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引题:桂林风景与优秀的以至于伟大的描绘桂林风景画相比,或者拿最漂亮的白鸽与毕加索画的和平鸽相比,拿鲜嫩的白菜与齐白石画的白菜相比,哪个更美?对于美,人们都是愿意欣赏的。美是具体的。美的事物以其具体的形态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它可以表现是波澜壮阔的大海,也可以是春意盎然的大地;可以是夏日的接天莲叶,也可以是冬日的皑皑白雪;可以是活泼可爱的动物,也可以是棱角分明的雕塑;可以是做工精细的刺绣,也可以是寥寥几笔的素描美,它以各种姿态呈现于我们面前,但无论美的表现形态多么的难以数计,却只能划分为两大类型:现实美和艺术美。现实美,就是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它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因而产生最早、范围最广。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丰富,人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开拓了美的领域,把现实美扩大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各种艺术品的出现,则经历了更加漫长的岁月。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来看,现实美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美都是不能离开物的,比如,人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韩愈诗曰:“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又有陈毅老总的“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但假如没有桂林本身所具有的山水风光,没有气象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又怎会有桂林的美,自然美也就无从谈起了。当然,艺术美也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艺术作品的产生觉得不是凭空的,它深深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是人类现实美创造活动的进一步升华。我国古代出土的青铜器上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当时人们宴乐、起居、狩猎等社会生活的内容;还有我们的繁体字中的一些象形字,也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上的;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有“社会百科全书”之称,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些从根本意义上说,现实美是各种艺术生产或艺术美创造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艺术美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艺术美虽然要以现实为基础,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制现实。艺术美具有客观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没有艺术家对现实的加工、改造和审美创造,艺术美也是不可能产生的。艺术家在艺术中总是融入了安静对生活的感悟与评价,因而艺术就表现出极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一切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与对主体思想感情的表现的统一。当然,在具体的作品中,有的偏重于再现,有的偏重于表现,可以各有侧重;但是,完全脱离了表现的再现,完全脱离了再现的表现,这样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的。相教于艺术作品带有的主观性,无论明显或是不明显的,现实美则是与各人的情感相结合的。自然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它与人的社会活动的联系也是广泛而复杂的。同一自然物,在各人的眼中表现的美也可以是不一样。就拿一朵花来说吧,有人看到的是它的娇羞,有人看到的是它的艳丽,有人看到的是好花还需绿叶衬。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既有美的,也有不美和丑的。但是,通过艺术家的集中、概括,生活中的丑却也可以转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美。例如,在生活中,噪音总是引起人们的厌恶、不快,但运用到音乐当中的沙球,发出的同样是噪音,人们却觉得它很和谐、动听。和现实美相比,艺术美是具有特殊价值的。第一,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艺术美则具有集中性。这样一来,艺术美就比现实美更强烈,更具有普遍意义了。第二,现实美带有芜杂性,艺术美具有纯粹性。在现实中,美与不美共处于一体;而艺术美则是经过了艺术家的“精洗”那它自然要比我们看到的现实美更加纯粹,更加精致。第三,现实美带有易逝性,艺术美具有永久性。现实中的美一般是处于活动状态中的,因而它是不固定的,易于消逝。而艺术美进入了更高的审美境界和层次,因此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可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流传永远。艺术美它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一是,艺术美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对于一定的艺术品来说,欣赏者的审美能力越高,他从艺术品中所感受到的美就越多,艺术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大。而人们的欣赏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艺术美的熏陶。二是,艺术美在推动社会生活前进方面,具有特殊价值。人们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进行心灵的交流,艺术美能够征服人心,鼓舞人心,在人们心头燃起为实现理想的生活而斗争的火焰,以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后目的。从审美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美。诚然,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更精致、更集中的表现形式,它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和高度的审美价值。可是,与现实美相比,它的欣赏和创造受到的限制就要多得多。人们要看话剧,就必须要上剧场;要读小说,就必须要识字;要欣赏油画,不仅有赖于画家们的创作,自己也还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而现实生活中的美,蕴涵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时时处处都在熏陶这人们的心灵,愉悦着人们的精神,则现实美显得生动,可触感更强。人们总是随时随刻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欣赏着现实美,创造着现实美。生活美与艺术美关系浅论 生活美与艺术美是一对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这一对范畴进行研究和考察,首先我们将会从二者的特点中得出结论:生活美与艺术美分属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两个大范畴中;由此,一切唯物主义者都会承认: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反映。如果仅仅到此为止,那还没有跳出形而上学的窠臼,那将在艺术面前显示出一种茫然;艺术美不仅仅是对生活美的直观复写和反映,更本质的则是一种主体对客体能动的把握。理论具有高于现实的品格,它来于实践并能反转过来指导实践,逻辑的思维具有这种力量,形象的思维(即艺术)在本质上也具有这种力量。因此,我们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样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 美,按其性质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就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来说,现实美即是生活美,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或范畴,它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两大类。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的美和社会事物的美,这种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最直接的存在方式,它客观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特别是集中表现在作为一定时代的主体的社会先进力量和先进人物身上,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以及人的思想品质情操等方面,将突出体现出来各种形态的社会美,从而为艺术美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客观基础。