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docx_第1页
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docx_第2页
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docx_第3页
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docx_第4页
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金针虫是叩头虫科幼虫的统称,主要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三种,为多食性地下害虫,常为害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的幼芽和幼苗,能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钻入较大的玉米苗根茎部取食为害,造成缺苗断垄。1.1 为害特点。金针虫每 3 年完成 1 代,以成虫及不同龄期幼虫越冬。幼虫可咬断刚出土的小麦幼苗,也可进入已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为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小麦抽穗以后金针虫幼虫还能钻蛀到小麦根部节间内,蛀食根节维管组织,导致被害株干枯死亡。成虫喜啃食小麦苗的叶片边缘或叶片中部叶肉,残留相对一面的叶表皮和纤维状叶脉,呈不规则残缺破损。成虫喜吮吸折断小麦茎秆中流出的汁液。1.2 发生规律。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平均在 10 15时活动为害最盛,此时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机,土壤温度上升到 20 时,则向下移动,不再为害,冬季潜伏于深层土壤之中越冬。越冬幼虫早春即上升活动为害,10 cm 土温在7 12 时是金针虫幼虫为害盛期,超过 17停止为害。细胸锥尾金针虫适宜在较低温度下生活,越冬潜伏土层浅,早春回升为害早,秋后也较耐低温,入蛰期迟。因此,一年内为害期长。对小麦一年两度为害(秋后苗期及早春返青期),而以早春为害严重。土壤湿度:金针虫喜湿润环境,在干旱土壤里为害很轻。细胸锥尾金针虫不耐土壤干燥环境,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 20% 25%。耕作栽培制度:精耕细作地区一般发生较轻。麦收后及时伏耕,可加重机械损伤,破坏蛹室及蛰后成虫的土室,并可将部分成虫、幼虫、蛹翻至地表,使其遭受不良气候影响和天敌的杀害,增加死亡率。而耕作粗放地区或者是间作套种面积较大地区及荒地、杂草丛生的地段金针虫为害较重。耕翻机会少,滋生的金针虫各虫态能比较安全地完成生活史,这些地方金针虫普遍发生较重。2 生活史及习性沟金针虫长期生活在土中,生活史极长,3 年多才能完成 1 个世代。由于每年成虫羽化率不同,形成世代叠置4。幼虫期可达 3 年以上。金针虫以成虫及幼虫越冬,越冬成虫于次年春暖后开始活动,取食交尾。金针虫除越冬外,尚有夏眠习性,越夏也在深土层中。越冬成虫,春季天气转暖后开始活动,成虫在夜晚爬出土面活动并交配,白天躲藏在表土中或田边石块、杂草等阴暗而较湿润的地方。雌成虫行动迟缓,不能飞翔,无趋光性;雄成虫飞翔力较强。雌雄成虫稍有假死性,但未见成虫为害作物。成虫寿命约 220 d 左右。雄虫交配后 35 d 即死亡,雌虫产卵后不久也死亡。成虫产卵于土中,以 37 cm 深处较多。卵散产,每头雌虫平均产卵近百粒。卵期约 35 d。6 月后全部孵化,幼虫初孵化即可取食危害。沟金针虫幼虫期约 1 150 d 左右,老熟幼虫一般体长 30cm 以上,在土下 1320 cm 处作土室化蛹,蛹期约 20 d 左右。沟金针虫喜食禾本科的小麦、玉米。因此,这 2 种作物受害最为严重。3 参考文献1 尚素贞.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预防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下半月刊),2009,(20):88,130.2 华文爱 ,邢广余.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因素与防治技术 J.