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复习题.doc_第1页
专业课复习题.doc_第2页
专业课复习题.doc_第3页
专业课复习题.doc_第4页
专业课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1含油气盆地:必须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已经发生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2油气聚集带:当二级构造带与油源区连通较好或相距较近时,随着油气源源不断供给,整个二级构造带各局部构造的一系列圈闭都可能成为油气藏,造成油气藏成群成带出现,称为油气聚集带。3均一温度:把具有两相界面的气液包裹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两相又恢复为均一的单相,这时的温度称为均一温度。4优质储层:如果再一个普通低孔渗背景下,发育有相对高的孔隙度及渗透率储层。5优质源岩:指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高,面积广、厚度大,对油气成藏贡献较大的烃源岩。(参考)6煤成气:由煤形成的天然气。煤型气:由腐殖型有机质及其干酪跟生产的天然气。7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8生烃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只有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干酪根才开始大量生烃,这个温度称为生烃门限。9排烃门限:岩石在地史转化过程中生成的油气量达到了自身最大残留需要后并开始向外排出时的深度点。10水化甲烷(天然气水合物):低温高压下由水和天然气结合形成的白色固态的结晶物。11凝析气藏:地下为气态,开采到地上为液态的气藏。12物性盖层:封闭作用主要由储集层和盖层物性差异造成的一类盖层。13区域性盖层:指遍布在含油气盆地或坳陷的大部分地区,厚度大、面积广且分布较稳定的盖层。14未熟油: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15圈闭有效性:指在有油气来源的条件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16圈闭: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17排烃相态:油气排出时的存在形态。18石油液态窗: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大量生成石油和湿气的生油时间。19油气藏:是油气在单一圈闭重点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20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控制的同一面积的油藏、气藏和油气藏的组合。21断层垂向封闭性:断层对沿着断层运移油气的封闭作用。22断层侧向封闭性:断层对穿过断层运移油气的封闭作用。23有效渗透率:是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24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25隐蔽油气藏:各类非构造油气藏,也包含目前识别和勘探难度较大的构造油气藏。(参考)26压力系数:某一深度地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压力的比值。27压力梯度:每增加一定深度,地层压力增加的量。28油气差异聚集:区域倾斜带上、岩性稳定的同一渗透层内、一系列溢出点依次抬高的相邻圈闭中的溢出型油气差异聚集。29油气地质储量:是指资源量中已经发现的部分。即在原始地层条件下,已发现油气储层有效孔隙中蕴藏的油气总体积换算到地面条件下的油气总量。30油气优先满足聚集:油气是先充满离供油气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在油气源充足的情况下,再去充满距离稍远的、溢出点较高的圈闭。(参考)填空:1. 天然气成因和组分2. 油气运移的动力和通道初次运移:动力:剩余压力 烃浓度差通道:空隙 微裂缝二次运移:动力:浮力 构造应力 水动力 扩散力通道:输导层 断层(垂向) 不整合面(侧向)3. 排替压力影响的因素4. 生物气特征以CH4为主 98%,干气;干燥系数C1/C2100或数百以上。甲烷 13C低(-55-100),多数在-60-80 ,有热解气混入时可使同位素变重。气藏埋藏浅(一般1500米),浅层未成熟带,Ro0.5%。5. 干酪跟组成(元素化合物)主要由C,H,O和少量S,N组成。6. 油气充注与储层关系油气在进入不同孔径的孔隙时,最先选择毛细管阻力较小的大孔隙进入储集层,随着油气的不断充注,烃柱不断增高,浮力增大,油气最终将充满整个储集层的孔隙空间。(一般情况,在油气充注的过程中,先进入圈闭的油气成熟度低于后进入的油气,成熟度最高的石油最靠近圈闭的充注点。)