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的基本知识.doc_第1页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doc_第2页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doc_第3页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doc_第4页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汉语音韵结构特点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一般以音素为分析单位。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什麽叫音节呢?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下来也就是一个字,所以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特殊: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那就是音高,即字调。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主要元音,韵尾指收音。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情况。从这八种情况可以看出以下特点:第一, 每一个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第二, 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字音必备的成分,不可缺少;第三, 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字音非有不可的成分。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语言学上看成一个音位)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第二节 反 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切下字,“?”称为被切字。反切的原理跟拼音基本相同。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方法不一样.早期反切用字都是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可以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可以拿来作切下字。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因为在汉魏以前,汉字注音一般都是采取打比方的方法,叫做“譬况”。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这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不准确。还有一种叫“读若”或“读如”;说文解字用得比较多,玉部:“珣,读若宣。”山部:“宋,居也,读若送。”对於这种注音方法,南北朝的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曾批评说:“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熙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字音耳,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外言、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類,益使人疑。”直音法:汉代开始,有了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给某字注音。如汉书高帝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准音拙。”又“单父人吕公善沛令”注引孟康曰:单音善,父音甫。”条件:要有同音字。直音法使用了很长时间.现代的辞书(如旧辞源,辞海等)还沿用这种方法。局根性:1,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有同音字。清人陈澧切韵考批评:“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2,方言读音。反切:产生时代: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於魏世,此事大行。”叔然是汉末人孙炎的字。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张守节史记正义等人都以为“反切”是孙炎创造的。事实:在孙炎之前就有人使用反切了,如比孙炎早几十年的王肃著周易音就使用了十多条反切。应劭汉书注中也用了反切注音,如汉书,地理志下“辽东郡沓氏”,“沓”读“长答反”。