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碳排放绩效论文碳生产率论文:碳排放的人文发展绩效指标与实证分析摘要 随着气候问题的日益凸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因此,提高碳排放绩效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既有的关于碳排放绩效的研究主要围绕碳生产率指标展开,问题在于碳生产率测度的是碳排放的经济绩效,而非经济社会福利绩效。本文综合排放总量、人均排放以及发展阶段三个因素,构建碳排放的人文发展绩效指标,在此基础上对二十国集团1990-2006年的碳排放绩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历年绩效平均值排前五名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巴西、阿根廷、土耳其和墨西哥。七个国家的碳排放绩效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德国和英国碳排放绩效增速较快,且在控制碳排放的同时保持了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值得其他国家效仿。人类发展指数和碳排放绩效二维组合的国家分类表明,碳排放绩效不高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从动态还是静态角度来看,中国目前都不具备低碳竞争优势。最后对中国如何提高碳排放绩效提出了从技术、制度与理念三方面进行创新的政策建议。关键词 碳排放绩效;碳生产率;人文发展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5-0073-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5013以化石能源为主要燃料和动力的工业革命将全球经济带入增长的快车道,二百多年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越了此前所有时期的总和,也就是在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经济系统给作为其母系统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将这种现象称为“阳光下的新事物”1。1970年以来,地球表面气温已经上升了0.6。历史上最热的25个年份都出现在1980年以后,而其中又有10年出现在1996年以后 2。人类已面临严峻的气候危机,减少碳排放的行动刻不容缓,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甚至呼吁人类以备战状态来稳定气候,拯救文明。气候危机表观上是环境问题,实质上则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化解问题的出路在于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高的经济社会福利回报,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契合了这样的要求,因而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但是当前国内外对于如何测度碳排放绩效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些探索。需要说明的是,温室气体中对气温升高贡献最大的气体是co2,在各大国际机构数据库中,有关co2排放的资料较为翔实,便于做全面深入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本文主要从co2排放的角度来考察碳排放绩效。1 文献综述既有的研究碳排放绩效的文献主要围绕碳生产率展开。“碳生产率”一词,理论基础在于1990年代以来生态经济学有关资源生产率的研究,直接来源则是麦肯锡咨询公司2008年10月发布的一份题为碳生产率挑战:遏制全球变化 保持经济增长的报告。报告将碳生产率定义为单位co2排放的gdp产出水平(也就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倒数),并进一步指出,任何成功的气候变化减缓技术必须支持两个目标既能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又能同时保持经济的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对于二氧化碳的脱钩发展3。何建坤、苏明山从碳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碳生产率的发展趋势、提高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等方面,对中国碳生产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指出提高碳生产率的根本措施在于以下三方面:一是转变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降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服务的需求;二是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三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无碳或低碳能源4。朱守先认为衡量低碳发展水平的核心在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及消费方式,并选取了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碳能源排放系数作为判断城市低碳发展的三个指标,对中国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五个大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5。英国第三代环境主义组织和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机构于2009年联手完成了一项基于碳生产率的国家低碳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他们把国家的低碳竞争力定义为“未来低碳发展方式下,各国为其人民创造繁荣的能力”。他们建立了基于现状指标(静态分析)、改进指标(动态分析)和缺口指标(目标情景分析)等三类指标的低碳竞争力指数,运用这些指标对二十国集团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了初步的评价。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发展低碳行业,通过“绿色新政”刺激经济计划和气候改变策略,这些措施必须纳入更为广泛的、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建立健全低碳发展机制。限制高碳行业,将众多的高污染行业锁定在低风险的屏蔽范围内6。