7. 苏林水的分类与地层保存关系CaCl2型: (Cl-Na)/Mg 1 深成水、油田水NaHCO3型: (Na-Cl)/SO4 1 油田水(高矿化度)地表淡水(低矿化度)Mg Cl2型: 0(Cl-Na)/Mg 1 海水、盐湖水 MgCl2型水环境下一般无或少有油气田Na SO4型: 0(Na-Cl)/SO4 1 地表淡水(在含油气区随埋深增加,油田垂直剖面上自上而下依次出现Na2SO4型或MgCl2型、NaHCO3型、CaCl2型。个别地区也有水型倒转情况,即上部为高矿化度水,下部出现低矿化度水,如某些褶皱区。) 8. 凝析气藏温压特征多族分烃类物系的相图临界凝结温度K1:气液两相共存时的最高温度。泡点线:纯油区内等温降压时,第一个气泡冒出时压力构成的曲线4。露点线:凝析气区内等温降压时,第一个油珠析出时的压力构成的曲线5。K-临界点(T=52.8); K1-临界凝结温度; 1(C)-压力超过泡点压力的纯油藏;2(B)-压力超过露点压力的凝析气藏;3(A)-纯气藏; 4-泡点曲线; 5-露点曲线;6(D)-物系中液体所占体积百分率(油气藏)。9. 原油物性特征(原油=石油?)石油的物性与油质的关系:油质好差颜色浅深比重轻重粘度小大凝固点低高10. 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元素主要元素:碳、氢、氧、硫、氮(碳、氢:占绝对优势,总量达9599%,平均97.5%;氧、硫、氮: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微量元素(灰分):50多种,其中钒(V)和镍(Ni)两元素分布普遍并具成因意义 (钒、镍含量低且V/Ni1海相成因的原油)化合物烃类烷烃饱和烃环烷烃芳烃不饱和烃非烃类含N、含S、含O化合物11. 油气藏的类型75页表3-112. 异常压力成因(=剩余压力?)1)压实作用 2)欠压实作用 3)蒙脱石脱水作用 4)有机质的生烃增压作用 5)流体热增压作用 6)渗析作用 13.生物与有机质之间关系生物体有机组织生化降解后,结构规则的大分子生物聚合物被拆散为单体分子,腐泥化和腐殖化成为结构不规则的大分子地质聚合物,成岩作用使地质聚合物变得更大、更复杂、结构不规则的大分子的干酪根。14.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1)根据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的大小,一般将有机质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未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 高成熟阶段 过成熟阶段。2)根据有机质演化过程中油气生成机理和产物类型的变化,将有机质的演化过程划分为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热降解生油气阶段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四个阶段。15.圈闭三要素储集层 盖层 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判断:1. 源岩的排烃时期,特征即初次运移时期:油气大量生成之后2. 源岩残留油气的能力和因素3. 断层封闭性影响因素(垂向,侧向)纵向上:1)断层的性质及产状 2)断层带内矿物的沉淀 3)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特征 4)断层被沥青封堵横向上:1)断层断距的大小 2)断层两侧岩性组合的接触关系4. 超压油气封闭机理较高的盖层孔隙流体超压,抑制水溶烃和游离烃逸失。(教材65页)5. 储层质量影响因素A.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1)碎屑岩颗粒的矿物成分:取决于矿物颗粒的坚硬程度和遇水膨胀程度及对流体的亲憎性质. a.石英抗风能力强,表面光滑;长石反之。有高岭土层,吸水膨胀,缩小孔隙。 b.石英亲油能力比长石弱。 长石的性质取决于搬运距离的长短和时间。2)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等大者,由公式推导与粒度无关,但粒度大,混杂,孔、渗性低;粒度小,孔喉小,孔、渗性差。中一细砂岩,孔、渗性好,与搬运距离有关,与时间有关,与沉积相有关。3)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和圆球度:(1)立方体排列,堆积越疏松,K大;菱面体排列,堆积越紧密,K小。(2)圆球度高,物性好,除快速堆积外,受距离时间影响,疏松堆积者物性好。 4)胶结物的性质与多少:(1)泥钙铁、硅质 储层物性变差。(2)胶结物多者储层物性差,少者好。(3)从泥质胶结物的矿物成分来看:主要包括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蒙多,膨胀性强,储层物性差。(4)粘土矿物在砂岩中的分布形式:孔隙中分散质点式好,孔隙内衬式中,孔隙桥塞式差。(5)胶结方式:胶结物的胶结方式中,接触式-孔隙式-基底式胶结,储层物性由好到差.5)成岩后生作用:退后生:风化、溶蚀,构造变动。