根据这些材料可以推断,约在东汉後期(公元2世纪)反切就出现了。历史背景:1、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经:印度古代梵文。梵文是拼音文字,中国人要学习佛经,首先就要懂得梵文;另外,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也从印度来了一批高僧,他们 为了宣传佛教,就要学习汉语。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声明:梵文sabda-vidya的意译。佛教中的“五明”之一,即关于语音文字语法的学问。声明随着佛典传入中国,对汉语音韵学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启发和推动的作用。因明悉昙:梵文siddham的音译,是一种供童蒙学习语言的练音表。梵文有33个辅音,14个元音(如果算上“太空点儿”和“涅盘点儿”,就是16个元音)。悉昙则是把梵文元音依次同辅音相拼,每拼一周为一章,所以悉昙又称悉昙章。一般全书18章。悉昙伴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对等韵学的产生起到了启发和推动作用。2、有人认为,反切是中国固有的,不是受外来的影响产生的;早就有诸如“不可为叵”、“之乎为诸”的说法。“不可为叵”之类只是一种合音,完全出於自然,而反切是自觉地运用拼音原理,对汉字的读音有了科学认识和分析。反切比起譬况、读若、直音,科学得多。反切的应用是汉语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早期不用“切”,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後,将“反、翻”改为“切”。意义都是“反覆切摩”。清代李汝珍李氏音鉴:“反者,覆也,切者,摩也。所谓反切者,盖反覆切摩而成音之义也。”局限性:1、反切的上下字各家不一,同一个声母,可以用好多字去表示,如广韵表示声母t的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得、德、冬”等七个。广韵共用反切上字四百七十多个;记忆困难。2、反切还有方言,古今音,时代性的问题。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反切,由於古今音发生了变化,所以按照现代的音去读;往往切不出来正确的读音。要想正确地将反切拼切出来,必须掌握古今音的演变规律。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帮非:闭,方结反;滂敷:扑,敷卜反;並奉:庞,扶公反;明微:莽,亡荡反;端知:猪,丁鱼反;透彻:卓,吐浊反;定澄:轴,大六反;泥娘:溺,奴学反;玄应一切经音义:帮非:讽,不凤反; 滂敷:潘,敷袁反; 並奉:髌,扶忍反; 明微:牧,亡福反; 端知:沖,都用反;透彻:討,恥老反;定澄:撞,徒江反;泥娘:喃,女函反;(1)反切下字和被切字的声调必须一致,但是阳平声的反切下字可以切阴平字,阴平声的反切下字也可以切阳平字,因为宋代以前平声不分阴阳。例如: 公,古红切。今音:公,阴平;红,阳平。 羁,居宜切。今音:羁,阴平;宜,阳平。 恢,苦回切。今音:恢,阴平;回,阳平。 新,息邻切。今音:新,阴平;邻,阳平。 刀,都劳切。今音:刀,阴平;劳,阳平。 轻,去盈切。今音:轻,阴平;盈,阳平。 鸠,居求切。今音;鸠,阴平;求,阳平。(以上是以阳平切阴平。) 龙,力钟切。今音:龙,阳平;钟,阴平。 慈,疾之切。今音:慈,阳平;之,阴平。 徒,同都切。今音:徒,阳平;都,阴平。 团,度官切。今音:团,阳平;官,阴平。 樵,昨焦切。今音:樵,阳平;焦,阴平。 房,符方切。今音:房,阳平; 方,阴平。 谈,徒甘切。今音:谈,阳平; 甘,阴平。 (以上是阴平切阳平。)反切上字代表声母。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有反切上字.例如: 乌 哀都切 伊 于脂切 忧 于求切 央 于良切 安 乌寒切 烟 乌前切 (2)反切上字和被切字的声母必须一致,但是由于语言发展的关系,拿现代普通话的语音读去就不一致了。 鸡,古奚切。 契,苦计切。 奚,胡鸡切。 谐,户皆切。皆,古谐切。奸,古颜切。广韵的反切,和六朝人的反切基本上是一致的。唐陆德明所著的经典释文,其中所采的反切是六朝人的反切,在语音系统上和广韵没有显著的差别。有时候反切上字或反切下字稍有不同,但是它们所代表的声母或韵母则是一样的。例如“蒌”字,经典释文有两读,即力俱反和力侯反,广韵也有两读,即力朱切和落侯切。反切改良:从宋代开始,如广韵的“鸡,古奚切”,集韵就改成“坚奚切”;广韵1008和集韵1039都是宋代的书,成书时期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有许多改进。原来在韵母系统中有所谓洪音和细音,粗略地说,洪音相当于开口呼和合口呼,细音相当于齐齿呼和撮口呼。集韵的作者已经注意到反切上字要跟被切字洪细相当,对广韵的反切有了系统性的修正。例如: 条,广韵徒聊切,集韵田聊切。 田,广韵徒年切,集韵亭年切。 鸡,广韵古奚切,集韵坚奚切。 契,广韵苦计切,集韵诘计切。 奚,广韵胡鸡切,集韵弦鸡切。 皆,广韵古谐切,集韵居谐切。 谐,广韵户皆切,集韵雄皆切。 奸,广韵古颜切,集韵居颜切。间,广韵古闲切,集韵居闲切。 