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经典改编电影热看商业化大片.doc_第1页
从文学经典改编电影热看商业化大片.doc_第2页
从文学经典改编电影热看商业化大片.doc_第3页
从文学经典改编电影热看商业化大片.doc_第4页
从文学经典改编电影热看商业化大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文学经典改编电影热看商业化大片摘要文学经典一直是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作为消费指南的大众传播媒介对文学经典进行了一系列的“戏说”、“大话”式的改编,对文学经典文本的影视改编层出不穷。凝聚了民族精神和集体记忆的经典文本在电子媒介的影响下将如何改编?文学经典改编之后出路在哪里?该如何抉择?电子媒介时代,影视艺术创作应从经典中获得哪些养料?目前,中外商业化大片状况,文学经典改编为商业化大片的情况及发展趋势怎样?改编创作的与时俱进性怎么体现等等,这些都是本文十分关注并试图探讨的问题。【关键词】 文学经典 改编 电影 商业大片 历史及发展趋势Adapted from literature classic film thermal see commercial blockbusterAbstractLiterature classic has been educational world attention and debated, as consumption age, as a consumer guide to the mass media literature classic conducted a series of dramatized interpretation, big type of adaptation of literary classics, the film adaptation to emerge in endlessly. To condense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collective memory in the classic tex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nic media adaptation? How will After literature classic adapted where is the way out? How to choice? Electronic media era, movie and TV arts creation gain what nutrients from classic? At present, Chinese and foreign commercial blockbuster status, literature classic adapted for commercial blockbuster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Adaptation creation advance with The Times how to reflect, all of these great concern in this paper is to probe into the problem. 【keywords】Literature classic Adapted Movie Commercial blockbuster History and trend一、 文学经典的内涵。对“文学经典”的认定, 会因为不同时代、民族、国家甚至不同年龄、性别、身份、人群而受影响, 他们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从已有的文学经典中,总结出一些能被人们所接受, 同时又是文学经典必须具备的一些重要品质。这样, 在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上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不至于陷入对经典理解的不可知论的泥潭中。文学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文学作品,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是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当代存在性,能不断与读者对话并带来全新发现,让读者在审美静观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的文学作品,1如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说:经典作品是“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刚过去的文学时空,其广泛被承认的“恒态经典”并不多,甚至没有。我们接触到的多是经典累积形成过程中可视之为“动态经典”的文学存在,经典泛俗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想来也不奇怪:时代进步,社会开放了,“经典”有扩大的趋势,也有扩大的可能。相对于已成定论、备受尊崇的传统经典而言,“后起之秀”给予获得经典的桂冠,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将经典当作一种徽号,随意封赠。让经典走出“象牙塔”,也不应将经典泛俗化。因为,随意封赠,任意扩大,只能败坏经典的声誉,只会导致经典贬值,消解人们对经典的尊重与爱护,最后,势必妨碍对经典的学习与传播,危机民族文化精华的继承与发扬,致使伪造的“经典”在社会上招摇过市,文化虚无主义的以假“经典”之名,鱼目混珠。二、 现当代文学经典改编的原因。