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遗产.doc_第1页
贵州文化遗产.doc_第2页
贵州文化遗产.doc_第3页
贵州文化遗产.doc_第4页
贵州文化遗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义贵州民族居住环境与建筑一、村寨与民居套头葬1、村寨选址 由于贵州大多数民族以农耕为主,村寨选址根据定居所处的环境而定。为不占用良田,又利于灌溉,普遍为依山傍水,其建筑各具特色。 聚族而居是民族村寨的特点。举例:苗族村寨、布依族村寨、侗族村寨、水族村寨、瑶族村寨苗族村寨:黔东南的苗寨一般建在依山水环,森林植被较好处,每寨数十户至上千户不等,大多为杆栏式建筑。黔西北的苗寨则多建在大山上,有的甚至建在悬崖峭壁上,每寨一般为二十余户左右,以平房为主。 杆栏式建筑: 先在地面上打木桩,上架横梁,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然后铺设木板,再在木板上立柱构建梁架和屋顶,最后用树枝、茅草等盖顶。形成架空的杆栏式建筑,既可抵御毒蛇猛兽,又可防潮避湿,下面还可圈养牲畜。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杆栏式建筑以距今70006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建筑模式为代表。五次较大的迁徙:三大部落:皇帝狄人蒙古高原炎帝羌人渭河流域到黄河中上游蚩尤夷人黄河中下游。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第一次:从黄河中下游南迁到长江中下游五帝时期“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zhuo)鹿之野。”蚩尤战败后,苗族先民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定居,在长江中下游发展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国家“三苗国”。第二次:鄱阳、洞庭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尧、舜、禹时期不断“征伐”,彻底瓦解了“三苗”集团。余部举寨南逃,到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若干年后发展成为“荆蛮”或“荆楚”。第三次:迁入武陵的“五溪”地区春秋至战国时期,苗族发展成楚国主体居民,在史记楚世家中,楚文王、楚武王多次提到“我苗蛮也”由于战乱,部分苗民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秦吞巴蜀灭楚后,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迁逃,更多地迁入武陵的“五溪”地区。这就是后来文献中的“武陵蛮”、“五溪蛮”或“南蛮”。第四次:大量迁入贵州秦汉时期,“武陵蛮”已发展强大起来,。后汉书南蛮传:“光武中兴,武陵蛮特盛。”从西汉至唐宋,朝廷不断征剿,迫使“武陵蛮”和“武溪蛮”再渡西迁,一部分进入贵州铜仁地区,另一部分进入黔南、黔东南地区,少数向黔北、黔西、川南和云南、广西扩散。第五次:迁入东南半岛,再迁向海外元明清时期,封建朝廷对苗民歧视与压迫更为沉重,军事镇压也更为残酷,因此,又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大迁徙运动。明清时期,苗民起义多次被被镇压,导致贵阳、云南和广西的苗族南迁入东南半岛。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战争迫使大批苗族难民向海外迁徙,形成了今天苗族分布在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格局。布依族村寨: 布依族多生活在较平缓的江河流域和坝子周围,由于所在的地区不同,建筑风格各异,每寨几十上百户不等。其中以安顺地区布依族石头、石板房最具代表性。侗族村寨: 侗族村寨主要集中于地势较低的平坝地区,或有充足水源的低缓台地上,每寨三十至几百户不等,以杆栏式建筑居多。2、村落布局3、建筑形式吊脚楼:贵州苗、布依、侗、水、瑶族中具有特色的木结构楼房。因屋后靠山为平房,屋前半边由木柱支撑成楼房,看似悬空而建,故称“吊脚楼”,其建筑源流为古代南方民族杆栏式建筑。茅草房:贵州自然和经济条件较差的苗族、彝族地区,保留着部分简陋的“杈杈房”,也称茅草房。