农技服务 ,2009,(08):70-79.3 胡梅.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15.4 俞宏彪 ,赵梅娟,陈娟,等.小麦白粉病药剂防治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2010(4):33,50.5 苏翠玲,周建业,李志红.小麦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9(7):154-155.6 刘新德.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08(7):19一、发生规律沟金针虫完成1个世代,需要23年。老熟幼虫在8月下旬开始化蛹,8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当年在20厘米左右深处土中越冬。次年36月活动、产卵。1头雌虫产卵100粒左右。卵历期35天,幼虫期1 000多天,幼虫在土中咬食刚发芽的种子,咬断出土或新移栽的幼苗。被害部位不整齐,乱麻状,并能钻到大粒种子、薯块中为害。金针虫常年在土中活动,受土壤温、湿度影响很大。冬季气温低,它就钻到土层深处越冬。春天一般10厘米土温上升到4e以上,金针虫开始上升为害,比其他地下害虫早。6月份以后气温高,金针虫又钻回深土中越夏。9月份以后气温适宜,幼虫又回升到10厘米以上土层活动为害。土壤湿度能制约金针虫的发生为害程度。春天雨水适宜,土壤墒情好,危害加重,反之则危害减轻。但春雨过多时,对成虫交配产卵和初孵幼虫不利。春季连续降雨160毫米以上,土壤湿度长期饱和,成虫和初孵幼虫会被淹死,田间发生就轻。2 发生规律2.1 沟金针虫3 年 1 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壤深 2080 cm 处越冬。次年3 月开始活动 ,4 月为活动盛期 。4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为产卵期,幼虫期很长,直到第 3 年。2.2 细胸金针虫需23 年 1 个世代,成虫活动能力强,对刚腐烂的禾本科草类有趋性。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产于表土内,经过 821 d 发育成幼虫。5 月下旬 10 cm 土温达 7.812.9时危害最盛,7 月上中旬土温达 17 时逐渐停止危害。6 参考文献1 北京林学院.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79.2 中国林学会.苗木病虫害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79.3 王建超,王功庆.麦田金针虫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J.河北农业科技,2008(24):17.4 崔国善.旱田作物地下害虫与突发性害虫的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1):35.5 张艳玲,迟军 ,苑克凡,等.沟金针虫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65-168.6 杨广东,熊桂莲,张文辉.三种常见地下害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J.现代园艺,2010(4):32-33.7 尤广明.小麦播种期地下害虫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 ,2010(4):37.3 沟金针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1 土壤温、湿度冬季低温来临,沟金针虫幼虫下降至土层深处越冬,春季回暖上升土表活动危害3。上升活动比其他地下害虫早 ,一般春天 10 cm 土温升至 6 左右时,即开始活动。在梅河口区域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适值春播种子刚发芽和幼苗期,5 月中、下旬遭受危害严重,是全年的危害盛期。当夏季10 cm 土温平均在 2126 时,多迁至较深土层栖息 ,减轻或停止对作物危害。秋后土温逐渐下降,又上升土表危害。10 月中 、下旬后 ,土温迅速下降 ,陆续移至土层深处准备越冬。