坚,广韵古贤切,集韵经天切。 敲,广韵口交切,集韵丘交切。 嫌,广韵户兼切,集韵贤兼切。 但是,如果要求二字连读成为一音,集韵的做法还是很不够的。明末吕坤交泰韵,清初潘耒类音,都曾设计新的反切方法,使二字连读成为一音。二人的意见大致可以概括成为几条: 1反切上字要用本呼,也就是以开口切开口,齐齿,合口切合口,撮口切撮口。 2反切下字要用以元音开头的字。3关于反切上字的声调,吕坤主张以入切平,以平切入,以上切上,以去切去,潘耒主张以仄切平,以平切仄(仄声指上去入三声)。 4。关于反切下字的声调,吕潘二人都注意区别阴平和阳平,即阴平切阴平,阳平切阳平。这是因为从元代以后,平声已经分化为阴阳两类。5反切用字尽可能统一起来.如“古奚”切“鸡”就不是用的本呼的字,因为“古”是合口,“奚”是齐齿。经过宋人改良後,坚奚切“鸡”是用的本呼的字。吕坤、潘耒等人还进步将反切下字改用以元音开头的字(即零声母的字),同时顾及声调的阴阳。比如“德红切东”改为“笃翁切东”。原来的切上字“德”与切下字“红”不同呼,而“红”与“东”也不同阴阳。切上字“笃”和切下字“翁”都是合口呼,“翁”是个零声母字,而且和被切字都属于阴平调,这样确实比较容易切出准确的读音来。问题:就是以元音开头的常用字不好找。找不到只好用个生僻的字,实际上等于没有注音,因为人们不认识,失去了注音的意义和作用。後来,清初李光地等奉敕写了一部音韵阐微(1726),继承了吕潘二人书的优点,避免了他们的缺点。音韵阐微的反切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 (1)虽然尽可能做到用元音开头的字作为反切下字,但是不要绝对化,不要勉强使用生僻的字。在个别地方可以灵活些。 (2)尽可能用没有韵尾的字作为反切上字,但是也不要绝对化。 (3)尽可能做到反切上下字都有固定的字。一般地说,同声母并同声调的字所用的反切上字一定相同;同韵母并同声调的字所用的反切下字一定相同。唯一例外是当反切上下字自身及其同音字被切的时候,不能不变通一下。 (4)反切上字要跟被切字同呼。 (5)反切下字要分阴阳(指平声)。 现在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音韵阐微的反切方法的改善: 干,广韵古寒切,阐微歌安切。 看,广韵苦寒切,阐微渴安切。 官,广韵古丸切,阐微姑剜切。坛,广韵徒干切,阐微驼寒切。 兰,广韵落干切,阐微勒寒切。 团,广韵度官切,阐微徒丸切。 鸾,广韵落官切,阐微卢丸切。 坚,广韵古贤切,阐微基烟切。 牵,广韵古贤切,阐微欺烟切。 涓,广韵古玄切,阐微居渊切。 宣,广韵须缘切,阐微胥渊切。 乾,广韵渠焉切,阐微奇延切。 钱,广韵昨仙切,阐微齐延切。 权,广韵巨员切,阐微渠员切。 旋,广韵似宣切,别之为通摄,下同)。江则古音同东、冬一类,今音同阳、唐一类(切韵指南江摄)。”戴氏用这种方法,分206韵今音为15类,古音为13类。戴氏的声类是从等韵学出发,对广韵206韵的分类,实际上戴氏常常称古韵为声类,这是因为他认为:“音之流变有古今,而声类之大限无古今。”(出处同上)所以他的古韵著作即名之为声类表。此后一些古音学家接受了戴氏见解,把古韵也称作声类,如严可均说文声类等。3,书名。三国魏李登撰,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据唐封演闻见记记载,李登“撰声类10卷,凡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可知声类不立韵目,仅按宫、商、角、徵、羽列字,因而不是一部真正的韵书。字母: 声母的代表字.唐代末年,受梵文影响,创制字母.三十六字母二十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材料有两份:一是归三十字母例,一是守温论音书的残卷,即守温韵学残卷中的三十字母,内容基本相同。这三十字母就代表了当时汉语的三十个声母。归三十字母例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守温韵学残卷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二十年代,北京大学教授刘复先生到法国将後者抄录回来,收在敦煌掇琐;守温是唐代末年的一个和尚,他的“三十字母”是:唇音 不芳并明舌音 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 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 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 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归三十字母例的复制本现在也可以见到,它的特点是在每个字母下面列举一些例字。而守温三十字母,则已按五音来编排了,显然比归三十字母例进了一步。但其字母归类不够科学,如把舌尖前音的心邪二母和舌根音晓母都归入喉音,不伦不类,它把日母归入舌上音,而把来母又列在牙音。到了宋代,不知什麽人又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补为三十六个,所谓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它们是(见P33): 重唇音 帮滂並明 轻唇音 非敷奉微 舌头音 端透定泥 舌上音 知彻澄娘 齿头音 精清从心邪 正齿音 照穿床审禅 牙 音 见溪群疑 喉 音 影晓匣喻 半舌音 来 半齿音 日三十六字母中每四个或五个合成一组,可简称为帮组、端组等。