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三中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阶段考试.doc_第1页
南安三中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阶段考试.doc_第2页
南安三中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阶段考试.doc_第3页
南安三中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阶段考试.doc_第4页
南安三中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阶段考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安三中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阶段考试高一语文 必修二高一语文备课组 2009-12-21第I卷(60分)一、语基(30分)1填空,补写下列诗文名句。(16分)(1)于嗟女兮,_ 。(氓)(2)_ ,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 。(游褒禅山记)(4)取之不禁,用之不竭,_ 。(赤壁赋)(5)_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6)仰观宇宙之大,_ 。(兰亭集序)(7)女也不爽,_。(氓)(8)_ ,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9)还顾望旧乡,_ 。(涉江采芙蓉)(10)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_ 。(兰亭集序)(11)_ ,靡有朝矣。(氓)(12)寄蜉蝣于天地,_ 。(赤壁赋)(13)_ ,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14)_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15)_ ,天下归心。(短歌行)(16)_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2选择题(14分,每小题2分)(1)下面句中“以”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2)下面句中“其”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其文漫灭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也(3)下列加点的“相”字的含义和用法,与“及时相遣归”相同的是() A会不相从许 B久久莫相忘 C登即相许和 D蹑履相奉迎(4)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嬉戏莫相忘B共事二三年可怜体无比C处分适兄意不久当还归D叶叶相交通千万不复全(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谢”字,意义和“谢家事夫婿”相同的一项是() A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B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6)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而今安在哉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何言复来还 D仰观宇宙之大 E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F为仲卿母所遣(7)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屈原的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和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它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C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D苏轼,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赤壁赋就是此时创作的作品。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孔雀东南飞文段,完成35题。(9分)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3.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A、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愤恨到极点)B、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乃尔,就这样)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致谢)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焦仲卿忠于爱情的一组是( )(3分)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A、 B、 C、 D、5.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诗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A、“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此句既写了焦仲卿因“闻此变”而摧折心肝的悲伤心情,也写到焦仲卿当时所骑的马的哀鸣,从而为下文渲染了一种凄怆的故事氛围。B、“贺卿得高迁!”一句表面上表现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讥讽,但实际上却反映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恋。C、“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此句既表明焦母那种顽固保守的封建等级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焦母为何要拆散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的原因。D、“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此句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表明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徇情的爱情故事终于感动上苍,让他们两人化作鸳鸯鸟而结为夫妇。(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即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漘:(chn)江边。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睎:仰慕,向往。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 寻尺:比喻细小,细微之物。 B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 治舍:修建(修缮)房屋 C而事每劫而留之 劫 :约束,阻碍。 D乃克支其欹斜 克:能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轩成却不能安的现实,引发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反思,庆幸自己因此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B、中间两段用自己的“勤劳盐米”与颜氏的“箪食瓢饮”作对比,才知道颜氏安贫乐道品质的可贵,对比之下,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艳羡之意溢于言表。 C、这篇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极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进德修业,又抒发谪居之苦,文风汪洋澹泊。 D、文章末段,针对身处逆境,难行大道的现实,抒发了作者已经归休田里的情怀,亦即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画 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郑思肖,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向南,因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菊花的品质?(2分)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和决心?(4分)第II卷(90分)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11.