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名著改编为电影电视或其他艺术形式, 成了现当代文学领域的热烈景象。这种文学向影视的转换, 亦即文学作品的影视化, 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影视发展创作的重要现象和趋势。影视编导们借助名著的途径, 既可以解决当前影视圈的剧本荒,又可以进一步扩大名著影响力和读者群, 甚至可节省一笔购买版权的资金。这是文学艺术在市场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影视艺术生产的商业性使然。由于观赏上的直观性、表现空间上的自由性, 相对文学作品的形象间接性而言, 影视作品更富有时空张力, 能够更直接地将文学的语言描述转化为直接可视的银幕或屏幕形象, 使读者获得更为强烈的审美观感, 使得文学名著显示出附丽于影视作品而产生的独特魅力, 这正是大量文学名著被转化为影视作品的主要原因。当下,文学经典的改编已成为当今文学创作日趋浮躁、日趋世俗化感官化、日趋追求“明星化”文化策略和时尚效应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一般而言, 经典作品具有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文本主题的震慑力和深刻性, 文本形式独具特色、风格鲜明, 同时具有大批观众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正是这种“明星效应”和“老字号”招牌导致了模仿、戏说、解构、反说等“借题发挥”改编经典的现象愈演愈烈。消费社会导致了消费文化的兴盛, 在众多消费领域, 视觉文化无疑构成了消费文化的主体, 人们可以随时享受视觉大餐。面对无处不在的影视传媒的冲击和诱惑, 经典的影视改编成为推动经典改编的主要动力和方式。商业社会追金逐利,文学经典的“老字号”品牌和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并成为吸引读者、观众的招牌。同时,当代文坛文学创新的贫乏与地位的渐趋式微也暗中对经典的改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经典改编盛行与当前文学创作停滞不前也不无联系。当前消费社会不宜产生独创性文艺作品, 过多物质利益追求和浮躁心态导致作家不能静下心来深刻思考社会问题, 无暇沉思默想、精益求精创作形式精巧、份量厚重、极具独创性的传世之作。不少作家满足于对生活的轻描淡写、对历史的拼贴捏合, 以求高效率地“速成”作品, 缺少深刻严肃的悲剧性思考, 多了轻松诙谐的小品与喜剧, 这就是当前文艺生态的状貌。如此语境, 文学经典便以解构、戏说的对象被重新翻阅, 以喜剧的形态得以“复活”, 成为“创作”的素材。换一个角度讲, 文学经典改编是不得已而为之, 文学创新的贫乏与无奈是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 不仅仅是由视觉文化冲击、消费欲望盛行导致。科技推动了社会进步,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我们快步进入了信息社会或“第二媒介”时代,高保真的音像技术和传媒手段将生活装扮得五光十色, 2这些为经典改编提供了物质前提。对于纸质经典文本, 人们无暇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其中回味、领悟深奥的言外之意; 对于经典影视, 人们也渐渐不满其枯燥而沉重的道德说教。视觉盛宴可以使大众以“读图”方式浏览纸质经典, 更可以用全新视觉形象诠释经典人物与故事,大众在充分享受耳目之娱、身体刺激的同时, 也解读、消费了经典。当前文学经典改编的作者(商家)主要是出版策划人、出版商、影视投资人和导演等, 他们从事文艺活动必然要求获得商业回报,是赢得观众青睐、占有市场成为其不二选择。对于读者来说, 他们是消费社会中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 他们构成时尚和消费心理主体。一般而言, 大众玩不起风雅、但又试图附庸风雅并力求使风雅与自己同流合污, 大众不愿读经典也读不懂经典、但又不愿被别人视为不懂经典, 他们是文明人但不是才学深厚的文化人。正因如此, 他们不读经典但看经典, 他们不求领悟经典但求消费经典。大众的消费需求成为经典改编的温床。在消费语境中, 文学经典就如“老字号”商铺, 商家可充分利用其金字招牌扩大再生产, 甚至适时推出不伦不类的新产品; 而消费者则趋之若鹜, 不再细究其实用价值, 仅仅消费其品牌。商品消费中商家、消费者共赢的互利追求使得“老字号”品牌效应发扬光大。文学活动中,文化商人利益追求与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暗合则导致了经典改编成为时尚。无可否认, 当前文学经典改编具有很多负面价值。它消解了经典圣性, 使其失去了神圣的光晕; 它戏说了传统, 使经典失去了膜拜价值, 变得媚俗不堪; 它不再关心经典的人文价值, 使其染上了“资本”和“商品”的气息。但是, 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对其一味加以指责, 而应正视这一既定现实, 认清经典改编本身带来的积极影响。第一, 既传播了文学经典, 又重新诠释了经典。3当前文学经典改编承担了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增强活力, 迎接现实挑战这一历史使命, 使经典从典籍、从尘封的历史中活化出来, 在唤起大众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记忆的同时, 重新解释经典, 赋予其一定的现实启发价值。第二, 既延续了经典的生命, 又满足了大众的文化审美需要。当前文学经典改编充分利用高科技音像技术以形象化方式加深大众对经典的理解,使经典以更为切近现实人生、人性的姿态走入生活视域, 经典的生命在鲜活的肉身个体中得到了延续与发扬。