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存档编号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其启示 系 别 文法系 届 别 2016届 专 业 历史学 学 号 1220161131 姓 名 许俊亮 指导老师 李云彪 完成日期 2014年11月20日 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化进程2(一) 原始社会选举贤能制度2(二) 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2(三) 春秋战国时期客卿制2(四) 两汉时期察举与征辟制3(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4(六)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5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启示6(一) 考选6(二) 多途选拔6(三) 回避7(四) 保密7结语8参考文献9内容摘要: 自上古三代至明清,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选拔官吏的途径很多, 从原始社会的“选举贤能制”到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再到战国时代的“客卿制” 、两汉的“察举” 和“征辟”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各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和时代特征。通过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的分析,从中吸取经验,获得启示。这对于当今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代 中国 选官制度 启示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化进程 选官制度也称仕进制度, 是一个国家选拔官吏程序个规则。繁荣以人才为本, “得人者昌, 失贤者亡”, 因此历代对官吏的选拔考核极为重视。选官自有国家始,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 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苏轼:志林十三首,苏东坡全集(上) 中国书店, 1994年版概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禅让制, 在后代不断得到发展。可分为六个阶段,即“选举贤能制”、“世卿世禄制度”、“客卿制”、“察举” 与“征辟”、“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1) 原始社会选举贤能制度人才的选拔是为政之源。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才的选拔就已经存在。当时,推选氏族首领的条件就是贤与能。贤,即品德优良;能,即才能出众。原始社会末期,被推举为联盟首领的人,除了才能出众,其道德高尚也是被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大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房列曙: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 页这种带有原始民主色彩的人才选拔才制度在氏族社会曾长期存在,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2) 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据礼记礼运篇记载,这一时期“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当时诸侯传位和官吏任用, 均是“世及以为礼”, 即实行世卿世禄制, 又名世官制。夏商两代,以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方式进行人才选拔,西周时期,该制度与分封制紧密联系,由分封而形成的王、诸侯、卿大夫、士的阶梯序列, 与宗法血缘关系下的各大家族的地位互为表里,即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所以森严的等级制与宗法血缘的世袭制是相辅相成的。分封、授土、授民都是世袭的, 采邑与官职互为表里, 前者就是“世禄” , 后者就是“世卿” 或称“世官” , 即所谓“仕者世禄”。因此, “官” 无所谓“选” , 也无所谓“举” , 更无所谓“考”。这种通过血缘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然而,这种选官制度比较难得到真正的有用之才,也不利于社会的有效管理,因而颇受后人诟病,因此在后世不再作为官员选拔的主要形式。 (3) 春秋战国时期客卿制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铁制工具的大规模使用,社会生产力得以极大提高,生产关系亟需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动,导致旧的上层建筑开始崩溃,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也呈多元化的变化趋势。当时, 孔子首创私学, 打破了“官学” 的一统局面, 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士” 这个知识分子阶层,私学兴盛,官学衰微,士人阶层兴起,部分雄心勃勃的诸侯国君为了在争霸战争中称雄,逐步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士” 称“家臣” 或“门客” 。至战国已是“大争之世” , 各诸侯国激烈争斗, 都想“辟土地, 莅中国而抚四夷” 。对人才非常重视, 各诸侯国大多采用了“军功授爵” 和“以客出仕” 两种选官办法。养士即是豢养人才,当时著名的四君子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和魏国信陵君仁义忠厚,礼贤下士,门客众多,养士蔚然成风。军功授爵即按作战功劳大小授给爵位、官职, 它体现了“爵禄生于功” 的官僚政治的特点, 是对过去那种“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 的世袭政治的否定。商鞅在秦国变法首先推行这种办法, 它对驱民重战、提高军队战斗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客出仕” 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客” , 据史家解释, 就是“宾客” 。战国以客出仕的史实中, 仍以秦国最为典型。秦孝公求贤图强, “宾客” 被置于首位, 商鞅闻讯而入, 领导了变法运动。商鞅相秦的经过, 便是秦以客出仕的一个缩影。之后自秦惠王十年(前338 年) 由张仪任相至秦王赢政时期, 形成秦国以客出仕的高潮。粗略计, 在此期间先后共有22 人担任秦相, 其中八成以上的人都具有客的身份。所以罗大经说“秦固以客兴” 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三 ,中华书局 2005年版 , 所言极是。