五音和七音“五音”和“七音”是古人分析声母发音部位的术语,“五音”指唇、舌、齿、牙、喉,到了宋代又分出半舌和半齿,合称为“七音”。三十六字母中帮组属于双唇音(重唇),非组属于唇齿音(轻唇)。舌头音端组是舌尖中音,舌上音知组是舌面前音。齿头音精组是舌尖前音,而正齿音照组又是舌面前音。舌音和齿音真正的区别在于:舌音都是塞音,而齿音都是塞擦音。古人大概觉得,舌尖和舌面的塞音发音时舌头弹动明显,而塞擦音发音时气流通过门牙很明显,所以就这样命名。牙和齿在古代分开讲是有区别的,牙指大牙,齿指门齿。牙音见组属于舌面后音,古人觉得它的发音比舌面前音的照组靠后,所以命名为牙音。喉音中的晓母和匣母是舌面后音,与见组发音部位相同,但由于是擦音,古人感觉发音部位比同部位的塞音更靠后。影母是零声母,喻母是半元音,它们都是似有若无的声母,与晓母和匣母的发音感觉近似,所以古人把它们合在一组。也许这几个声母的发音部分真比舌根要后一点。半舌即舌尖边音。半齿是舌面前的塞擦音。清浊清浊是清音和浊音的合称,是古人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方法的差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按形成阻碍的不同方式分为塞音、擦音、鼻音、边音等;二,是按气流的强弱分为送气和不送气两类;三,是按声带的颤动不颤动分为浊音和清音两类。在三十六字母中,又根据前两个方面,把清音分为全清和次清两类,浊音分为全浊和次浊两类。全清和次清的区别是不送气和送气的区别,全浊和次浊的区别就是塞音、塞擦音和鼻音、边音、半元音的区别。因此清、浊是相互对立的,但次清和次浊却不是相对的。 三十六字母表中还有“清”、“浊”两列,共六个声母,它们都是擦音,清浊两两相对,即心邪、审禅、晓匣,心、审、晓也可认为是全清声母,邪、禅、匣也可认为是全浊声母。清浊还有一些别名,比如全清也可单称为清,全浊也可单称为浊,次浊也可称为“清浊”(如韵镜P63),或“半清半浊”、“不清不浊”(如切韵指掌图)。全浊声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它们变成了清音。如: 並、定、群次浊声母大部分还保留着。如:明、泥、来清浊本是由声带的颤动与否造成的,但与声调的高低也有密切的关系。清浊区别消失后,往往转化为阴、阳。今天普通话平声分阴阳,就是由原来的声母的清浊造成的。所以古人也有把清、浊说成阴、阳的。另外也有用轻重来指清浊的。认为发清声母时用力轻,发浊声母时用力重。此外,古人还有“发声、送气、收声”的说法(P38)。“发声”是指不送气的塞音,如帮母。“送气”是送气的塞音和擦音,如滂母。“收声”是指边音、鼻音和半元音,如明泥来母。 声母 语音学术语。指一个音节的起首音。声母多数由辅音充当,有时遇到以元音开头的音节,音韵学上为了称说的方便,通常称之为“零声母”。汉语的声母都是单辅音声母,有人认为上古汉语及原始汉语中有复辅音声母,如k1、m1、t1等。声母的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 声纽 音韵学术语。古人用来指称表示汉字声母的代表字。声纽也称音纽、声类、字母,又单称纽、母。瑞典高本汉、今人王力诸家认为,古代的声纽与今天的声母概念不同。今天的一个声母指一个辅音(零声母除外),而古人声纽则可能包括了两个声母。最早提到纽的是唐孙偭唐韵序近人章炳麟指出,慧琳一切经音义称“迦”等35字为“体文”,“体文者,纽也。斯盖前代韵书之言。”(国故论衡音理论)章氏所说的前代韵书(隋以前韵书),今无从得见,有据可查的是唐孙偭第一次从音韵学意义提到纽,而广泛应用纽的名称是等韵学兴起以后的事。声势 音韵学术语。指韵。出自近人章炳麟国故论衡。章氏说:“称梵文阿等十二字为声势,声势者,韵。”五声 音韵学术语。1,指汉语的五种声调。清李汝珍的“五声”说,等于现代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外加入声。音鉴卷一:“敢问五声何谓也?对曰:五声者,阴阳上去入也。”后来学者认为李氏五声说不古不今,难成一家之说。近人王国维也有“五声”说。观堂集林卷八五声说:“古音有五声,阳类与阴类之平、上、去、入四,是也。自三百篇以至汉初,此五声者大抵自相通叶,罕有出入。”王氏五声说是指上古声调说的,主要根据是唐封演闻见记说的李登声类“以五声命字”和魏书江式传说的吕忱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的话。其实李登的五声、吕忱的“宫商角徵羽”未必是指声调而言的,王氏立论基础不坚牢,后来学者很少有人遵信。2,指五音。见“五音”条。五音 音韵学术语。古人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五类声母。按现代语音学的分类,唇音相当于双唇音和唇齿音,舌音相当于舌尖中音和舌尖后音,齿音相当于舌尖和舌面的擦音和塞擦音,牙音相当于舌根音,喉音相当于喉音和半元音。最早提到“五音”的是玉篇.五音声论。参见“七音”条。第四节 关于韵母的概念元音:舌位:高低,前后,圆与不圆;八大标准元音;开,闭,央元音,长短;口元音,鼻化元音;舌面元音;舌尖元音的圆与不圆,卷舌元音;韵 音韵学术语。1,指能在人们听觉印象中引起协调感的相同音节或不同音节中声母以外的相同部分。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同声相应谓之韵”;玉篇音部:“声音和曰韵”。