在这里, 大众接受经典, 不再仅仅出于受教需要, 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大众在轻松愉悦心境中理解人生真谛、接受爱的洗礼、感受和平主题、领悟深刻哲理, 接受真善美的陶冶。经典改编不仅发展了经典, 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大众的日常审美需要。4第三, 既有广泛的社会效益, 又是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改编基本都是立足原意基础上重新阐发, 高科技传媒手段为其高速有效传播提供了物质保障, 因而更容易产生广泛社会效益。在消费社会中,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并且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此, 无论是经典的再版, 还是经典的影视改编与翻拍都是利用经典资源进行扩大再生产, 最大限度地谋求经济回报,它们构成了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改编应该谋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电影花木兰画皮等经典作品的改编也证明这一策略具有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欧美国家中,大众娱乐民族文化艺术创造经典文学理论研究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互动互补、相得益彰的关系。在大众娱乐和民族文化之间,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一方面为大众提供了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娱乐内容,另一方面也凭借经典作品里感人的情节、深邃的思想、真切的情感、优美的场景,撒播经典作品的润物无声,将大众吸引到经典文学这一边,更用通俗的经典抵制庸俗。在艺术创造和文学经典之间,艺术创造不断(通过自己和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从文学经典中寻找灵感和故事,文学经典也因为丰富多彩的艺术产品形象而更为大众喜闻乐见,更因为与艺术产品相关的文化活动而对文学经典产生了兴趣。在艺术作品和理论研究之间,艺术创新的来源往往得益于艺术、文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而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也离不开不断更新的艺术创造为它提供新的思路和课题。正是在这样一种多学科多层面的良性互动中,欧美文学经典成为文学和艺术创新不竭的源泉,文学经典不仅活在历史,更活在当下,从而形成欧美文化传统和当代的核心内容。三、 国内外文学改编为商业化电影大片的历史情况、发展及趋势。把文学经典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事实上, 获奥斯卡金奖的影片有85%是来自名著改编的。文学经典一般有发人深省的论辩,回味无穷的意韵,挖掘不尽的内涵,因而赏析性很强。而且大多还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迭宕起伏的情节,机智巧妙的悬念,因而可读性很强。(一)、国外文学经典改编的历史情况。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讲,大仲马和小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和茶花女,这两部作品也许算不得是经典文学名著中的扛鼎之作,但是它们却都是不折不扣的文学经典,也是电影改编成功的例证。好莱坞电影改编文学经典的历史可以说几乎与好莱坞的成长历史同步。文学经典殿堂始终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方向,很多由文学经典改编的电影也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像1939年问世的乱世佳人,改编自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小说讲述了漂亮而反叛的女主人公斯佳丽奥哈拉寻求真爱的过程。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深具美国南方浪漫传奇小说传统。自出版后一直风行,销售1000万册以上,且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是美国文学中最畅销的一本小说。好莱坞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在飘出版一个月后就买下了该书的电影版权,然后先后动用18位编剧参与剧本写作,最后仍用第一稿的薛尼霍华德完成的剧本。电影片长接近4 个小时,分为上下两部,选角工作颇费周折,斯佳丽一角,共有1400位女演员参与角逐,最后英国女演员费雯丽中选,奠定了本片成功的基础。最后获得奥斯卡13项提名而赢得8个奖项,成为好莱坞全盛时期的代表作。1972年出品的教父在好莱坞改编史上仅次于飘,也是电影史上一部史诗式的杰作。普佐的同名小说原著描写意大利黑手党家族为在美国争取一席之地而奋斗的兴衰史,弗朗西斯科波拉改编成电影后,片长3个小时,小说的主要情节与人物在影片中基本上被保留,但删去了一些赤裸裸的描写,影片中暗杀、追逐、枪战等场面连续不断,气氛肃杀。对教父父子的描写具有明显的美化倾向,对暴力行为也作了不厌其烦的渲染,被评为新暴力片。该片名列美国电影史以来25部最卖座影片的第5名,荣获第45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等三项大奖。