另外, 申不害辅佐韩昭侯“修术行道, 国内以治, 诸侯不来侵伐” 司马迁:史记韩世家卷四十五,中华书局版 ;淳于髡建议齐威王赏即墨大夫, 烹阿大夫, “人人不敢饰非, 务尽其诚, 齐国大治”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卷四十六,中华书局版, 邹忌又助齐威王“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卷四十六,中华书局版 , 使齐国一度振兴;乐毅、邹衍、居辛等人, 辅佐燕昭王“与百姓同其苦” 等等, 都是宾客出仕、出谋献策、富国强兵的适例。客卿制, 实际上是在“以客出仕” 与“军功授爵”之间增加了一个储才环节客卿。国君与客交谈中意后, 第一步先由客拜为“客卿” 。“客卿” 也是一种官职名称, 通鉴胡三省注:“云客卿之官, 以待诸侯来者, 其位为卿, 而以客礼待之。” 拜客卿之后便进入了储才阶段。在这个阶段上, 一般须按军功授爵制度的要求, 经过严峻的战争考验, 立下军功为主的功劳, 才能实现第二步升迁拜相, 当时叫“正卿” 。著名的游士张仪、范雎都是这样由客卿而拜相的。有了这个“客卿” 的储才环节, 以客出仕和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充分发挥了它的优越性, 既能荟萃大量人才,又可杜绝假冒, 防止浸滥, 有效地选拔出具有经国医世本领的真正人才。当时秦国拜为客卿的共9 人, 其中有5 人被再拜为相。 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江海学刊2001 年第4 期,第120页即便如此,春秋战国的历史也因此而变得光丽多彩,涌现了一大批闪耀千古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家争鸣”局面。春秋战国的历史生动地表明: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呼唤有用之才,有用之才推动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4) 两汉时期察举与征辟制两汉时期,官吏的选拔方式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制。西汉初年,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统治,汉高祖刘邦首创察举制,至汉武帝时,察举制度基本上定型。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 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就两汉来看, 察举有两大类: 一是定期常举, 一般每年一次, 在年终随着“上计”进行, 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等; 一是不定期特举, 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随时下诏指定科目和人选要求, 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 两汉之察举, 以孝廉最多, 故亦有以“举孝廉”指代整个察举制之说。李 静: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检讨与启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 年 10 月,第 54 页。举孝廉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征辟包括征召和辟除。征召即指最高统治者皇帝直接特选官吏,而辟除则是指高级官吏任用随员。征辟的对象都是社会之精英或名流,即博学多才的能人和品德高尚的贤者,无需考核即为官吏。例如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因为具有非凡才能,在安帝时期被征聘为郎中。但除王莽时期外, 征召都是个例, 在选官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察举也有缺陷, 其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 会造成用人权的下移。而且它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进行“乡举里选”。东汉中期以后, 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 封建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 声望影响被官僚家族所支配。累世三公的豪门名族和盘踞一方的州郡牧守“门生故吏遍天下”, 形成了私人势力集团。此外, 察举和辟除都侧重于名声, 越到后来沽名钓誉现象越严重。汉末民谣“举秀才, 不知书; 察孝廉, 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葛 洪:抱朴子审举篇,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就是这一弊端的写照。此外, 汉朝任用地方官也有些特殊规定, 例如地方官要回避本籍;罪犯及其子弟不得为官;任职时间没有规定, 管理能否久任关键在于政绩等。察举征辟制度的种种弊端在东汉末年暴露无遗,与吏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在较大程度上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加快了东汉王朝的灭亡。在选官制度上,察举制先察后考,以考试成绩定优劣的初衷逐步无法得到切实的贯彻,反而开启了世家大族把持察举,主要以门第高低来判优劣定取舍的重要依据,这一方式以后发展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主旋律邓中平: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其启示,第4页。此外,两汉时期,除了察举征辟制度外,选官制度还有任子、赀选(以财入选为官)、学校教育等多种方式。邓中平: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其启示,第5页(5)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代,长达近四百年时间。较之于大一统的两汉,期间南北对峙,政权林立,割据称雄,东汉末, 由于天下丧乱, 人士流移, 考详无地, 魏王曹丕纳陈群之谏实行九品中正制。这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为九品官人法,其主要内容有:朝廷在各州设立大中正,在各郡设立小中正,而这些职务由在朝廷任职而又贤能兼备的本地官吏担任。中正官访察民情,充分了解本地人士的家谱、家世、官位、言行、品德、才学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并以此做出简要的评语,确定等第。等第共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初期中正官只有定品级之责,无定官职之权。他们将定品级的有关材料造成表格逐级上报,小中正品第的人才报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上送到中央的司徒,司徒再进行审核,然后送吏部尚书,以供备用。通常是官位尊卑与品级高低必须符合,即上品者任高官,下品者人卑职,升官要同时升品,而降品即等于免官。值得注意的是,中正评定人物优劣的九品,与表示官品高下的九品,并非一回事。前者指的是人品,后者指的是官品。 