其结构为木柱交叉为顶,上盖茅草,四周墙面以竹子、荆条编成篱笆,上面抹上牛粪、泥巴或直接堆砌土坯为墙。石板房:安顺地区和贵阳近郊部分布依族村寨特有的石材民居。除了门窗之外,整个房屋、院落及围墙、道路等附属建筑均采用当地石材构建,具有浓郁的民族建筑特色。平房:此种建筑形式在贵州各民族中较为普遍,均为砖木结构,小青瓦盖顶,以一进两开间为主。洞居:古代贵州苗族曾有洞居的习俗,他们往往以天然洞穴为寨址,聚族而居。紫云摆架山中洞至今居住着七、八户苗民,每家有一幢不盖顶、竹编为墙的木结构房屋,被称为人类最后的穴居部落。4、建筑材料二、粮仓1、粮仓选址2、特色粮仓 贵州民族素有将粮仓与住房分开建的习俗。侗族习惯将粮仓建在鱼塘上,苗族、瑶族则习惯建在寨前村后的空地上,其建筑选址和设计独具匠心。三、公共设施 贵州民族聚族而居的特点是以宗族为核心组成大小不一的民族村寨。在这些村寨里,有许多拥有不同功能的公共设施,它们是各民族传统习俗的产物。1、选址2、功能3、代表性设施鼓楼:鼓楼是侗族村寨或侗族家族标志性建筑,是侗家人聚众议事、解决纠纷、休息娱乐、寨际交流、传承文化等各种大型活动的固定场所。风雨桥:侗族亭廊式木结构建筑,多建在村头寨尾或河流小溪上。它与鼓楼一样具有配风水、贯龙脉的深刻寓意,是侗家人祈求风调雨顺、家族兴旺、村寨安康象征性的建筑。堂萨:即祖母堂,是侗家人为祭祀其心目中能主宰一切的女神“萨岁”而搭建的祭坛,通过每年正月间的祭“堂萨”活动,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寨平安。实际上是侗族母系社会崇拜女性祖宗的一种遗风。芦笙堂:黔东南苗族聚居地专供苗族人民在每年正月间,吹笙跳月、欢度佳节、交际择偶的场地。其中舟溪甘囊香芦笙堂历史悠久,堪称芦笙堂之首。铜鼓坪:黔东南苗族一些村寨用鹅卵石仿铜鼓面纹饰,铺设的芦笙场,中心为太阳纹,立有悬挂铜鼓的桩子。当鼓声响起,全寨老小根据人数围成内外几圈,随着节拍翩翩起舞。跳花场:黔中和黔西北苗族地区开展歌舞娱乐、择偶交际等大型民俗活动公共场所。通常由场所附近的村寨负责活动期间的必要设施及费用。4、其他公共设施:水井、地窖、墓地等结束语: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境内居住着48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民族达17个。为适应各自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各民族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地理环境构建出不同的村寨聚落,其建筑既表现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影响,又表现出适应不同气候的特点。讲义贵州民族传统习俗一、婚恋习俗在许多民族中,恋爱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文化要素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民族的繁衍。为此,各民族都专门为青年男女的恋爱提供专门的时间和恋爱场所,并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对婚前各个环节及婚礼所需的仪式等进行规范的约定法。1、恋俗l 择偶习俗:相识和恋爱是缔结姻缘和建立家庭的前提。在贵州世居民族婚姻发展史上,直至今日仍然保留着远古时期人类自由择偶的遗风。青年男女相识方式和恋爱过程的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以乐示爱。1)以歌为媒各族青年男女对歌的内容通常有:邀妹歌、见面歌、赞美歌、盘古今、初相会、热恋歌、决心歌、盟誓歌等。游方.游方是贵州苗族地区青年男女普遍的交际方式,游即串,方即通婚的寨子,意为一个宗族的男青年,到邻近或更远的另一个宗族村寨寻偶。黔东南一带苗族,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专供青年男女交际的场所“游方坪”。游方以对歌贯穿始终,一般多在节日或农闲的夜晚进行。浪哨浪哨也称“赶表”、“玩表”,即“会姑娘”,是布依族男女青年谈恋爱的一种习俗,多在赶场、节日、探亲访友、外出劳动时进行。若某一男青年看中某一女青年,即可通过唱歌来试探,如果女方愿意,则会随男方到不远的地方再次通过唱歌加深了解。行歌坐月 月堂是都柳江流域侗族为家中待嫁女儿准备的专供来访罗汉(小伙子)对歌谈情的房间。每当农闲的夜晚,罗汉们相约到月堂,与姑娘们对唱情歌寻找意中人。