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教育与去功利化(改).doc_第1页
本真教育与去功利化(改).doc_第2页
本真教育与去功利化(改).doc_第3页
本真教育与去功利化(改).doc_第4页
本真教育与去功利化(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真教育与去功利化摘 要:本文对目前教育现状中所存在的功利化现象的历史缘由、现实背景及其危害进行剖析,分析产生的功利化教育的缘由,并进一步阐述本真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教育,如何回归本真教育。关键词:本真教育 去功利化 现代中国的教育,从一个世纪前最初挽救民族危亡的“救亡图存”,到后来“教育为 服务”,再到当下,该服务的教育还得继续服务之外,学校教育更是肩负起生存的重任。可以说从一开始中国的现代教育就没有在自身的轨道上自在地运行过。发展至今,教育的目标越发功利化,异化的教育必然导致异化的人格、异化的社会。伴随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而来的是人性的缺失、道德的沉沦、幸福感的下降及人们内心的空虚,是时候让中国的教育回归本真了。而本真教育就必须越过功利这道坎,教育回归本真和教育的去功利化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中国现代学校教育何以越发功利化所谓功利化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教育主要不是以人的成长为目的,不是培养追求幸福的人,不是教给人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为了某种目前的、暂时的、短期的功绩、利益,严重背离教育本来目的的一种“异化”教育。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学校教育何以越见功利化?归结起来,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因素,而想要它恢复本来的功能,厘清其形成根源及现实背景自然是前提。由于中国步入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所以,在民族危亡的非常时期诞生的中国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可能按照教育的本真目的去设计,也不可能依着教育的应然方向发展和运行。其时,“外部世界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对中国的压力太大了,使得强国富民成为燃眉之急,同时也成为任何思想反思的惟一标准,能否让这个国家迅速富强是衡量一切思想价值的惟一尺度。在这样的心态下,很多深刻的有远见的思想理念和精神价值根本不可能充分展开,只有具有工具效果的东西才可能被接受,西方真正深刻的思想资源并没有进入,庸俗的效用原则、短视的功利主义,反而铺天盖地的以启蒙的名义把中国内部的资源冲刷得一干二净。”所以,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就决定了,那时的学校教育必定要肩负起救国家救民族的历史重任,于是,“功利”的烙印一早就引在了中国现代学校教育稚嫩的躯体上。 既然“天朝帝国”的迷梦被几杆洋枪洋炮轻易击碎,那就注定了祖宗传下来包括“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在内的一切都难以逃脱被抛弃的命运。于是“2000余年读经的传统被切断了,私塾被废掉了,办洋学堂成为一时之选,声光化电是新学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有用之实学,而诗书礼仪这类旧学通通只是毒化灵魂的精神糟粕,知识之学取代了智慧培养,工艺技能压倒了人生学问,这个取向成为日后中国基本的教育模式,以后中国的大中小学都是在这个理念上发展出来的。” 可是,那些热衷鼓吹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先贤”们,却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一个民族要强大、一个国家要强盛,最要紧的、也是前提性的因素,并不是所谓的实用技术本身,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力,这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得以传承数千年屹立不倒的关键,而这种精神的传承就必须依赖于教育。中国现代学校教育所处的这种极为特殊的境况,恰恰为以后行政化、产业化埋下了种子。“一切都为了服务”,教育自然也不能例外,于是,“教育服务于”的口号就应运而生,教育的方向、目标都被为政者所设计,其必然成为别人手中的工具,被功利化就成为它难以摆脱的宿命,至于它自身独有的发展规律已经不重要了,至此,教育离它本真的目的已渐行渐远了。 “文革”结束后,国家百废待兴,发展经济自然是关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此背景下,教育再次沦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具就在所难免了。于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教会学生成功,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主流意识”了。可是,尽管学校教育已经把主要任务定位为教会学生运用理性的选择功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但事实还是无情地证明:在学校学习的(尤其是基础阶段)东西对于日后的工作来说,作用其实是十分的有限和间接,于是,荒诞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学校教育显然仅仅是为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其功利性竟然是如此的极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已经获得了极大地发展,偏离了航向的现代学校教育却并没有“沉”下来反思,甚至朝着“工具”的方向快马加鞭。财富几乎成为是衡量人们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票子、房子、车子成了生命价值的充分诠释。