邓中平: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其启示,第5页九品中正制在实施之初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一制度重品德而不重家世,缓解了东汉后期以来地方豪门主宰人才选拔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浮华虚假之风。尤其是中央加强了对选举大权的控制,在朝廷吏部和各地中正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选举网络,使得选举工作步入专门化轨道。但自曹魏末年之后, 中正官一般由士族出身的官员担任, 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门第和家世,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房玄龄:晋书卷四十五 刘毅传 中华书局, 1974版的现象。九品中正制很快蜕变为一种既抛弃才学标准,也背离德行标准,而仅按门第高低选官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成为门阀士族把持仕途的工具,使得寒门阶层和士族阶层对立,社会矛盾尖锐。此外, 这一选拔制度使得“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权,独霸一方,也不利于中央集权”。 丽 娜: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前沿,2002 年 12 期,第 157 页因其堕落为世家大族垄断官吏选拔、培养私家势力、维系政治特权的工具, 故必然随着门阀士族制度的衰落而消亡。(6)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官制度, 始创于隋, 完善于唐, 发展于北宋, 衰落于明清。隋唐之间发生了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战争中士族地主和门阀势力衰落, 中小地主逐渐兴起, 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隋大业二年( 606) , 随着“进士”一科开设, 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但是, 隋朝还未来得及把这个考试的选官办法充实完善起来就灭亡了。李唐王朝建立后, 继续开科取士, 并使之定型化。所谓科举制, 是一种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而选取人才的制度。唐初, 科举考试分常举与制举两大类。常举设的科目非常多, 如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等;制举,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祥明政术可以理人等。两种举制共设有90 多科。常举每年一次, 由礼部主持;制举是皇帝据临时需要, 不定期举行, 取士也较少, 故被视为“非正途” 。常举众科中, 有的是偶尔设置, 有的很快停止, 只有明经和进士经常举行。明经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 须构思, 故难考。进士虽难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 故时人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 的认识, 说明人们比较推重。后来进士科独盛, 士子更是趋之若鹜。李唐时期科举制度内容完备,人才选拔程序严格公正。因此,唐代统治者选拔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据有关数据显示,唐代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达到三万多人,“唐代人才辈出,名相如狄仁杰、姚崇、张九龄等均由进士科出身” 高 园:试析我国古代荐举与科举选官制的利弊,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年 6 月,第 88 页。人才济济的繁荣景象,为大唐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举一开始便与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士子先在各级学校读书, 再层层通过考试取得做官的资格。唐初只有“乡试” 和“省试” 两级考试, “乡试” 是州、县级的地方性考试, “省试” 是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到武则天时, “ 策问贡士于洛城殿, 数日方了” , 此即为“殿试” 的开始, 不过尚未形成定制。 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江海学刊2001 年第4 期,第119页宋承唐制, 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 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 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时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 科, 录取进士42000 余人, 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开宝六年(973 年), 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 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 使“及第” (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 。此后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二年(1057 年), 宋仁宗下诏: “进士殿试, 皆不黜落” 王 栐:燕翼诒谋录卷5,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唐宋史料笔记,默记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自此以后, 凡省试合格, 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了。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 年)以后, 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 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两宋时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 以及宋之后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 也都无一例外地沿用了科举制。