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的传播学笔记和苏州大学考研心得[1].doc_第1页
陈龙的传播学笔记和苏州大学考研心得[1].doc_第2页
陈龙的传播学笔记和苏州大学考研心得[1].doc_第3页
陈龙的传播学笔记和苏州大学考研心得[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50301新闻学: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新闻学概论陈霖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现代大众传播学陈龙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编,中国人民大学,1995年版。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2003年版。 050302传播学: 新闻学概论陈霖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现代大众传播学陈龙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2003年2月版;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因为偶考的是传播学,在此只浅谈一下传播学,以免过分误导(即使这样仍有误导可能,呵呵)传播指定的只有2本书-陈龙的,经典文本,偶列一下偶看的书-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版),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大版),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温德尔,黄皮的,很薄),人类传播理论(LITTLEJOHN,清华大学出版社,史安斌译),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上海外语出版社,粉皮),网络时代的传媒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北广的),新闻学方面:新闻评论学(杨新敏,苏州大学出版社),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人大出版社),报纸编辑学教程(人大)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04年的饿指定书目,有陆定一题词的那本)闲暇时翻了麦克卢汉精髓,空间感的消失等不多的几本随便一翻,仅此而已。下面偶来评价以下这些书:首先,偶认为两本书必读大众传播模式论,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先说第一本,可以翻开所有我们中国人自己写的传播学书籍,找到书后面的参考书目-有没有一本没有把麦奎尔和温德尔的书做为参考书的?就我所有的书而言,没有一本几乎所有的传播学书中关于传播模式(ARISTOTLE模式,LASSWELL模式,申农-韦弗模式,格伯纳总模式,德弗勒修正的申-韦模式,赖利夫妇模式,奥斯古德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纽科姆ABX模式,风筝模式,等等)都是抄袭此书的原文,包括评价都几乎是一字不差,比如说陈龙老师的书,郭庆光老师的书(他只是又多加了几个在日本学习时日本人总结的模式),还有关于休梅克总结的所有的把关(HIRSCH,GIRBER,卢因,WHITE,WESTLEY,迈克莱恩,巴斯的双重守门,流动性守门,鲁奇和盖尔顿的选择性守门)也基本上是原版的麦,温二人总结的以及传播学最最最重点的理论-涵化理论,议题设置,沉默螺旋,使用满足,使用效果,知沟假说,二级传播,说服研究,创新扩散,等等模式论里都有非常非常好的概括,比如说提出的背景,讨论的问题,采用的方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被后人修正谈谈郭庆光的书,这本书被誉为中国传播入门第一书偶认为此书逻辑严密,章节排列,组织合理,还有为他赢得地位的日本的传播研究。网络上好多人在找郭老师的硬伤,呵呵不过偶认为这些对他的第一书的地位够不成威胁。唯一一点失望的是郭老师说“多媒体”一词是由美国歌手平克-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呵呵,可能郭老师一心埋头学术,却不知平克-弗洛伊德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乐队之一,而不是歌手另外的一点点不足,是郭老师的书中关于美国经典传播研究涉及的不足苏大要求的,全书只涉及了使用满足,二级传播,议题设置,沉默螺旋,涵化理论,知沟假说,说服研究等而非主流或是被可以被囊括的诸如“心理图象”,文化行为,创新扩散,选择性接触等等陈龙老师书上的有所欠缺八传播学陈龙笔记1楼:笔记苏大传播学考研大众传播学笔记献给需要她的研友们苏州大学传播学考研笔记大众传播学绪 论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第二章 传播者第三章 信 息第四章 传播媒介第五章 受 众第六章 传播效果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第九章 国际传播绪 论1、 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2、 传播学研究发端?0_40年代的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的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3、 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4、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3)从研究内容上看,有差别。(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5、 传播学研究的方法(1)内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应。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信号与符号: 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 象的概念。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 才能掌握和运用,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作用。(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 质特征和范围。(指抽象能力)共同性:指说性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教材缺,参见大纲) 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 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范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传播的类型: A. 亚里斯多德模式 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适合描述公众传播B. 拉斯韦尔模式 以“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为假室前提,忽略了反馈及动机的分析。C. 香农一韦弗模式 “传播数学理论”,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单向过程比作人的传播过程,十分机械,忽视了内容,效果、情况,人的功能性,强调了噪音。德福勒模式:开始注意反馈的存在,直线性循环性、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与直线性模式决裂,适合人际传播的描述。D. 丹斯模式:强调动态过程,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利于描述传播的连续性。E. 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作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风筝”互向模式: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F.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传播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G.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H. 赖利夫妇社会学模式6. 传播的种类:A 内在传播(个体传播、亲身传播):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能力制约着内在传播,其它还有想象力、记忆力。