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2.doc_第1页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2.doc_第2页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2.doc_第3页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2.doc_第4页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1: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措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感慨,层层拓展、深入。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解析】这首词通过对风雨后的海棠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A、B项是从语言角度来分析的,如果理解了这首词的意境,很容易就能肯定,从而也可以体会到李清照用语平常却优美动人的艺术特色。C项是对表达方式的分析,一、二句是一般的叙述,三、四句是一问一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设问和慨叹。整首词一层层地拓展和探入,把作者惜春怜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所以C项分析正确。D项是对主题的分析,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表达作者是对春光留恋的错别的伤感情绪。在抒情方式上,是借海棠的调零抒发自己的感情,是借景抒情,不是直抒胸臆。因此D项分析是错误的。例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1996年全国高考题)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解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全曲共五句,首句设问开卷,气势不凡。第二句写英雄曹操。苏武前赤壁赋里说他:“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战船)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洒酒于江,以示凭吊),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在这首小令中,诗人只用寥寥九个字,就写出了这个身经百战、力扫群雄、统一了中国北方,且又多情善感、文采斐然的英雄形象。第三句写英雄孙权。“紫盖黄旗”,指云气,古人附会为王者之气的象征。但诗人认为虚幻的王气不足凭信,东吴之所以能建立王业,是因为孙权、周瑜赤壁一战,借助东风,火烧了曹军的战船,遏制了曹操的攻势。第四句写英雄诸葛亮。他胸怀奇才,隐居南阳,徐庶称之为卧龙。他的本愿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还是出山辅佐刘备。诗人用”惊起”两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由隐居到出山的转变过程。至于诸葛亮出山后的功绩,用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的概括最为确切完备。这里诗人化用其意。最后一句既紧承对诸葛亮的描写,又对魏、蜀、吴三方作了一个总结。由此看来,AB,C三个选项全对,解说错误的是D项。因为最后一句只是点明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并本指明三国中的英雄。(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仁的这一转变。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武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解析】纵观全篇,诗人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幕古贸、大展经纶的宏愿。感情基调雄健高昂,有苏轼“大江东去”的遗风,而无“人生如梦”的感叹。备选答案A项是对小令结构的分析,B项是关键词语的理解,D项是对小令风格的鉴赏,全都正确。C项错在“比较”一词的运用,这首小令分层次并列地再现了三位英雄人物,并无比较手法的运用。例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997年全国高考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来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深重。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湖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解析】“潭面无风”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茫茫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景象,在月光下有一种朦胧的美。“烟波不动”句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指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写山影的凝重。由此看来,刘诗的“谭面无风”句和雍诗的“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湖面风平浪静、朦胧静谧的景象。不过雍诗中的“烟波不动”并非在“月光下”,而B项却说“潭面无风”和“烟波不动”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这就不对了。故答案是B。(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B雍待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C两首诗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超脱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解析】文学鉴赏不可任意拔高作品的思想价值或艺术价值,必须根据作品的实际,恰如其分地予以评价。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均为山水小诗。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将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把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山色写得高旷清超。而雍诗却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写了洞庭君山的秀美,构成了这首山水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这两首山水小诗都流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思,但并无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宠辱皆忘”的人生境界。所以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应是D项。例4:阅续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1998年全国高考第1415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八荒园。鸟宿池边树,增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向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偌言。【解析】这两道题重点考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一题侧重于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这是为下一题的鉴赏作铺垫、准备;第2题侧重于对作品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层级为E级。第1题,A、C、D三项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都很恰当。A、D两项中都有“幽”字,但在“幽居”和“幽期”中两个“幽”确实有不同的解释。“幽居”一词有“隐居”、“深居”、“僻静的居处”等意思,在本诗中显然是指僻静的居处,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为“僻静”;“幽期”一词有“隐逸的期约”、“幽雅的约会”、“男女间的约会”等意恩,在本诗里显然当作“隐逸的期约”,即“归隐的约定”,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成“隐微”。