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注:里:居。德:有德之人。邻:亲近(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12. 下列各项中,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败逃,火光中正撞见张飞挺矛跃马而来,曹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超过张飞。张飞从后面拍马赶来,将矛在曹操头盔上一击,问:“曹操何在?”曹操反指说:“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张飞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曹操因此得以脱险。B、曹操率军征讨刘备,刘备投奔袁绍,甘、糜二夫人及关羽迫降于曹操。曹操赞赏关羽为人和勇武,先后拜其为偏将军和汉寿亭侯,且待之甚厚,并将赤兔马送与关羽,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并不留恋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C、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过一片荒凉的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此时,曹操灵机一动,告诉将士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树结满了梅子。”一想到梅子,将士们嘴里就流出口水,都加快了步伐。走出了干旱之地,将士们虽没见到梅林,但已经有水喝了。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来源。D、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当即将官印吊于屋中,并留下书信,带上嫂嫂,不辞而别,奔向刘备。路经东岭关、洛阳城、沂水关、荣阳城、黄河渡口,因为未得到曹操的文书,各关隘的守将皆不放行,关羽迫不得已斩了曹操的六员大将,连闯五道关口。E、孙策在父亲死后投奔袁绍,虽然屡立战功,袁绍也很喜爱他,但他无法忍受袁绍的倨傲。他与朱治、吕范等人商议,用父亲孙坚所留的传国玉玺作为抵押,因母舅昊景有难,向袁绍借雄兵数千。孙策带领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回来途中遇见交情甚密的鲁肃,鲁肃向孙策推荐了江东“二张”即张昭和张绒。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乡村的风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13第三段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4分)14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6分)15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8分)五、作文(60分)16. 以“生活教会我_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800字要求:补足题目,立意自定,要有真情实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不得抄袭。南安三中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阶段考试参考答案1.略2(1)D(其他三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2)C (3)B (4)D (5) A (6)AC(7) C.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3 D(谢,告诉、劝告)4.A5.D(写鸳鸯的和鸣是象征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绵绵不绝,选项的那种理解没有依据)6B(治舍,府署办公之处) 7C(A “终能分享”不合文意,注意“宜其不可得哉”“然而非所敢望也”句。B“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这是俗士之乐,苏辙并不艳羡,注意原文“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D错在“已经”一词,作者想归伏田里,“然而非所敢望也”。) 8我曾私下感到奇怪,颜渊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居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渊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或颜渊始终不改变他向学的快乐)。(译出大意1分;“怪”:以为怪,觉得奇怪,感到奇怪,1分;“忧”:困苦,苦楚,1分) 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原来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译出大意 1分;“自给”:供养自己的生活,1分;“良”:实在,确实,1分。) 译文:我因乌台诗案牵连罪被贬任筠州监盐酒税职。还未到达住所,天就下起大雨。筠河泛滥,毁坏了州的南城,河水爬上了北岸,刺史府门也被冲坏。盐酒税机关房舍正好俯临锦江之滨,洪水灾害更为严重。我一到达住所,只见房舍破旧不堪,无法安身。为此,我向州府呈上报告,想借部使者府宅居住。郡守同情我无家可归,答应借给我住。当年十二月,就撑起倾斜的墙体,把塌了的地方补好,还将听事堂东面的一线长廊辟成房舍,种上二株杉树和上百棵竹子,用作闲休的地方。可是,监盐酒税的工作过去有三名小吏一起做事,我到达筠州后,其中两人正好都被免职离开了,所有事务全托付给我一人了。白天,我就在市场上处理买卖盐酒猪肉征收税务一类的事务,同市人一道评论细小事物,为他人出点力;晚上归来,我已精疲力竭,常常昏昏沉沉地入睡,不知不觉黎明已经到来。到了白天,再去市场履行本职工作,一天到晚不能在所谓“东轩”安闲度过时光。每天早出晚归在东轩身旁穿来穿去,回首望它,我未尝不发出“哑然”的笑声。 我年少读书时,曾暗暗奇怪:颜回箪食瓢饮,住在陋巷,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地步呢。等到我来了筠州,在管理盐米事务之间勤来苦去,没有一天的休息。虽然想抛弃世俗,解脱束缚,自由放任于道佛修炼的地方,但是,办一件事,每每遭受阻碍而滞留任上。这样以后,我才懂得颜回为什么甘心贫贱,不肯做一名追求斗米薪俸而糊口的人,确实是因为他害怕对治学有所妨碍啊!可叹啊!有些士大夫,当他们还不懂得高深的道理时,只会沉醉于酒肉,拜倒于财富、权势之下,以财富、子女为重,自以为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快乐。等他遵循规律以求人生之路,才明白花落之后才能收获果实的道理,从从容容地自我享受,全然不管宇宙有多大,以及人生有多大变化,更何况比起那些居于底层的平民百姓呢!所以他们的这种快乐,足以不在乎贫穷饥饿而没有怨恨,即使是王侯公卿的快乐也不能超过它,所以没有德行的人是不能享受的。我正想尽力清除身上的污垢,努力向圣贤学习,自觉有所不足,而想有与颜回差不多的福气,似乎是不可能得到的啊! 9.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独立疏篱的菊花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了菊花自甘寂寞(或不随俗不媚世、特立独行或孤傲绝俗)和坚贞不屈(或坚持节操,不向北风屈服的顽强)的品质。(意思与参考答案接近即可。)10.表达了诗人不愿随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以及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决心。附诗歌鉴赏: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二句写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诗三四两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这些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作者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精神,以及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11.(1)C【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C项“选择与仁德为邻”与“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有误,第一处的“仁德”应为“有仁德的人”,第二处的说法不对,“焉得知”说的是“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而不是“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两处错误均考查在对选段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上,一处考查的是“仁”的含义,二处考查的是“知”的含义。(2)答案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