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和神秘的透光铜镜.doc_第1页
铜镜和神秘的透光铜镜.doc_第2页
铜镜和神秘的透光铜镜.doc_第3页
铜镜和神秘的透光铜镜.doc_第4页
铜镜和神秘的透光铜镜.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铜镜和神秘的透光铜镜俗语说,人皆有爱美之心。但人是怎样发现自己美不美的?一个肯定的答案是通过水,而且这种机会有的是。当然人不可能总往河边跑或去池水旁,于是便以器物盛水照容。古代盛水的陶盆叫“监”,监字的古文写法为“ ”,正是一个人扒在水盆边上照容的象形文字。庄子德充符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说明战国时仍有人以水来照容。从以水照容到铜镜问世铜镜是古代人照面容的又一种器具。其形制繁多,有圆形、方形、亚字形、葵花形、菱花形、带柄形、鼎形等。铜镜都有两个面,正面光平,用以照容;背面多有花纹装饰,内容丰富,是铜镜文化内涵的主要体现部位。以圆形铜镜为例,镜背各部位名称如图56。人类是怎样从以水照容过渡到以铜镜照容的?郭沫若先生曾经有一个推测:“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器盛水。铜器如果打磨得很洁净,即无水也可以鉴容。故进一步,即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铜镜背面有花纹,背心有钮乳,即是盛水铜器扁平化的痕迹。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钮乳是器足的根蒂。”前半部分郭沫若先生的推测是合理的,后半部分的推测就有点臆测了。因为根据目前掌握的铜镜功能的进化来看,铜镜的装饰功能比照容用途开始得更早一些,显然镜钮是为了便于穿系而特意制造的。目前考古界发现的最早的铜镜距今已4000年,属齐家文化遗存。共出土两面,一面出土于青海省贵南县,另一面出土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文化处于铜石并用时代的末期,青铜铸造业尚在萌芽之中。这些镜子的铜锡比例为10096,这样低的含锡量决定了镜面无法磨出光亮照人的效果,这个时期的铜镜只能是挂在身上的装饰品。但镜的背面已有“镜钮”和简单的纹饰,由这种被学术界称为“圆板具钮佩饰”的器物进一步发展成为铜镜是顺理成章的。基于这种认识,目前学术界认为,铜镜的问世有两个源流:铜镜的功用绝不仅仅是照容在中国历史上,由铜镜照容还引出了许多政治讽谏故事,唐代魏征在劝谏唐太宗时使用了“以人为镜,以史为镜”的说法;庄子把圣人之心比作“万物之镜”。而战国策齐策中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更是长期使人津津乐道。故事说,齐国大臣邹忌不仅精明能干,而且相貌堂堂。有一天他对着铜镜整理衣冠,对自己的美貌英姿大为得意,突然想到与城北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较自己会怎样?他自己拿不准,就去问妻、妾,妻妾的回答是“您已经很美了,徐公哪能比得上呢!”邹忌又问刚进门来的一位客人,得到的回答也是他比徐公美。这样,邹忌就信以为真,趾高气扬地离家外出了。说也巧,路上邹忌遇到了徐公,经过仔细观察,回家后又对着镜子反复比较,他发现自己到底还是不如徐公美。这件事使邹忌悟出,妻子因为爱他,小妾因为怕他,客人则有事求助于他,出口自然都是违心奉承之辞。由此事邹忌又想到了其它事,并把其中的道理讲给齐威王听,劝齐王虚心纳谏,不可偏信谥美之词,更不能听了奉承话就忘乎所以。齐王听进了邹忌的话,使齐国称霸一时。可见,铜镜的功用绝不仅仅是照容,它还起过以下方面的作用:铜镜充当过装饰品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记载,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鉴予之。