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中的旅游美.doc_第1页
行游中的旅游美.doc_第2页
行游中的旅游美.doc_第3页
行游中的旅游美.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游中的旅游美 张建敏 行者,走也。行游就是指旅游活动中游客在旅游景区的游览观赏活动。就是我们常说“观光”-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流,这种交流创生的美感经验我们称为抒情诗性。 人的本质就是在于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旅游美的本质正是和人这一本质特性息息相通的。旅游美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高雅文明的精神享受、慰藉、文化的体验。这样的精神需求有深浅不同的三个层次:一是在美感陶醉中获得精神愉悦;二是在广见博闻中得到充实自我的精神满足;三是在移情、寄情中得到释放情感后的放松。行游中的旅游美正是第三中情况-主要的机制为内模仿与移情。 为此我深有同感,在大专的时候我学的不是旅游管理,进入本科学了旅游美我才对大自然有着不同的执着。于是就在国庆回到我的家乡-习水去重新发现那块宝地。欲去广州,去也匆匆,来也匆匆,于是滞留习水。一个人的日子,消消停停又闲闲散散,无笙歌相娱,浮蝣于天地间,只得将身与心寄托于山水,以悦其性情,以消遣其时日。 习水这块土地不缺乏优美的自然风景,却缺乏浓厚的人文文气息。人与风景,花自飘零水自流。芸芸众生,空空地面对着这片极养育人的土地。 灵秀习水之天鹅池 回家乡第一天邀了我中学是闺密与我一同前往天鹅池,天鹅池的神韵,早就遥遥地无数次牵引过我的情思。趁着国庆节假日,心思浮动,于是动身前往,一瞻其风采。 北出习水县城约十五公里,车行一小时,至终点站。临崖远眺,天鹅池宛若一块碧玉,镶嵌在万山丛中。又似一根绿色飘带,缠绕在峡谷。她的美丽如同名字一样富有诗情画意。群峰兀立,深深的峡谷里,一派湖光山色。湖面烟波浩淼,水天一色。群峰峭立,倒影湖中,形态酷似一只只天鹅栖息,神态优闲安祥。 沿石级而下,山涧中溪流淙淙,飞珠溅玉,又似洁白飞练,悬挂山崖。两侧篁竹,茂密苍翠,春寒料峭,山风吹拂,清新湿润,凉爽而怡人。 红樟坡八百米石级,山风助脚,轻盈如履平地,瞬间即至谷底。坡脚一眼泉水, 曰“金鱼孔”。泉水从地层深处喷涌而出,随后汇入小溪,绕巨石,翻石梁,猛然跳下三十多米高的绝壁,发出雷鸣般的泄水声,然后蜿蜒流淌,注入天鹅池。 进入谷底,首先映眼帘的是“七仙岩”放眼望去,前方披绿覆翠的群峰间,有七座小小石山,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宛如七位清秀纤细的仙女,自天上飘然而下,急奔湖中洗浴。刚过“七仙岩”,“老鹤岩”又迎面而来。“老鹤岩”可谓天鹅池的门户,举目仰望,只见山石苍褐,微露青翠。其形状如老鹤展翅,凌空跃跃欲飞。峰顶细长,从半空往下倾斜,仿佛一只饥饿老鹤,伸长颈脖,往湖中啄喙。 跨过“老鹤岩”,驻足放眼,整个天鹅池尽收眼底,眼前一碧湖水,两岸青山,人恍如画中行。水面的箭灵草一片接一片,一簇拥一簇。草丛百鸟争鸣,嘤嘤成韵,水鸟撩水洗羽,喳喳声姣。湖面水鸟盘旋,呼朋引伴,叫声婉转。湖中游鱼成群,忽浮忽沉。清代诗人王椿游历至此,见此情此景,不禁诗兴大发。轻风溜来满池清,水色连天映月明。浪静波停其妙景,姿澜入咏贺升平。 