所以把诗歌中在句末使用尾音相同、主元音相同相近字的规定称为“押韵”或“用韵”,把有韵的文字称为“韵语”或“韵文”。2,押韵的简称。如清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在古韵第二部所附“古本音”沃字下注:“韩诗外传载夏臣之歌,(沃)与乐、厩、乐韵”。3,指韵母或韵类。黄侃声韵通例:“凡反切下字必与本字同韵。”韵即指韵母;六朝时人所谓“叠韵”,亦指两字具有相同的韵母或韵类。4,指韵书中把元音和收尾音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如广韵有206韵,平水韵有106韵。韵不同于今天的韵母,因为一韵之中可能有几个不同韵头的韵母。5,指反切”下字。梦溪笔谈卷十五:“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韵母 语音学术语。对介音、主元音和尾音三个音节成素的总称。汉语的韵母有四种结构形式:一,介音+主元音+尾音;二,介音+主元音;三,主元音+尾音;四,主元音。因为声调不能脱离主元音而独立存在,所以通常也把声调包含在韵母之中。韵与韵母的分别;韵类 音韵学术语。指韵母相同的字组成的音韵单位,韵书的反切下字的分类。清陈澧切韵考创反切系联法,将根据广韵的反切下字系联而得的类叫做韵类。根据等呼的不同,1韵可以有1类,也可以分成2、3或4个韵类。如上平声二冬只有1类,一东分为一等蒙类和三等瞢类2个韵类;下平声九麻分为二等开口1类、三等开口1类和三等合口1类3个韵类,十二庚分为二等开口1类、二等合口1类、三等开口1类和三等合1类4个韵类。后即沿用韵类称呼韵部中包含的韵母。韵部 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组成的音韵单位。又叫韵。1,韵书汇集同韵字而成韵部。如广韵分206个韵部,声调不同的字不在同一韵部;中原音韵分19个韵部,1个韵部包括不同的声调。2,分析韵文的音韵系统时,将互相押韵的字归纳而成韵部。如清江永古韵标准归纳诗经韵字,分古韵为13部。韵目 音韵学术语。韵书韵部的标目。韵书汇集同韵字组成韵部,每韵选1或2个代表字作标目,以便指称,叫做韵目。如广韵上平声的东第一、冬第二、钟第三、江第四等等,通用的诗韵上平声的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等,中原音韵的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等等。 韵钮 音韵学术语。指韵和声纽。近人章炳麟国故论衡创此术语。韵摄 音韵学术语。韵和摄的合称。有时即指摄。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韵 - + + +韵母 + + + -韵类 + + + +韵部 - + + -韵摄 - 近 + -等和呼等和呼都是等韵学的重要概念。等是等第的意思,是古人分析汉语语音的一种特殊方法。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有关等的文献来自守温韵学残卷,其中有“四等轻重例”。(参见p68,69):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高古豪反 交肴 嬌宵 澆蕭 開口 kAu kau kiEu kieu 觀古桓反 關刪 勬仙 涓先 合口 kuAn kuan kiuEn kiuen“高、交、娇、浇”和“观、关、勬、涓”八字分别在韵镜的第25图和24图中找到它们的位置。这是不同的韵列于不同的等。但同一个韵也可以列于不同的等。如韵镜第1图“东”韵,就是四个等都有字的(参见P63图)。那么分等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从韵母来看,等与发音时元音开口度的大小有关:一等韵母开口度最大,二、三等韵母依次减小,四等韵母开口度最小。按江永的说法,就是“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韵母开口度的大小与韵腹有关,也与韵头有关。比如a比e的开口度大;韵头中i的有无也影响开口度的大小,i是前高元音,有i则开口度小,没有i则开口度大。同一个韵的字也有分列不同等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有没有韵头i来分的。如“东”韵的“公”和“弓”(见P63图)。一种是根据声母的不同来分的。如“屋”韵的“叔”和“肃”。按照韵图的规定:端组声母和精组声母只能列在一、四等(其中邪母只有四等),知组声母和照组声母只能列在二、三等;喻母只列在三、四等;非组声母、日母和群母只能列于三等;匣母只能列在一、二、四等。呼的概念源于开口和合口这两个概念。古人用这一对术语来区分唇型的圆展。中古开口韵的韵头或韵腹不是u,因此唇型展;合口韵的韵头或韵腹是u,唇型圆。广韵唐韵的ang韵母属开口,uang韵母就是合口,唐韵中既有开口韵母,也有合口韵母,这叫开合同韵。在韵图中,开合不同的字尽管在同一个韵,也分列两个图。“呼”的含义涵盖了开合口的区别,所以我们也可以称开口呼,合口呼。韵书中有些韵没有开口和合口的区别,如“东、江、之”等,这类韵称为独韵。另外有些韵是开口与合口相配的,如广韵的“咍”和“灰”、“寒”与“桓”,“歌”与“戈”。宋元时的韵图,一般都采用两呼四等的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