C颂说了关于“推敲”一词的来源。其实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课后的小方框中所引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一小则就已清楚地指出了“推敲”一词的由来,因此,对学生来说要判定这是理解正确的一项并不难。B项中将“少邻并”中的“少”理解为“自小”,将这一句解释为“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从这一联看,主要是写出李凝居住处的幽静,从全首来看,也着重写李凝的“幽居”,所以这里的“少”不应理解成“自小(音Sh,而是应该看作是数量不多(音shO。)这句的正确解说应为“李凝居住的地方很少有邻居挨着作伴”。(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为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练字,故读来回味无穷。A、B、D三项对这首诗的赏析都很恰当。第一联是写李凝居处近旁很少有邻居。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两句诗境是十分简洁地概括了李凝居处周围幽静的环境,从侧面烘托出这位隐者的身份。所以A项是很恰当的。B项中“鸟鸣山更幽”句,出于南朝梁王籍的人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宋王安石也曾写过“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句。这儿的“幽”就是“僻静”的意思,这句诗就是用山中鸟的鸣来反衬山中的幽静。贾岛这首诗中的“僧敲”句,写在皎活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声响进一步衬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确与“鸟鸣山更幽”句都有一种出人意料之胜。因此,B项的赏析也很恰当。这首诗写的是贾岛访友这样一件小事,全诗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感情波涛,但由于作者十分注意炼字,他曾有诗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可见对诗句的惨淡经营。本诗中“宿”、“敲”、“分”、“动”等宇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特别的神韵,故使人回味不尽,所以说D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这首诗第一联描写李凝居处周围的环境,第二联描写了月下的幽静,第三联写了作者访李凝未遇归途所见。这三联重在描写与叙事,有了这些描写作铺垫,就很自然地流出第四联:对李凝幽居生活的向往。现在C项中说首联也“明确写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显然是不恰当的了。例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1999年全国高考第8、9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二、四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解析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第二句写舟的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紧扣“静”来写景。故C项是错误的。(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竟境,下列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约寒江雪。解析答案选C。“迟日江山丽”一诗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一首五言绝句。第一句写出了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第二句诗人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雨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例6: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000年全国高考第8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散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的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分析第8题考查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选项应是C。赵师秀(?-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著有赵师秀集二卷。本题A、B、D三项对赵师秀约客一诗的赏析都是恰当的。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诗人在这样的雨夜约了友人来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现,他只得静静等候。因此A的赏析是恰当的。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采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可见B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所以D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但我们仔细体味一下,约客久候不到,灯蕊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十分焦躁。由此可知,C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本题的选项应是C。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2001年全国高考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似的形象性和表达力。分析第8、9两题考查的都是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第8题是对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一诗鉴赏,第9题则是从韦诗的写作手法引出对另外四首唐诗的初步赏析。能力层级为E级。解析第1题选C项,说“尾联中将沾巾的别泪与散丝船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就这涉及到我们前面所说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问题。我们再看看尾联“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直接点明了“情无限”,而“沾襟”呢?我们常说“泪下沾襟”,“江州司马青衫湿”,看来“沾襟”的意思就应该指掉泪。“散丝”,诗歌下面有注,指的是雨水。这句话的意思是:“泪水和着雨水,打湿了衣襟。”这样看来,这是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跟朋友之间的深情,因此说C项中“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就是错误的。第1题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选项应是C。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试卷选的是他写的一首送别诗。李胄,一作李曹,又有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之间的交往均已无可考,但从本诗来看,他们的关系颇好。诗首联中“楚江微雨里”点出了“雨”,同时一个“里”字也暗示作者正身历其间;“建业暮钟时”的“暮钟”点明了黄昏时分,因佛寺中有早晚撞钟、击鼓以报时间的习俗,所谓“晨钟暮鼓”。“楚江”“建业”(今南京市)均为送别之地。由此可见,本题A项的赏析是恰当的。这首诗的第二联中“漠漠”是“密布”的意思,细雨密布在帆上,帆变湿而重;“冥冥”是“迷漫”的意思,微雨迷漫,飞鸟在雨中翅膀沾雨所以飞翔起来就较为困难。第三联中“深”“远”两字更着意地渲染了一种细雨迷濛的景色。“海门”在诗中是指内河通海处,即海口,从建业东望海口处,自然深不可见;加上细雨纷飞,故只能是朦朦胧胧;“浦树”指江岸之树,远远望去,它们在霏霏细雨之中显得很湿润。这两联诗勾勒出了一幅极富立体感的画面,而且整幅画面笼罩在微雨濛濛之中。可见B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这首诗采用了一种烘托的方法,除了诗的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读着这些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这种手法无疑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因此,本题D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本诗尾联中的“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金风扇素节有“腾云似涌云,密雨如散丝”句。