诗歌谈不上意境优美,韵致空灵,但作为一处风景的印证,多少也为天鹅点缀了一点人文文化的气息,使之增色。面对这样的片土地,这样的一处景致,能沾上一点文化的气息,是使人欣喜不尽的。 若论景致,天鹅池之“梳妆台”可谓奇绝。登筏摇浆,行水路两里,上负绝壁,入一山洞,即传说中仙女的“寝宫”。洞口之雾缭绕,岩石如柱,绿树加盈,恰似仙宫,仰望山峰如箭指蓝天,俯视脚下绿水深潭。人置身其间,恍如仙境一般。“梳妆台”神奇的景致,加上美妙的传说,使她成为天鹅池最吸引人的一景。 攀上天鹅池之老洪岩,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伫立峰巅,纵目远眺,只见苍山如海,起伏绵延。云海茫茫,无崖无际。脚下壁立万仞,刀削斧劈,云山耸秀气象万千。天鹅池,无峰不奇,无崖不断,无石不异,无景不妙,素有“夜郎明珠”之称,与威宁草海堪称贵州天然湖泊的“双壁”。 地球上的绿彩带-习水三岔河 天鹅池留念过了,第二天我一个人行游三岔河。从习水县城出发,向西沿习新公路至良村大水,车子往左斜刺里驶进一条峡谷,不久便至三岔河古镇。过了古镇,数分钟便到景区门口,整个行程不到一小时。 景区门口左侧,有一幢气势雄伟,华丽庄严的大酒店。站在酒店前面空旷的坝子上,仰首望去,只见座座耸入云天的山峰俯下苍老斑驳的面孔,朝脚下的人世作永恒注视。山峰拥拥挤挤,陡峭错落,使人的心不禁凝重起来。传说中二十余公里的神秘丹霞大峡谷,是怎样的一处幻影?是怎样的一处风景?拥挤而肃穆的山峰间,哪儿才有一条通道进入呢?一切都令人顿生遐想! 景区虽有旅游观光车,但要真正解读并领略三岔河丹霞大峡谷的神秘与传说及历史与风景,还是以步行为宜。循着酒店右侧两山间的谷口进入,只见一条约两米宽的水泥路隐蔽在幽深峡谷中。站在谷口,抬首望去,前面山峰拥挤,挡住视线,可到跟前,公路突然转向,又朝另一堵齐天绝壁延伸过去。座座山峰陡峭,直插云霄,虽是危岩陡壁,却林木茂盛苍翠,山风拂来,空气中饱含氧离子,清新湿润,沁人心脾。峰回路转,逼仄幽暝的峡谷里,一条不甚宽敞的水泥路向前延伸,而一条清澈溪水自峡谷流出,相向而行,峡谷仅容一路一溪。进入峡谷,要紧的是或于路边林荫下凝神伫立,或于溪涧边峭石上跌跏打坐,闭上眼,嘴微张,缓缓地将饱含氧离子的空气吸入肺腑,再紧紧收腹,将沉淀肺腑的浊气排出,如此反复数次,直到五腑六脏在清新湿润的空气里洗涤得干干净净。阳光透射,你也许会觉得五腑六脏已经变得晶莹透亮,通体明,纤尘不染。峡谷两边的每一座奇峰,各有一道山梁朝谷底逶迤,形成T字形相互嵌入另一座山峰间,幽深的峡谷只得沿山势蜿蜒,故峡谷里的公路和溪流呈回环曲折,峰回路转之势。仰首望去,头顶只剩一线蓝天,及蓝天里飘浮的云彩和一轮骄阳。阳光映照,山峰、崖壁,沟谷全都被争相拥挤,密不透风的苍翠树林叶片在这夏天里伸展到最大,到处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那凉凉的空气,足以惊羡山外烈日下炙烤中的芸芸众生。 刚进谷口,当你还在惊诧目不遐接的景物时,蜿蜒幽深的公路旁,迎面一堵齐天绝壁就逼在了眼前。仰面望去,崖壁陡直如削,森然欲扑人。崖壁临谷一侧,一圆柱形石笋横空峭立,直剌苍穹。上有一巨石,呈方形,临空托起,似天外飞来,飘飘欲飞,望之惊心。时虽艳阳高悬,晴空万里,却忽地里一团云雾飘来,裹挟着一股仙气,挟带着几分神秘。峭石与巨石,彷佛有些娇羞,瞬间便侧身隐没在云雾之中,久久不肯再现尊容。远远望去,石柱在云雾中身影憧憬,若隐若现,如梦如幻,给人以无尽遐想。忽然间云雾散去,石柱与峭石,依旧刺破苍穹,峭拔晴空,阳光缕缕,光芒四射,格外俏丽多姿,引得无数游人驻足观看,纷纷摄影留念。那就是景区笫一景点:飞仙石。 