越冬金针虫体内养分消耗甚大,需要补充营养,故春季危害更加严重。沟金针虫在土中的活动,与土壤温度、土湿度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土壤湿度是决定金针虫危害程度及消长的主要因素。若春季雨水多,表土湿润,则有利于其发生,如 2010年北方春耕播种期间雨水超过历年,雨水多,土壤湿度大,因此危害特别严重。反之,若遇春旱、表土缺水,则不利于其活动,危害轻。发生规律 以沟金针虫分布最广,北至辽宁、内蒙古,南到长江流域麦区均有分布和危害。主要危害小麦、花生、蔬菜、杂粮等。初孵幼虫为白色,随着生长的变化变色,有光泽,体硬,长23 厘米,细长。沟金针虫需 23 年完成一代。越冬成虫于 23 月份当土壤 10 厘米深处地温达 5.96.7时开始上升活动,3 月中下旬土温达到 6.812时,正是小麦返青、分蘖的生长期,金针虫则栖于麦根下危害;4 月份当土温达到10.816.6时,出现危害高峰,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无趋光性;5 月以后由于温度增高,不适宜危害,又向土壤深处迁移;10 月上旬前后,当气温下降到 17左右时,又回到 10厘米左右的土壤深处栖息取食,并开始危害秋播麦田;10 月下旬以后,由于气温的逐渐降低,金针虫又钻进土壤深层中准备越冬。干旱或多雨时幼虫躲在深层,危害较轻2 发生规律沟金针虫主要分布于我县广大山区各乡镇农业区域,在有机质缺乏而疏松的土壤中一般三年左右完成一个世代,成虫、幼虫均可越冬。 越冬成虫和幼虫来年春天转暖后开始上升为害。据观察,当10 cm深土温在4 8 时幼虫开始活动。 4月中旬左右当10 cm土温平均为15.10 16.60进入为害盛期。 夏季 7 月当 10 cm土温平均为 19 23 以上时,向下迁移,进行越夏。、生活习性沟金针虫南方23 年 1 代。以各龄幼虫或成虫在土下越冬,其幼虫期长可达1000 天。 幼虫越冬后,3月上旬上升到表土层开始取食,4月份是第1 个活动为害盛期。 越冬成虫2 月下旬出蛰 ,34 月份是第1 个活动盛期 ,4 月份产卵 ,6 月上旬初孵幼虫取食为害,79月份土温高时沟金针虫下潜到深土层越夏。9 月下旬11 月上旬土温下降,当年低龄幼虫和上代高龄幼虫又上升到表土层活动共同取食, 形成一年内第2 个为害盛期。 沟金针虫雌成虫无飞翔能力, 雄成虫只能短距离飞翔。 成虫白天潜伏于寄主作物地表土层下或地边杂草土块下,夜间交配产卵于表土中,卵散生。沟金针虫在土中垂直移动,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土壤湿润有利沟金针虫活动,干旱,少雨,土壤干燥对发生有抑制作用。人参田宽背金针虫发生及其生活习性研究*赵成德 李 钧 孙富余 宋德平 佟淑杰 董秀志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沈阳市蔬菜种子公司) 人参是最珍贵的药材之一,其肉质根有滋补强身的功效,可治疗多种疾病。近年来,被广泛用作酒、糖、茶和化妆品的添加剂。充分开发、有效利用人参资源对振兴我省东部山区经济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参生产的发展,地下害虫为害有日趋加重之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逐年增加,有效地防治人参地下害虫,已成为进一步提高人参生产效益的当务之急。19881992年,我们在辽宁省东部山区通过大量的系统调查,发现危害人参的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蛴螬、地老虎及蝼蛄等。其中以金针虫数量最多,危害最重,而宽背金针虫是辽宁东部人参产区的优势种。为此,我们在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红升乡对宽背金针虫的发生与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宽背金针虫为害人参症状在不同时期、不同参龄,观察宽背金针虫为害人参的症状。1.2 宽背金针虫越冬及活动情况在辽宁省东部山区人参产区,通过多地、多点调查宽背金针虫土壤越冬深度,每点1平方米。另在金针虫越冬前,用细布袋盛土接虫,每个细布袋接虫200头,埋于山间,深度从5厘米到125厘米,每隔10厘米埋一布袋,共13个处理,于第二年4月初,检查宽背金针虫的越冬情况。此外将上端开口的细布袋(111立方米)埋入土中,于金针虫越冬前接入其中,每个处理接虫200头,使其自然入土越冬。