总体物性变好。进后生:压实、变质。物性变差。 (1)风化作用:粘土矿物经水淋滤,使风化层物性变好;地下水停滞带,发生再沉积,使物性变差。(2)溶蚀作用:可溶性盐类,如被水带走,物性变好;在水流停滞带,再沉淀,物性变差。(3)构造作用:产生裂缝,断层,物性变好。(4)压实作用:颗粒趋于紧密,物性变差。(5)变质作用:温、压作用下,岩石重结晶,颗粒变大,物性变差。 6)超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超压减缓压实作用,有效保护已形成的孔隙。超压可延缓或抑制石英加大等胶结作用的进行。超压可产生裂缝,并维持已有的裂缝。B.碳酸盐岩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1)孔隙(洞)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1)原生孔隙沉积条件(环境)原生孔隙 (2)次生孔隙成岩后生作用2)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1)构造裂缝影响因素作用力的强弱、性质、受力次数、变形环境(高温下不发育) (2)成岩裂缝(原生非构造裂缝) (3)溶蚀裂缝6.油气藏类型同填空11.7.圈闭有效性定义: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影响圈闭的有效性的因素:1)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区域性运移时间的关系2)圈闭与油源区的距离3)圈闭位置与油气主要运移路线的关系4)水压梯度和流体性质对圈闭有效性影响(有利因素:圈闭形成时间早;圈闭离油源区近;圈闭所处位置通道上;水动力强度及流体性质静) 8.沿断裂运移,流体9.有机碳恢复结果验证10.生储盖组合类型,特征A按空间配置关系划分:1)正常式生储盖组合:下生、中储、上盖2)侧变式:岩性、岩相在空间上的变化而导致生、储层侧向接触3)顶生式:生、盖同层,储下4)自生、自储、自盖式: 生、储、盖同层B据生储时代关系划分:1)新生古储、2)古生新储、3)自生自储 C据连续性:1)连续沉积的生、储、盖组合、2)被不整合面所分隔的不连续生、储、盖组合 11.油气成分与演化程度的关系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沉积有机质演化的未成熟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阶段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高成熟阶段深部高温生气阶段过成熟阶段12.不同类型干酪根生油气特征(1) 物质来源分类: a. 腐殖型 有氧条件,沼泽环境,陆生植物。 以生气为主 b. 腐泥型 缺氧条件,海 湖环境,孢子及浮游生物。 以生油为主 (2) 化学分类型(腐泥型):高含氢低含氧,生油气。型(过渡型):浮游生物与微生物混合,生油气。型(腐质型):陆生植物,主要生气(相对)。13.不整合结构与油气运移的关系不整合面: 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代表着地层曾经历过区域性的的地壳运动或沉积间断,往往使下伏地层遭受风化剥蚀和溶解淋滤,形成的区域性稳定分布的高孔高渗古风化壳或古岩溶带,有利于油气长距离运移。14.断/盖体配与油气关系15.断裂倾向与油气匹配关系简答题1、 异常高压气藏成因(not sure)异常高压气藏:指气藏压力大于静水压力,且压力系数大于1.3的气藏。成因:泥质烃源岩的欠压实作用,泥质沉积物在压实过程中因流体排出受阻或来不及排出,孔隙体积不能随上覆负荷增加而有效减小,导致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沉积负荷,流体压力高于静水压力形成异常高压。蒙皂石脱水作用,有机质的生烃增压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使烃源岩内部产生异常高压。地壳的升降、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运动使地层受到很大的侧向挤压力,岩石孔隙内流体在孔隙被压实情况下会形成异常高压。此时若烃源岩生成大量天然气,生气量大于逸散量,上覆盖层为超压封闭,则会形成异常高压气藏。 2、 油气成藏机理六大成藏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保存条件。生油气源岩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储集层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空间,其宏观发育和分布及微观孔、渗的大小及分布决定了油气藏的储量和产能,盖层是避免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散失的屏障,其厚度和分布及封盖能力直接影响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条件,油气运移过程是油气从分散状态向圈闭集中形成油气藏的必备过程,位于运移指向(流体势梯度大)和优势运移通道(断裂、不整合、高孔渗砂体)上的目标有利于成藏,圈闭决定油气藏的最大规模,油气藏保存条件包括油气藏所在圈闭的完整性、盖层有无断裂、微裂缝、剥蚀,溢出点是否抬升等。 