毋庸置疑,碳生产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其原因就在于它可以清晰地告诉我们,当下的经济第一位稀缺的是自然资本,而不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如此,有利于传递真实的市场信息,制定正确的市场价格,对传统化石能源实施高价,而对可持续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补贴,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碳生产率指标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分子gdp表征的是市场性福利,而无法表征非市场性福利,如社会就业、身体状况、教育水平以及社会公平等等。碳生产率指标的一个潜在假设就是,在控制自然资本的情况下,gdp越大社会福利越多,从而人们生活质量越高。但诸多的理论和事实已经证明,经济增长一开始对福利的提高是有很大贡献的,但是逐渐地其贡献会越来越小,当超越某一点时,经济增长非但不能促进福利的提高,反而会使福利遭遇减损,这一转折点也就是生态经济学家所说的“福利门槛”。因此碳生产率指标虽然考虑了自然资本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限,但最终的导向仍然是非可持续性。mickcommon7在改进国家经济绩效指标上做了富有启迪的研究,他将经济绩效定义为人类满足与环境输入之比。满足程度用人均预期寿命乘以来源于世界幸福数据基础的平均主观满意分数来表示。对于环境输入,则分别考察了人均能源消耗、人均生态足迹、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三个变量。并将三种绩效与人均gdp做了相关分析,通过对所有国家以及高收入国家(oecd)的分别比较,发现所有三种环境输入下的经济绩效不但不与人均收入正相关,而且基本上呈负相关关系,从而引出通过减少环境输入可以提高满意程度的政策建议7。common所做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世界幸福数据基础的调查是基于主观的感受,而主观的感受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于同样境况的满意度估值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种境况的满意度估值也会出现偏异。由此统计出来的平均满意分数实际上是不准确的。此外,当前该数据库的数据并不完整,有许多国家不在统计范围之内,且统计调查间隔时间未形成定制。潘家华8、胡鞍钢9提出了需要将co2排放与人文发展指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深刻洞见,对中国的低碳发展提出了有新意的讨论。潘家华认为,人文发展并非是无限的,同样,碳排放需求也有一个量的约束。这个量的约束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均碳排放需求随着人文发展潜力的实现而趋向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而在排放总量上的约束。就人文发展潜力的需求来看,人均排放量经过了一个低收入、低碳排放,继而随着收入提高而碳排放需求增加,到高收入低碳排放的过程。胡鞍钢提出全球减排中国家分类的两大原则:第一大原则是发展阶段原则,以人类发展指数分类为基础的四分组标准替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分组标准。第二大原则是排放总量原则,即污染排放大国为减排主体原则。他认为人文发展指数0.8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0.65-0.79属于上中人类发展水平,0.50-0.64属于下中人类发展水平,0.50以下为低人类发展水平。第一类国家和地区,需要无条件地进行减排,第二类需要有条件地进行减排,第三、四类提倡减排。一个国家排放量占世界比重愈高,它对世界减排的贡献比例也愈高。根据其对世界污染排放的负外部性分摊减排额度,谁排放得多,其减排的义务或减排额度就高。美国和中国作为co2排放大户,应当带头减排。两位学者拓宽了碳减排的研究视野,特别是提出了需要根据发展阶段、排放总量以及人均排放量来安排减排方案,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气候和环境问题,且对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定位不是很明晰,由此很难提出减少碳排放的治本之策。本文以生态经济学的稳态经济理论为基础,认为经济系统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两者共同内含于生态系统,在这样的视角下尝试构建出基于经济社会福利的碳排放绩效指标,并对各国的碳排放绩效进行定量测度。2 指标构建及数据来源2.1 指标构建方法依照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可以将碳排放绩效的基本公式表示为:碳排放绩效经济社会福利二氧化碳排放(1)因此,衡量碳排放绩效需要完成两个关键的步骤:一是要确立经济社会福利的量化指标;二是要确立co2排放的量化指标。2.1.1 经济社会福利指标自阿瑟庇古创立福利经济学以来,学者们已发展出多种测度福利水平的指标,这些指标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gdp及在其基础上改进的指标isew、gpi、gs、snbi等;第二类为综合福利指数或函数;第三类为主观福利;第四类为人类发展指数hdi。对于第一类指标,阿瑟庇古在其所著的福利经济学就已经非常全面地阐释了将国民所得用于测量福利的不足,而gdp的一系列改进指标isew、gpi、gs、snbi等也只是在国民收入账户中增加和删减一些影响福利的项目,其实质仍然是市场性福利指标。对于第二类指标,尽管综合福利函数想要囊括各种影响福利的因素,但其因素的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第三类指标,除了主观性太强之外,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得性较差。相对而言,采用hdi来测度福利水平则较为适宜。首先,hdi通过预期寿命、受教育状况以及收入水平集成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基本内涵,既包括基于国民所得的经济福利,又包括了基于社会选择的非经济福利。其次,hdi是一个综合指数而不是过多的独立指标,只包括有限的变量,便于计算和分析,比社会福利函数简明且可以超越福利函数在因素选择上的主观性和差异性的影响。第三,从1990年开始,各国历年的hdi都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指标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比性。人类发展指数hdi由三个基本指标组成:寿命指标、教育指标和收入指标。寿命指标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教育指标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收入指标用实际人均gdp(ppp$)来衡量。