设3次重复,第二年三月末开始,每隔5天调查一次,记载20厘米以上土层金针虫数量,并取出,调查该虫的越冬情况及其活动与10cm地温的关系。1.3 宽背金针虫发生与植被的关系在辽宁东部山区新宾、清源、桓仁、宽甸、本溪五县14个乡镇各调查76点,每点调查面积为1平方米。在不同植被条件下,分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调查宽背金针虫的发生情况。1.4 宽背金针虫为害规律选当年生苗地,从5月中旬开始,每隔5天调查一次,试验小区面积5.7平方米,设3次重复,记录各区人参受害株数,并将其拔出。统计参苗被害情况。记录不同时期10厘米地温,调查金针虫活动情况及为害程度,研究其为害规律。2 结果与分析2.1 宽背金针虫为害人参症状宽背金针虫为害人参的症状表现,因时间、参龄而有所不同。人参地下部分的根状茎为其主要为害部位,在参根到地表的10厘米部位中,多在58厘米处遭受为害。一、二年生参苗,被害后幼茎仅剩纤维和表皮部分,严重者被食成丝状,被害幼苗倒伏干枯,害虫有时将地上部茎叶拉入表土,使茎叶逐渐萎蔫,植株死亡。三年生以上人参由于植株高大,根状茎比较粗壮,对金针虫的耐害性较强。为害时,金针虫在根状茎上取食,造成缺刻,严重时咬出空洞,植株茎叶逐渐失绿变黄,早期落叶;有时在根状茎上蛀孔或将其食成丝状,引起倒折,茎叶萎蔫,以至死亡。金针虫还蛀食人参的主根,二年生以下人参主根被咬食成缺刻,重者被蛀食一空。三年生以上人参主根常被食成缺刻,留下疤痕。人参被害后,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品质变劣,产量下降,虫害伤口常受细菌侵染,致使参根全部腐烂,其损失更为严重。2.2 宽背金针虫越冬及活动情况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植被条件、不同土层的系统调查,宽背金针虫的越冬情况如表1。表1结果表明,宽背金针虫在30cm以内不同深度的土层中均可越冬,在10cm以内土层中越冬虫量最多,占越冬虫量的72.2%,1120cm土层中越冬虫量占23.4%,2130cm土层中越冬虫量仅占4.4%,在自然条件下,30cm以下土层未发现越冬虫。埋虫越冬调查结果表明,宽背金针虫在125cm以上的任何一个土层,均可越冬,总的越冬存活率为92.8%。宽背金针虫越冬后开始活动的时间与10cm地温关系见图1、2。2.4 宽背金针虫对人参为害的规律宽背金针虫的为害时间,为害规律及与10厘米地温关系见表3、4及图1、2。从图1、2可以看出,宽背金针虫从5月中旬即开始为害,6月上旬至7月中旬出现2个为害高峰期,以前一个高峰期为害较重,此后,直到8月末仍能见其为害,两年的结果基本一致。通过不同时期大量的调查发现,多年生参9月末还能见到零星被害株,而且宽背金针虫有转株为害的习性。无论是在春秋时期,还是在盛夏季节,其经年活动在010cm的土层中,尽管该虫在3月末4月初即开始活动,但直至5月中旬始见为害,为害时间可持续到8月末。1.发生规律麦田金针虫危害多发生于春季,在2月下旬开始出土活动,咬食部分麦苗,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危害盛期,一般田块都能发现枯死苗。土壤湿度是影响金针虫活动及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稻茬麦几乎不受危害,对于干旱平原地块,若秋雨充足,土湿提高,有利于金针虫的化蛹羽化,秋季羽化率高,则越冬老熟幼虫减少,来年春季的危害减轻;反之,则危害加重。如果春季雨水多,墒情好,对金针虫活动有利,则危害加重。但雨水过多,能使金什虫向深处活动,使小麦的受害减轻。1.发生规律沟金针虫在天水市3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由于生活历期长,为叠舒羹螃发生寿防活天长市植保站徐张芹土攘环晚复杂多变,田间幼虫发育不齐,因而引起世代重整。在土中的活动随土温李节性变化而上、下移动,客、秋2次上移形成全年的危害盛期,夏季高温及秋末和冬季来临后,Mll下移进行越夏越冬,如果夏季不热,冬车不冷则危害时间拉长,危害加重。土湿是影响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若秋天雨水充足土湿(15%一18%)提高,有利于沟金针虫的化蛹和羽化,秋季羽化率增加,意味着越冬老熟幼虫减少,则来年春季危害程度减轻,春季雨水多,墒情好,对沟金针虫活动有利,则危害加重。如果土攘水分呈饱和状态,则能迫使幼虫下移,停止取食,使受害减轻。另外,栽培制度对其发生消长有很大的影响。