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它因社会生活的纷纭复杂而显得形态各异,丰富多彩。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既有波澜壮阔、慷慨悲歌的战斗,也有诗情画意、优美典雅的日常生活。斯巴达克的农民起义,法国的巴黎公社,俄国的十月革命,这些宏伟壮丽的历史事件,都是社会美的鲜明体现。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劳作,坚贞纯洁的爱情,亦是社会美的体现。社会美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 生活美除了社会美之外,还应包括自然美那些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和未经加工改造的自然对象的美。 大自然自从出现了人类之后,其自身便进入了一种与社会逐渐交融的阶段。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地感觉、认识和改造着自然,不断地在大自然上打下人的印迹。在人的“物质的”和“意识的”启悟下,大自然生动起来,透露出了绚丽的千姿百态的美。 荒漠的土地成为万亩粮田,狼藉的棘丛成为幽雅的园林,归泛滥之水为一湖,播花草之籽于九州,使漠然的与人对立着的自然转化为一种热情的可亲的东西。人通过自己的力量改造了自然,创造了美。这种自然对象的美主要是以其社会内容的直接显露为特点,所以,它们与社会事物的美是十分接近的。 而另一种自然美,如日月星辰,山海江河,草木虫鱼,花鸟云雾的美,则是未经人加工和改造的。这种美在自然美中占有广大的领域和多样的形式。它们以自身的自然形成而取悦于人,如色彩、声音、形体、均衡,变化等等。人通过自身的经验去感觉自然,从而使这些物质力量所不及的自然对象成为精神力量所及的对象,成为审美的对象。因此,这些能被我们的意识所感觉的自然对象的美,亦是生活美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上述可见,生活美是现实存在着的社会与自然的美的统一,是一个广泛的丰富的范畴;生活美是社会的自然的物质关系和物质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并不是我们意识的产物,但能被我们的意识所感觉和反映。 现实中的社会美和自然美虽然广泛、生动和丰富,但是由于许多限制,它们仍然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为了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艺术美就历史地、必然地产生出来。 艺术美作为和生活美相对应的范畴,它是生活美主观反映的产物,是生活美创造性的反映形态,是第二性的美。尽管艺术作品对欣赏者来说是客观对象,但就其产生来说,在本质上却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艺术美作为美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把现实的审美方面经过一系列创造加工,使平淡化为神奇,使其具有更为长久的魅力。 现实生活是艺术美的唯一来源,并构成艺术美的基本内容。但艺术美却能以多种形式和种类显示出来,从而构成艺术美的新奇世界。如工艺美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等。每一种类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着生活美,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需要。 艺术美是一个完整的“第二世界”,它是“第一世界”即客观现实世界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它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机械的摄影,因而,它比生活美能高出一筹。同时,作为意识形态的力量对现实世界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推动生活美的发展。二 在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上,历来存在着种种争论,这是美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美学其它问题的方向和性质。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肯定了现实美的生动性及丰富性。他对当时费肖尔责难现实美的种种观点曾逐一进行了批驳。如费肖尔认为现实中美丽的人太少,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这是因为“他寻求的是最美的女人,而最美的女人,自然,全世界只有一个,与其说美是稀少的,毋宁说大多数人缺少美感的鉴赏力。美貌的人决不比好人或聪明人等等来得少。”费肖尔还提出一个否认现实美的最普通的理由,即“个别事物不可能是美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绝对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我们无法根据经验来说明绝对的美会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印象。”并指出:“个体性的美是最根本的特征。”他在批判费肖尔的观点时,是采用贬低艺术美的方法来肯定现实美。他认为:1、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美的渴望,那为什么需要艺术呢?这是因为现实美并不总是显现在我们眼前,因此,“当一个人得不到最好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以较差的为满足,得不到原物的时候,就以代替物为满足这就是许多(大多数)艺术作品的唯一的目的和作用。”他认为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有如印画与原作的关系,“印画不能比原画好,它在艺术方面要比原画低劣得多。”2、在艺术创造中想象的作用是有限的。他认为想象中的美不如生活中的美,而完成的作品中的美又不及想象中的美,是逐次下降的。3、艺术形式本身带来的局限。他认为雕塑、绘画与生活相比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雕塑、绘画都是死的、不动的等等。 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本质、对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的基本看法。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第一、车氏对艺术美的本质的理解是偏颇的、贬低的,认识不到艺术美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看不到艺术是对生活能动的把握与创造。第二、车氏关于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的认识是唯物主义的,肯定了生活美的客观现实性,肯定了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反映,但由于他仅仅承认艺术美是生活美的代用品和翻版,想象是有限的,不及生活美本身,而作品又不及想象的逐次降低,使他的观点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阶段,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性。因此可以说,车氏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生活美和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再看看黑格尔的观点。 1、黑格尔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这是从他唯心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必然得出的结论。他认为整个物质世界不过是绝对观念的外化或反映,是精神的产物。这样,艺术美只能是神的创造或心灵的创造,而生活美则变成艺术美的产物。2、他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强调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他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性的。”又认为“艺术作品的源泉是想象的自由活动”3、他反对机械模仿自然。他认为“靠单纯的模仿,艺术美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像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 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黑格尔的观点有两个最大错误,一是从根本上颠倒了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关系,是一种与其哲学唯心主义相一致的头足倒立的美学观念;二是无限夸大了想象的作用,到达了随心所欲不受自然限制的程度。如果我们将其头足倒置的哲学颠倒过来,我们就会发现黑格尔对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艺术美的本质的认识,有很大的合理性,闪烁着辩证法的光彩。 