每个指标都设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出生时预期寿命最小25岁,最大85岁;成人识字率(15岁以上识字者占15岁以上人口比率)最小0%,最大100%;综合入学率最小0%,最大100%;人均gdp最小100美元,最大40000美元。各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寿命指数=(预期寿命-25)/(85-25)教育指数=(2/3)成人识字率指数+(1/3)综合入学率指数成人识字率指数=(成人识字率-0)/(100-0)综合入学率指数=(综合入学率-0)/(100-0)gdp指数=log(人均gdp)- log(100)/log(40000)-log(100)hdi=1/3(gdp指数+寿命指数+教育指数)预期寿命代表身体素质方面的健康营养标准,教育指数代表人力内含的智识标准,人均gdp代表体面的生活标准。由此可以看出,hdi从获取福利能力的潜力出发,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2.1.2 二氧化碳排放指标气候变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因而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的性质。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各国要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但直到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各国仍然没有在明确具体的减排责任方面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文件。尽管如此,我们认为潘家华、胡鞍钢两位学者所提出的三个因素是需要给予重点考虑的。一是一国或地区的co2排放总量。这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排放总量越大,对于气温升高的贡献就越大,因此作为碳排放大国的中国、美国负有首要的减排责任,否则别的国家可以非常轻易地拒绝作出减排的努力;二是要考虑一国或地区的人均co2排放量。有些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2006年卡塔尔的人均碳排放量为46t,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的10倍,而有些国家如刚果、乍得、阿富汗等国,其人均碳排放还不到0.1t,如此大的差距显然是有悖于公平常理的;三是要考虑一国或地区的发展阶段,各发达国家已经基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它们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走的都是高碳的路径,如果以历史累积排放来分摊责任,它们毫无疑问处于前列位置,因此要适当地多承担减排责任。而在许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应该葆有发展的权利,当务之急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对他们主要还是提倡减排,不能制定过高的要求。由于发展阶段的因素可以在hdi中得到更多的体现,co2排放指标的确定则主要考虑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两个因素。此外,hdi是一个无量纲的指数,为使数据标准化,合适的做法是按照同样的逻辑来构造一个无量纲的碳排放指数,碳排放指数由碳排放总量指数和人均碳排放指数简单平均而得,以下为具体构建方法。基本公式:指数值=(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碳排放总量指数=(一国或地区碳排放总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百分比-0)/(25-0)人均碳排放指数=(一国或地区人均碳排放量-0)/(25-0)碳排放指数=1/2(碳排放总量指数+人均碳排放指数)将碳排放总量指数中的最大值设定为25的理由是,1990年以来,两个排放大国美国和中国的排放总量都没有超过世界的25%,我们认为超过25%属于畸高值,当超过25%时按等于25%处理。将人均碳排放指数中的最大值设为25t/人的理由是,同时期内美国的人均碳放量没有超过25t。虽然存在人均碳排放量特别高的国家如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等,它们历年的人均碳排放量基本上大于25t,甚至有些年份高达30-40t,但考虑到这些国家加起来的总排放量也只不过占世界总量的1%左右,且大多数都是阿拉伯国家,这些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如果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它们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高估了的。因此,我们认为将人均碳排放量的最大值定为25t是合理的,当超过25t时按等于25t处理。此外,世界各国历年的碳排放总量比重与人均碳排放两个变量的散点图表明二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函数关系,ol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斜率系数为0.001左右,而拟合优度维持在0.04左右,可以推断两变量仅存在微弱的相关关系。将总量指数与人均排放指数的平均值作为碳排放指数操作简易,同时反映了碳排放的基本方面。最终的碳排放绩效公式可表示为:cephdicei(2)cep代表碳排放绩效(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cei代表碳排放指数(carbon emission index)。2.2 数据来源本文涉及到人类发展指数和碳排放数据。人类发展指数采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年全球人类发展报告的数据。碳排放数据可以从世界资源研究所官方网站的cait(climate analysis index tools)数据库获取,cait的温室气体排放最新数据截止于2006年。3 计算结果及讨论分析二十国集团在控制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该集团人口约40亿人,生产总值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分别占世界的85%和69%,国际上公认1990年为承担减排责任的起始年,因而本文选取二十国集团1990-2006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3.1 二十国集团绩效根据公式(2)得出各国历年的co2的人文发展绩效(见图1)。以17年的平均值而言,绩效排前五名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14.56)、巴西(13.14)、阿根廷(10.18)、土耳其(10.02)和墨西哥(7.58)。