油气藏的形成是上述六大成藏要素匹配良好,综合作用的结果。3、 油气富集条件 1)充足的烃源条件:烃源岩面积大,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有机质成 熟度适中,成烃期晚(尤其是对天然气)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能够有效地驱入储集层, 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大量逸散。互层对石油聚集最有利,砂岩厚度百分率2060,中值为3040。 稳定下降的最大水浸期前后形成的地层为最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3)有效的圈闭:圈闭的有效性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圈闭形成时间早, 圈闭离油源区近,圈闭所处运移通道上, 水动力强度弱利于油气聚集。 4)必要的保存条件:良好的盖层,稳定的构造环境,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 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大型油气藏才能够形成与保存。4、 断层垂向封闭性影响因素断层垂向封闭性指断裂对沿着断裂运移的油气的封闭作用。1) 埋藏深度:埋藏越深,封闭性越强。2) 产状:倾角越小封闭性越好。3) 断层性质:压性、压扭性断层封闭性好,扭性中等,张性张扭性封闭性差。4) 断层带内充填物:泥质封闭性好,砂质差。5) 后期的成岩改造(胶结):石英(地表),方解石(地下深处)5、 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因素断层侧向封闭性指断裂对穿过断裂运移的油气的封闭作用。1)断层带内充填物:泥质充填封闭性好(砂泥互层中泥岩为主),砂质充填封闭性差。2)后期成岩改造(胶结):石英(地表),方解石(地下深处)3)泥岩涂抹:断裂形成过程中,在巨大构造应力作用下,在断层两盘削截砂岩层上形成一个薄薄的泥岩层叫泥岩涂抹。封闭性的好坏取决于涂抹层空间连续性。6、 深盆气基本特征 深盆气藏:盆地中央或坳陷深部致密砂岩中气水关系倒置的动态圈闭气藏,是一种 特殊的非常规气藏。 基本特征(1)区域构造的低部位含气且具有气水倒置特征; (2)活塞式的成藏机理; (3)变化性的异常地层压力; (4)高势区成藏。 (5)地层普遍含气与资源储量巨大,单井产量低。7、 碎屑岩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1) 碎屑岩颗粒的矿物成分 取决于矿物颗粒的坚硬程度和遇水膨胀程度及对流体的亲憎性质. a、石英抗风能力强,表面光滑;长石反之。有高岭土层,吸水膨胀,缩小孔隙。 b、石英亲油能力比长石弱。长石的性质取决于搬运距离的长短和时间。 2) 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 粒度大,混杂,孔、渗性低;粒度小,孔喉小,孔、渗性差,中一细砂岩,孔、渗性好分选一定时,K与粒度中值成正比;粒度一定时,分选越好,物性越好。 3)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和圆球度 a.立方体排列,堆积疏松,K大;菱面体排列,堆积紧密,K小。 b.圆球度高,物性好,除快速堆积外,受距离时间影响,疏松堆积者物性好。 4) 胶结物的性质与多少 a.泥钙铁、硅质 储层物性变差。 b.胶结物多者储层物性差,少者好。 c.泥质胶结物的矿物成分: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蒙多,物性差。 d.粘土矿物在砂岩中的分布形式:孔隙中分散质点式好,内衬式中,孔隙桥塞式差。 5) 成岩后生作用退后生:风化、溶蚀,构造变动。总体物性变好。进后生:压实、变质。物性变差。 6) 超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超压可减缓压实作用,保护已形成孔隙,延缓或抑制石英加大等胶结作用的,可产生裂 缝,并维持已有裂缝。8、 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1)孔隙(洞)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a.原生孔隙沉积条件:沉积环境水动力的的强弱 b.次生孔隙成岩后生作用:次生溶孔溶蚀作用 (2)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 a.构造裂缝:受构造应力作用,作用力的强弱、性质、受力次数、变形环境 b.成岩裂缝:成岩阶段,由于上覆压力和本身失水收缩、干裂或重结晶形成的裂缝。 c.溶蚀裂缝: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扩大并改造的原有裂缝。