办学条件改善、尤其是大学扩招似乎丝毫不能减轻教育的功利性:念重点小学是为上重点中学,上重点中学是为上重点大学,念重点大学是为了谋求一份轻松体面而又待遇不薄的工作。就这点上,从上到下,从社会到家长再到校方甚至学生本身都达成了惊人的“一致”,教育,还是为“他者”服务。 忆古思今,赫然发现,历史竟然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教育不管是为“挽救”、为了“振兴”,还是为了“发展”,一句话,都不是为了本来的目的,所有的目标背后都无一例外的闪现着两个字:“利益”。二、功利化教育的表现及其危害我国教育的现状是,在“功利”的指挥棒之下,学生思考力的培养与开放思维的培养长期被忽略和漠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即使不被打压,至少也在从来就做不完的试题里给消磨怠尽,学生既无反思创新的必要也无相应的时间。政府对学校办学水平的检查以及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考评都是“唯数据论”,单位用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唯学历论”,这就必然导致老师教学过程的“唯课本论”、“唯分数论”。而校方在竞争压力下,为了吸引人才,就大兴土木,中国的学校校园无疑是世界上“现代化”的了,硬件设施真的是世界一流。在成为一流学校必须具备的所有因素中,最要命的因素人,却被忽略淡化了,世界其它发达国家最重视的是“软件”,而我们最重视的却是“硬件”,这无疑是办学的方向问题。教育行政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规训”的生活情境中,生命的欲望被压制、分解或转化,主体性意识得不到张扬,一切都是已经安排好的,不存在好恶的问题。曾有高中生这样写道:“我们是笼中鸟,门开着,但是外面有只猫。”这其实是“本我”的严重缺席,刚开始还产生焦虑感,甚至拒斥感,但久而久之,“真正的愿望受到压抑,而不得不以某种方式接纳别人的愿望,但又似乎是自己的愿望。可以说是伪愿望取代了原始愿望。伪活动取代思想、感觉和愿望的原始活动,最终导致伪自我取代原始自我。原始自我是精神活动的原动力。伪自我只是一个代理,它打着自我的旗号,实际代表的却是人被期望所扮演的角色。”自主性缺乏,自我迷失,沦为没有“思想“的学习的机器。为什么中国的大学那么漂亮却没有任何一所能够进入世界前50名,为什么至今中国还不能实现诺贝尔奖的零突破,恐怕与学生思想被冷漠地“殖民”,创造力在校园被扼杀不无关系,这也是“规训”教育的必然结果。 “规训”式教育对受教者的伤害甚至比直接的“武力征服”危害性更强,因为现代教育中的规训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且更加多样化,往往是打着“关心”、“帮助学生”的旗号,结果是直接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所以那些被成功“规训”的学生都是“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的一代人。”事实上,真正的教育应当是承载人类终极关怀,应当是教给学生一种精神,给予并塑造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灵魂的人的教育。就像蒋梦麟先生说过的那样:“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遗憾的是,当前我国的教育,能够勉强让学生产生兴趣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启发理想、磨炼意志,那只是一个传说。三、教育回归本真就必须去功利化教育的本真是什么柏拉图认为,所谓的教育就是“唤醒沉睡的灵魂”, “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的转向的技巧”,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关注人的内心成长,教育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受教育者的灵魂(心灵),通过教育使他们的意识由蒙昧转向睿智、澄明;罗素认为,理想的人的品性应该包括活泼、勇敢、敏感、理智,它们能使人们趋向完善;而理想品格的培养和造就必须依靠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获得爱和幸福的正确途径与方法;约翰怀特海也有类似的看法:教育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追求幸福,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眼下幸福,更要培养他们一生自主追求幸福的能力。关于教育自身目的的类似表述虽然不胜枚举,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教育是教会学生做一个向善、有德性的人,懂得幸福和追求幸福的人。而如果一个人是懂得幸福并不断“自由”地追求幸福的人,那么他的人生就是美好的,这就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的那样:“一个人在生命完全自由、随心所欲的状态下,能够听任自己的整个身心选择一个生命发展的方向,一条生命走向完善的道路,并且他得以自由的沿着这个方向前进,走在他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上,当人处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之中时,他的人生就是美好的人生了。”所以,所谓教育的本真,简单地说,其实就是指教育自有的、符合它自身规律的、非外力强加给它的目的、目标。教育回归本真就必须去功利化 功利化教育是教育本身的异化。现代学校教育似乎遗忘了使人自由自在并有创意的生活的使命,而是充斥着控制、压迫、割裂、驯服等规训的方式和手段,功利化程度越来越深。罗素说:“没有一种从恐惧出发的制度能够促进生活。人类事业的创造的原理是希望,不是恐惧。”当教育成为一件痛苦、恐惧的事情时,它如何使学生心灵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因此,在现代社会重提“为己之学”,让教育去功利、回本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时的清醒。