虢公请器,王予之爵,郑伯由是恶于王。这里的“鞶鉴”一词指的是什么?曾经率兵灭吴统一三国的西晋大将军杜预注释左传时记载,“鞶带而以镜为饰也,今西方羌故犹然,古之遗服也。”这说明古人有以镜子系在皮带上作装饰器的习俗,直到杜预那个时代,西部的羌胡人仍保留着佩镜的习俗。难怪当郑伯看到周王天子赠送给自己一面佩镜,而赠送给虢公的却是酒具中的爵时,会立即联想到周王重视虢公而藐视自己了,因为佩镜总不如酒具尊贵重。当然镜子作为一种装饰器,并不一定非得挂在身上,尤其当铜镜进化到正面可以照容之后更是如此。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中就有临镜化妆的场面,而那个梳妆用的镜子就是置于镜台上的。镜台底部有座,座上竖立竿柱,圆形铜镜系在杆头,柱子中部设一个方盒盛放梳篦。在沂南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也出现过这样的镜台。铜镜作镇邪之物以镜为饰的本意,并不是追求铜镜的漂亮,而是相信铜镜有驱邪镇鬼的魔力。考古中已发现许多铜镜随葬的案例,这一方面是想给死者提供在阴间使用的这种日用品,另一种考虑就是想用镜子为死者驱除黑暗、镇服妖孽。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世大敛后,用镜悬棺,盖以照尸取光明破暗之义。”陕西发掘的许多宋金墓葬中,铜镜正是悬在墓室顶部正中央;浙江省板桥县的一座五代时期墓中共置有两面铜镜,一面放在后室券顶的暗窗中,另一面放在前室穹窿顶的暗窗中,都印证了周密的“照尸取光明破暗”这种说法。再从镜背的花纹来看,常见的花纹早期多与鼎、簋等礼器花纹一致,而这些常用于祭祀的礼器就常与鬼、神不可分;后来镜背纹饰常改用天地、日月、星辰、龙凤、八卦纹、万字纹等,这也是人们心目中能够镇邪佑福的内容。此外,铜镜铭文中还存有大量的有关镇邪佑福的吉祥语,如“上有辟邪交(蛟龙)道里通,长宜子孙寿无穷”、“左龙右虎辟不羊(祥),朱鸟玄武顺阴阳”、“洞心照胆,屏除妖孽”、“山魅敢出、冰质挂工”等,也正好说明铜镜作过镇邪之物。铜镜充当过信物铜镜既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又是制作精良的工艺品,用它充当信物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汉镜中有这样一段铭文:“长相思,毋相忘”,“君有行,予志悲,秋风起,侍前稀”,表达的正是妻子对丈夫的殷殷盼情;唐镜铭文“既知愁里日,不宽别时要,惟有相思苦,不共体俱消”则把少妇独处深闺思念良人的幽怨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的另一个铜镜铭文“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则借秦王照心宝镜的传说,道出思恋之心。挚爱之情跃然于镜上,以这样的信物赠给心爱的人,对方收到后自然会珍惜百倍,对恋情更加坚贞。成语“破镜重圆”是以铜镜充当信物的又一个极好例证。相传南朝陈国灭亡时,驸马徐德言恐与妻子乐昌公主失散,就打破一面铜镜,每人各执一半,并且约好正月十五日在市场上叫卖,以互相探询消息。陈国灭亡后,乐昌公主被隋朝越王杨素收入府内,徐德言则流落到京城。是年正月十五日,徐德言在市场碰到了叫卖破镜的人,镜虽相合,人却不是乐昌公主本人,而是她派来的人。此人带回了破镜,乐昌公主见到驸马徐德言在镜上的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悲痛欲绝,一向穷奢极欲的杨素突发善心,让驸马与公主破镜重圆,相偕回南方欢度余年,“破镜重圆”的千古佳语也留传了下来。