精耕细作便于机械捐伤,倪受害减枉。近几年来,由于实行了免耕作业、化学除草,减轻了沟全针虫损伤,是沟金针虫发生加重的重要原因。3发生规律3.1年生活史据在临洮县海拔1 886.6 m地带观察,细胸金针虫大多数为2 a多完成1代,少数3 a 1代。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2050cm土层越冬,卵期2835 d,平均幼虫期为556 d,蛹期为20 d,成虫期285d,全生育期为889896 d,整个生育期经历3个年份,幼虫经历2个年份。幼虫在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以5月下旬至6月中旬最为明显。3.2发生与为害习性越冬幼虫每年从3月份平均气温在0左右时开始活动,5月份10 cm土温达713时为害猖獗,此后在1015 cm土壤中活动,取食小麦、玉米地下部分。据观察每年3月当010 cm地温达到03时有少数幼虫上升到地表515 cm开始为害,大多数幼虫上升至30 cm土层,极少数仍在4050 cm土层。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地温达到17以上时,由于地表干燥,各龄幼虫即下潜到2025 cm土层内活动,地温越高,下潜的土层越深,从而停止为害。9月上旬010 cm土温降到14左右时,大部分幼虫又上到地表为害。11月上旬地表封冻后,80%左右的幼虫在3040 cm的土层中,少量的在50 cm土层以下。幼虫为害盛期为3-5月份和9-10月份。6月下旬老熟幼虫在2040 cm湿润土层中化蛹,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但仍然蛰伏在土室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春小麦3叶期成虫陆续出土取食和交配、产卵。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活动盛期,7月上旬绝迹。成虫取食小麦、玉米苗的叶片边缘或叶片中部叶肉,残留叶表皮和纤维状叶脉,被害叶片干枯后呈不规则残缺。成虫嗜食麦叶和刚腐烂的禾本科杂草,而且对稍萎蔫的杂草有极强的趋性,喜欢在草堆下栖息、活动和产卵,白天多潜伏在地表土缝中、土块下或作物根丛中,黄昏后出土在地面上活动,具有负趋光性和假死性。3.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3.1土壤温度影响细胸金针虫在土层中的垂直移动和为害时期的关键因素是土壤温度。该虫能在较低温度下生活,越冬土层浅,早春为害早,秋后也较耐低温,入蛰期迟,冬麦和春麦均可受害。3.3.2土壤湿度和酸碱度幼虫喜欢潮湿及微偏酸性的土壤,适宜生活的土壤含水量为20%25%,由于临洮县冬、春麦水浇地高产区恰好具备这个条件,因此为害重。而地面短期积水对该虫的影响不大。3.3.3耕作条件在深翻土壤、精耕细作的地块,一般发生为害较轻;初开垦的农田以及荒地、苜蓿地,由于耕翻机会少,为害重。耕作对细胸金针虫不仅有直接的机械杀伤作用,而且在夏翻或冬翻还可将休眠的虫态翻到土表,提供鸟禽啄食和暴晒死或冻死。参考文献:1钟士传,杜启兰.钙果的组织培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4,(8):18.据1981一1986年室内单体及群体系统饲养和田间系统调查,细胸金针虫在武威、民勤一带3年完成1代,跨4个年份(图.通)。主要以幼虫在土壤深层越冬,极少数成虫在隐蔽处所越冬.世代重叠,田间终年可挖到大中小3种类型的幼虫。室内饲养得知:该虫有遗传上的世代多态现象(Pofymorphism)(郭士英等,1985),即同一种群或母体的后裔,在相同条件卞饲养,虽多数是3年完成l代,但也有2年或4年1代者。极少数5年完成l代。越冬幼虫于2月下旬开始从土壤深处向上移动,3月下旬至4月卜旬移至表土层活动,经l个月左右的取食为害,已达老熟的幼虫于5月上旬陆续进人预蛹期,中、下旬为预蛹盛期,预蛹期11一14一19天。室内5月13日始蛹,田间为5月20日,6月卜、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1一15一22天。田间8月中旬终蛹。、当年羽化的成虫始见于5月下旬,6月下旬达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经补充营养,开始觅偶、交配和产卵。成虫寿命最短30天,最长68天,以卜-50天者为多数。但8月下旬以后羽化的少数成虫,未经交配和产卵,可在避风向阳的隐蔽处所越冬,翌年今一5月间中午出t几活动,交配、产卵后死亡。