教育功利化正是在人们的清醒中,甚至是在社会的共谋下,一步步走向深水区,迄今未见沉疴稍起之征。社会风气如此,社会氛围如此,所有局中人、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脱不了干系。而从教育功利化中获利最大者,其罪孽亦最深重。”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到了不能再漠视的时候了。要彻底改变我国目前教育异化的功利化局面,使教育重新回归其自身的“应然”轨道,回到“本真的状态”,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因为其中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及现实因素。首先,从制度层面看,政府必须花大力气建立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给予教育更多的投入,这是教育去功利化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教育很难做到真正的远离经济而“独善其身”,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竞争中胜出,把学历学位作为筹码,把教育作为工具、手段,教育产业化、行政化的现象就无法避免了。所以,想要“纯洁”教育,实现人的美好生活服务,就必须极大地减轻就业的压力,找到解决生存困境的钥匙。 目前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偏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目前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其明确提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此目标到时候是否能达到还是未知数,即使达到了,也会远远低于世界其它的发达国家。教师的待遇偏低,就必然导致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产业化倾向,这导致现代学校教育功利化的经济根源。而社会保障体系尚在起步阶段,亟待完善,养老、医疗、住房已经成了压在人们头上新的“三座大山”,甚至我国现在到了在很多程度上依靠房产业来振兴经济的地步。一路飙升的房价使得一般的工薪阶层要么加入“蜗居”的行业要么沦为“房奴”,日趋严峻的生活形势使得人们的内心不再宁静了:暂时的功利索取代替了永远的幸福欲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掩盖了长期的社会价值。振兴民族关键在教育,这是不争的问题。要想教育者与受教者在社会巨变面前都能心平气和,使教育不再功利,政府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4%的比例必须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必须花大力气完善,进一步落实收入分配政策,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尽量让教育在“无忧无虑”中进行,否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校教育不可能不“异化”,无法不功利。其次,从社会层面看,需要解开“教育万能”的枷锁,让教育“轻装上阵”,更有利于实现人的美好生活。我国的教育从来就没有真正“自由”过,总是背负着为“他者”服务的使命而艰难行进,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被赋予不同的历史责任,似乎中国的教育是万能的。负担越多离本真越远,功利化程度就越深,就越不利于引导学生走向美好幸福的生活。“现代学校教育已经成为连接人与社会的重要中介,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有选择的、规范的将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转化为人的素质,在此过程中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本来学校教育只是教育总历程的一个环节,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原本属于社会、家庭教育的那部分内容也统统塞给了学校,社会对学校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同时人们对学校教育的非议指责也日渐增多,而批判的声音越强,反过来又越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的正常运行。教育究竟是什么?其实什么都不是,就是教育本身。学校教育的自有目的是关注、导引人的内心成长,教会人在“自由”的状态下去获得幸福的方法和途径,引领人迈向美好的生活。所以社会各界都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环节而绝非教育全部,不要以功利的视角去审视学校教育本身,否则不但会于事无补,还会进一步干扰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使学校教育在背离本真目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舆论宣传上要注意尊重学校教育的自身规律,撇清教育与其它领域的关系,划清界限,还教育的本来面目,让教育“轻装上阵”,否则,中国的教育真的就是积重难返了。参考文献:【哈佛燕京学社编启蒙的反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7.】【哈佛燕京学社编启蒙的反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3.】【美。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第二版,138.】【李政涛.没有灵魂的教育.载于杨东平编.教育:我们有话要说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58.】【曲士培主编.蒋梦麟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03.】【转引自刘济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