2)以乐示爱介绍吹笙求偶、木叶传情、口弦示爱、吹箫求亲l 求偶标志:贵州民族自古就有利用服饰和头饰作为婚否标志的习俗。通过婚前婚后的不同装束,给不期而遇的男女青年无形中某种暗示,使求偶行为不至于发生误会。l 恋爱建筑与设施妹妹棚闲时节,苗族少女聚集到村寨外专门为未婚姑娘搭建的草棚中等待其他村寨小伙子来访。凿壁谈婚荔波“黑裤瑶”特有恋俗。姑娘成人后,父母在其闺房板壁上凿铜钱大小的洞。晚上小伙子在闺房外拉起独弦琴,并用小木棍戳洞,如姑娘有心,就会与之对歌。婚事一旦决定,谈婚洞立即封闭,以谢绝其他异性的拜访。l 借物传情:利用某种物品在特定的交友活动中,传递和表达羞于启齿的情思,是贵州民族恋俗活动中普遍的现象。讨花带凯里舟溪苗族芦笙节上,小伙子吹着芦笙向自己爱慕的姑娘求爱,如果姑娘有意,就将自己精心编织的花带栓在他的芦笙上,并随着芦笙的节拍翩翩起舞。背背扇寻找心上人织金苗族恋俗。赶花场的姑娘都背着图案精美的各式背扇,小伙子通过背扇的刺绣技术暗中挑选,如果姑娘有意,就将背扇送给小伙子,小伙子背上背扇后,则表示已经找到意中人。草标草标是苗、侗、水等族用于传递信息,约会情人的通行手段,是恋俗中极具特色的传情方式。草标隐秘性很强,放在桥头或三岔路口,只有被约的人才能看懂其中奥妙。小结u 贵州民族男女青年选择在不同的宗族中以歌乐为 媒,自由择偶,是远古时期人类群婚的遗风。u 以装束的变化作为婚否的标志,表现了贵州民族 服饰丰富的文化内涵。u 特殊的恋俗建筑和设施在贵州建筑史上,呈现出 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u 示情物无论贵贱,在特定的恋俗活动中,具有传 递信息、交流感情和盟订终身的功能。2、婚俗贵州各民族在共同开发家乡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一套适应于本民族生产、生活及民族心理的婚俗。这些婚俗制约和规范着两性关系,并世世代代沿袭下来,为我们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迎娶场面。开亲 贵州民族普遍奉行同宗不婚的戒律。同一宗族的男女被视为同一血缘关系的后代,因而严禁婚配。而苗族的开亲不同于其他民族,支系之间也不开亲,这就是所谓的认衣服开亲的支系内婚制。姑舅优先婚在贵州民族地区盛行姑表婚, 即舅舅的儿子可优先娶姑姑的女儿为妻,俗称“还娘头 ” , 如果外甥女不愿想改嫁, 则要送一笔彩礼给舅舅家,作为赎身费,称“还娘头钱”。同样,姑姑的儿子也可以优先娶舅舅的女儿为妻。定亲 定亲是贵州民族婚姻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婚事的最终成败及婚期、聘礼等。各民族都有着形形色色的定亲仪式,如刻竹定亲、鸡卦问亲、拿八字、挂蛋定亲等。刻竹定亲贞丰苗族青年男女确定恋爱关系后,男方请媒人向女方舅舅提亲,如果舅舅允许,则取一节青竹刻成“婚书”,上面有表示鸡、鸭、酒水、彩礼钱等符号。“婚书”被劈成两半,男女双方各持一块,等到迎娶时,合竹无误之后,女方才能出门。鸡卦问亲贵州民族定亲时,流行用鸡占卜婚事吉凶,以确定婚姻是否可行的习俗。由男方提供一只大红公鸡,鸡被杀死后,退毛洗净煮八成熟,如果鸡眼双睁或双闭,则大吉大利;一睁一闭,婚事立马告吹。抢婚 贵州不止一个民族尚存抢婚的习俗,导致抢婚的原因有很多种。恩格斯曾认为它是伴随着对偶婚出现的“野蛮行为”。在贵州,对于女方来说抢婚并不完全是在不自愿或不知晓的情况下进行,更多的则是在半推半就下被“抢”到男方家,而且被抢的姑娘身价更高。婚礼贵州民族地区的婚礼形形色色,从迎亲之日起,在内容和形式上繁缛复杂,并受到历史、宗教、巫术、经济等多方因素的直接影响。没有新郎的婚礼流行于黔南、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婚俗。婚礼举行的当天,新郎或照常下地干活,或到别家帮忙,犹如局外人,夜晚则借宿他人家,等到新娘回门后才返回家中。土家族“哭嫁”“哭嫁”土家族结婚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环节。在婚礼前几天,甚至一个月前,待婚姑娘就要开始哭嫁。甚至邀约亲戚或邻里的少女妇妪到待婚姑娘家,边哭边唱。内容大致有哭爹妈、哭姊妹、哭兄嫂、哭姑舅、哭媒人、哭苦情、哭辞祖宗、哭出 门、哭上轿等,或单哭,或对哭,哭腔优雅、生动感人。 打花脸贵州苗、布依、侗等民族婚俗中,流行打花脸的习惯。迎亲时,新郎家同辈男子携礼物到女方家,新娘家人或同寨的姊妹们,不但用莲草籽打迎亲人,意为越大越亲,同时还给他画花脸,画得越花,表示新娘过门后喂养的家禽越肯长。挑喜水贵州苗族、侗族新娘子进门后的第一件事是到水井边去挑象征着吉利和表示自己勤劳的喜水。