神秘的“透光”铜镜在中国古代铜镜中,有一种具有奇异的“透光”效果:把镜面放在阳光下,反射光照在墙上,会出现与镜背面花纹图案完全相同的明暗相间的图像,好像光线透过了镜子表面,再从镜子背面反射出来一样。为此,古人称它为“透光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种透光镜,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透光效果的古铜镜。日本在江户时代(相当于我国明代)以后也制造出了具有透光效果的铜镜。国外直到19世纪才知道透光镜,但由于对其中的“透光”奥秘不清楚,遂以“魔镜”称之。透光铜镜何以能够透光?从宋代起就开始有学者进行研究,至清代已经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以沈括为代表,他认为那是因为镜背有铭文、图案,故薄厚不同,“铸时薄处先冷”,厚处“后冷而铜缩多”,这样,“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但沈括又接着提出疑问,如果按这样解释,只要镜体有厚薄,镜子都应有“透光”现象。实际并不是如此,有好多镜子具备这个条件,但并不“透光”。最后他只好说,透光镜的制造“古人别自有术”,这个“术”是什么,沈括没有继续研究下去。到了清代,郑复光发展了沈括的凸凹说。他从水静时“平如砥”,人眼看不到其表面有微波纹,但太阳光从水面反射到墙壁上时就会将这种微波纹显现出来。再联系到铜镜,其表面上的凸凹不平“照人不觉”,但“发光必见”。镜面何以能形成凸凹不平,他也认为是由于“镜有花纹则有厚薄,薄处先冷,其质既定,背文差厚,犹热而伸,故镜面隐隐隆起。”由厚薄不同形成的这种“隐隐隆起”在刮磨阶段也无法消除,因刮刀在手,“随凸凹而生轻重,故终有凸凹之迹”,至于“磨”这一工艺,由于磨去量不多,镜面仍无法作到“极平”。第二种观点以元代的吾邱衍为代表。在闲居集里他指出,先用清铜铸镜,再于镜面“竅刻”背面上的花纹,用“稍浊之铜”在铜面按图案“填补铸入”,再“削平镜面,加铅其上”,举以向日时,光就随“其铜之清浊分明暗”。明代的何孟春,明清之际的方以智,清代的徐康、徐元润也都赞同吾邱衍的看法,何孟春还说,“有人碎镜观之,信然”。西方自普利塞竅(JPrinsep)于公元1832年在加尔各答看见透光镜并在亚洲学会杂志作了介绍后,引起西方人的极大兴趣,对铜镜透光的原因也足足争论了100年,其中有英国布鲁斯特的“金属密度不同说”,有艾尔顿和佩里的“曲率说”。到公元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的“微凸说”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并认为这是铜镜透光的惟一正确解释。布拉格研究的透光镜是日本匠人采用磨刮器工艺制造的,制作过程是将镜面朝上把镜子放在一块板上,用圆头铁棒(磨刮器)在一个方向用力压磨,那受压的地方就微向下凹。厚处由于向下凹得少,受刮磨量就多,薄处向下凹得多,受刮磨量少,当压力除去时整个镜面就微向外凸,凸出的量随厚薄而异,形成与镜背花纹一模一样的微凸花纹。中国制造的透光镜与日本透光镜存在有较大差异,首先它们的外形结构不同。中国透光镜为凸面镜,镜体很薄,镜周有又宽又厚的边。日本的透光镜个体较大,镜面基本是平的,镜体较厚,镜周的边很窄;其次,两者的反射图案不同,中国透光镜的反射图案是明亮的实心,日本透光镜的反射图案是边缘亮中心暗;第三,透光效应不同。中国透光镜形成的图像在距离不同的屏幕上都很清晰,日本透光镜形成的图像只在2米以内的屏幕上才比较清晰;第四,含锡量不同。中国透光镜含锡量高,较脆,磨刮时易破碎,日本透光镜含锡量较低,刮磨时不易破碎。这些特征归结为一点,两种透光镜的制作工艺不同。中国透光镜采用泥型铸造法,在泥型上直接雕出纹饰,将青铜溶液灌入,制成镜坯,然后经研磨和抛光。这和日本的磨刮法是完全不同的。中国透光镜的透光原理是铸造残余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