9、 油气藏破坏主要因素(1)剥蚀和断裂作用:地壳运动结果(地层的抬升和断裂) (2)热蚀变作用:高温作用(岩浆活动)高分子量的烃类裂解为低分子量烃类-甲烷被破坏 (3)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石油密度、粘度变大、相对分子量小的组分变少 (4)氧化作用:大气、地下水、含氧岩石接触,原油胶质、沥青质增加,变稠,产生固体沥青。 (5)水动力和水洗作用:水动力的冲刷、水洗 (6)渗漏和扩散作用:盖层封闭的相对性、低分子烃类的浓度扩散10、 有机质演化阶段及特点(1)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埋深:0-1500m,温度:1060, 演化阶段:Ro0.5%,沉积物的成岩作用阶段 ; 碳化作用中的泥炭-褐煤阶段; 作用因素:厌氧细菌 作用:生物降解 产物:气态烃,干酪根,少量的未熟油 有机质: 部分被氧化(2)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埋深:1500-4000m,地温:60-180, 演化阶段: Ro 0.5-1.0% 后生作用阶段前期(长焰煤-焦煤阶段) 有机质成熟、进入生油门限 作用因素:温度、催化剂 作用:热催化 产物:液态石油和湿气(3)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深度:40006000m,温度:180 250, 演化阶段:Ro 1.0-2.0% 后生作用后期 碳化作用瘦煤-贫煤阶段 有机质高成熟时期 作用因素:温度 作用:石油热裂解、热焦化 产物:凝析气,湿气(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深度6000-7000m,温度250 ;高温高压,变生作用阶段 Ro 2.0% 半无烟煤-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 作用因素:温度 作用:热变质 主要产物:甲烷 碳沥青或石墨 11、 油气初次运移动力(1) 压实作用形成的瞬时剩余压力 对于一套地层,当其中的流体压力为静水压力时,为压实平衡。新沉积层作用于压实平衡地层的瞬间,孔隙流体承受部分上覆负荷压力,产生剩余压力。在剩余压力作用下,孔隙流体排出,然后流体压力又恢复为静水压力。(2) 欠压实作用泥质沉积物压实过程中因流体排出受阻或来不及排出,孔隙体积不能随上覆负荷增加而有效减小的现象为欠压实。导致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沉积负荷,流体压力高于静水压力。(3) 蒙皂石脱水作用 蒙皂石含有大量的结构水,其向伊利石转化过程中释放的层间水进入泥岩孔隙空间使孔隙流体压力增大。(4) 有机质的生烃增压作用 干酪根生成的油气进入空隙空间,增加了孔隙流体体积,造成贾敏效应,岩石产生微裂缝,当流体不能及时排出时,导致孔隙流体压力增大,出现异常压力排烃作用。(5) 流体热增压作用 随埋深增加,地温增大,水的密度降低,比容增大,这种膨胀作用促使流体运移,有助于排烃。若处在封闭或半封闭系统,可形成异常高压。(6) 渗析作用 渗析作用是在渗透压差作用下流体会通过半透膜从盐度低向盐度高方向运移,直到浓度差消失为止。 (七)其他作用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还有构造应力、毛细管力、扩散作用、碳酸盐岩固结和重结晶作用等。(8) 烃源岩排烃动力演变(九)烃类的浓度梯度 12、 油气藏类型一、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1.挤压背斜油气藏 2.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4.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二)断层油气藏 1.断鼻油气藏 2.断块油气藏 (三)岩体刺穿油气藏 1.盐体刺穿油气藏 2.泥火山岩体刺穿油气藏 3.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四)裂缝性油气藏二、地层油气藏 (一)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二)地层超覆油气藏三、岩性油气藏 (一)储集层上倾尖灭油气藏 (二)储集岩透镜体油气藏 (三)生物礁油气藏四、水动力油气藏 (一)背斜型水动力油气藏 (二)鼻状构造型水动力油气藏 (三)单斜型水动力油气藏五、复合油气藏 (一)构造地层油气藏 (二)构造岩性油气藏 (三)地层岩性油气藏综合分析(not sure)(个人总结,建议找老师确认、修正)一、关于断裂走向与油气富集关系同向断裂与反向断裂,是指断裂倾向与所在地层(或地块)倾斜方向的相对关系而言,即断裂倾向与所在地层(或地块)倾向相同的或相近的称同向断裂,反之则称为反向断裂。同向与反向断裂是在伸展环境下的低序次张性断裂,一般规模较小。