射背牌这个节日是专门提供给那些相爱而最终却不能在一起的恋人。四月八赶场的时候,女子将自己的背牌放在地上或悬挂树上,男子以弩相射,保留这块背牌,并赠手帕给女子。双方过世时,需带着信物入土,寓意来世相认再结夫妻。坐家坐家是贵州布依族、苗族、侗族婚俗之一,也称为“不落夫家”,指新娘在举行婚礼后,即刻回到娘家长久居住,只是在农忙或节日期间由夫家派人接去小住,直到女方有了身孕,才常最终常住夫家。小结u 贵州民族婚俗多姿多彩,苗族的开亲有别于其他 民族,反映出苗族自古以来实行的婚姻集团内婚 制特点。u 姑表婚、坐家等习俗,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母权 抗争父权的一种残余。u 从贵州民族婚恋习俗中的各个环节,可以看到人 类早期婚俗的遗风,感受到民族文化遗产亟待保 护的重任。讲义贵州民族丧葬习俗生与死是人生旅途的起与终,自古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各民族在其发展和演变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丧礼和葬仪。贵州民族的葬式和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葬俗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文化。一、葬式 弃尸、树葬、火葬、瓮棺葬、土葬、岩葬。僰u 丧葬习俗的发展规律: 从原始的简单葬俗向着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葬俗发展弃尸树葬 将尸体简单包裹后捆绑或悬挂在树上的丧葬习俗。解放前,曾在黔东南部分苗族和侗族,以及黔西北的部分彝族中流行。明代郭子章黔记:“黑苗亦称短裙苗人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树间而已”黎平肇兴侗族目前还保留“婴儿挂葬”的习俗,即将未满月的婴儿尸体放置撮箕中,用白色或黑色的布盖好,也有的将其装在棺木中,然后送到村寨附近的林间悬挂或捆绑在树上。火葬大多数贵州民族都曾风行过对非正常死亡的人实行火葬的习俗。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非正常死亡者恶魔缠身,只有通过火葬才能解脱其灵魂,并回到祖宗那里去。黔西北彝族的火葬与贵州其他民族非正常死亡的火葬在观念意识上有根本的区别。岩葬岩葬是生活在喀斯特地区苗、瑶等民族独特的葬俗,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岩葬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因此,岩葬的分布以贵州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岩墓大致分为:岩洞葬、悬棺葬、岩墓。岩洞葬:古代贵州苗、布依、侗、仡佬、土家等族都曾使用和保存过此种葬俗。葬址一般都选择村寨附近天然的洞穴或岩缝间的平台,并具有一穴或一台多棺的特点。全省各地均分布得有。悬棺葬:贵州古代苗族的一种葬俗,葬址多选择在江河沿岸的悬崖峭壁上。利用天然的洞穴、岩缝放置棺木,或在岩壁上凿出小洞,然后插入横木,再将棺材搁于横木上。在贵州悬棺葬主要分布在黔北,与四川接壤的地方。明代田汝成炎徼纪文:“仡佬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岩墓:岩墓是指人工在岩壁上凿成石窟作为墓室的墓葬。多数墓室门为正方形,以木板封闭。贵州的岩墓多分布在赤水、习水、桐梓、道真等地。瓮棺葬 瓮棺葬是指曾流行于贵州惠水、长顺等布依族地区,用陶制容器作为葬具的墓葬。瓮棺中或收敛尸骨,或收敛骨灰,属于二次葬。嘉靖贵州通志卷三:“中曹司仲家居丧食鱼虾而禁鸟兽食。死葬以一伞盖墓,取雨水不侵之意,或三、五年择日掘而化之,葬无定处。”石板墓流行于贵州三都、荔波等水族地区的一种仿杆栏式建筑石板墓。其特点为:l 墓的造型仿杆栏式建筑,以石板构建。l 墓葬的主要装饰为石雕的铜鼓图案。l 墓葬的石板壁上保留有大量水族文化内容。l 石板墓属于二次葬。二、葬仪 在贵州各民族丧葬活动中,葬仪的内容、形式和潜在的意义不尽相同,但整个程序无不反映出境内各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敬、孝道,以及自身心灵深处的观念和意识。布依族丧葬在布依族丧葬中使用铜鼓是因为铜鼓具有通灵的功能能通告天上的祖先接纳亡魂。苗族丧葬砍牛是苗族最典型、最富于特色的丧葬习俗。它的葬仪主要程序为:接魂、开路、砍牛、发丧、过三招等。