其中印度尼西亚和巴西因为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两项指标值都非常低而获得高绩效。阿根廷、土耳其及墨西哥主要缘于碳排放总量低而获得较高的碳排放绩效。二十国集团中,只有7个国家的碳排放绩效呈现上升的趋势,以俄罗斯的增长最快,增长率高达48.67%。1990年俄罗斯的碳排放总量22.28亿t,占世界10.54%,人均碳排放量为15 t;2006年碳排放总量为16.14亿t,占世界5.67%,人均碳排放量为11.3 t,使得碳排放指数下降了图1 5个国家的历年碳排放绩效fig.1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five countryhj*3/5ht9.5ss33.56%,而同期人类发展指数只下降1.22%,以略微的人文发展代价取得了很好的减排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以人类发展指数的减损来提高碳排放绩效并不值得推崇,减排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类发展水平,并不是为减排而减排,否则回归原始社会便成为人类最优的选择,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德国作为最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绿色研发机构众多,而且在政府、企业、社会各个层面已形成自觉的生态环境意识,具备良好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基础。1990年德国的碳排放总量为9.69亿t,占世界4.59%,人均碳排放量为12.2 t。2006年碳排放总量为8.42亿t,占世界2.96%,人均碳排放量为10.2 t,碳排放指数下降了21.62%,同期人类发展指数增长5.47%,在提高人类发展指数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碳排放指数,最终以34.56%的碳排放绩效增长率位居二十国集团第二。从增长的质量来看,德国要优于俄罗斯,是其他国家学习的标杆。英国从1990年代开始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大力发展创意产业。2003年英国政府基于能源安全及气候变暖的考虑,率先发起低碳经济革命,低碳发展成果显著。1990-2006年,人类发展指数提高了6.06%,碳排放指数下降12.37%,碳排放绩效的增长率为21.03%,紧随德国而位列二十国集团第三。此外,美国、法国、日本都有较好的表现,碳排放绩效增长率分别为12.49%、11.86%、5.02%。但美国和日本仍须加大减排力度,美国2006年的碳排放总量为57.7亿t,占世界20.25%,人均碳排放量为19.3 t。日本2006年的碳排放总量为12.5亿t,占世界4.38%,人均碳排放量为9.8 t。意大利的增长率为3.76%,不足的地方是在提高人类发展指数的同时也小幅提高了碳排放指数。其他国家碳排放绩效的增长率都为负值(见表1)。3.2 中国碳排放绩效分析1990-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gdp平均增长速度为10.24%,人类发展指数从0.608提高到0.763,增长25.49%。然而与此同时,粗放型的经济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1990年的co2排放总量为23亿t,占世界10.96%,人均碳排放量为2 t;2006年排放总量飙升到62亿t,替代美国成为世界碳排放第一大国,占世界21.78%的份额,人均碳排量达到4.7 t,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碳排放指数增长了104.32%,导致碳排放绩效从2.35变成1.44,下降38.58%。我们认为,造成中国碳排放绩效低下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因素。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推动碳排放总量提高的直接原因,1990年总人数为11.43亿,2006年上升至13.14亿,增加1.71亿,相当于目前日本人数的1.4倍,即便保持人均2t的排放水平,仅人口增加一项就将使碳排放总量增加3.42 t。此外,城市化率对碳排放量也有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城镇居民的碳排放量要高于农村居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会引起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同时也会扩大对其他各项公共服务的需求。中国1990年的城市化率为26.41%,2006年达到43.90%,城市人口增加2.75亿。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运行,城市碳排放显著上升,形成巨大的减排压力。产业结构因素。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强度最高。1990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141.331.6,2006年为11.348.740.0,第二产业比重有所增加,其中又以重工业的发展最为迅速,钢铁、化工原料、建材水泥、电力、采掘、石油加工、有色冶金等高能耗工业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不断提高,导致整体经济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急剧攀升。能源消费因素。在各项能源中,煤炭的碳排放系数最高,每使用1t煤大约能排放2.45 t二氧化碳。199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9.87亿t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占76.2%,水能、核能以及风能消费占5.1%,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4.63亿t标准煤,煤炭消费比重为69.4%,水能、核能、风能消费比重为7.2%。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虽然在不断优化,但是仍未改变以煤炭消费为主的格局。服务效率因素。虽然从1990-2006年中国经济增速很快,但经济增长的服务水平不高。在构成人类发展指数的三个指数当中,gdp指数从0.410增至0.646,增幅为57.64%,教育指数从0.697增至0.849,增幅为21.72%,寿命指数从0.717增至0.796,增幅仅为10.92%。教育指数与寿命指数的增幅明显后于经济增长幅度,可见经济增长并没有很好地推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改善。