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黑格尔从各自的哲学立场出发,分别片面地夸大了生活美和艺术美而否定另一方,从而导致他们在生活美与艺术美关系上的片面性。一个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一个是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但他们对生活美与艺术美关系的探讨,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一个是唯物主义的原则,一个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三 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黑格尔的得失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都不能正确解决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偏颇性和片面性。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探讨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从而给出一个正确的理解。 我们认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同时认为,艺术美是生活美的能动的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虽然生活美较之艺术美是更丰富更生动的,但艺术美较之生活美却又更集中、更典型、从而更有普遍性的特点。艺术美作为意识形态,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实践及生活服务,推动生活美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这是辩证法的。 从艺术史上看,艺术的发端是来自于劳动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在改造大自然的时候,常常借助于想象来征服大自然,于是出现了神话。人们把劳动的场面描摹下来。在劳动中为了使行动统一而出现的“杭唷杭唷”派等,这些最初的艺术的出现无不是来自于物质世界和劳动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成为独立的形态,仿佛和物质世界离得越来越远,其实艺术的创造仍然受着物质生活的制约,只不过这其间的关系更曲折、更间接一些罢了。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愈丰富,想象就愈自由。而生活恰恰是提供这些感性材料的土壤,是想象的基础。黑格尔在论述艺术家的创造时说:“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他提出艺术家“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当然,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生活是绝对观念外化的生活。但这并不影响他这一思想的正确性。只要我们将现实生活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 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任何创作都不是生活形象的简单再现,在艺术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激情。而这种激情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情感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它是客观实践的产物,艺术家脱离生活实践就无法培养对生活的感情,从而失去想象的动力。 生活还能推动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从而使物质世界的形象丰富起来,引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变化,这就要求表现生活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艺术技巧相应地变化,在客观上推动着艺术美的发展。 总之,物质的现实的社会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创作无论在形式上显得和生活离得多么远,其间关系多么曲折和间接,说到底,都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一切唯心主义无论怎样说艺术是心灵的创造,是神的启示,都是站不住脚的,事实证明艺术是不能凭空捏造的,正如鲁迅所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算什么本领,这算什么创造。”可见,连荒谬的描神画鬼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影子,真正的艺术创作就必须根植于现实的生活。 然而,仅仅承认生活是艺术的来源,承认生活对艺术的决定作用,这还不够,这是一般唯物主义都能够做到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艺术美的本质,指出艺术创作的规律及其意义,这样,才能正确地揭示出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艺术美虽然来自于生活,但是不等同于生活。正如高尔基所说:“因为人不是照相机,不是给现实拍照。”艺术是对生活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当人们对于艺术美发出惊叹的时候,不仅仅是因为艺术品反映了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了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和才能。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它却代替不了艺术美,艺术美从本质上看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产物。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即典型化的过程),最能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生活作为客观因素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基础,而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作为主观因素,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这种主客观的结合形成了意象,在头脑中已出现了艺术形象的蓝图,然后借助于某种艺术技巧表达出来,从而完成了由生活到艺术的创造过程。郑板桥曾将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这就是生活向艺术的转化过程,这其间充分体现出了艺术家掌握生活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所谓“眼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形象作用于画家的感官引起的印象;“胸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形象和画家思想感情相结合而形成的意象,即艺术的蓝图,它已经是主、客观因素的结合体了;“手中之竹”是画家借助于笔墨技巧和创造性劳动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由此可见,现实向艺术的转化过程,要经过艺术家头脑这个加工厂,进行改造、加工和处理,这个过程无疑是一个创造过程。 在艺术美中所包含的客观因素,已经不同于自然形态的原型了。我们常说“江山如画”,这是因为杰出的山水画集中了自然的精神,它比自然山水的审美特征更加集中和鲜明了。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曾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亚里士多德曾说:“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由于艺术中所反映的美比较集中、精粹,因而,它所包含的客观内容已经不是自然形态的原型了,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艺术形态了。“自然界是黄铜世界,只有诗人才交出黄金世界。”这些说明,艺术美是对生活创造性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不仅仅是对生活创造性的、能动的反映,它作为意识形态范畴,对社会生活还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通过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以形象思维的独特方式认识世界,通过审美陶冶人们的灵魂,以美的追求推动生活的发展。 马克思在认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艺术问题,他认为艺术和一切真正自由的创造性的劳动一样,既不可能是一种“娱乐”“消遣”和无功利的“游戏”,也不可能是什么理念的显现,艺术乃是一件“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它是人类“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