B 人际传播(广义):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人对人,面对面的传播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最具说服力,特点:直接性,获得的反馈机会多、规模小、范围易控制。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情感因素、个体差别(客观差异性别、年龄,主观差异心理、气质、兴趣爱好)、时空因素。C 组织传播:一定组织内的成员与成员,组织与次组织,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又叫群体内传播)组织形成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 ,是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特点:很强的组织性、联系着管理科学和公共关系。形式:会谈、会议、文件。D 公众传播:个体对群众的传播。基本上是单向的。演讲是最普遍的形式:效果流程:吸引注意、保持兴趣、加强印象、建立信仰、指挥行动。受众类型:流动性、相对稳定、选择性、协同性、组织性。E 大众传播:利用传播媒介对大众进行的传播(社会大众的传播)特点:1、有专门传播媒介(机构)2、受众多无组织性3、反馈不易获得 4、速度快、时效性强、规模大。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宣传功能。(政治角度)7、传播的方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非语言传播。8、传播技巧:要求:1、目的隐蔽2、诚实可信3、指向明确4、内容真实5、手法灵活技巧:美化、丑化、印证、认同、详略第二章 传播者传播者:传播活动第一要素,最活跃要素,主要指人员或机构。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决定权: (1)决定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筛选(2)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搜集、编辑、制作和传递;(3)对整个传播进程进行控制和制约。传播者的地位和任务(卢因理论) (1)搜集信息(2)加工制作(3)筛选、取舍(4)控制(5)收集、处理反馈传播者的素质 (1)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2)专业知识(3)新闻敏感性(4)政治敏感性(5)勇于献身的精神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1)国家、民族利益致上(2)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报刊的四种理论四种传播制度理论。(教材无) 第三章 信 息什么是信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小或降低不确定的任何事物”(香农语) 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客观存在物。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 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叫编码。译码:把通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信息源与信息量 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新闻与信息 (1)新闻是公开的 (2)确定了的事实不是信息,但可是新闻 (3)传播途径不一样 (4)信息专业性强 Last edited by allirra2000 on 2005-5-2 at 09:13 来源:考研论坛(存档) TOPallirra2000注册时间2004-12-20 TOP4楼大中小 发表于 2005-5-2 03:18 只看该作者苏大传播完全手册(雕时刻光)此贴一沉永不发贴第四章 传播媒介发展历程: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 发展趋势:A、网络化、B、有线非大众化、C、高度商业化。蔡伦 东汉 造纸毕升 宋 活版印刷戈登堡 德国(15世纪中叶)印刷机1956年前后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最早现代意义的报纸。1827年美国第一架动力印刷厂,大量印刷。1846年呼式轮转印刷机。银板法照相术真正意义的报纸。美国人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广告出现。电子媒介发展史:无线电的有声传播,标志着无线电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爱迪生和托马斯阿麦特研究的放映系统维太放映机。底特律8MK电台有关该州初选的新闻,是最早的广播新闻。匹兹堡KDKA电台世界第一家正式电台。广播、电影、电视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发射台。印刷媒介特点(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体(广播、电影、电视)称为旧媒介,有线电视、电脑报刊、网络电视、卫星电视,称为新媒介。印刷媒介特点:(1)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2)可重复阅读(3)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4)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5)能形成一定的权威。电影特点:(1)视觉性和逼真性。广播特点:(1)速度快、时效性强;(2)声情并茂;(3)群众基础。电视的特点:(1)视听兼备;(2)真实性和现场;(3)参与感节目主持人。电子媒介总的特点:速度快、时效性强;很强现场感,亲切感人。新媒介特点:(1)依赖高科技;(2)受众的主导性、自主性强;(3)网络化;(4)速度更快。媒介与大众文化关系 (1)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得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2)大众传媒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复制、传播不是被动、消极的;(3)大众文化影响着大众传媒的内容和形式。主要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三论”讯息论、延伸论、冷热论。英尼斯偏向时间、偏向空间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第五章 受 众1、概念及特点:受众是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收者,是传播的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传播者积极主动的接近者和反馈者。特点:(1)人数众多; (2)广泛样、复杂性; (3)分散性、无组织性;(4)不固定、不确定; (5)隐匿教材中,参予性、积极性2、受众理论:德福勒归纳为四种:(1)个人差异论:大纲中心理差异;(2)社会类别论:个人差异论的放大和扩展;(3)社会关系论:组织、宗教、团体;文化规范论:与媒介即讯息论有关。3、受众接受传播内容的动机(参见大纲)4、反馈:受众对传播信息的一种反应,这一反应传回传播者以供参考。具有延迟性、间接性、零散性和累积性。5、受众调查:受众来函、来电进行简单调查获得反馈的最好方式; 综合调查; 专题调查:当面询问、电话、日记、机械; 民意测验:对人民群众的见解和态度进行调查。 第六章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理论:(1)枪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2)有限效果论: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两级传播。(3)适度效果论:创新扩教论、使用满足论、议程设置论,文化规范论、创扩: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4)强大效果论:伊丽莎白、内尔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效果。“沉默的螺旋”影响传播效果的外部因素: (1)先验观念: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对世界的印象和形成的主观观点;(2)团体规范、组织关系;(3)受众个人差异;(4)社会类型;影响传播效果的内在因素: (1)传播的信息来源;(2)传播的媒介;(3)传播的态度、方式、技巧;(4)传播的内容。传播的社会影响: 正面: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娱乐功能。反面:社会问题、社会风尚、儿童问题、鉴赏力下降。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