1) 反向断裂断层遮挡油柱高度大,利于油气聚集成藏,而顺向断裂断层遮挡油柱高度低,不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2) 反向断裂控制的油气藏位于断层下盘,而顺向断裂控制的油气藏位于断层上盘,下盘较上盘稳定性要好,由于上盘的长期重力压合作用,下盘的纵向封闭性比上盘好,因此油气主要富集在反向断裂控制的断层下盘中。3) 顺向断层断距较小,易形成砂岩对接,而反向断层断距较大,不易形成砂岩对接,因此反向断层的横向封闭性比顺向断层好。最佳断距应介于目的层厚度与区域该层厚度之间,可形成有效圈闭。4) 反向断裂断的存在为形成多种与断裂相关的圈闭提供了有利条件,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综上所述,反向断裂一般比顺向断裂更易成藏。2、 原生与次生油气藏形成条件定义:原生油气藏:油气从烃源岩运移到储集层中聚集成藏,并一直保存至今的油气藏;在生油层系中。 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破坏后油气发生再运移和再聚集新形成的油气藏;在非生油层系中。区分:原生油气藏构造完整,圈闭未被破坏。 次生油气藏构造不完整或原有圈闭内的平衡被破坏,纵向上含油气层组多,含油气井段长,油水层间互,稠油稀油层重叠。一般认为古近系中的油气藏均为原生油气藏,新近系中大多数油气藏为次生油气藏。 油气藏形成时间确定方法:根据圈闭发育史确定(晚于圈闭形成时间),根据烃源岩生排烃期(晚于排烃门限),根据流体包裹体形成期次和均一温度确定,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分析。成藏主控因素: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为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有效的圈闭,良好的保存条件。 次生油气藏形成要有构造运动使原生油气藏被破坏,有二次运移的动力,通道和疏导体系(断层、不整合面,输导层),在优势运移通道方向上有已先形成的有效圈闭。三、盖层封闭油气有效性问题 盖层:指位于储集层上方,在地质条件下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并聚集成藏的非渗透岩层。可做为盖层的岩性有:泥页岩,膏盐岩,碳酸盐岩,火山岩。 有效性:1.能力方面有效性 :盖层排替压力储层排替压力气藏剩余压力 盖层的封闭机理:1)物性封闭:高排替压力逸制游离烃通过盖层的散失。要求排替压力大于油气向上的浮力。 2)烃浓度封闭:高烃浓度盖层抑制油气的扩散逸失。要求盖层具有生烃能力。 3)超压封闭:较高的盖层孔隙流体超压,抑制水溶烃和游离烃逸失。 2.时间上的有效性:只有在源岩排烃以前,或早期阶段形成的盖层,才具较高的有效性。四、油源断裂疏导能力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油源断裂:指连通源岩和储层的断裂。 断层具有疏导(开启断层)和遮挡(封闭断层)双重作用。开启断层早期可以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封闭断层可以作为遮挡物形成有效圈闭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断层封闭性在地层空间中表现为垂向封闭性和侧向封闭性两个方面。 1)断层垂向封闭性:指断裂对沿着断裂运移的油气的封闭作用。 影响因素:埋藏深度(埋藏越深,封闭性越强) 产状(倾角越小封闭性越好) 断层性质(压性、压扭性断层封闭性好) 断层带内充填物(泥质封闭性好,砂质差) 后期的成岩改造(胶结) 对油藏控制作用:断层垂向封闭性不好则不能形成油气藏,油气会沿着断裂带逸散。断层垂向封闭性好时则取决于侧向封闭性,侧向封闭性好则有油气来源时可形成油气藏,侧向封闭性不好则地层有构造幅度时可形成断层构造油气藏,无构造幅度时会侧向穿过断裂带逸散。2)断层侧向封闭性:指断裂对穿过断裂运移的油气的封闭作用。 影响因素:断层带内充填物(泥质充填封闭性好,砂质充填封闭性差) 后期成岩改造(胶结) 泥岩涂抹:断裂形成过程中,在巨大构造应力作用下,在断层两盘削截砂岩层上形成一个薄薄的泥岩层叫泥岩涂抹。封闭性的好坏取决于涂抹层空间上的连续性。 对油藏控制作用:断层侧向封闭性好时则有油气来源时可形成油气藏,侧向封闭性不好则地层有构造幅度时可形成小型断层构造油气藏,无构造幅度时会侧向穿过断裂带逸散。 5、 不整合与油气之间的关系 不整合:地层序列中两套地层之间的一种不谐调的地层接触关系。不整合面下的地层形成之后发生褶皱、断裂、变质、上升、遭受剥蚀,后重新下沉或海侵接受沉积,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之间有沉积中断。不整合作为储集层物性特征:区域性稳定分布,高孔高渗,是优质的储集空间。不渗透的不整合面可以作为区域性盖层。不整合形成圈闭类型:1)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潜伏剥蚀突起圈闭,潜伏剥蚀构造圈闭) 不整合作为遮挡物,下面构造或凸起作为储集层。 2)地层超覆圈闭:砂岩地层超覆到不渗透的不整合面之上,又被不渗透地层超覆覆盖构成。 不整合作为遮挡物,被超覆的地层作为储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