越冬成虫寿命270天左右,5月L旬开始产卵,6月_L、中旬孵化为幼虫。当年羽化的成虫,室内饲养者7月5日始见产卵,田间始见于7月中旬,卜旬为产卵盛期,8月下旬终l七。卵期8一14一30天。室内饲养的卵于7月19日开始孵化,幼虫孵化后即。叮取食为害,幼虫期491we一958.乡一14叩天,多数需经3年左右才老熟化蛹2.发生规律 沟金针虫一般3年完成1代,老熟幼虫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在1320cln土中化蛹,蛹期1620天,9月初羽化为成虫,成虫一般当年不出土,在土室中越冬,第二年3、4月份交配产卵,卵5月初左右开始孵化。由于生活历期长,环境多变,金针虫发育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细胸金针虫一般6月下旬开始化蛹,直至9月下旬。金针虫随着土壤温度季节性变化而上下移动,在春、秋两季表土温度适合金针虫活动,上升到表土层危害,形成两个危害高峰。夏季、冬季则向下移动越夏越冬。如果土温合适,危害时间延长。当表土层温度达到6左右时,金针虫开始向表土层移动,土温7一20是金针虫适合的温度范围,此时金针虫最为活跃,土温是影响金针虫危害的重要因素.春季雨水适宜,土壤墒情好,危害加重,春季少雨干早危害轻,同时对成虫出土和交配产卵不利:秋季雨水多,土壤墒情好,有利于老熟幼虫化蛹和羽化。2.2 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 细胸金针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各省潮湿土壤地带,土质黏重、水分充足最适宜该虫生存.黄淮海流域、渭河流域、冀中低平原区是其常发生区5.该虫寄主植物广泛,可为害麦类、玉米、马铃薯、萝卜、白菜、瓜类等多种作物及林木幼苗,是我国农林产业的重要害虫8.成虫体长89 mm,宽约2.5 mm,暗褐色,密被灰色短毛,并有光泽.末齿幼虫体长23mm,体较细长,圆筒形,色淡黄,有光泽,末节的末端不分叉呈圆锥形,近基部的背面两侧各有1个褐色圆斑,背面有4条褐色纵纹15.潘涛等对细胸金针虫进行了人工饲养试验,在饲养时还对其成虫、卵、蛹进行了形态描述12,而且对其生活史有详细研究10-11,16.刘长富等分析了细胸金针虫的生长发育与土壤温度、湿度、理化性质以及土壤施肥和耕作方式的关系10,12.细胸金针虫的人工饲养技术30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细胸金针虫越冬幼虫每年从3月份平均气温在0e左右时开始活动,5月份10 cm土温达713e时为害猖獗,此后在1015 cm土壤中活动,取食小麦、玉米等地下部分9,12.2.3 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 latus) 幼虫体扁宽,末龄幼虫体长2022 mm.腹部背片不显著凸出,有光泽,具隐约可见的背光线15.腹部第9腹节末端叉突封闭缺口约为凹缺最宽处的一半或几乎全宽开放,但很少全部封闭,在开放情况下叉突外枝较短,不向后伸只向上弯,额片后缘通常截断,很少呈圆形6.越冬幼虫于4月末到5月初开始上升活动,5月下旬到6月初田间常见幼虫为害15.在我国东北地区,宽背金针虫对人参的为害较为严重,是优势种,在3月末、4月初时即开始活动,5月中旬活动增强,10 cm地温渐增至19e左右时,出现活动高峰期,5月中旬始见为害,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害严重,存在前重后轻2个为害高峰期,9月末是其为害末期18.李晓宏等对宽背金针虫和沟金针虫建立了分布的数学模型26,给农业生态区划研究和生产带来了方便.宽背金针虫的生存能力较强,在食物不足、无活体植物可食的情况下,越冬后的大龄幼虫可存活7个月以上,多在腐殖质较多的林区土壤环境中发生,其中针叶林中央最多,其次是混交林,阔叶林虫量最少18.2.4 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 据报道,褐纹金针虫完成1代需时3年,王广恩等对其生活习性、季节活动等进行了详细观察.幼虫体细长,被灰色短毛,黑褐色,头部黑色向前凸,密生刻点,触角暗褐色,2/3节近球形,4节较2和3节长,前胸背板黑色,刻点较头上的小后缘角后突.末齿幼虫体圆筒形,棕褐色具光泽.幼虫共7龄.