当你一边款步前行一边还沉浸在飞仙石变换莫测的神韵之中时,峡谷右侧一潭便立即映入眼帘。在距银匠沟百米处,溪水蜿蜒,自幽谷流出,一道山梁岩石突然凹陷,形成弯曲状,溪水至此,迂回积聚为一汪深潭,状如曲线分明的少女。少女长发飘逸,腰肢细长柔曼,略弯曲,头前倾,丰臀微微后翘,双腿弯曲而休长,犹婆娑起舞,又似专注洗浴。微风拂过,潭中水波荡漾,涟漪款款,呈动态之状。汪汪的潭水如玉石般莹洁,翡翠般碧透,秀美而多姿,活脱脱人来不惊地在潭水中兀自曼舞,兀自洗浴的山里清纯少女。该潭曰玉女潭,亦为景区一景。 过了玉女潭,在天堂沟与庙子沟之间的大道旁,仰首望去,只见山谷对面一块巨壁上,有一幅彷佛人工精心錾凿出来的宽约两米,长约数丈的凹陷石壁,镶嵌在悬崖巨石间,像抖开的绢帛,又似翻开的一页书页,悬空垂挂,不禁引起游人好奇,纷纷涉过浅浅山溪,来到巨石前仰面一探究竟,一瞻神秘。凹陷的长方形石壁,褐色中泛出暖暖绿意的苔藓,依然掩饰不住丹霞的赤红。仔细辨认,壁上似有文字一行行排列,虽象形却无稽,会意却无考。由于年代的久远和风雨的剥蚀,虽然漫漶模糊,却依稀可辨。据无数学者与专家考证,在中国几千年的汉字演变中,竞无一种文字与之相似。是这块古老土地上先民们独创的文字?还是古代某一位先哲心中有隐曲,不敢用文字表白,一腔心事都隐含在此字符中?还是古代某位先民某一天来到峡谷,无聊中随意刻下,并非文字?抑或大自然鬼斧神工,风雨剥蚀天然形成?一切都不得而知。人类是一种好奇的动物,对这个宇宙中许多神奇现象总是充满好奇,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终了也都茫然。有时人类的智慧也实在有限,面对宇宙中种种神秘现象,即使穷尽心力,都将考证和揣度付诸东流。即如眼前这石壁,及这石壁上的字符,多少考证癖在它面前穷尽心智,也只得唏嘘感叹,在茫然与羞愧中黯然离去。巨石及神秘字符,没有同情,没有嘲笑,如同深邃的哲人,只把对人类的不屑与傲视悄无声息地掩饰在不动声色中。当然,作为人类,或许我们见证的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神秘。天书毕竟是天书,兀自从历史烟尘中走来,又走向更为遥远的岁月烟尘,但不管怎样,作为峡谷的一处景点,它只有天长地久向永恒的苍天和永恒的大地吐露它的心事与秘密,长存于峡谷中了。 或许是巨壁上的天书太漫漶,太神秘,人们干脆重造天书,于是在溪水边的散乱的石壁上,彷照崖壁天书,錾刻下更巨大,更鲜明的字符。千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也会穷尽心智,作无聊的探究和揣测了。 回到大道,一路前行。阳光从峡谷上空直映射下来,峡谷里一片明亮,而蓦然抬头,就到了庙子沟谷口了。在以大峡谷为主轴的九条沟壑中,庙子沟最为神秘,是不能不去的。进得沟中,果然感触与峡谷里其它沟壑不同。庙子沟里山谷蜿蜒幽深,终年云雾缭绕,岚气氤氲,棵棵古树,透出一种古朴和森然。相传沟里过去曾有过庙宇和僧侣,上世纪中后期,一位居庙堂之高的伟人以雷霆之势进行了一场文化革命,拆除庙宇、焚烧经书及驱赶僧侣亦是革命内容之一。号令既发,当地田夫野老一齐拥进沟里,将庙宇巨大的楠木柱子拆除,扛回家中成了柴薪,经书亦成了手纸,慈悲为怀的僧侣被遂出山谷。如今山谷里虽然榛荒遍地,但庙宇的残迹依稀可见。横横直直的墙基和错落有致庙宇遗址残存,令人遥想当年庙宇的恢弘及香火的旺盛。徘徊其间,又彷佛看到僧侣们忙碌的身影,清凉的早晨或忧郁的黄昏里,有悠扬浊重的钟声响起,在山谷里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