 追求真理,勇于探索1806.2.1.2.2 实事求是1826.2.1.2.3 修正错误精益求精1846.2.1.2.3.1 修正错误1846.2.1.2.3.2 精益求精与工匠精神1856.2.1.2.4 树立科学信念,涵育科学情感1876.2.2 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6.2.2.1 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的含义6.2.2.1.1 发扬民主6.2.2.1.1.1 发扬民主的内涵与意义1906.2.2.1.1.1.1 内涵1906.2.2.1.1.1.2 意义1916.2.2.1.1.1.2.1 发扬民主是高校民主的必然要求6.2.2.1.1.1.2.2 发扬民主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客观要求6.2.2.1.1.1.2.3 发扬民主是高校教学的客观要求6.2.2.1.1.2 发扬民主的要求6.2.2.1.1.2.1 高校教师要有发扬民主的理念和素养1926.2.2.1.1.2.2 高教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不断检查自己的教育教学言行是否有利于民主氛围的营造1926.2.2.1.1.2.3 教师要善于使用自己的权威,以发扬民主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民主素养,实施依法民主1936.2.2.1.2 团结合作协同创新6.2.2.1.2.1 概念1946.2.2.1.2.2 道德意义1956.2.2.1.2.2.1 团结合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1956.2.2.1.2.2.2 团结合作是高校教师人格的必备要素1966.2.2.1.2.2.3 团结合作是提高高校教师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1976.2.2.1.2.2.4 团结合作是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保障1976.2.2.1.2.2.5 团结合作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1986.2.2.1.2.3 要求6.2.2.1.2.3.1 关心集体忠于职守1986.2.2.1.2.3.2 谦虚为怀自知之明1986.2.2.1.2.3.3 严以律己以诚待人1996.2.2.1.2.3.4 相互帮助,通力合作1996.2.2.1.2.3.5 学习先进共同提高6.2.2.1.2.3.6 珍惜情谊利莫当头1996.2.3 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6.2.3.1 学术良知与学术规范的概念与内涵6.2.3.1.1 学术良知2006.2.3.1.2 学术规范2026.2.3.2 恪守学术规范的具体要求6.2.3.2.1 学习学术规范,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意识2036.2.3.2.2 培养学术习惯,提升学术素养2056.2.3.2.3 科学合理评价身处学术成果,防范学术浮躁2066.2.3.2.4 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2076.2.3.2.5 依法合规进行惩戒2086.2.3.2.5.1 建立学术问责2086.2.3.2.5.2 建立严厉的学术惩戒机制2087 服务社会7.1 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价值与意义7.1.1 高教教师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服务职能的体现和派生2137.1.2 高校教师服务社会是自身成长发展的动力源泉2147.1.3 高校教师服务社会,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是自身人生价值体现2177.2 服务社会的具体规范7.2.1 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力进步服务2187.2.1.1 社会责任2187.2.1.2 高校教师责任2187.2.1.3 如何更好的服务2197.2.1.3.1 应该帮助社会建立起一种理性精神2197.2.1.3.2 高校教师应该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2197.2.1.3.3 高校教师应该立足创新以便更好的服务国家和社会2207.2.1.3.4 高校教师应该主动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去2207.2.2 热心公益服务大众2207.2.3 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2227.2.4 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2227.3 高校教师服务社会中的政策与制度要求7.3.1 正确认识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要求,避免政策误读2257.3.2 统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实现三者有机统一2267.3.3 正确处理好奉献与回报的关系2277.3.4 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履行相关手续2277.3.4.1 教师无论是社会兼职,还是在职创业,都应该以不影响教学工作为前提,应该得到单位批准同意2287.3.4.1.1 国外一些高校对教师社会兼职实行差别化报批规定和时间控制2287.3.4.1.1.1 第一类,不需要报批7.3.4.1.1.2 第二类,需要报批的兼职活动,即需要得到学校有关管理机构同意后才可进行的活动7.3.4.1.1.3 第三类:一般禁止从事的兼职活动7.3.4.1.2 国内一些政策鼓励高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同时,规定必须履行手续,遵守约定,如果是社会兼职,以不影响教学为前提2297.3.4.2 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过程中,要明确责权,处理好知识产权关系2308 为人师表8.1 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内涵及特征8.1.1 为人师表的概念与内涵2328.1.1.1 为人师表的概念2328.1.1.2 为人师表的内涵与外延2348.1.1.2.1 为人师表的内涵与外延2348.1.1.2.1.1 为人师表的现代性理念2348.1.1.2.1.2 对高校教师为人师表要求 以高要求为导向2358.1.1.2.2 为人师表的时代要求2358.1.1.2.2.1 要确立学生师表与社会师表相统一的师表观念2358.1.1.2.2.2 弘扬师范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师表精神2358.1.1.2.2.3 坚持先进性与大众性相统一的师表内涵8.1.2 为人师表的特征与作用8.1.2.1 为人师表的特征8.1.2.1.1 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2378.1.2.1.2 为人师表具有突出的严谨性2378.1.2.1.3 为人师表具有重要的激励性2388.1.2.1.4 为人师表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2388.1.2.1.5 为人师表具有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性2388.1.2.2 为人师表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作用8.1.2.2.1 认知上的启迪作用2398.1.2.2.2 感情上的导向作用2398.1.2.2.3 意志上的培育作用2418.1.2.2.4 行为上的示范作用8.1.2.3 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意义8.1.2.3.1 为人师表是树立教师威信的基础2428.1.2.3.2 为人师表是教师育人的最佳路径2428.1.2.3.3 为人师表是优化社会风气的保证2438.2 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具体规范8.2.1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8.2.1.1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含义2448.2.1.2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内在要求2458.2.1.2.1 1、学为人师的内在要求8.2.1.2.1.1 学为师之本,学好方为师2458.2.1.2.1.2 要“学以致道”2458.2.1.2.2 2、行为世范的内在要求8.2.1.2.2.1 学、行须结合2468.2.1.2.2.2 行为根本2468.2.1.2.2.3 行要为范2478.2.2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8.2.2.1 概念与内涵8.2.2.1.1 淡泊名利2488.2.2.1.2 志存高远2498.2.2.2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关系8.2.2.2.1 志存高远方能淡泊名利2508.2.2.2.2 淡泊名利才能实现志存高远2508.2.3 廉洁从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8.2.3.1 概念与内涵2518.2.3.2 高校教师廉洁从教的保障8.2.3.2.1 建设高校教师廉洁从教文化2528.2.3.2.2 廉洁从教还要求高校教师要不计得失,甘于奉献2528.2.3.2.3 廉洁从教要求明确高校教师禁止行为,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2538.3 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要求8.3.1 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德、言、形、行要求8.3.1.1 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品德要求2538.3.1.1.1 要有诚实、正直、谦虚的美德2538.3.1.1.2 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2548.3.1.1.3 平易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