早在20 世纪50 年代,美国电影理论家普鲁斯东,就以充分的证据证明了电影改编的重要性:“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总是最有希望获得金像奖”,“在赢利最多的十部影片中,竟有五部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一些世界性的文学经典被反复搬上银幕。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被改编达13 次之多,普希金、莎士比亚等作家的名作也是影人乐此不疲改编的对象。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直至当代,电影改编文学经典的风潮更是愈演愈烈。单从美国电影奥斯卡奖的得奖名单上,就可以寻得不少由文学经典改编拍摄的影片。比如八十年代的普通人、母女情深,及九十年代的霍华德别墅、沉默的羔羊等等,及至这几年,文学经典作家的作品闯入银幕的势头更是锐不可挡。像美国有名的畅销小说作家斯蒂芬金创作的多部文学经典都相继走上银幕,比如我国观众比较熟悉的肖申克的救赎、绿里、闪灵等影片,在美国出品时就非常卖座,特别是经由蒂姆罗宾斯、汤姆汉克斯等大牌影星主演,更使得电影版比原著传播远为广大。其他的无论在票房还是得奖经历上都不逊色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曾经在中国电影观众中引起过轰动的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等影片,都根据畅销文学经典作品改编而成。进入新世纪以后,娱乐色彩更浓的电影界,文学经典改编势头更猛。近几年的指环王系列是世界级的超级文学畅销书经典,全球超过一亿册的销量,其电影由号称电影界鬼才的彼得杰克逊执导,不仅票房大获成功,更是数次征服了奥斯卡。这不能不说是电影本身的魅力。这是一个电影和图书互动取得很好效果的成功案例。日本电影也一直注重对文学名著的改编工作,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筱竹丛中被黑泽明改编成电影罗生门后名满天下。同时也积极推介畅销文学作品,扩大日本当代文学创作在世界领域的影响,比如1997年荣获嘎纳电影节最佳片大奖的作品,由金村昌平导演的馒鱼,就改编自畅销小说黑暗中的呐喊,艺术成就和票房成绩都非常高。(二)、国内文学经典改编的历史走向。当代中国影坛,有许多影片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 将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 也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早在20世纪30年代, 茅盾的著名小说春蚕便被改编成电影;新中国成立以后, 则有更多的现代经典小说被搬上银幕, 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如果探其源头,不难发现,正式揭开新中国由文学名著改编电影的序幕的,当推1956年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祝福。从那个时候开始,改编文学作品成为当代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素材和组成部分,也自然成为中国电影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前提。到20世纪80 年代以后, 文学名著的改编, 已成为电影电视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8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崛起和文学的繁荣密不可分,当时中国没有文学经典这个概念。伴着文学的寻根思潮,电影同样关注深邃的文化主题,像陈凯歌根据柯蓝的散文空谷回声改编了电影黄土地。但80年代后半期,王朔的畅销小说多部改编成深受欢迎的电影,使王朔声名远扬。随着中国转入市场经济,文学经典市场跟着兴起,许多文学经典也成为电影编导们追捧的对象。在21 世纪,电影改编对中国电影来说仍很重要。自由改编成为通用做法,影人越来越不觉得需要“忠实”于原作,而作家如果有作品被改编也会深感光荣,并不要求电影的“忠实”。在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国家、地区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中国电影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海外、国外的文学文本以及网络文本。不同类型的影人在改编策略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新世纪的中国电影改编如一面动态的镜子,继续折射出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而这一切都仍正在进行之中。当前文学经典改编中一个突出现象是把过去的经典文本改编后搬上银幕、荧屏, 或对经典影视进行翻排、重拍, 以其全新视觉化冲击赢得观众和市场。在中国当代,一些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古今叙事文学作品,往往被改写成影视作品。影人利用题材多样的文学作品或文学文本,在基本尊重原作精神的自由度的前提下,进行电影的二度创作,对名著进行新的阐释。文学成为电影能够找到并且能够使自己走向成功的母本。文学文本向影像文本的转换,不仅是两种不同文本在形式上的变化,而且明显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转型。因此,从中国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当代电影的改编问题,梳理并归纳当代电影改编的文化类型以及改编的历史、文化依据,就成为十分重要而且有意义的事情。(三)、发展及趋势。