其中砍牛是高潮,所砍的牛是拿给死者到阴间去“耕田犁地”所用。苗族丧葬砍牛与布依族丧葬砍嘎过程基本相同。侗族丧葬吃红肉是侗族丧葬过程中一种特殊的饮食习惯,曾经盛行于从江小黄一带。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立即杀猪祭奠。第二天待奔丧的亲友到齐后,将头一天的肥猪肉洗净切片,然后配上煮熟的韭菜、蘸水、米酒,自行用手抓着,蘸上辣椒水、下着韭菜吃。这一习俗是对祖先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的一种怀念。水族丧葬水族对于非正常死亡者称“反面死”,死者不能停在家中,也不沐浴,只穿一件白色衣服,然后抬到附近的山上停棺待葬。待水书先生择吉日活化,再将骨灰装殓埋葬。思考题:1、悬棺葬是通过什么方法架到悬岩的?2、谈谈你对贵州民族丧葬习俗的认识屯 堡 文 化 明洪武十三(1380)年,朱元璋“调北征南”,钦令30万大军南征云贵,战事平息后20万军队屯戍在贵州,其后裔称为“屯堡人”。六百年来,他们坚守着明朝江淮一带的汉族文明,形成了今天具有浓郁军旅屯戍的文化。主要表现在建筑、语言、服饰、饮食,以及节日、祭祀、娱乐等民间活动,故有 “ 大明遗风活化石 ” 之说。 屯堡文化村落群在贵州主要集中在安顺、平坝、镇宁等地,保存较为完整的安顺屯堡村落云山屯、本寨现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n 建筑n 服饰n 饮食n 民间活动n 建筑 “ 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 ” 安顺府志 风俗志 屯堡人以石头营造自己的家园,形成既具有江南四合院民居的风格,又带有强烈军事防御的建筑特色。每户民宅的朝门、正房、厢房形成中间为天井的全封闭四合格局,是一座石头的城堡,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与友邻互相支援。 朝门成“八”字形,两边巨石构建,支撑着精雕的门楣和垂花柱,门上方以狰狞的面具装饰。 吞口: 是把一个凶悍的动物头像雕成面具,嘴巴里含有一把辟邪的桃木剑,头顶上刻有一个太极八卦图,表示任何妖魔鬼怪到来时将被它一口所吞没,凶兆要么被一剑刺死或被太极八卦所收。 屯堡建筑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每家每户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寨就是一座石头城。 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细胞。 村寨内各家以巷子互相连接,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纵横交错的防御体系。 每户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寨中深遂的枪眼。 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显示着战争所需的建筑构式和屯军备武的思想。 n 服饰 六百年来,屯堡妇女始终保持着明代凤阳汉装的遗风。宽衣大袖,长袍及膝,领口、袖口、前襟边缘镶有流绣,织锦丝带系扎腰间,衣服以青、蓝、紫、粉、绿为主。长发挽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上银质和玉石发簪,腕戴银手镯,耳吊银质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高帮单勾凤头绣花布鞋。“妇女以银索绾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妆凤阳记载妇女也” 安顺府志 “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n 饮食 屯堡人传统的食品从主食到副食种类繁多,尤其擅长制作肉类、豆腐类腌制品和各种干菜、泡菜,如腊肉、香肠、鸡辣椒、血豆腐、红苕干、洋芋片、干瓜、干豇豆、干竹笋、干蕨菜、泡萝卜、泡辣椒、泡紫姜等,不仅能充分体现出屯堡祖上应付突发战事的需要,而且许多口味与南京传统菜肴非常相似。 天龙屯堡旧称“饭笼驿”,是滇黔古驿道的一个驿站,600多年前多战乱,加之瘴气,人易中暑生病,故驿站人员采摘当地草药、山茶,用泉水泡制避暑驱毒、生津止渴之茶水,供来往人员饮用。 屯堡人喜欢吃豆腐,如鲜豆腐、豆腐干、血豆腐、烤豆腐、豆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