明清时期, 科举制达到了极盛, 完全臻于成熟, 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 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选用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叙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这种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 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 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随着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高度发展, 明清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 尤其是内容空虚、形式呆板的八股文, 牢牢主宰着当时的科举考试, 造成社会空前的大悲剧。所以科举制极盛之日, 也是它走向没落、衰亡之时。1905年, 慈禧在中国资产阶“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的压力下, 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宣布废除科举制。自此, 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 李 静: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检讨与启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 年 10 月,第 56页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启示回溯可知, 自三代到明清, 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显然独具特色, 其系统、完整、严密与历史悠久, 堪称世界之最, 有很多启示和参考价值可供今人借鉴。主要有“考选”、“多途选拔”“回避”和“保密”等方面。(1) 考选这里所说的“考选”,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之意。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考选制度,应该是也必须是包含着这几种基本精神: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量才使用、内行管理。我国科举时代的考试,基本上体现了这些原则尽管存在着极大的不彻底性。同时, 科举制时代的考试又是多层次的, 这不仅对于保证选取人才的可靠性、正确性与客观性起着积极作用, 而且对于“任人唯亲”的用人路线也有一种抑制作用。此外, 实行考选, 对提高封建官员的素质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周雪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简议,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第46页(2) 多途选拔我国古代选拔官吏, 无论察举、科举, 其选用人才的途径都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在世官制时代, 亦有“乡举里选”作为世官的补充。古代选官之所以要多渠道, 目的在于保持社会各种势力的政治平衡。每一个时代的各种仕途, 又有主次之分, 有一种仕途居主导地位, 其它多种仕途与主导仕途共同构成该时代选官制度的总体。以清朝为例,人才选拔方要是科举制度,除此之外还有荐举制度以及特设翻译科等,以适应人才选拔的多种需要。此外,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社会,因而等级特权思想大量存在。即使是在比较开明的李唐一代,除了科举制度之外,还有门荫入仕、荐举、外戚、武功等不同类型的人才选拔方式。 有利于调动社会各层次的积极性, 做到多方参与、人尽其才。 李 静: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检讨与启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 年 10 月,第 57页(3) 回避回避是选官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关于选任官吏的限制规定。今史籍中能够见到的较早的回避制度,是东汉制定的“三互法”。后汉书蔡邕传李贤注载:“三互谓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也。”历史上选任官的回避制度,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一曰籍贯回避,即本籍人不任本籍官。二曰亲属回避。东汉时关于婚姻之家不得交互为官的规定,即为亲属回避的一种形式;而北宋时确立的“别试”制度,则是科举考试方面亲属回避的典型制度。回避原理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现代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即是一例。(4) 保密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考试规则不断得以严格和完善。以宋朝为例,在惩治作弊违纪方面,与李唐时期相比,有比较大的改进和完善,建立了完善的保密制度,其具体做法,主要有这样几项:第一,将与考官有连带关系的考生分开单独考试,此“别头试”。第二,实行按榜引坐。指在考试前一天由考官排定考生座次,张榜公布,考试时,由监门官按姓名引入考场,按榜就座,同时要求,考生不得随意更换座位。第三,为禁止考官徇私舞弊,在考试的整个时间内,考官都不得离开贡院,以保障考试的公平性,此为“锁院”。第四,考官要对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务员面试解构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回扣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考试省市对应逻辑试题及答案
- 2026年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6年湖南省邵阳市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完美版
- 2026年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2026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带答案
- 2026年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汇编
- 东方资产秋招题库及答案
- 介绍哈萨克族的课件
- GB/T 5072-2023耐火材料常温耐压强度试验方法
- 横断面计算Excel土方断面速算表
- 15D502 等电位联结安装
- 11《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
- 创意的表达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1 》
- 九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精选】
- 基于BIM基数的机电安装工程降本提质增效
- GB/T 10003-2008普通用途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
- 高位自卸汽车设计计算说明书-毕业设计
- BOSA测试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