其实,电影诞生不久就出现了改编名著的现象和种种问题。文学的模糊性和深刻性与影视的直接性和具像性一直存在矛盾和冲突,而一些改编的影视作品既能弥补文学的叙事不足又能适时引发深度思考而逐步被人们所认可,随之被改编的古今中外的名著不断作为影视的宠儿在银幕上展现。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世界名著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改编为多种版本的例子屡见不鲜。我国改编文学名著的影视剧也早已有之,如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夏衍改编的春蚕、电影南行记、红高粱,电视剧围城、霜叶红似二月花等都获得了艺术与商业的双赢。而文学家和影视编导们毕竟完成的是两种艺术形态的转换,作为后者对前者改得过之则会招来“四不像”的罪名,不及则会引来无想像力、无创意的声讨。虽然改编名著为影视作品的做法的确诱人,然而改编的到位与否,被业界、文学读者及影视观众接受与否是业内外人士一直探询的话题。例如,作为一部在全国热映的影片,陈嘉上导演的画皮存在着改编上的粗糙与疏漏。影片虽然追求一种符合当代生活的审美效果,但在人物形象、小说情节及主旨等方面都存在着败笔,且成为其创作初始动机和主旨的简单图解。随着国产大片不断取得骄人的票房业绩而成功地占据了国内甚至国际的电影市场,改编经典文学入电影也一时成了电影制片人们所热衷的题材选择。但与票房收入的直线飙升不相对衬甚至形成了对照的,是影片在艺术上的失败。6处理好文学之经典与影视之现代的矛盾性带来的改编的当代性问题,无论从文学名著本身的经典价值属性还是从影视艺术作品的大众文化属性来看,都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在改编过程中,一方面深入挖掘文学名著所固有的超越时空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又要克服文学名著中因时代和作者局限带来的问题,以发展了的当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文学名著的长处和不足。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实质上也是改编者用当代眼光对已成 “历史”的文学名著进行的一次新的阐释,改编后的影视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改编时代的烙印,体现出当下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影视剧对中国当代影视文化语境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极大地影响着文学的传播与接受。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改编者,其创作心理定势又必然打上了当代精神和当代思潮的烙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7改编者创作思维定势的当代性不可避免地打上其对文学名著的接受和阐释时的时代印记。近年电影特洛伊对荷马史诗的改编是文学作品当代性演绎的一个佐证。荷马史诗作为一部文学经典,以其古代诗史的形式叙述战争故事已不被读图时代带来的快餐文化、消费文化所接纳,所以,诸如此类的文学经典如若在现代社会延续其魅力,必须依靠现代影视传播手段。电影对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部分作了人性化修改,去除了神话色彩,将人神之间的混战变成完全以人为主体的悲壮史诗。特洛伊强化作品的故事性、戏剧性,从而使荷马史诗在不失其主题的情况下具有了可观性、可感性,既实现文学艺术的延续又赢得了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市场的卖点要求。因此我们说,改编者的理解和阐释,正是改编作品当代性的体现,是改编作品实现其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必备的条件。文学名著作为特定时代被人们接受的文本毕竟属于高雅的、精英的,而将其大众化、通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将其改编为影视作品,所以需要在高雅与通俗、严肃与娱乐、精英化与大众化、艺术性与商品性之间找到契合点,把握好“度”,只有这样,改编后的作品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要和娱乐需求,适应当下普及文学素养和市场运作规律的需要,既实现艺术工作者的艺术担当又在经济社会赢得观众和市场,从而实现文学与影视、艺术与市场的完美对接,真正达到改编名著、普及名著的目的。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从题材、内容上提升了电影自身的艺术质量和品位,同时影视也因其特有的亲和力和可感性起到了传播文学经典与精英文化的作用。这表明当影视文化逐渐作为主流传播媒介时,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不仅是文学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影视实现文学性与商业性共存、艺术性与大众性并举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经典名著与强势媒介“强强联手”的喜悦之余,作为影视在尽享已有经典之遗韵时,不但要经受文学原著读者、影视观众的评议,还要经得起大众文化和精英意识的审视,要结合当代的审美标准、价值取向对经典进行题材、主题、手法、风格等方面的演绎。所以,影视在对文学经典之名气与声望“坐享其成”时,也伴随着对文学名著进行现代性诠释的焦虑。四、 对文学经典改编得失的思考。“大片”这样一种选择,多少是与思想界、理论界的发展动向相脱离的。