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李友龙.doc_第1页
2.1-1李友龙.doc_第2页
2.1-1李友龙.doc_第3页
2.1-1李友龙.doc_第4页
2.1-1李友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授课日期: 2013 年 9 月2 3 日 星期 一 第 3 节课课型: 新授课 2.1 运动的水分子 第一课时 李友龙课标要求:1. 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2.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内容和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初步形成元素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身边的物质,认识物质的变化本质。本单元通过探究水的循环、组成,水分子的变化、结构,学生能够认识物质的转化和组成,能够建立物质的变化观和微粒观。对于教材设计的内容载体学生有较丰富的生活认知,但停于表面,有些知识也比较抽象;学生有探究的欲望,但受知识基础少和微观思维弱限制。学习建议:1. 本单元需要帮助学生对微粒观和元素观形成相关的认识。2. 循序渐进引领学生从微粒的视角看物质及物质的变化 。3. 注重科学方法和化学科学思想的教育。学习目标:1单元目标,整体展示:2本课时目标: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及自然界中某些常见的现象。通过宏观物质来体验微观粒子的运动,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与推理能力。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学前准备: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情景创设:【问】:此物不稀奇 ,生命不能离。 用刀切不断 ,用网捞不起。让学生猜谜语。【问】:那你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有水吗?水是以什么形式存在自然界中呢?【展示】水的固液气的图片【问】:那你知道水是怎么样在地球上循环的吗?说说你的想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微观知识来解释水在地球上的循环。【问】:水是由什么构成的?【问】:你知道一滴水有多少个水分子吗?【问】:那说明水分子有什么特征?【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白云、细雨和白雪?引入新课,【板书】:一、水的三态变化【多媒体出示】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体积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加热前加热后下面我们来分析同学们的猜想哪些正确?加以巡视,指导【板书】:水由固液气时分子数目1、不变分子的大小分子的排列方式2、改变分子的间隔【投影】: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图片【问题】1、路边的斑斑水渍为什么会消失?2、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有什么现象?如何解释?3、是什么引起了水的状态的改变?【投影相关的问题图片】【问题】以水分子为例,总结分子具有哪些性质?【演示实验1】: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演示实验2】:热水、冷水中分别滴加红墨水【板书】: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间有间隔3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二、水的天然循环【情景】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液气循环,是否想过今天喝下的一口水,一个月后这些水分子跑到哪去了,一年后呢,是否有可能到了珠峰上去了。【活动天地2-2】认识水的天然循环【问题:】1、 水的天然循环是如何实现的?2、 水的天然循环的意义?【板书】二、水的天然循环1、通过三态变化实现水的天然循环。2、该过程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答】:水【答】:江河湖海等固液气三态思考、讨论【答】:水分子阅读课本【答】:1021个思考,【答】:水分子很小,用肉眼看不到。观察、思考、讨论猜想: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2、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4、水分子受热都跑到针筒的另一端了?小组内交流、学生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水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是由于水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了,排列的方式变了;而水分子的大小、数目并没有发生改变。结合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进行讨论。观察思考、讨论:在固态、液态、气态的水中水分子是怎样存在的,有何异同?思考、讨论、交流学生试着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习【活动天地2-1】【小结】 :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音质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就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自主领悟,小组讨论1、分子很小观察、思考、结论:2、分子间有间隔观察、思考、结论:3、分子不停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带着问题,学生阅读,分析【活动天地22】,小组内讨论、总结答案:1、 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2、 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引发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在已有知识下大胆猜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逐步养成微观思维。利用图片对宏观物质存在状态进行解释,形成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加快分子运动需要吸收能量(包括加热、风能等),分子获得的能量还会散发给环境。通过素材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教材。课中检测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的是( )A刮风时尘土飞扬B进入花园闻到花香C将25m3的石油气装入0.024m3的钢瓶中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2.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固体难以压缩,原因是 。3. 利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事实:(1)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2)把糖块放在水里,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3)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写字,你能观察到字迹逐渐消失,却看不见水分子是如何跑掉的答案:1:A 2.气体分子间有间隔大固、液体分子间隔小3.(1)分子之间有间隔。(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3)水在桌面上蒸发,水分子获得能量后,运动加快,挣脱分子间的束缚,离开桌面,变为水蒸气进入空气中。但由于分子很小,所以我们看不到它是怎样跑掉的。课堂总结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布置作业: 见助学。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的知识是分子的性质,而分子是微观的,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使学生能运用分子的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