图2 城市化率、二次产业及煤炭消费比重fig.2 rate of urbanization, secondary industry and coal cosumption4 国家分类及中国提高绩效的途径4.1 基于hdi与cep二维组合的国家分类依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胡鞍钢对人类发展指数的划分方法,人类发展指数0.8时为高水平人类发展。1990-2006年各国碳排放绩效的最大值为印度尼西亚1990年的绩效值19.024。为便于分析,假定绩效上限值为20,仿照人类发展指数的分类方法,当碳排放绩效16时视为高绩效。按照两个指标组合作出二维矩阵图,所有国家可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是高人类发展水平高碳排放绩效国家;第二类是高人类发展水平低碳排放绩效国家;第三类是低人类发展水平高碳排放绩效国家;第四类是低人类发展水平低碳排放绩效国家。以2006年的数据为例,对二十国集团国家进行分类的结果如图3所示:二十国集团中,不存在第一类型的比较理想的低碳发展国家,也没有低人类发展水平高碳排放绩效的第三类国家,表明碳排放绩效不高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类国家有15个,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墨西哥、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法国、德国、英国、韩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其中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对这一类国家而言,需要把重点放在绝对减排上,实现向第一类国家的转型;第四类国家有中国、南非、印度和印度尼西亚。4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分别为0.763、0.68、0.604和0.729,碳排放绩效分别为1.44、3.94、5.14和12.74。这一类国家最不具备低碳竞争力,面临满足基本发展需求与碳排放局限的双重挑战,不仅需要有技术上的改进,更需要制度和理念上的重大变革,否则无法跟上低碳经济时代的步伐,永远处于发展的劣势地位。 4.2 中国提高碳排放绩效的途径提高碳排放绩效可以通过技术、制度以及理念三个层面的创新来推动:技术层面的创新主要包括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碳捕捉封存技术的研发以及增强碳汇能力建设等。预计中国到2020年的可持续能源占能源总量比为15%,碳捕捉及封存技术因其成本高昂在短期内不具商业可行性,而森林绿化及水面积的扩大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近期而言,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大幅度提高工业、建筑、交通三大碳排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制度层面的创新关键在于兼顾规模、公平与效率。在控制碳排放方面,一个值得尝试的做法是在拍卖碳排放许可制的基础上将拍卖得到的收益以退款或分红的形式补贴低收入消费群体。在拍卖许可的情况下,先是控制碳排放的总量,然后通过购买或出售来交易排放权,使排放者从一开始就承担排放成本,但这些成本最终要落到消费者身上,以退款或分红的形式返回给消费者当中的低收入群体,可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提高人类发展水平方面,要加大对教育与健康的投资。而由于教育与健康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容易出现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因而有必要积极发展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由政府来担当服务的安排者,着力控制供求总量,实现公平分配,由企业充当服务的生产者,着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碳排放绩效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理念创新。首先是要实现从产品经济向功能服务经济转变。产品的客户价值根植于其效用及其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即经济价值的确切观念是从“交换价值”转向“使用价值”。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出售产品,而是提供服务;对于消费者来说,不是拥有产品,而是享受服务。在产品经济中,碳排放绩效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生产者,消费者难有作为。而在功能服务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共同发挥作用。消费者通过消费方式的变革,可以使碳排放绩效得到显著的提高。例如,共享汽车模式具备明显的经济、社会、环境三重效益:经济效益是共享汽车比自己开车要省钱;环境效益是减少了汽车出行数量和碳排放;社会效益是使用方便,同时减少了汽车闲置时间。其次是要实现从蔓延型的城市增长模式向紧凑型的城市增长模式转变。紧凑型的增长模式通过建立集居住、工作、休闲于一体的社区,再由若干个社区形成组团,一方面节约了用地空间,降低了出行成本,减少了城市污染,使城市更加宜居。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沟通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发扬团队精神、增加社会资本、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社会责任、培育学习型社会,最终大幅提高人类发展水平。5 结 论提高碳排放绩效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碳生产率测量的是碳排放的经济绩效,本文认为应该建立新的指标以测量碳排放的经济社会福利绩效。在对比分析各种福利概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排放总量、人均排放以及发展阶段因素,构建了碳排放的人文发展绩效指标。对二十国集团从1990-2006年的绩效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大部分国家的绩效是逐步下降的,其中又以中国的下降速度最快。通过人类发展指数与碳排放绩效的二维分类框架,可以看出各国的碳排放绩效都有待提高。中国既没有实现高的人类发展也没有高的碳排放绩效。因而无论是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看,中国都不具备低碳竞争优势,亟须在技术、制度和理念上进行创新。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实证分析过程只选择了二十国集团的数据,未能反映世界各国绩效的全貌,这些都有待于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和讨论。