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研究的日渐深入,人们愈加意识到全球化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它并不是只有一种形象、一副面孔,而是应当以多元的文化形态出现在不同的本土文化语境之中。具体到中国电影的历史想象上,全球化、产业化的诉求与本土、民族的文化建构并没有必然矛盾;为求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同而放弃本土文化立场的做法,不仅面临文化意义上失根的危险,还极有可能丧失直接决定利润生成的“核心竞争力”。从长远来看,阐发中国历史、依托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气象才是我们的“大片”走出困局、面向未来的不二之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王一川在眼热心冷: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中指出了大片的三个美学困境: “一是奇观而无感性体验与反思,二是仅有短暂的强刺激而无深长余兴,三是宁重西方而轻中国”。 中国电影要走向商业化,要成为独当一面的产业经济,就要求对电影的属性进行重新考虑。电影具有毋庸置疑的商业性,一部电影无论是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还是娱乐片,只要它经受得市场规律的考验,它就具有商业性。商业性是电影的本性, 真正的商业电影同时也必须是真正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好电影, 8张艺谋的英雄已经率先为艺术和商业的互动做出了良好表率。加人WTO之后, 中国电影加速了商业化的过程, 但中国电影不是经过百年的摸索才懂得商业化的, 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们多是真正谙熟电影市场及电影商潮的成功企业家, 他们把电影制片机构当成一种现代化工商企业来经营。9事实上中国电影经历了三个阶段:唯商业阶段、非商业阶段和准商业阶段, 即不完全商业化。处于探索时期的当代中国电影商业市场要注意几点,一是电影拍出来就是要吸引大部分观众看的, 也就是说, 应该主动迎合大众的口味,观众需要的是真诚,“好电影都是真诚的电影。”二是电影的分级制度应该与时俱进走上正轨。一视同仁的结果就是, 很多优秀的和有着巨大票房潜力的影片无法公映, 或者在上映前被剪的面目全非。这样做对电影人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对观众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挫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逼得类似苏州河那样极具人文素质的影片只能寻求海外电影节的庇护。同时, 模糊暖昧的镜头必定导致失去青少年票房的支持,而他们却正好是影院票房的主力。三是,周边产业开发的空白。关于电影的周边产业开发, 最能体现内地电影工业不成熟表现的, 就在对电影原声音乐制作了。电影原声音乐的商业开发, 应该是电影的最基础也是最普及的周边产业项目。这方面都一片空白, 更不用说其他的譬如玩具、日用品之类的了。真正握有版权的中国影人, 似乎都没有经济开发的意识。比起海外市场对于配乐的专业化和重视程度, 内地可以说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概念。不是说我们的原声音乐制作水准不佳, 而是这方面的商业开发还很不完善。不过, 值得欣慰的是, 去年的夜宴发行了一张制作精良的原声大碟, 也算是为国产大片周边产品的商业化开发起了个头。中国电影商业化路到底在何方?电影商业化离不开电影营销。中国电影在营销上还需要发展, 好的电影需要好的营销来配合。在首映式和发行仪式上下足功夫是国产片走向商业化的标志性营销形式, 这一点自英雄以来的数部国产大片都对此作出了论证。无极一一至今最能代表国产大片票房营销特点和趋势, 既集合了以往的营销手段, 又充分探索了其他营销手段, 它从融资到制片管理到营销推广完全是按国际化的标准在运作, 它给人最大的启示是 电影市场不仅可以争夺, 还可以制造, 广泛联合新媒体的力量, 也是无极在宣传推广中非常醒目的营销手段。除了营销之外, 电影周边产业的开发也是电影商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美国电影收人里票房收人只占小小的三分之一, 剩下都是衍生品的功劳。电影的衍生产品开发已是国际趋势,最大程度的开发与电影相关的市场, 是电影商业价值的极致化表现( 但是开发电影的衍生价值, 需要一整套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化管理方式和产品开发模式。而中国从第一部商业大片诞生以来, 就在商业和艺术之间犹豫徘徊, 根本缺少对衍生产品开发的商业意识, 逞论形成相关的商业环境。仍以无极为例, 开拍前陈凯歌导演就将剧本交给在年轻一代里人气高涨的新生代作家郭敬明将其改编成小说来预热年轻市场。同时利用它的魔幻色彩开发电子游戏,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就与法国最大的游戏公司签约开发相关游戏, 并且把触角延伸至网络以外的手机市场。此外, 邮票、图铃、动漫产品和玩具等衍生品都会相继问世。而且无极有可能被改编成为亚洲第一部进驻百老汇的歌舞剧。姑且不论这部片是否成功, 但无极的种种做法给了国产片一个启示:要把最大化的实现商业价值国产片的目标所在。近年来好莱坞的很多电影都打上了”中国” 的印记, 无论是碟中谍3里的江南水乡, 还是功夫熊猫里众多熟悉的中国特色的元素, 中国演员、中国风景、中国功夫等似乎得到越来越多西方导演的青睐, 中国元素正在成为好莱坞大片乃至世界电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