经过前面的铺写渲染,至此已经形成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一种浓重、压抑的氛围,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相送情无限,沾衣比散丝。”这里用了一个“比”字,将离别之泪与雨丝融在一起。前文写离别之情都还十分含蓄,将离愁别绪寓于景中,这时却再已控制不住,诗人的离别愁绪喷涌而出,改含蓄地表达送别之情为直抒胸臆。而C项的赏析中却说这首诗“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显然不太恰当。所以C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解析第2题题干说明十分明确。这首送别诗“主要篇幅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这又涉及到诗歌的表达方式,很明显,下面选项中只有B是符合这个要求的。从以上一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韦应物的这一首诗虽然写的是送别,但主要篇幅却是写雨中之景,并将送别之情寓于景中。本题就是从对韦诗这种写作方法的赏析引出的。另选了四首写送别的唐诗,要求学生能加以赏析,选出其中也运用了主要篇幅写景,寓情与景这种写作方法的一首。A项选用的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骆宾王(640?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多悲愤之词。有骆宾王文集。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据战国策燕策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秦行刺秦王,太子丹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当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人就称这首为易水歌。骆宾王在易水边送客,自然会想到燕太子丹易水送荆轲的事,因此这首诗给人一种较为悲凉的感觉。诗的末句“今日水犹寒”似乎也有寓情于景的感觉,但从全诗看,它并没有以“主要篇幅”“写景”,所以这一项不能作为选项。C项选用的是贾至送夏侯参军至广州一诗。贾至(718772)字幼邻,洛阳人。他与同时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等都有交往,多有唱和之作。这是贾至送友人去广州的一首诗,从地理位置看,广州在衡阳以南;“由来”是“历来”的意思;“雁”是一种候鸟,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又引申作“书信”讲。诗中讲夏侯参军到了广州之后,由于两地远隔,今后来往书信肯定要少了。这首诗用的都是白描的语言,无一句写景,显然也不是选项。D项选用的是雍陶送陈标一诗。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大和年间中进士。诗中“行李”是指行旅之人,“白铜*”是指古襄阳境内汉水堤名,又作“白铜堤”。这首送行诗也完全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抒写作者对陈标的希冀,没有一处写景,故而也不应作为选项。B项选用的是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刘长卿(?785?)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写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尤其长于写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这首诗中“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首句写在青青竹林之中有一寺院,远远传来一阵阵晚钟的声音,您戴着斗笠踏着斜阳,一个人向青山深处走去!这首诗四句都写到了景物,而且对灵澈上人的感情都含在诗的字里行间,都寓于“竹林”“斜阳”“青山”这些景物之中,可见B项是符合题干要求的,它的写法同韦诗相同,因此正确选项为B项。例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2年全国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_【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前几年试题中也都考查过文学鉴赏的能力,但当时运用的方法为客观性命题,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此,今年采用了主观性命题。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当然,也许会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得是关键,那只要他能说得自圆其说,就可以考虑给分。例9:阅读下文,完成(1)(4)题。(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题)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释蛩(qiong):蟋蟀。(1)下列句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词中说的“心事”指:。(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4)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答:。例10:阅读下面诗歌,并回答(1)(3)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1)“山光”句的意思是,“悦”是用法。(2)尾联运用了手法,创造了(用一四字成语概括)的意境。(3)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抒发了诗人胸怀。例11:阅读下面元曲,完成(1)(2)(3)题。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写相争的历史。(2)作者选取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3)整个作品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情调,“长叹”中包含着的复杂感情。例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3)题。甲: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乙: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2)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季节景物甲家家雨,处处蛙乙春天(3)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分别说明。甲:乙:例13:阅读张旭的山行留客及注释,完成(1)(2)题。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注释山光:山色。物态:各种景物的姿态。弄春辉:指在春天,日光时隐时现,不断变化的景象。纵使:即使。沾衣:这里指山中的雾气沾湿了衣服。(1)这首诗围绕一个字,通过山行所见,歌咏了山地春天的美景,表现的主旨是。(2)第三句诗中用“纵使”来写“莫为”,写出“入云深处亦沾衣”的又一景色。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例14:阅读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及注释,完成(1)(4)题。春夜洛阳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玉笛:精制的笛子。洛城:洛阳。折柳:指一种离别的曲调。故园:故乡。(1)这首诗是从写入手,诗意是由转,以衬。(2)说说用“暗飞声”、“满洛城”的传神字眼的表达效果。答:。(3)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深切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4)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答:。例15: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畅当的同一题目,同一内容的两首诗及注释,完成(1)(4)题。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鹳雀楼:旧时在山西永济县西南的一座三层小楼,常有鹳雀栖息。白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