参考文献(references)1(美)戴利,弗蕾. 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m.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7:1-4.daly, farley. ecological economic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m. zhenzhou: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press.2007:1-4.2(美)布朗. b模式4.0:起来,拯救文明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0:63-65.brown. plan b 4.0:mobilizing to save civiliz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0:63-65.3beinhocker e, oppenheim j, irons b, et al.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challenge:curbing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eb. /mgi, 20084何建坤,苏明山.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生产率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09, (10): 42-47.he jiankun,su mingshan.carbon productivity analysis to address global climate changej.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 2009, (10): 42-47.5朱守先. 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 开放导报, 2009,145(4):10-47.zhu shouxian. on levels of urba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sj. china opening herald, 2009,145(4):10-47.6third generation environmentalism. measuring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eb. , 20097common m. measuring national economic performance without using pric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4),92-102.8潘家华. 人文发展分析的概念构架与经验数据对碳排放空间的需求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6):15-26.pan jiahua.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uman development potentialwith empirical analysis of global demand for carbon emissions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2, (6):15-26.9胡鞍钢. 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全球减排路线图j. 当代亚太, 2008, (6):22-38.hu angang. on copenhagen roadmap of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reduction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pacific studies, 2008, (6):22-38. human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ndex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zhu dajian liu guopi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abstract since the problem of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vere, the world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furthermore, the improvement of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has become inherently indispensabl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铁疫情防控管理制度范文
- 云南省宣威市第十二中学2025年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名师工作室教案优化计划
- 青年教师教研组长带教师傅计划
- 放射科三基三严岗位职责培训计划
- 2025届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三中物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新时代教育改革中的师德心得体会
- 民族互嵌式社区空间结构特征及互融性优化策略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 高中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 2025届云南省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聘请美容学徒合同协议
- 2025年全国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试题库(含答案)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
- 机场旅客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 非计划再次手术知识培训
- 预防物料呆滞管理制度
- DBJ51T 001-2019 四川省烧结复合自保温砖和砌块墙体保温系统技术标准
- 第11课《山地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法院专递投递流程
- 《森林资源管理》课件
- 2025年人民出版社招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