成年幼虫在2040 cm土层越冬,翌年5月上旬土温17e,气温716e时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成虫活动适温2027e,下午活动最盛15.2.5 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 筛胸梳爪叩甲是目前竹用林主要的地下害虫8,31.老熟幼虫体细长,扁圆筒形,暗红色或红褐色.头扁平梯形,上有纵沟4条,大颚漆黑色.体背线位置有较浅的凹陷沟,气门在各节前缘,黑色,扁椭圆形.周云娥等对其成虫、蛹、土茧作了形态学描述32.1 张祺,王浩杰.中国叩甲科昆虫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河北林果研究,2005, 20(2):151-154.2 江世宏,王书永.中国经济叩甲图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3 CHALFANT R B,JANSSON R K,SEAL D R,et al.Ecology and ment of sweet potato insets J.Ann RevEntomol,1990(13):157-180.4 魏鸿钧,黄文琴.中国地下害虫研究概述J.昆虫知识,1992(3):168-170.5 罗益镇,崔景岳.土壤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6 张履鸿,张丽坤.金针虫常见属的鉴别及有关问题J.昆虫知识,1990,25(4):233-235.7 张丽坤,张履鸿.中国东北地区危害人参的金针虫种类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5(4):332-336.8 周云娥,白洪青,舒金平.筛胸叩甲生物学特征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8,28(4):28-32.9 关晓庆,刘惠萍,胡志魁.西吉县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3,14(2):19-21.10 刘长富,张新虎,冯玉波,等.甘肃河西地区细胸金针虫危害及发生规律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89,16(1):13-18.11 刘长富,燕静,张新虎.细胸金针虫的饲养方法及生活史观察J.甘肃农大学报,1988(2):51-55.12 潘涛,马慧萍.细胸金针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06(8):29-30.13 郑方强.山东省地下害虫发生与防治概况J.农药,1997,36(1):10-13.14 郭亚平,李月梅,马恩波,等.山西省金针虫种类、分布及生物学特征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0,15(1):47-56.15 王广恩,金卫平,李俊兰,等.金针虫在河北抗虫棉田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棉花,2006(5):.16 郭士英,陈光华,侯建雄,等.武功地区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icollisMiwa)生活规律与防治研究J.西北农学院学报,1985(4):1-14.17 张丽坤,张履鸿.中国东北地区亮叩甲属6个常见种的鉴别J.昆虫知识,1996,33(4):235-236.18 赵成德,李均,孙福余,等.人参宽背金针虫发生及其生活习性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7(3):39-41.19 何振贤,郭更博,刘子卓.沟金针虫成灾因素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11):63-64.20 吴立民.麦田沟金针虫的发生危害特点及无公害防治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04,11(4):4-16.21 武三安,杨俊云.限制沟金针虫向北分布的因子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5,15(1):47-56.22 刘顺通,段爱菊,刘长营,等.马铃薯田地下害虫危害及药剂防治实验J.安徽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